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痛瀉要方

    《丹溪心法》卷二:痛瀉要方別名

    白術芍藥散(《古今醫(yī)統(tǒng)》卷三十五)。

    處方

    炒白術90克 白芍(炒)60克 陳皮(炒)45克 防風60克

    功能主治

    補脾瀉肝。治肝旺脾虛,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舌苔薄白,脈兩關不調,弦而緩。

    用法用量

    或煎、或丸、或散皆可用。

    久瀉者,加炒升麻18克。

    備注

    方中白術燥濕健脾,白芍養(yǎng)血瀉肝,陳皮理氣醒脾,防風散肝舒脾。四藥相配,可以補脾土而瀉肝木,調氣機以止痛瀉。

    按:本方在原書中無方名,現(xiàn)據(jù)《醫(yī)學正傳》卷二補。

    摘錄《丹溪心法》卷二《丹溪心法》:痛瀉要方組成

    白術炒,三兩(90g) 白芍藥炒,二兩(60g) 陳皮炒,一兩五錢(45g) 防風一兩(30g)

    用法

    上細切,分作八服,水煎或丸服?,F(xiàn)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效

    補脾柔肝,祛濕止瀉。

    主治

    肝郁脾虛之痛瀉。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舌苔薄白,脈兩關不調,弦而緩。

    方解

    本方證由土虛木乘,肝脾不和,脾運失常所致。脾氣素虛,復因情緒的變化,脾受肝制,致升降運化失常,致使清濁不分,而致痛瀉。其特點為腹痛泄瀉,瀉必腹痛,瀉后痛暫減,反復發(fā)作。治宜補脾疏肝,祛濕止瀉。方中白術健脾以御木乘,燥濕以止泄瀉,為君藥。白芍養(yǎng)血柔肝,緩急止痛為臣藥,君臣相配,可“土中瀉木”。脾虛易生濕,故用陳皮理氣燥濕,醒脾和胃,為佐藥。配少量防風,一則辛散調肝,使肝氣條達不再乘脾;二則舒脾升清,勝濕止瀉;又為脾經(jīng)引經(jīng)之藥,兼為佐使。四藥合用,能補脾勝濕而止瀉,柔肝理氣而止痛,使脾健肝和,痛瀉自止。

    臨床應用

    1.用方要點本方為治療肝脾不和之痛瀉的常用方。臨床以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脈象弦緩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治療急慢性腸炎、慢性結腸炎、腸道易激綜合征等屬肝旺脾虛者。

    3.使用注意陽明濕熱和熱毒的腹痛腹瀉者,忌用本方。

    方歌

    痛瀉要方用陳皮,術芍防風共成劑,腸鳴泄瀉腹又痛,治在瀉肝與補脾。

    延伸

    本方疏肝為何不用柴胡,而用防風?因防風辛香升浮,入肝脾二經(jīng),一則香能入脾,舒脾升清,既升陽止瀉,又助白術勝濕止瀉;二則辛散入肝,能行氣調肝,以復肝之疏泄,且散肝而無耗陰之弊。而柴胡雖善疏肝解郁,但只入肝膽經(jīng),而不歸脾經(jīng),無勝濕止瀉之功,故不用柴胡。方中白術、白芍藥、陳皮三藥為何要用土炒?白芍借土氣入脾,以增養(yǎng)血和脾止瀉作用;白術借土氣助脾,使補脾止瀉力強;陳皮土炒能增溫中理氣燥濕作用,因脾性喜燥惡濕,三藥炒香尤能燥濕醒脾。

    摘錄《丹溪心法》
更多中藥材
  • 處方巴豆7粒(去殼,3生4熟),明雄黃(皂子大許),蟬肚郁金1枚。制法上為極細末。功能主治纏喉風,急喉痹,牙關緊急,痰涎壅盛。用法用量每服2分,茶調下。摘錄《痧喉匯言》......
  • 《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卷六:半金散處方烏蛇肉(酒浸,去皮、骨,焙)30克 天麻30克 全蝎(去毒,炒)30克 僵蠶(去絲、嘴,妙,為末)30克 朱砂15克(研,飛)龍腦3克(研)制法上藥研為細末,拌勻。功能主治主治心肺中風,昏困不省,心胸滿悶,......
  • 處方大川芎2枚(銼作4塊),大附子1個(和皮生搗為細末)。制法上以水和附子末如面劑,裹芎作四處。如附子末少入面,裹畢以針穿數(shù)孔子,用真腦、麝熏有穴處內香,再捏合穴內,如穴內未覺有香,再熏1柱,細羅灰,用罐子內熱炭炮熟,為細末。功能主治氣虛頭......
  • 處方生附子 半夏各7.5克 生姜10片功能主治溫胃化痰。主治胃冷生痰,嘔吐不止。用法用量水煎,空腹時服?;蚣幽鞠闵僭S尤妙。摘錄《醫(yī)學入門》卷七......
  • 處方半夏 附子 人參 白術 干姜 甘草功能主治主治妊娠胃中虛冷,嘔吐不止。用法用量上以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溫服。摘錄《產(chǎn)科發(fā)蒙》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