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白術芍藥散(《古今醫(yī)統(tǒng)》卷三十五)。
炒白術90克 白芍(炒)60克 陳皮(炒)45克 防風60克
補脾瀉肝。治肝旺脾虛,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舌苔薄白,脈兩關不調,弦而緩。
或煎、或丸、或散皆可用。
久瀉者,加炒升麻18克。
方中白術燥濕健脾,白芍養(yǎng)血瀉肝,陳皮理氣醒脾,防風散肝舒脾。四藥相配,可以補脾土而瀉肝木,調氣機以止痛瀉。
按:本方在原書中無方名,現(xiàn)據(jù)《醫(yī)學正傳》卷二補。
白術炒,三兩(90g) 白芍藥炒,二兩(60g) 陳皮炒,一兩五錢(45g) 防風一兩(30g)
上細切,分作八服,水煎或丸服?,F(xiàn)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補脾柔肝,祛濕止瀉。
肝郁脾虛之痛瀉。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舌苔薄白,脈兩關不調,弦而緩。
本方證由土虛木乘,肝脾不和,脾運失常所致。脾氣素虛,復因情緒的變化,脾受肝制,致升降運化失常,致使清濁不分,而致痛瀉。其特點為腹痛泄瀉,瀉必腹痛,瀉后痛暫減,反復發(fā)作。治宜補脾疏肝,祛濕止瀉。方中白術健脾以御木乘,燥濕以止泄瀉,為君藥。白芍養(yǎng)血柔肝,緩急止痛為臣藥,君臣相配,可“土中瀉木”。脾虛易生濕,故用陳皮理氣燥濕,醒脾和胃,為佐藥。配少量防風,一則辛散調肝,使肝氣條達不再乘脾;二則舒脾升清,勝濕止瀉;又為脾經(jīng)引經(jīng)之藥,兼為佐使。四藥合用,能補脾勝濕而止瀉,柔肝理氣而止痛,使脾健肝和,痛瀉自止。
1.用方要點本方為治療肝脾不和之痛瀉的常用方。臨床以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脈象弦緩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治療急慢性腸炎、慢性結腸炎、腸道易激綜合征等屬肝旺脾虛者。
3.使用注意陽明濕熱和熱毒的腹痛腹瀉者,忌用本方。
痛瀉要方用陳皮,術芍防風共成劑,腸鳴泄瀉腹又痛,治在瀉肝與補脾。
本方疏肝為何不用柴胡,而用防風?因防風辛香升浮,入肝脾二經(jīng),一則香能入脾,舒脾升清,既升陽止瀉,又助白術勝濕止瀉;二則辛散入肝,能行氣調肝,以復肝之疏泄,且散肝而無耗陰之弊。而柴胡雖善疏肝解郁,但只入肝膽經(jīng),而不歸脾經(jīng),無勝濕止瀉之功,故不用柴胡。方中白術、白芍藥、陳皮三藥為何要用土炒?白芍借土氣入脾,以增養(yǎng)血和脾止瀉作用;白術借土氣助脾,使補脾止瀉力強;陳皮土炒能增溫中理氣燥濕作用,因脾性喜燥惡濕,三藥炒香尤能燥濕醒脾。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白術芍藥散(《古今醫(yī)統(tǒng)》卷三十五)。
處方炒白術90克 白芍(炒)60克 陳皮(炒)45克 防風60克
功能主治補脾瀉肝。治肝旺脾虛,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舌苔薄白,脈兩關不調,弦而緩。
用法用量或煎、或丸、或散皆可用。
久瀉者,加炒升麻18克。
備注方中白術燥濕健脾,白芍養(yǎng)血瀉肝,陳皮理氣醒脾,防風散肝舒脾。四藥相配,可以補脾土而瀉肝木,調氣機以止痛瀉。
按:本方在原書中無方名,現(xiàn)據(jù)《醫(yī)學正傳》卷二補。
摘錄《丹溪心法》卷二《丹溪心法》:痛瀉要方組成白術炒,三兩(90g) 白芍藥炒,二兩(60g) 陳皮炒,一兩五錢(45g) 防風一兩(30g)
用法上細切,分作八服,水煎或丸服?,F(xiàn)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效補脾柔肝,祛濕止瀉。
主治肝郁脾虛之痛瀉。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舌苔薄白,脈兩關不調,弦而緩。
方解本方證由土虛木乘,肝脾不和,脾運失常所致。脾氣素虛,復因情緒的變化,脾受肝制,致升降運化失常,致使清濁不分,而致痛瀉。其特點為腹痛泄瀉,瀉必腹痛,瀉后痛暫減,反復發(fā)作。治宜補脾疏肝,祛濕止瀉。方中白術健脾以御木乘,燥濕以止泄瀉,為君藥。白芍養(yǎng)血柔肝,緩急止痛為臣藥,君臣相配,可“土中瀉木”。脾虛易生濕,故用陳皮理氣燥濕,醒脾和胃,為佐藥。配少量防風,一則辛散調肝,使肝氣條達不再乘脾;二則舒脾升清,勝濕止瀉;又為脾經(jīng)引經(jīng)之藥,兼為佐使。四藥合用,能補脾勝濕而止瀉,柔肝理氣而止痛,使脾健肝和,痛瀉自止。
臨床應用1.用方要點本方為治療肝脾不和之痛瀉的常用方。臨床以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脈象弦緩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治療急慢性腸炎、慢性結腸炎、腸道易激綜合征等屬肝旺脾虛者。
3.使用注意陽明濕熱和熱毒的腹痛腹瀉者,忌用本方。
方歌痛瀉要方用陳皮,術芍防風共成劑,腸鳴泄瀉腹又痛,治在瀉肝與補脾。
延伸本方疏肝為何不用柴胡,而用防風?因防風辛香升浮,入肝脾二經(jīng),一則香能入脾,舒脾升清,既升陽止瀉,又助白術勝濕止瀉;二則辛散入肝,能行氣調肝,以復肝之疏泄,且散肝而無耗陰之弊。而柴胡雖善疏肝解郁,但只入肝膽經(jīng),而不歸脾經(jīng),無勝濕止瀉之功,故不用柴胡。方中白術、白芍藥、陳皮三藥為何要用土炒?白芍借土氣入脾,以增養(yǎng)血和脾止瀉作用;白術借土氣助脾,使補脾止瀉力強;陳皮土炒能增溫中理氣燥濕作用,因脾性喜燥惡濕,三藥炒香尤能燥濕醒脾。
摘錄《丹溪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