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澤瀉湯

    《金匱要略》卷中:澤瀉湯處方

    澤瀉15克 白術(shù)6克

    功能主治

    治水停心下,清陽不升,濁陰上犯,頭目昏?!,F(xiàn)用于耳源性眩暈。

    用法用量

    上藥二味,以水300毫升,煮取150毫升,分溫再服。

    摘錄《金匱要略》卷中《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澤瀉湯別名

    泄熱澤瀉湯(《圣濟(jì)總錄》卷五十四)。

    處方

    澤瀉 半夏 柴胡 生姜各9克 地骨皮15克 石膏24克 竹葉15克 莼心15克 茯苓 人參各6克 甘草 桂心各3克

    制法

    上藥十二味,哎咀。

    功能主治

    通脈瀉熱。治上焦有熱,食后出汗,面、背、身中皆熱,名日漏氣。

    用法用量

    以水12升,煮取3.6升,分五次服(一云水6升煮取1.8升,分三次服)。

    摘錄《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圣濟(jì)總錄》卷一一二:澤瀉湯處方

    澤瀉 升麻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研)決明子(微炒)大黃(銼,炒)黃芩(去黑心)甘草(炙)枳實(去瓤,麩炒)芍藥各30克 梔子仁 人參 赤茯苓(去黑皮)黃柏(去粗皮)細(xì)辛(去苗葉)白術(shù)各15克 柴胡(去苗)120克 桑根白皮(銼,炙)60克 青葙子30克

    制法

    上藥十八味,粗搗篩。

    功能主治

    治肝熱目赤,視物不清,積年青盲,視不見物。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220毫升,入生姜4克(拍破),同煎至150毫升,去滓,入芒消1克,食后、臨臥溫服,一日二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一二《圣濟(jì)總錄》卷一一五:澤瀉湯處方

    澤瀉45克 熟干地黃(焙)60克 五味子 丹參 玄參 防風(fēng)(去叉)桂(去粗皮)人參 當(dāng)歸(切,焙)各45克 白茯苓(去黑皮)石斛(去根)地骨皮各60克 磁石(煅,醋淬七遍)90克 牛膝(去苗,酒浸,切,焙)甘草(炙)黃耆(銼)菖蒲(米泔浸一宿,銼,焙)各45克

    功能主治

    治腎間有水,耳聾、經(jīng)年不愈。

    用法用量

    上藥十七味,粗搗篩。每服30克,先以水600毫升,加羊腎1只,煮取汁200毫升,去羊腎下藥,入生姜一棗大(拍碎),大棗3枚(去核),同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一五王樂善方:澤瀉湯處方

    澤瀉40克,白術(shù)20克。

    功能主治

    蠲飲利濕。主素有痰飲內(nèi)停,清陽不得上升所致。(美尼爾氏綜合癥)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王樂善方漢·《金匱要略》:澤瀉湯出處

    澤瀉湯,出自漢·《金匱要略》。本方又名“金匱澤瀉湯”。

    組成

    澤瀉五兩(50克)、白術(shù)二兩(20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健脾利水除飲。

    主治

    主治水停心下,清陽不升,濁陰上冒,頭目昏眩,舌苔白膩,脈弦滑。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梅尼埃病、頸性眩暈、高血壓病、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高脂血癥等病癥。

    1.梅尼埃病:將確診梅尼埃病的患者隨機(jī)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以澤瀉湯加味,對照組以常規(guī)脫水、營養(yǎng)神經(jīng)治療,療程5日。以癥狀、體征及相關(guān)實驗室檢查指標(biāo)基本正常為臨床治愈標(biāo)準(zhǔn)。結(jié)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3.33%,對照組總有效率80%,且治療組聽力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組。(《陜西中醫(yī)》2012年第6期)

    2.頸性眩暈:將108例痰濁中阻型頸性眩暈患者隨機(jī)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4例,治療組口服澤瀉湯加味,對照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療,療程2周。以治療前后兩組主要癥狀評分、腦血流動力學(xué)指標(biāo)改善為療效指標(biāo),并觀察不良反應(yīng)。結(jié)果:治療組總有效率85. 18%,對照組總有效率66.67%,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中醫(yī)雜志》2012年第15期)

    3.高血壓病:入選原發(fā)性高血壓痰濕壅盛型患者80例,隨機(jī)分為治療組(復(fù)代文十澤瀉湯加味)40例,對照組(復(fù)代文)40例,療程4周。以偶測血壓、動態(tài)平均血壓、夜間血壓下降率為療效評價標(biāo)準(zhǔn)。結(jié)果:偶測血壓下降總有效率治療組92.5%,對照組85%;24小時平均血壓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52.5%,對照組32.5%;治療組與對照組夜間血壓下降率比較無差異性。(《中國醫(yī)藥導(dǎo)刊》2011年第1期)

    4.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澤瀉湯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患者54例,以全天麻治療46例為對照組,兩組均停用其他擴(kuò)血管及抗凝、降纖藥物,療程14日。以癥狀體征變化、血生化、血黏度、TCD為療效標(biāo)準(zhǔn)。結(jié)果:兩組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均有顯著療效,治療組療程結(jié)束后血脂降低,TCD顯示腦血流量增加。(《浙江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05年第7期)

    5.高脂血癥:治療組103例采用澤瀉湯加味治療本病,對照組54例采用吉非貝齊治療,療程4周。以血脂降至正常水平為顯效標(biāo)準(zhǔn)。結(jié)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8%,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4%。(《陜西中醫(yī)》2005年第2期)

    方解

    張仲景提出,痰飲上泛是昏冒眩暈的主要病機(jī)。該方重用澤瀉利水下行,以治其標(biāo);以白術(shù)健脾制水,以治其本?!侗静菡x》:“澤瀉,最善滲泄水道,專能通行小便?!薄侗静萸笳妗罚骸鞍仔g(shù)為脾臟補氣第一要藥也?!北痉綖榕R床治療痰飲致眩之要方。其中澤瀉為常用中藥,一般認(rèn)為其無毒,偶有報道稱有一定的肝腎毒性,因此臨床切勿長期大量應(yīng)用。

    現(xiàn)代研究

    臨床報道尚見于治療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中耳炎、鼻炎、泌尿系結(jié)石、水腫、腹瀉、暈車癥等病癥。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澤瀉湯具有減輕內(nèi)淋巴積水、降血脂、提高腦血流量、利尿、利膽等藥理作用。

    方歌

    澤瀉湯用澤瀉術(shù),利水除飲效非常。

    摘錄漢·《金匱要略》
更多中藥材
  • 來源本品為北豆根中提取的總生物堿片。性狀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顯黑棕色;味苦。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利咽。用于火毒內(nèi)結(jié)所致的咽喉腫痛;急性咽炎、扁桃體炎見上述證候者。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0mg,一日3次。規(guī)格(1)15mg(2)30mg貯藏密......
  • 處方半夏(半服者)半兩(湯洗7次,為末)、丁香1錢(重碾碎)。制法上將半夏末水搜作劑,包丁香,再以面裹煨令熟,去面為末,生姜自然汁為丸,如麻子大。功能主治嬰孩小兒風(fēng)痰在膈,痰盛咳嗽,作熱煩悶,神不安穩(wěn),睡眠不寧,可進(jìn)飲食或欲飲食,食之即嘔。......
  • 處方巴豆(去皮)半兩,大戟(銼碎)半兩。制法上藥同入銚內(nèi),油炒焦黃,為細(xì)末,面糊為丸,如麻子大。功能主治五積六聚。用法用量每服3丸,乳食前、臨臥米飲送下。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三......
  • 處方半夏(生姜制)南星(生姜制)軟石膏 香附子 梔子各等分制法上藥為末,神曲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清火化痰。主痰火氣噯。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溫開水送下。摘錄《古今醫(yī)統(tǒng)》卷二十四引《丹溪》......
  • 處方半夏2兩(水浸7日,曬干),白礬(燒令汁盡)半兩,丁香1分。制法上為末,姜汁煮糊為丸,如小豆大。功能主治中焦寒痰。用法用量每服5-7丸,鹽湯送下。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