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帝內經》11方釋解

    洪文旭 陜西省中醫(yī)藥研究院

    《黃帝內經》中稱方劑為湯液,言有十三方,似已成定論。近代醫(yī)家張驥撰《內經方集釋》認為,除醪醴、豕膏為單味藥物外,加上《素問·刺法論》遺篇中“小金丹”,實際只有11方,其中《素問》7方,《靈樞》4方。現(xiàn)根據(jù)文獻歸納于后。

    1.雞矢醴(《素問·腹中論》岐伯方)

    組成:雞矢白干者8合,無灰好酒3碗。

    用法:將雞矢白炒香,加無灰好酒,共煎至一半許,用布濾出其汁。五更熱飲則腹鳴,辰巳時行2~3次,皆黑水;次日覺足部漸有皺紋,又飲1次,則漸皺至膝上而收效。

    主治:臌脹,心腹?jié)M,旦食則不能暮食之證。

    方義:方中雞矢白利水泄熱、祛風解毒;無灰酒通暢血脈、御寒行藥。兩藥配合,有利尿通便、消除脹滿作用,其無灰酒當為甜醴,才符合方名。

    2.四烏鰂骨一藘茹丸(《素問·腹中論》岐伯方)

    組成:烏鲗骨4分,藘茹1分,雀卵適量。

    用法:兩藥共研細末,和以雀卵為丸,如小豆大,每次5丸,食前用鮑魚汁送服,日3次。

    主治:血虛精虧氣傷而致血枯經閉、胸脅脹滿、不思飲食、發(fā)病可聞腥臊氣味、鼻流清涕、四肢清冷、視物眩暈、便溺唾血之證。

    方義:方中烏鲗骨又名烏賊骨、海螵蛸,收斂止血、除濕制酸;藘茹即茜草根,行血止血、通經活絡;雀卵為麻雀蛋,暖腎益精;鮑魚汁滋陰清熱。全方集藥療與食療于一體,對于血枯經閉有補精益氣、行血通經作用。

    3.生鐵落飲(《素問·病能論》岐伯方)

    組成:生鐵落適量。

    用法:取煅生鐵時錘落于地上之鐵屑,去其雜質,煅后醋淬,加水煎服,日2~3次。

    主治:郁怒傷肝而致之癲狂證。

    方義:方中只用一味生鐵落,平肝鎮(zhèn)驚,對于癲狂驚悸者必有療效。

    4.澤術麋銜散(《素問·病能論》岐伯方)

    組成:澤瀉、白術各10分,麋銜5分。

    用法:以上三藥共研細末,每服三指撮(約5~10g),食前用水沖服,日2~3次。

    主治:酒風而致周身發(fā)熱,四肢倦怠,汗出如浴,惡風少氣之證。

    方義:方中澤瀉利水滲濕、泄熱固腎;白術補脾益胃、燥濕和中;麋銜即薇銜,祛風逐水、久服明目。三藥配伍,有健脾和胃、清熱利濕作用。

    5.蘭草湯(《素問·奇病論》岐伯方)

    組成:蘭草適量。

    用法:蘭草加水煎服,日2~3次。

    主治:脾癉而致胃脘痞悶、嘔惡泄瀉、口中甜膩之證。

    方義:方中蘭草即佩蘭,醒脾化濕、清暑辟濁,故對于濕熱內蘊、濕濁上泛之口甜有效。

    6.左角發(fā)酒(《素問·繆刺論》岐伯方)

    組成:頭發(fā)適量。

    用法:取患者左頭角之發(fā)1寸,燒灰存性,用美酒1杯送服。

    主治:尸厥,古病名,厥證之一,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狀如昏死之惡候。

    方義:方中將頭發(fā)燒灰存性,名血余炭,止血散瘀、利尿通淋,加白酒可溫通經脈,對于尸厥危癥有效果。

    7.小金丹(《素問·刺法論》岐伯方)

    組成:辰砂2兩,水磨雄黃1兩,葉子雌黃1兩,紫金半兩。

    用法:以上諸味同入盒中,外固,挖地一尺,埋于土中,外用20斤柴火燒煅7日,候冷7日取出,再埋于土中7日,然后取出研細,煉白沙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1丸,和氣咽之。服10粒,無疫干也。

    主治:辟除瘟疫,用于疫病未染之前。

    方義:方中辰砂即朱砂,安神定驚、明目解毒;雄黃燥濕祛風、解毒殺蟲;雌黃鎮(zhèn)驚熄風、殺蟲解毒;紫金鎮(zhèn)心安神、解毒祛風。三藥用火燒煅,去其毒性,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有解毒辟疫、定驚安神作用,可用于預防疫病。

    8.藥熨方(《靈樞·壽夭剛柔》伯高方)

    組成:蜀椒1升,干姜1斤,桂心1斤,醇酒20升。

    用法:將三藥咀碎,浸于酒中,加綿絮1斤,細白布4丈,并納酒中,蓋封涂嚴,勿使泄氣,置于馬糞中使之蘊熱,五日五夜后,出布綿絮曝干,復漬之以盡其汁,候干。并用滓及綿絮,復布為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則用生桑炭炙巾。用以熨寒痹所刺之處凡30遍,汗出又30遍,每刺必熨之。

    主治:寒痹而致四肢攣痛,關節(jié)浮腫,得熱稍減,得寒愈甚之證。

    方義:方中蜀椒溫中散寒、止痛殺蟲;干姜溫經逐寒、回陽通脈;桂心補陽暖脾、除冷溫腎;醇酒暢通經脈、以助藥力。共為酒劑,浸綿布之后,藥力盡納,用之熨痹,有溫陽散寒、通脈止痛作用,此為外治法之先導。

    9.馬膏桂酒熨(《靈樞·經筋》疑為伯高方)

    組成:馬膏、白酒、桂心、生?;腋鬟m量。

    用法:以馬膏緩其急者,以桂心浸白酒涂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抑弥仓校呦乱宰?,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啖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拍)而已。

    主治:口僻證見急則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之病,即口眼歪斜癥。

    方義:方中馬膏即馬脂熬成的膏,性味柔緩,潤痹;桂心泡酒辛熱,和其營衛(wèi),通其經絡;生桑灰逐風祛痹,利水通竅。諸法外用,涂膏搽酒,輔以按摩食療,對此病必有效果。

    10.半夏秫米湯(《靈樞·邪客》伯高方)

    組成:半夏5合,秫米1升。

    用法:取流水8升,揚之近萬遍,取清者5升煮沸,加半夏、秫米,文火煎至1升半,取其滓,飲1小杯,日3次,有效以知為度,其病新發(fā)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久者三飲而已。

    主治:夜不能臥屬痰濁內阻、胃氣不和者。即所謂“胃不和則臥不安”之證。

    方義:方中半夏燥濕化痰、降濁消痞;秫米益氣補中、和胃化濁。兩藥配合,加之流水又稱甘瀾水,可蕩滌邪穢,以助和胃安神、化痰降濁之功。

    11.蓤翹飲(《靈樞·癰疽》岐伯方)

    組成:蓤翹草和根各1升。

    用法:將藥加水1斗6升,煎至3升,分3次飲。服后加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主治:敗疵又名脅癰,多由肝膽郁火而成,常發(fā)于婦女及體虛者,證見軟肋部初起如梅如李,色紅锨痛,易膿易潰。

    方義:方中蔆翹即連翹,常用果實,此處用莖與根,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故用于癰腫有良效。有一說蓤為菱角,翹為連翹,菱角性味甘涼,生食清熱止渴,熟食益氣健脾;果殼甘澀平,收斂止瀉、解毒消腫,兩藥配伍,定有奇功。

    從上述所列11種藥方看,用法有內服、外用之分,劑型有酒、丸、丹、熨、膏幾種,而以湯劑為多,反映了早期方劑的基本特點。

更多中藥材
  • 患者是一位十六七歲的小男孩兒,他來診的時候就告訴我說咳嗽已經有半個月了,半個月之前,得了感冒,發(fā)了幾天燒,自己吃點藥之后緩解了,不發(fā)熱了。然后,現(xiàn)在主要的一個表現(xiàn)就是咳嗽,咯黃痰,嗓子也不疼,肺子里面也沒有說胸悶的感覺,鼻子也通氣兒,鼻子也......
  • 就是告訴我們,春天和秋天這兩個季節(jié),溫差變化比較大,那么在春天我們要多穿一點兒,不要說特別怕熱,一熱就著急把衣服全剪掉。秋天,你也不要著急加衣,一定要是根據(jù)氣溫的變化來適當?shù)脑鰷p衣物,調攝寒溫,避免出現(xiàn)了這種,因為過寒過熱導致人體發(fā)生疾病這......
  • 那么結合臨床的實踐,我認識到這種結節(jié)類的疾病,它也是分寒癥和熱癥。什么概念呢?說陽化氣,陰成形。這種有形的結節(jié)是由于陽化氣的這種功能失常所導致的,那么它分為兩端,第一端呢,是陽化氣的功能太過了導致陽熱太盛,這種熱性結節(jié)的產生是什么原因呢?是......
  • 那么在臨床當中,失眠分為各種類型,有的人表現(xiàn)也不太一樣,但是終歸起來,失眠就有兩個核心的要點,我們一定要了解。失眠的兩個核心要點,在我看來,第一火熱擾及心神,心神不寧它就容易失眠,第二點,心血不足,不能夠濡養(yǎng)心神,這樣也會導致失眠。那么這位......
  • 那么這種腸道的息肉尤其引起我們重視,之前跟大家科普過一句繞口令,說腸息肉一般呢,他不會轉化為腸道的惡性腫瘤兒,但是腸道的惡性腫瘤兒多半是由腸息肉發(fā)展過來的,所以說我們在生活當中遇到這類問題,一定要引起重視。這是一位老年男性患者,他患有腸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