中醫(yī)古籍
  • 薯蕷丸

    《金匱要略》卷上:薯蕷丸別名

    大山蕷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

    處方

    薯蕷90克 當歸 桂枝 曲 干地黃 豆黃卷各30克 甘草84克 人參21克 芎藭 芍藥 白術(shù) 麥門冬 杏仁各18克 柴胡 桔梗 茯苓各15克 阿膠21克 干姜9克 白蘞6克 防風18克 大棗100枚(為膏)

    制法

    上藥二十一味,研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

    補氣養(yǎng)血,疏風散邪。治虛勞氣血俱虛,陰陽失調(diào),外兼風邪,頭暈目花,消瘦乏力,心悸氣短,不思飲食,骨節(jié)酸痛,微有寒熱。

    用法用量

    每次1丸,空腹時用酒送下。

    摘錄《金匱要略》卷上漢·《金匱要略》,本方又名“大山芋丸”:薯蕷丸組成

    薯蕷三十分(30克),當歸、桂枝、神曲、干地黃、大豆黃卷各十分(各10克),甘草二十八分(28克),人參、阿膠各七分各7克),川芎、白芍、白術(shù)、麥門冬、防風、杏仁各六分(各6克),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5克),干姜三分(3克),白蘞二分(2克),大棗一百枚(100個)。

    用法

    蜜丸,每次6~9克,每日1~2次口服。臨床應用也可改為湯劑,水煎服,每日2次,各藥劑量按湯劑常用量。

    功效

    調(diào)理脾胃,益氣和榮,祛風除邪。

    主治

    虛勞不足、氣血兩虛、外兼風邪,癥見頭暈目眩,神疲乏力,心悸氣短,身體瘦弱,不思飲食,健忘失眠,骨節(jié)酸痛,風氣百疾,舌淡苔白,脈沉細。

    臨床應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慢性蕁麻疹、慢性腎炎等病癥。

    1.慢性疲勞綜合征:本方加減治療69例,療程12周。以治療后自我感覺良好,工作、生活、學習恢復正常,隨訪半年內(nèi)無復發(fā)為痊愈標準。結(jié)果:痊愈32例,顯效21例,有效16例,總有效率100%。(《中醫(yī)藥導報》2009年第2期)

    2.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化療同時服用加減薯蕷丸免煎顆粒治療30例,療程8周。以改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存質(zhì)量,穩(wěn)定體重以及減毒增效作用為好轉(zhuǎn)指標。結(jié)果:好轉(zhuǎn)6例,穩(wěn)定18例,惡化6例,總有效率80, 0%。(《山西中醫(yī)》2012年第3期)

    3.慢性蕁麻疹:薯蕷丸治療52例,療程3個月。以風團及瘙癢完全消失,停藥半年以上無復發(fā)為治愈標準。結(jié)果:治愈27例,顯效18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6.5%。(《湖北中醫(yī)雜志》2001年第11期)

    4.慢性腎炎:本方加黃芪、蟬蛻,制成蜜丸治療24例,療程10個月。以尿蛋白消失為治愈標準。結(jié)果:治愈8例,顯效12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3.3%。(《北京中醫(yī)雜志》1994年第1期)

    方解

    本方薯蕷丸主要用于治療各種虛勞虧損而易感外邪或兼有外邪之證。方中重用薯蕷(即山藥)“補中益氣力,長肌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合以八珍湯補益氣血,阿膠、麥門冬養(yǎng)血滋陰,柴胡、桂枝、防風、白蘞祛風散邪,杏仁、桔梗疏利氣機。諸藥相伍,共奏補虛祛風,扶正祛邪之功。如見營血虧損明顯,可去桂枝、干姜;風邪不甚,可去桂枝、防風、桔梗。甘草生用則清熱解毒,炙用則補中益氣。細研方義,本方之甘草當以炙用始為合拍。原方大豆黃卷藥源常缺,以扁豆代之,不影響療效。

    現(xiàn)代研究

    近期臨床報道也見于治療支氣管哮喘緩解期、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小兒變應性鼻炎、心功能減退等病癥。早期文獻報道本方,治療肺結(jié)核、反復感冒、外傷經(jīng)久不愈,又用以治療類風濕關(guān)節(jié)炎、慢性蕁麻疹、白內(nèi)障、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等病癥。

    方歌

    三十薯蕷二十草,三姜二斂百枚棗,桔茯柴胡五分勻,人參阿膠七分討。更有六分不參差,芎芍杏防麥術(shù)好,豆卷地歸曲桂枝,均宜十分和藥搗。

    摘錄漢·《金匱要略》,本方又名“大山芋丸”
更多中藥材
  • 處方紫蘇葉30g 桑葉30g 前胡60g 浙貝母30g 麻黃30g 桔梗30g 天南星(制)60g 陳皮30g 苦杏仁(炒)60g 黃芩60g 青黛21g 天花粉60g 枳殼(麩炒)60g 山楂(炒)45g 甘草15g 牛黃3g性狀為灰綠色......
  • 別名金砂散處方雄黃1分,茯苓1分,人參1分,馬牙消1分,朱砂(研,水飛過)半兩。制法上為末。功能主治諸風驚涎發(fā)搐。用法用量熟水下半錢;1歲以下1字。摘錄《幼幼新書》卷八引《譚氏殊圣方》......
  • 處方朱砂1兩(研,水飛),雄黃1兩(研,水飛),黃丹1分(研),苦藥子1分,續(xù)隨子1分(去皮毛),山豆根1兩(生),蜈蚣2條(1條微炙,1條生用),斑蝥1分(去頭翅足,半生半炒),巴豆2分(去皮膜,出油盡),麝香2分(研)。制法上為末,拌研......
  • 處方當歸2兩(酒洗),黃連4兩(用,吳茱萸1兩煎湯、浸),白芍2兩(炒),白術(shù)1兩(土炒),山楂肉1兩,石蓮子1兩,蒼術(shù)1兩(米泔水浸,炒),枳殼3錢(炒),麥芽1兩(炒),神曲1兩(炒),肉豆蔻1兩(面包煨),木香1兩(忌見火)。制法上為......
  • 處方牡蠣(煅)1兩,桂心1兩,當歸1兩,龍齒(煅)1兩,益智仁1兩,烏藥1兩,杜仲1兩2錢,石菖蒲1兩2錢,山茱萸1兩2錢,茯神1兩2錢,牛膝1兩2錢,川椒5錢,北細辛6錢,半夏6錢,半姜6錢,人參8錢,當歸8錢,白芍8錢,紫石英8錢。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