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王強 淄博市中心醫(yī)院
臟腑理論被稱之為中醫(yī)基礎理論體系的核心,而“臟象”是中醫(yī)臟腑理論中一個基本概念,其外延比臟腑理論要小得多。然而長期以來,學術界卻有把中醫(yī)學理論中與臟腑有關的內容全部歸為“臟象”的傾向,故“臟象”值得一考。
記得30年前,筆者在北京中醫(yī)學院讀研時,曾就當時的《中醫(yī)學基礎》、《內經講義》等教材中關于臟象的不同說法問道于任應秋老先生,如“臟腑學說,古人稱之為‘藏象’”、“藏指藏象,臟指臟腑”、“藏象是研究人體臟腑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等。筆者請教他為何在他主編的《中醫(yī)各家學說》教材中關于基礎理論首言臟腑學說,卻只字未談“藏象”。任應秋笑而未答我的問題,只是說:你去查查“古人”是怎么說的。我翻閱資料,王冰注《黃帝內經素問》曰:“象謂所見于外,可閱者也”;張景岳《續(xù)注》也說“象,形象也,藏居于內,形見于外,故曰藏象?!庇秩缋钪需鳌秲冉浿贰⒀ι住夺t(yī)經原旨》等多以“藏象”狹指為“臟腑身形”。看來把“藏象”等同于“臟腑學說”只不過是一家之言。尚未達到中醫(yī)界共識。
既然“藏象”之說源于《內經》,我們不妨還是從源頭上找找答案。臟象之說雖首出《內經》,但《內經》言及臟腑之處甚多,而言及臟象之處甚少?!端貑枴の迮K生成篇》曰:“五臟之象,可以類推;五臟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边@里“五臟之象”與“五音”、“五色”是并列關系:“五音”于耳聰心敏者,可以意識而知之,“五色”于目明智遠者,可以占視而知之。而“五臟之象”則是“以物類推之”,“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靜,肺象金而剛決,腎象水而潤下?!痹谶@里,“臟象”僅是古人應用取象比類的方法,對五臟的屬性功能與自然事物或現象的聯系和類推,是臟腑理論對五行學說的應用或對五行模型的借用。如果按王冰等醫(yī)家所言,“象”為外觀可閱之身形,那么,心之“象”在面部、血脈;肺之“象”在毛、皮;腎之“象”在發(fā)、骨;而每條后面的論述,如心者“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肺者“為陽中之太陰,通于秋氣”皆為“不可閱”,豈非多余之論嗎?筆者認為,該段經文中所謂“其華”如何?“其充”如何?只是回答“臟象何如”的部分依據,其結論則分述于其后,即每一小段的最后兩句:心之“象”,“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肺之“象”,“為陽中之太陰,通于秋氣”。也就是說,“臟象”之“象”,是諸臟所應陰陽四時之象。正如《素問·五運行大論篇》言“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边@樣的“藏象”之“象”本質上不是指外觀可閱之身形,實為“大象無形”之“象”;是超越形而下的人體自我的,是形而上的,是古人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一種體現。
《內經》言醫(yī),皆“法于陰陽,合于術數”,借用《周易》之卦象模型推出臟腑特征是其特色。如肝為震卦,藏于左,主東方;肺為兌卦,藏于右,主西方;心為離卦,步于表,主南方;腎為坎卦,治于里,主北方;脾主中央,為至陰,按復卦之卦義,“至”為上下往復之義,故脾是陰陽升降之樞。《周易》認為萬物感應,其共同規(guī)律是謂“神道”——陰陽之道?!秲冉洝吩啤瓣庩柌粶y謂之神”是言陰陽之道的變化常有偶然性,無法用感官直接感知和測度?!按质匦紊鲜厣瘛本褪钦f,精通陰陽神道的上工,守的是天地人間變化莫測之應象,粗工才是只知守著“可閱之外形”。
筆者認為,中醫(yī)臟腑理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其內容也是一個多層次的復雜體系,其中既有古人對人體臟腑身形和功能的實際描述,又有借用當時最先進的哲學模型構建而成的四時五臟陰陽虛擬模型;既有對臟腑與經絡、氣血、五體、五官之間關系等人體本身的研究,又有超人體的人天觀的論述。又因中醫(yī)理論是古人在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形成的,常是在病中識人,所以一些在表面上是關于生理功能的論述,其本質可能是病理的或藥理的,所以我們要采用多層次、多學科、多角度的研究,把不同層次的內容搞清楚。目前許多中醫(yī)研究者不但把與五臟相應的“其華”、“其充”等外觀可閱之形說成五臟之“象”,而且還把古醫(yī)家對人體內臟的解剖學論述等也都歸為“臟象”的內容,這就把臟腑理論中不同層次的內容混為一談了。這樣構建的所謂“中醫(yī)臟象學”實難令人茍同。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王強 淄博市中心醫(yī)院
臟腑理論被稱之為中醫(yī)基礎理論體系的核心,而“臟象”是中醫(yī)臟腑理論中一個基本概念,其外延比臟腑理論要小得多。然而長期以來,學術界卻有把中醫(yī)學理論中與臟腑有關的內容全部歸為“臟象”的傾向,故“臟象”值得一考。
記得30年前,筆者在北京中醫(yī)學院讀研時,曾就當時的《中醫(yī)學基礎》、《內經講義》等教材中關于臟象的不同說法問道于任應秋老先生,如“臟腑學說,古人稱之為‘藏象’”、“藏指藏象,臟指臟腑”、“藏象是研究人體臟腑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等。筆者請教他為何在他主編的《中醫(yī)各家學說》教材中關于基礎理論首言臟腑學說,卻只字未談“藏象”。任應秋笑而未答我的問題,只是說:你去查查“古人”是怎么說的。我翻閱資料,王冰注《黃帝內經素問》曰:“象謂所見于外,可閱者也”;張景岳《續(xù)注》也說“象,形象也,藏居于內,形見于外,故曰藏象?!庇秩缋钪需鳌秲冉浿贰⒀ι住夺t(yī)經原旨》等多以“藏象”狹指為“臟腑身形”。看來把“藏象”等同于“臟腑學說”只不過是一家之言。尚未達到中醫(yī)界共識。
既然“藏象”之說源于《內經》,我們不妨還是從源頭上找找答案。臟象之說雖首出《內經》,但《內經》言及臟腑之處甚多,而言及臟象之處甚少?!端貑枴の迮K生成篇》曰:“五臟之象,可以類推;五臟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边@里“五臟之象”與“五音”、“五色”是并列關系:“五音”于耳聰心敏者,可以意識而知之,“五色”于目明智遠者,可以占視而知之。而“五臟之象”則是“以物類推之”,“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靜,肺象金而剛決,腎象水而潤下?!痹谶@里,“臟象”僅是古人應用取象比類的方法,對五臟的屬性功能與自然事物或現象的聯系和類推,是臟腑理論對五行學說的應用或對五行模型的借用。如果按王冰等醫(yī)家所言,“象”為外觀可閱之身形,那么,心之“象”在面部、血脈;肺之“象”在毛、皮;腎之“象”在發(fā)、骨;而每條后面的論述,如心者“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肺者“為陽中之太陰,通于秋氣”皆為“不可閱”,豈非多余之論嗎?筆者認為,該段經文中所謂“其華”如何?“其充”如何?只是回答“臟象何如”的部分依據,其結論則分述于其后,即每一小段的最后兩句:心之“象”,“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肺之“象”,“為陽中之太陰,通于秋氣”。也就是說,“臟象”之“象”,是諸臟所應陰陽四時之象。正如《素問·五運行大論篇》言“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边@樣的“藏象”之“象”本質上不是指外觀可閱之身形,實為“大象無形”之“象”;是超越形而下的人體自我的,是形而上的,是古人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一種體現。
《內經》言醫(yī),皆“法于陰陽,合于術數”,借用《周易》之卦象模型推出臟腑特征是其特色。如肝為震卦,藏于左,主東方;肺為兌卦,藏于右,主西方;心為離卦,步于表,主南方;腎為坎卦,治于里,主北方;脾主中央,為至陰,按復卦之卦義,“至”為上下往復之義,故脾是陰陽升降之樞。《周易》認為萬物感應,其共同規(guī)律是謂“神道”——陰陽之道?!秲冉洝吩啤瓣庩柌粶y謂之神”是言陰陽之道的變化常有偶然性,無法用感官直接感知和測度?!按质匦紊鲜厣瘛本褪钦f,精通陰陽神道的上工,守的是天地人間變化莫測之應象,粗工才是只知守著“可閱之外形”。
筆者認為,中醫(yī)臟腑理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其內容也是一個多層次的復雜體系,其中既有古人對人體臟腑身形和功能的實際描述,又有借用當時最先進的哲學模型構建而成的四時五臟陰陽虛擬模型;既有對臟腑與經絡、氣血、五體、五官之間關系等人體本身的研究,又有超人體的人天觀的論述。又因中醫(yī)理論是古人在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形成的,常是在病中識人,所以一些在表面上是關于生理功能的論述,其本質可能是病理的或藥理的,所以我們要采用多層次、多學科、多角度的研究,把不同層次的內容搞清楚。目前許多中醫(yī)研究者不但把與五臟相應的“其華”、“其充”等外觀可閱之形說成五臟之“象”,而且還把古醫(yī)家對人體內臟的解剖學論述等也都歸為“臟象”的內容,這就把臟腑理論中不同層次的內容混為一談了。這樣構建的所謂“中醫(yī)臟象學”實難令人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