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劉更生 顏純淳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文獻研究所
蒲輔周先生臨終前曾告誡其子:“我一生行醫(yī)十分謹慎小心,真所謂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學醫(yī)首先要認真讀書,讀書后要認真實踐,二者缺一不可。光讀書不實踐僅知理論,不懂臨床;盲目臨床,不好好讀書是草菅人命。你要牢牢謹記!我的一生就是在讀書與實踐中度過的”。的確,讀書與實踐(臨證),二者不可偏廢,是學習中醫(yī)必須終生堅守的原則。
學醫(yī)之初,通常是先讀書、背書,打下基礎,然后臨證,這是大多數醫(yī)家走過的共同道路。張珍玉先生說:“背誦原著,學習理論是重要的,是基礎。但理論必須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才能加深對理論的理解,也才能變成有用的活的理論?!?/p>
接觸臨床后,仍不能忽略甚至放棄讀書,而是應養(yǎng)成邊臨證、邊讀書的習慣,這也是大多數醫(yī)家成功的共同經驗。袁鶴儕先生“數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晝以醫(yī)人,夜以讀書,鍥而不舍”。曹炳章先生“清晨看書是起床后第一要事。中年以后,凡診務稍閑,便手不離卷,直至晚年,毫不松懈”。彭靜山先生回憶自己行醫(yī)之路時說:“做為一個醫(yī)生,必每天治病,每天讀書。治病不忘讀書,讀書不忘治病,兩者聯系起來,學以致用,這是我的經驗?!甭分菊壬毩\后,“凡日間疑似難辨、立法處方無把握者,則于晚間研讀有關書籍,即是古人‘白天看病,晚上讀書’的方法?!痹烂乐邢壬皫资甑纳?,基本是‘日理臨床夜讀書’,臨床常無暇日,讀書必至子時”。即使六十歲以后,先生仍堅持“溫課”,并以“要有恒”、“有專一”、“要入細”等作為自我約束的“自律”。
讀書與臨證,有時還可以集中一段時間交替進行。蒲輔周先生剛開始應診時,由于家傳的緣故,求診的人較多,有有效者,亦有不效者。盡管病號接踵,先生還是決心停診,閉門讀書三年,把《內經》、《難經》、《傷寒》、《金匱》、《溫病條辨》、《溫熱經緯》等熟讀、精思,反復揣摩,深有領悟。如此以后在臨床上方能得心應手。他說:“當時有很多人不了解我的心情,認為我閉戶停診是‘高其身價’,實際是不懂得經典的價值所在?!?/p>
臨證讀書與初學讀書有所不同,除了經典著作仍須鉆研外,臨床類及醫(yī)案類著作尤為重要。
張伯臾先生在診病之余,“深入研讀東垣、丹溪、景岳等名家醫(yī)論及《名醫(yī)類案》、《柳選四家醫(yī)案》、《臨證指南醫(yī)案》,并常置《類證治裁》于案頭,隨時翻閱”。后來,遇到疑難雜癥增多,以平時熟用之法取效不多,“遂再次攻讀《千金要方》。隨著閱歷的加深,讀起來就別有一番感受”,并探索出一些治療疑難雜癥的思路。
路志正先生除根據臨床出現的問題針對性地讀書以外,尤其喜歡閱讀醫(yī)案,“如喻嘉言《寓意草》、《章楠治案》、《柳選四家醫(yī)案》、《臨證指南醫(yī)案》等,以提高辨證分析能力,從前人驗案中得到啟發(fā)。前賢謂讀書不若讀案,確有一定道理。”
譚日強先生“每日利用診余時間,或溫舊課,或讀新書。所謂新書,是指何廉臣、惲鐵樵、陸淵雷、張錫純等所著的書及皇漢醫(yī)學等,頗有新的啟發(fā)?!?/p>
張澤生先生“取精于宏”的方法很值得大家學習,他說:“當業(yè)醫(yī)一段時間后就要有定見。治病要有定法,讀書要有選擇,有批評,合我者用之,不合者棄之,要去蕪存菁,活用前人的經驗。我主張經典著作要熟讀精讀,其他可以泛讀博覽,最后要重點反復研讀一本實用書籍,從此書到臨床,從臨床到此書,反復數次,定型以后,可參看一些名家醫(yī)案醫(yī)話,雜志文章,廣搜博取,豐富自己的臨床。這樣實踐功夫才能純熟。這就叫做‘取精于宏’?!?/p>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劉更生 顏純淳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文獻研究所
蒲輔周先生臨終前曾告誡其子:“我一生行醫(yī)十分謹慎小心,真所謂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學醫(yī)首先要認真讀書,讀書后要認真實踐,二者缺一不可。光讀書不實踐僅知理論,不懂臨床;盲目臨床,不好好讀書是草菅人命。你要牢牢謹記!我的一生就是在讀書與實踐中度過的”。的確,讀書與實踐(臨證),二者不可偏廢,是學習中醫(yī)必須終生堅守的原則。
學醫(yī)之初,通常是先讀書、背書,打下基礎,然后臨證,這是大多數醫(yī)家走過的共同道路。張珍玉先生說:“背誦原著,學習理論是重要的,是基礎。但理論必須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才能加深對理論的理解,也才能變成有用的活的理論?!?/p>
接觸臨床后,仍不能忽略甚至放棄讀書,而是應養(yǎng)成邊臨證、邊讀書的習慣,這也是大多數醫(yī)家成功的共同經驗。袁鶴儕先生“數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晝以醫(yī)人,夜以讀書,鍥而不舍”。曹炳章先生“清晨看書是起床后第一要事。中年以后,凡診務稍閑,便手不離卷,直至晚年,毫不松懈”。彭靜山先生回憶自己行醫(yī)之路時說:“做為一個醫(yī)生,必每天治病,每天讀書。治病不忘讀書,讀書不忘治病,兩者聯系起來,學以致用,這是我的經驗?!甭分菊壬毩\后,“凡日間疑似難辨、立法處方無把握者,則于晚間研讀有關書籍,即是古人‘白天看病,晚上讀書’的方法?!痹烂乐邢壬皫资甑纳?,基本是‘日理臨床夜讀書’,臨床常無暇日,讀書必至子時”。即使六十歲以后,先生仍堅持“溫課”,并以“要有恒”、“有專一”、“要入細”等作為自我約束的“自律”。
讀書與臨證,有時還可以集中一段時間交替進行。蒲輔周先生剛開始應診時,由于家傳的緣故,求診的人較多,有有效者,亦有不效者。盡管病號接踵,先生還是決心停診,閉門讀書三年,把《內經》、《難經》、《傷寒》、《金匱》、《溫病條辨》、《溫熱經緯》等熟讀、精思,反復揣摩,深有領悟。如此以后在臨床上方能得心應手。他說:“當時有很多人不了解我的心情,認為我閉戶停診是‘高其身價’,實際是不懂得經典的價值所在?!?/p>
臨證讀書與初學讀書有所不同,除了經典著作仍須鉆研外,臨床類及醫(yī)案類著作尤為重要。
張伯臾先生在診病之余,“深入研讀東垣、丹溪、景岳等名家醫(yī)論及《名醫(yī)類案》、《柳選四家醫(yī)案》、《臨證指南醫(yī)案》,并常置《類證治裁》于案頭,隨時翻閱”。后來,遇到疑難雜癥增多,以平時熟用之法取效不多,“遂再次攻讀《千金要方》。隨著閱歷的加深,讀起來就別有一番感受”,并探索出一些治療疑難雜癥的思路。
路志正先生除根據臨床出現的問題針對性地讀書以外,尤其喜歡閱讀醫(yī)案,“如喻嘉言《寓意草》、《章楠治案》、《柳選四家醫(yī)案》、《臨證指南醫(yī)案》等,以提高辨證分析能力,從前人驗案中得到啟發(fā)。前賢謂讀書不若讀案,確有一定道理。”
譚日強先生“每日利用診余時間,或溫舊課,或讀新書。所謂新書,是指何廉臣、惲鐵樵、陸淵雷、張錫純等所著的書及皇漢醫(yī)學等,頗有新的啟發(fā)?!?/p>
張澤生先生“取精于宏”的方法很值得大家學習,他說:“當業(yè)醫(yī)一段時間后就要有定見。治病要有定法,讀書要有選擇,有批評,合我者用之,不合者棄之,要去蕪存菁,活用前人的經驗。我主張經典著作要熟讀精讀,其他可以泛讀博覽,最后要重點反復研讀一本實用書籍,從此書到臨床,從臨床到此書,反復數次,定型以后,可參看一些名家醫(yī)案醫(yī)話,雜志文章,廣搜博取,豐富自己的臨床。這樣實踐功夫才能純熟。這就叫做‘取精于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