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宋永剛 山東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
黃芪為《本經(jīng)》上品。原文:味甘微溫。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
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本經(jīng)》寫作黃耆。耆者,長者也,是指年長的人。黃芪色黃入脾,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故黃芪有“補氣之長”之稱。
黃芪味甘微溫,能夠“補虛”,這種補虛即為補氣作用,臨床上廣泛用于多種氣虛證或氣血兩虛證,如脾胃氣虛、肺氣虛、衛(wèi)氣虛等。
“癰疽久敗瘡”是指瘡瘍?nèi)站茫蚓弥尾挥?,而形成的瘡瘍膿成而不潰或潰破而不收口,導致局部長期流淌稀膿、稀水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病證,如人體皮膚某部位的化膿性感染、慢性骨髓炎、慢性乳腺炎等。中醫(yī)認為多屬氣血不足所致。治療上當補益氣血為法。
張錫純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黃芪主久敗瘡,亦有奇效。奉天張××,年三十余。因受時氣之毒,醫(yī)者不善為之清解,轉(zhuǎn)引毒下行,自臍下皆腫,繼又潰爛,睪丸露出,少腹出孔五處,小便時五孔皆出尿。為疏方:生箭(即生黃芪)、花粉各一兩,乳香、沒藥、銀花、甘草各三錢,煎湯連服二十余劑。潰爛之處,皆生肌排膿出外,結(jié)疤而愈,始終亦未用外敷生肌之藥。
黃芪能夠“排膿止痛”,止痛作用無藥理支持,但確有排膿之功,對于膿成而不潰者誠為良藥。
“癩疾”多指麻風病,顧名思義,麻風病與風相關(guān)。所以,“大風癩疾”說明黃芪能夠治風。這種風既包括外感風邪,也包括腦血管病之中風。衛(wèi)氣虛弱,肌表不固之惡風、自汗等,黃芪配伍白術(shù)、防風即組方玉屏風散,能夠顯著提高機體的免疫力。針對腦血管病之中風,王清任創(chuàng)補陽還五湯,重用黃芪四兩為君,大補元氣,以促血行,臨床極為常用。
筆者岳母年60余歲,胖而肌肉松弛,平素多汗,怕熱,胃口一直很好。醫(yī)院檢查示有冠心病、頸椎病、腔隙性腦梗死等。近年來為頭暈所困,為治頭暈,看遍大小醫(yī)院乃至個體診所,服遍治療上述疾病的中成藥、西藥無數(shù),但終不見好。恰逢讀黃煌教授的《張仲景50味藥證》一書,思岳母為黃芪體質(zhì),用黃芪類方可否?遂疏補陽還五湯原方5劑,勸其服用一試,大效,又進5劑,多年頭暈向愈。現(xiàn)已2年余,頭暈幾不再作。診后思考:本方有效的原因在于體質(zhì)用藥,還是另有他因?現(xiàn)在想來是不是補陽還五湯治療腔隙性腦梗死有效,是小中風也。
黃芪治大風張錫純也有論述:“《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黃芪主大風者,誠有其效?!薄夺t(yī)學衷中參西錄》中記載:“在奉天曾治一婦人,年近三旬,因夏令夜寢當窗,為風所襲,遂覺半身麻木,其麻木之邊,肌膚消瘦,浸至其一邊手足不遂,將成偏枯。其脈左部如常,右部則微弱無力,而麻木之邊適在右。此因風襲經(jīng)絡(luò),致其經(jīng)絡(luò)閉塞不相貫通也。不早祛其風,久將至于痿廢。為疏方用生箭二兩,當歸八錢(用當歸者取其血活風自去也),羌活、知母、乳香、沒藥各四錢,全蝎二錢,全蜈蚣三條。煎服一劑即見輕,又服數(shù)劑全愈。此中風能成痿廢之明征也?!?/p>
陳富山認為:黃芪為補氣要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云能治“大風癩疾”,遂重用黃芪,配伍養(yǎng)血和營之品,治療頑固性老年皮膚瘙癢癥收效甚佳。共治療11例,男9例,女2例,年齡55~74歲,病程6個月~4年。均經(jīng)西醫(yī)皮膚科確診,服用多種西藥及外涂多種藥液乏效。治以益氣養(yǎng)血,和營祛風。基本方:黃芪60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熟地黃20克,制首烏20克,丹參10克,蟬蛻10克,白蒺藜10克。每日1劑,水煎服。效果不顯者,黃芪可漸加量至100克,1個月為1個療程。結(jié)果治愈7例,顯效3例,無效1例。(中醫(yī)雜志,2000;6:331)
五痔,泛指各種痔瘡。黃芪有益氣升陽,托毒排膿和斂瘡生肌的功效,故用于痔腫疼痛、下血脫出之癥有效。如《太平圣惠方》卷96之黃芪粥治五痔下血不止,用黃芪一兩,粳米二合。上以水兩大盞,煎黃芪取一盞半,去滓,下米煮粥,空腹食之。治痔疾,黃芪常配枳殼等藥同用,如《圣濟總錄》之必效丸,治氣痔脫肛不收,或生鼠乳時復血出,久不愈,用枳殼(去瓤,麩炒)、黃芪各一兩。上為末,以陳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心、食前米飲送下?!短绞セ莘健分S芪散,以黃芪配枳殼、側(cè)柏葉為散服,治小兒痔疾,下血不止。
鼠漏是指慢性淋巴結(jié)結(jié)核潰破后,長期流稀水、稀膿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病證。治療上除散結(jié)外,還有虛的一面,需要補虛。黃芪能治鼠漏,實與其補氣作用有關(guān)。
“小兒百病”,多與脾胃虛弱有關(guān),因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黃芪建中湯為治療脾胃虛弱的常用方劑,無論長幼,均可應(yīng)用。
現(xiàn)行教科書認為黃芪具有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腫等多種作用,但究其作用機制,可歸納為一個方面,實為補氣作用的具體運用。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宋永剛 山東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
黃芪為《本經(jīng)》上品。原文:味甘微溫。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
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本經(jīng)》寫作黃耆。耆者,長者也,是指年長的人。黃芪色黃入脾,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故黃芪有“補氣之長”之稱。
黃芪味甘微溫,能夠“補虛”,這種補虛即為補氣作用,臨床上廣泛用于多種氣虛證或氣血兩虛證,如脾胃氣虛、肺氣虛、衛(wèi)氣虛等。
“癰疽久敗瘡”是指瘡瘍?nèi)站茫蚓弥尾挥?,而形成的瘡瘍膿成而不潰或潰破而不收口,導致局部長期流淌稀膿、稀水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病證,如人體皮膚某部位的化膿性感染、慢性骨髓炎、慢性乳腺炎等。中醫(yī)認為多屬氣血不足所致。治療上當補益氣血為法。
張錫純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黃芪主久敗瘡,亦有奇效。奉天張××,年三十余。因受時氣之毒,醫(yī)者不善為之清解,轉(zhuǎn)引毒下行,自臍下皆腫,繼又潰爛,睪丸露出,少腹出孔五處,小便時五孔皆出尿。為疏方:生箭(即生黃芪)、花粉各一兩,乳香、沒藥、銀花、甘草各三錢,煎湯連服二十余劑。潰爛之處,皆生肌排膿出外,結(jié)疤而愈,始終亦未用外敷生肌之藥。
黃芪能夠“排膿止痛”,止痛作用無藥理支持,但確有排膿之功,對于膿成而不潰者誠為良藥。
“癩疾”多指麻風病,顧名思義,麻風病與風相關(guān)。所以,“大風癩疾”說明黃芪能夠治風。這種風既包括外感風邪,也包括腦血管病之中風。衛(wèi)氣虛弱,肌表不固之惡風、自汗等,黃芪配伍白術(shù)、防風即組方玉屏風散,能夠顯著提高機體的免疫力。針對腦血管病之中風,王清任創(chuàng)補陽還五湯,重用黃芪四兩為君,大補元氣,以促血行,臨床極為常用。
筆者岳母年60余歲,胖而肌肉松弛,平素多汗,怕熱,胃口一直很好。醫(yī)院檢查示有冠心病、頸椎病、腔隙性腦梗死等。近年來為頭暈所困,為治頭暈,看遍大小醫(yī)院乃至個體診所,服遍治療上述疾病的中成藥、西藥無數(shù),但終不見好。恰逢讀黃煌教授的《張仲景50味藥證》一書,思岳母為黃芪體質(zhì),用黃芪類方可否?遂疏補陽還五湯原方5劑,勸其服用一試,大效,又進5劑,多年頭暈向愈。現(xiàn)已2年余,頭暈幾不再作。診后思考:本方有效的原因在于體質(zhì)用藥,還是另有他因?現(xiàn)在想來是不是補陽還五湯治療腔隙性腦梗死有效,是小中風也。
黃芪治大風張錫純也有論述:“《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黃芪主大風者,誠有其效?!薄夺t(yī)學衷中參西錄》中記載:“在奉天曾治一婦人,年近三旬,因夏令夜寢當窗,為風所襲,遂覺半身麻木,其麻木之邊,肌膚消瘦,浸至其一邊手足不遂,將成偏枯。其脈左部如常,右部則微弱無力,而麻木之邊適在右。此因風襲經(jīng)絡(luò),致其經(jīng)絡(luò)閉塞不相貫通也。不早祛其風,久將至于痿廢。為疏方用生箭二兩,當歸八錢(用當歸者取其血活風自去也),羌活、知母、乳香、沒藥各四錢,全蝎二錢,全蜈蚣三條。煎服一劑即見輕,又服數(shù)劑全愈。此中風能成痿廢之明征也?!?/p>
陳富山認為:黃芪為補氣要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云能治“大風癩疾”,遂重用黃芪,配伍養(yǎng)血和營之品,治療頑固性老年皮膚瘙癢癥收效甚佳。共治療11例,男9例,女2例,年齡55~74歲,病程6個月~4年。均經(jīng)西醫(yī)皮膚科確診,服用多種西藥及外涂多種藥液乏效。治以益氣養(yǎng)血,和營祛風。基本方:黃芪60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熟地黃20克,制首烏20克,丹參10克,蟬蛻10克,白蒺藜10克。每日1劑,水煎服。效果不顯者,黃芪可漸加量至100克,1個月為1個療程。結(jié)果治愈7例,顯效3例,無效1例。(中醫(yī)雜志,2000;6:331)
五痔,泛指各種痔瘡。黃芪有益氣升陽,托毒排膿和斂瘡生肌的功效,故用于痔腫疼痛、下血脫出之癥有效。如《太平圣惠方》卷96之黃芪粥治五痔下血不止,用黃芪一兩,粳米二合。上以水兩大盞,煎黃芪取一盞半,去滓,下米煮粥,空腹食之。治痔疾,黃芪常配枳殼等藥同用,如《圣濟總錄》之必效丸,治氣痔脫肛不收,或生鼠乳時復血出,久不愈,用枳殼(去瓤,麩炒)、黃芪各一兩。上為末,以陳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心、食前米飲送下?!短绞セ莘健分S芪散,以黃芪配枳殼、側(cè)柏葉為散服,治小兒痔疾,下血不止。
鼠漏是指慢性淋巴結(jié)結(jié)核潰破后,長期流稀水、稀膿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病證。治療上除散結(jié)外,還有虛的一面,需要補虛。黃芪能治鼠漏,實與其補氣作用有關(guān)。
“小兒百病”,多與脾胃虛弱有關(guān),因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黃芪建中湯為治療脾胃虛弱的常用方劑,無論長幼,均可應(yīng)用。
現(xiàn)行教科書認為黃芪具有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腫等多種作用,但究其作用機制,可歸納為一個方面,實為補氣作用的具體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