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冬病夏治療咳喘

    根據“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在不常發(fā)病的夏季,依據“春夏養(yǎng)陽”的理論,對脾腎陽虛、夏緩冬劇的慢性支氣管炎所引起的咳喘,采用溫補脾腎之治法,以扶正培本,提高人體抵抗力,故每收良效。因為夏天陽氣最為旺盛,氣血充盈,氣機條達,經絡通暢,俞穴尤為敏感。冬病夏治是順應四時之規(guī)律,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以養(yǎng)人體之陽氣。陽氣旺,則肌腠固密,外邪不能侵入,因而“夙根”可除,舊病不可發(fā)也。

    夏天治療咳喘病方法較多,中醫(yī)治療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內服溫補肺脾腎三臟之品,以養(yǎng)內虛之陽氣;二是應用貼穴、發(fā)皰、艾灸、耳壓等外治方法防治咳喘,而且已被實踐證明有獨特療效。

    【貼穴法】現代流行的是宗田從豁創(chuàng)制的冬病夏治咳喘膏:炙白芥子、玄胡各21克,甘遂、細辛各12克。4藥共研細末,在三伏天使用,每次用1/3的藥面,加生姜汁調成膏狀,分別將藥面放在6塊直徑5厘米的油紙上貼在背部肺俞、心俞、膈俞6個穴位上,然后用膠布固定約4~6小時后去掉,每于初伏、中伏、末伏共貼三次,連續(xù)貼治3年。藥貼源于中醫(yī)的經絡學說,既有穴位刺激的作用,又有藥物被局部吸收的作用。經研究證明,貼藥后能調整大腦皮質和植物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改善機體的反應性,降低機體的反應性,降低機體過敏狀態(tài),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能達到冬病夏治的預防性作用。

    【伏灸法】先用七星針在心俞、肺俞、定喘、大椎等穴上敲擊后,再以6厘米厚的姜片貼在穴位上,將艾葉絨捏成棗核大的圓椎體形艾炷,進行艾炷熏灸,每穴3壯,初伏開始,3日1次,以皮膚紅潤不起皰為度。連用3個月為佳。

    【耳壓法】用0.5平方厘米膠布粘附王不留行子一粒,貼壓耳穴雙肺、氣管、內鼻、腎上腺和敏點,每年7~8月施行,隔日一次,兩耳交替耳壓,10次一個療程,共做2~3個療程。(王維恒)

更多中藥材
  • 大家好,那么在平時的工作當中啊,接診了很多這種HPV感染的女性患者,也是把一些這些患者群體非常關心的一類話題,拿到這兒來,或者說作為這種說中醫(yī)中藥調理期間我們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項,今天跟大家一起來講解一下。這個話題呀我給大家定義為HPV與免疫......
  • 那么今天我就跟大家介紹一個中醫(yī)治療結節(jié)類疾病的一個專方,小方,我給它起名為結節(jié)病專方,為什么這么講???消瘰丸全方一共三味藥,可以配合在我臨床工作當中很多方劑當中進行什么起到消結節(jié),散結節(jié)的目的,我們來看一下這三個藥有什么呀?玄參,浙貝母再加......
  • 那么今天我就借著人民日報的金句,也給大家提醒這個冬天醫(yī)生給你的三點忠告。第一點呢,人民日報說了口罩,那么我給它加上疫苗,別亂跑。什么意思啊,這個冬天依舊是不可懈怠,不可放松的一個冬天,一定重視疫情的防護,戴好口罩,打好疫苗,不要隨處亂跑。那......
  • 醫(yī)學當中唉比較常見的對腹部臟器的劃分,它有一個九宮格的分法,就是啊,把人體的這個腹部唉心口窩以下,恥骨聯合以上這一片區(qū)域呢,它分為九個區(qū)域,第一個上腹部,上腹部在右側,它叫右上腹,它主要是肝,膽這個器官的所在位置。那么中腹部呢?是胃和胰腺所......
  • 第一。過咸,這個問題尤其在東北,我要特殊強調一下,因為我們東北人口味偏重。吃的一些東西就得是啥呀,太咸點兒的,那有味,入味,所以說老年人過咸絕對沒有好處,因為過咸的話它會導致我們什么,這種體內的水液潴留過多,也就是說白了與我們這種高血壓發(f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