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朱砂80g 橘紅40g 川貝母40g 膽南星30g 前胡30g 玄參30g 清半夏30g 大青葉30g 關木通30g 桔梗30g 荊芥穗30g 羌活30g 西河柳30g 地黃30g 枳殼(炒)30g 赤芍30g 鉤藤30g 葛根20g 牛蒡子20g 天麻20g 甘草20g 防風20g 冰片10g 水牛角濃縮粉10g 羚羊角粉5g 薄荷腦0.1g
為暗紅色的片;氣辛,味苦。
以上二十六味,除薄荷腦外,冰片粉碎成細粉,朱砂水飛成極細粉;川貝母、天麻、膽南星粉碎成細粉;與羚羊角粉、水牛角濃縮粉、朱砂粉末配研,過篩,混勻;荊芥穗、橘紅、羌活、前胡提取揮發(fā)油,藥渣與其余甘草等十四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時,第二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膏。將上述混合粉末及輔料適量加入濃縮膏中,混勻,干燥,粉碎成細粉,過篩,制成顆粒,干燥。再加入冰片、薄荷腦及荊芥穗等揮發(fā)油,混勻,壓片,即得。
祛風化痰,清熱解毒。用于感冒發(fā)熱,痰火內(nèi)盛,發(fā)熱頭痛,咳嗽氣喘,咽喉腫痛,嘔吐,高熱驚風。
口服,周歲一次2片,周歲以下酌減,一日3次。
每片重0.3g
密封。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朱砂80g 橘紅40g 川貝母40g 膽南星30g 前胡30g 玄參30g 清半夏30g 大青葉30g 關木通30g 桔梗30g 荊芥穗30g 羌活30g 西河柳30g 地黃30g 枳殼(炒)30g 赤芍30g 鉤藤30g 葛根20g 牛蒡子20g 天麻20g 甘草20g 防風20g 冰片10g 水牛角濃縮粉10g 羚羊角粉5g 薄荷腦0.1g
性狀為暗紅色的片;氣辛,味苦。
炮制以上二十六味,除薄荷腦外,冰片粉碎成細粉,朱砂水飛成極細粉;川貝母、天麻、膽南星粉碎成細粉;與羚羊角粉、水牛角濃縮粉、朱砂粉末配研,過篩,混勻;荊芥穗、橘紅、羌活、前胡提取揮發(fā)油,藥渣與其余甘草等十四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時,第二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膏。將上述混合粉末及輔料適量加入濃縮膏中,混勻,干燥,粉碎成細粉,過篩,制成顆粒,干燥。再加入冰片、薄荷腦及荊芥穗等揮發(fā)油,混勻,壓片,即得。
功能主治祛風化痰,清熱解毒。用于感冒發(fā)熱,痰火內(nèi)盛,發(fā)熱頭痛,咳嗽氣喘,咽喉腫痛,嘔吐,高熱驚風。
用法用量口服,周歲一次2片,周歲以下酌減,一日3次。
規(guī)格每片重0.3g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