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張存悌 李明哲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
朱春霆治愈吳昌碩
朱春霆(1906~1990),滬上著名一指禪推拿大師,每天苦練達摩易筋經與手指功,手法柔和有力,貫全身功力于大拇指頂端,達到以柔克剛,力透經穴的境界。
上世紀20年代,近代著名書畫大師吳昌碩享有書法、繪畫、篆刻“三絕”之譽,晚年患病,右側肢體麻木,無奈只得封筆,與金石書畫失緣。聽說朱春霆善以一指禪之功推拿治病,遂延請診治。朱氏切脈按筋說:“衛(wèi)氣不和則麻,營氣不和則木,先生營衛(wèi)不和故生此癥?!彼\動真氣凝于指端,獨取陽明一經,遍點郁閉穴位,導引陰陽。昌碩老人覺得朱氏手指輕觸如棉,卻有一股氣團一層層地涌入體內,通體舒暢,麻木頓消。推治月余,昌碩又可揮毫作畫,欣喜萬分,即揮筆潑墨作《秋菊圖》一幀謝贈朱氏。題詩曰:“東籬有黃菊,開時斗大花,餐英能益壽,根下有丹砂?!甭淇睢按忽壬鍖?,老缶昌碩并記”。一時朱春霆一指神功名噪上海。
潘天壽與嚴蒼山同桌作畫
滬上名醫(yī)嚴蒼山(1898~1968),秉性儒雅,精于詩文書畫,尤其擅長畫花卉,與著名書畫家潘天壽、王個簃、唐云等過從甚密。據嚴蒼山的兒子嚴世蕓回憶:“潘天壽先生每次來上海,必到嚴家下塌,常常長夜敘話,情同手足,酒后睡前,每每揮毫共成一畫?!?968年文革期間,時任浙江美術學院院長的潘天壽被審查,嚴蒼山十分掛念,寫《阿壽二首》以寄心志,其中一首云:“藝壇名宿令人欽,風大樹高易受風。旭日高懸云影遁,還君清白勿擾心?!北磉_了老友之間的深厚情誼以及還其清白的信心。
陸儼少與裘沛然詩畫相交
陸儼少為近現代國畫大師,擅畫山水名傾海內,作品清蒼而兼挺秀,靈氣飛動紙上,并世之山水畫家無能出其右者。國醫(yī)大師裘沛然先生與他為文字莫逆交,曾賦“祖國河山煩點綴,大師圖畫出精神”的詩句贊其手筆之工。他與裘沛然先生相交甚深,贈裘氏詩有“往時蒙見許,何日更論文,高議驚余子,新詩策異勛”之句,蓋裘與儼少均嗜好文學而尤耽于詩,議論出入古今,常有“眼高于巔”之勢。1975年裘游黃山得二絕句,陸見而愛之,并為其詩配畫?!叭私灾^陸氏除唐宋大家的名句外,從不輕易采他人詩句入畫,裘氏乃獨蒙青睞,既喜有同調之人,亦復增愧怍之情?!濒檬戏Q:“偶值暇時或登山臨水,輒喜賦詩留念,陸翁常為拙句揮灑筆墨,蓋孤芳自賞之性格,二人臭味相投,因而討論問題往往所見略同”(《裘沛然選集》)。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張存悌 李明哲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
朱春霆治愈吳昌碩
朱春霆(1906~1990),滬上著名一指禪推拿大師,每天苦練達摩易筋經與手指功,手法柔和有力,貫全身功力于大拇指頂端,達到以柔克剛,力透經穴的境界。
上世紀20年代,近代著名書畫大師吳昌碩享有書法、繪畫、篆刻“三絕”之譽,晚年患病,右側肢體麻木,無奈只得封筆,與金石書畫失緣。聽說朱春霆善以一指禪之功推拿治病,遂延請診治。朱氏切脈按筋說:“衛(wèi)氣不和則麻,營氣不和則木,先生營衛(wèi)不和故生此癥?!彼\動真氣凝于指端,獨取陽明一經,遍點郁閉穴位,導引陰陽。昌碩老人覺得朱氏手指輕觸如棉,卻有一股氣團一層層地涌入體內,通體舒暢,麻木頓消。推治月余,昌碩又可揮毫作畫,欣喜萬分,即揮筆潑墨作《秋菊圖》一幀謝贈朱氏。題詩曰:“東籬有黃菊,開時斗大花,餐英能益壽,根下有丹砂?!甭淇睢按忽壬鍖?,老缶昌碩并記”。一時朱春霆一指神功名噪上海。
潘天壽與嚴蒼山同桌作畫
滬上名醫(yī)嚴蒼山(1898~1968),秉性儒雅,精于詩文書畫,尤其擅長畫花卉,與著名書畫家潘天壽、王個簃、唐云等過從甚密。據嚴蒼山的兒子嚴世蕓回憶:“潘天壽先生每次來上海,必到嚴家下塌,常常長夜敘話,情同手足,酒后睡前,每每揮毫共成一畫?!?968年文革期間,時任浙江美術學院院長的潘天壽被審查,嚴蒼山十分掛念,寫《阿壽二首》以寄心志,其中一首云:“藝壇名宿令人欽,風大樹高易受風。旭日高懸云影遁,還君清白勿擾心?!北磉_了老友之間的深厚情誼以及還其清白的信心。
陸儼少與裘沛然詩畫相交
陸儼少為近現代國畫大師,擅畫山水名傾海內,作品清蒼而兼挺秀,靈氣飛動紙上,并世之山水畫家無能出其右者。國醫(yī)大師裘沛然先生與他為文字莫逆交,曾賦“祖國河山煩點綴,大師圖畫出精神”的詩句贊其手筆之工。他與裘沛然先生相交甚深,贈裘氏詩有“往時蒙見許,何日更論文,高議驚余子,新詩策異勛”之句,蓋裘與儼少均嗜好文學而尤耽于詩,議論出入古今,常有“眼高于巔”之勢。1975年裘游黃山得二絕句,陸見而愛之,并為其詩配畫?!叭私灾^陸氏除唐宋大家的名句外,從不輕易采他人詩句入畫,裘氏乃獨蒙青睞,既喜有同調之人,亦復增愧怍之情?!濒檬戏Q:“偶值暇時或登山臨水,輒喜賦詩留念,陸翁常為拙句揮灑筆墨,蓋孤芳自賞之性格,二人臭味相投,因而討論問題往往所見略同”(《裘沛然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