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薏苡附子敗醬散

    《金匱要略》卷中:薏苡附子敗醬散別名

    附子湯(《圣濟總錄》卷一二九)、敗醬散(《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四)、薏苡附子散(《證洽準繩·瘍醫(yī)》卷二)。

    處方

    薏苡仁30克 附子6克 敗醬15克

    制法

    上藥三味,杵為粗末。

    功能主治

    排膿消腫。治腸癰內(nèi)已成膿,身無熱,肌膚甲錯,腹皮急,如腫狀,按之軟,脈數(shù)?,F(xiàn)用于急性闌尾炎膿腫已成,或慢性闌尾炎急性發(fā)作,腹部柔軟,壓痛不明顯,并見面色蒼白,脈弱等陽虛證候者。

    用法用量

    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頓服。

    備注

    本方所治腸癰,是由素體陽虛,寒濕瘀血互結,腐敗成膿所致。方中重用薏苡仁利濕排膿,輕用附子扶助陽氣,以散寒濕,佐以敗醬破瘀排膿。配合成方,共奏利濕排膿,破血消腫之功。

    摘錄《金匱要略》卷中漢·《金匱要略》:薏苡附子敗醬散出處

    薏苡附子敗醬散,出自漢·《金匱要略》。本方又名“附子湯”“敗醬散”“薏苡附子散”。

    組成

    薏苡仁十分(30克)、附子二分(6克)、敗醬五分(15克)。

    用法

    上三味,杵為末,每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F(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排膿消癰,溫陽散結。

    主治

    主治腸癰內(nèi)已成膿,身無熱,肌膚甲錯,腹皮急,如腫狀、按之軟,脈數(shù)。

    臨床應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炎、慢性肛竇炎、潰瘍性結腸炎、濕疹等病癥。

    1.慢性前列腺炎:以薏苡附子敗醬散合桂枝茯苓丸加減治療120例,與翁瀝通膠囊治療60例對照,療程為8周。以治療前后癥狀積分為評價指標。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88.34%,對照組70.00%。(《四川中醫(yī)》2007年第10期)

    2.慢性盆腔炎:9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52例和對照組38例,對照組予常規(guī)抗炎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予薏苡附子敗醬散加減煎服,療程為2周。以下腹疼痛及腰骶酸脹疼痛等癥狀,婦科及理化檢查為評價指標。結果:治療組治愈9例,顯效27例,對照組治愈3例,顯效16例,治療組治療3、6個月后復發(fā)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中醫(yī)藥導報》2013年第1期)

    3.慢性肛竇炎:120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研究組62例采用內(nèi)服薏苡附子敗醬散及外用太寧栓治療,對照組58例采用甲硝唑靜滴及外用太寧栓。療程為1周。以臨床癥狀的改善程度為評價指標。結果:研究組有效率為96.80%,對照組為84.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外科雜志》2010年第1期)

    4.潰瘍性結腸炎:72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6例予薏苡附子敗醬散加味治療,對照組36例用柳氮磺胺吡啶片治療。療程為2個月。以臨床癥狀、糞常規(guī)、腸鏡為療效評價指標。結果:治療組顯效10例,好轉(zhuǎn)18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77.78%;對照組顯效8例,好轉(zhuǎn)12例,無效16例,總有效率55.5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河北中醫(yī)》2005年第3期)

    5.濕疹:56例患者均予本方加連翹、牡丹皮、生地黃、當歸治療,以紅斑、丘疹、滲出、瘙癢等癥狀為評價指標。結果:痊愈37例,顯效10例,有效5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2.8%。(《中醫(yī)藥導報》2011年第9期)

    方解

    本方為腸癰膿成、日久不消、損及陽氣之證而設。方中重用薏苡仁以利濕退腫,伍用敗醬散清熱活血,排膿消癰,兩藥合用,旨在使膿潰結散癰消;少佐附子辛熱,助陽行郁,并防服寒藥后更傷中陽。三藥合用,清熱排膿而不傷陽氣,溫陽扶正而不熾熱毒,共奏清熱排膿消癰,扶正助陽驅(qū)邪之功。氣滯重者加木香、川楝子,若腹中腫塊明顯加桃仁、牡丹皮;脾虛氣弱加黨參、茯苓;局部時有灼痛重用敗醬草,并適加黃芩。

    現(xiàn)代研究

    本方臨床報道也見于治療膽囊炎、肝膿瘍等病癥?,F(xiàn)代藥理及臨床研究認為薏苡附子敗醬散中諸藥有促進組織修復,改善血液循環(huán)及營養(yǎng)狀況,增強消炎和免疫功能,從而使壞死細胞恢復活力的作用。

    方歌

    薏苡附子敗醬散,解毒散結力不緩,腸癰成膿宜急投,膿瀉腫消腹自軟。

    摘錄漢·《金匱要略》
更多中藥材
  • 《回春》卷二:安蛔湯處方人參7分,白術1錢,茯苓1錢,干姜(炒黑)5分,烏梅2個,花椒(去目)3分。制法上銼。功能主治傷寒吐蛔。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回春》卷二明·《萬病回春》:安蛔湯出處安蛔湯,出自明·《萬病回春》。本方又名“理中安蛔湯”......
  • 《醫(yī)宗說約》卷四:安蛔理中湯處方參、術、烏梅、川椒、炮姜、白茯苓、生姜。功能主治蛔厥,手足冷。用法用量水煎服。手足冷甚,加附子;嘔,加半夏、陳皮、生姜汁;蛔吐不止,加苦楝根、黃連、細辛;大便秘結,加大黃。摘錄《醫(yī)宗說約》卷四《醫(yī)學入門》卷四......
  • 處方白茅根20-30克,龍骨15-25克,牡蠣15-25克,生三七粉(吞服)3-5克,白芨粉10-15克,生在大黃6-10克,藕節(jié)炭(或藕汁)20-30克。功能主治涼血活血止血。主血熱壅盛,迫血妄行。用法用量冷水浸泡半小時,煮沸20分鐘即可......
  • 處方人參5錢,白術5錢,肉桂1錢,山藥1兩,巴戟天5錢,蛇床子3錢,附子5分,茯苓3錢,遠志1錢,甘草1錢。功能主治補心腎之虛,溫命門、心包之火,去脾經(jīng)之濕。主心包、命門二經(jīng)之火衰,外感寒邪,而發(fā)奔豚,如一裹之氣從心而下,直至于陰囊之間,其......
  • 處方黨參4錢,炮姜6分,當歸2錢,半夏1錢,茯苓3錢,白術1錢,厚樸1錢,砂仁1錢,桑皮2錢,杏仁3錢,蘇子1錢5分,陳香櫞皮6分。功能主治脾痹。摘錄《醫(yī)醇剩義》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