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李時珍夸阿膠為圣藥 阿膠歷史與文化①

    開欄的話

    阿膠發(fā)源于山東省東阿縣,最早記載于《神農本草經》,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因其久服有輕身益氣、延年益壽的功效,歷代本草皆將阿膠列為上品、圣藥。作為中醫(yī)養(yǎng)生滋補圣品中的奇葩,阿膠在應用過程中,形成了中醫(yī)學術、滋補和美容的獨特文化體系,楊貴妃暗服阿膠駐容顏、朱熹勸母服用阿膠盡孝心、慈禧太后服用阿膠保龍?zhí)?、李鴻章吃著阿膠去英國等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也給阿膠增添了更多歷史與人文的內涵。

    隨著當前人們對于中醫(yī)藥養(yǎng)生文化關注的日益升溫和對阿膠養(yǎng)生興趣的日益濃厚,本報從今日起在文化版開設《阿膠歷史與文化》專欄,為讀者奉上一段關于2500多年來阿膠歷史文化故事,用輕松的文字帶您體味阿膠歷史流傳下來的許多有趣的故事。

    藥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這樣寫道:“阿膠本經上品,弘景曰:‘出東阿,故名阿膠’”。

    翻閱《本草綱目》,你會發(fā)現,李時珍對近2000種藥材的評價,很少使用驚嘆之辭,而代之以嚴格的學術語言。就像民國名醫(yī)張山雷所說,“藥不必貴而奇,惟在實用而有效?!?/p>

    對阿膠的評價則是個異數。在一一列舉阿膠的具體功效后,李時珍還是按耐不住內心的感嘆,夸那阿膠乃“圣藥也”。

    列舉阿膠的具體功效是件令人痛苦的工作,因為阿膠具體功效龐雜而多變,與民間簡單的認為只是補血或者滋補不同,阿膠還另有一番天地。

    為了證明此言不虛,請跟隨李時珍一起瀏覽阿膠主治條目:“療吐血鼻血,血淋尿血,腸風下疬。女人血痛血枯,經水不調,無子,崩中帶下,胎前產后諸疾。男女一切風病,骨節(jié)疼痛,水氣浮腫,虛勞咳嗽喘急,肺萎唾膿血,及癰瘡腫毒。和血滋陰,除風潤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調大腸”。最后的結論是,“圣藥也”。

    千萬不要小看這三個字的贊嘆。因為在《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幾乎很少對具體藥材表現出偏好,甚至動用“圣藥”的評價。

    說來話長,李時珍生長于明代嘉靖、隆慶、萬歷三朝,這個時間段內明代的醫(yī)學風氣是強調“以人補人”,最有名的大補之藥是秋石、紫車河等,李時珍對這種風氣極為厭惡,所以牽涉到大補之類的藥材,也惜字如金,不肯輕易贊美。

    所以阿膠獲得“圣藥”的評價,在《本草綱目》中,極其罕見。不過在“發(fā)明”條目里,李時珍還是引用了楊士瀛的評價,“阿膠育神,人參益氣”,把阿膠列在人參之前。當我們評價一個人氣色好時,會說“神采奕奕”,大概就是神氣完足的意思。

    關于阿膠育神的進一步解說,和李時珍同時代的醫(yī)學大家廖希雍說得好,阿膠“入肺腎補不足,故又能益氣,以肺主氣,腎納氣也。氣血兩足,所以能輕身也”。

    欄目主持:向佳

更多中藥材
  • 那么這種腸道的息肉尤其引起我們重視,之前跟大家科普過一句繞口令,說腸息肉一般呢,他不會轉化為腸道的惡性腫瘤兒,但是腸道的惡性腫瘤兒多半是由腸息肉發(fā)展過來的,所以說我們在生活當中遇到這類問題,一定要引起重視。這是一位老年男性患者,他患有腸息肉......
  • 濕熱久出不去,五個方法可以幫你把胃,肝,膀胱,大腸,關節(jié)的濕熱趕去。這個臉上出油愛長痘,早晨起來口苦,一吃飯就肚子脹,胳膊腿上長濕疹,舌質發(fā)紅,舌苔黃膩,這就是身體里邊有了濕熱。我們今天給大家分享五個方法,不管是濕熱藏在哪里,都能把它趕出去......
  • 中醫(yī)有一句話叫陰虛則痛,陰液在體內起到滋養(yǎng)潤滑的作用,那陰液不足,壓不住陽氣,就會產生虛火,虛火灼燒,我們身體就會隱隱疼痛。還有滲出水和體內的陰液息息相關,所以就會出現以下六個部位的疼痛。第一個就是腰痛,腰為腎之府,腎陰不足,不能溫煦腰部的......
  • 我們中醫(yī)常講辨證治療,其實每一個人的體質不一樣,導致失眠的問題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啊。有人入睡困難,翻來覆去整晚睡不著,有人睡著了之后他容易醒過來,一晚上醒來七八次,煩的不得了,甚至還有的人睡著之后人沒有睡,差不多旁邊有人喝水,他都知道似睡非睡......
  • 第一個啊尿頻尿急,夜尿頻繁,小便灼熱發(fā)黃,情緒激動,這個時候濕熱下前潛尿液黃就是主要的標志,可以參考龍膽瀉肝丸。第二個,便秘我們說到腸道津液不足,肝火燒灼,那這個時候會口干,口苦,口臭,舌苔黃膩。也可以參考龍膽瀉肝丸。第三個,腹瀉拉肚子,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