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歸脾湯出自《濟生方》,由黨參、黃芪、白術、茯苓、當歸、龍眼肉、酸棗仁、遠志、木香、甘草、生姜、大棗組成,具有健脾養(yǎng)心、益氣補血功效。筆者在臨床中以此方新用,化裁治療某些皮膚科病變,獲效較好,舉例如下。
病例一
蕁麻疹
姚某,女,52歲,2005年6月16日初診。周身瘙癢,抓后起大小不一條狀團塊,呈淡紅色,時起時消,已年半。息斯敏、敏迪、激素、鈣劑、維生素C、賽庚啶、苯海拉明等注射,內服多次,外用數種激素類霜、膏、洗劑,但上述皮損仍未治愈,反復再現。無口渴,二便可,肢體倦怠乏力,頭暈心悸,面色少華,納差,失眠多夢。舌質淡,苔白,脈細弱。
診斷:蕁麻疹。
辨證:病程較久,心脾兩虛,兼感風侵所致。
治則:補益心脾,佐以疏風止癢。
處方:黨參30g,白術12g,茯苓10g,黃芪30g,當歸15g,白芍20g,阿膠10g(烊化),龍眼肉12g,遠志10g,炒棗仁10g,防風9g,白蒺藜9g,僵蠶9g,大棗4枚,水煎服,日一劑。
2診:服藥9劑后,淡紅色丘疹團塊發(fā)作次數明顯減少,癢感隨之減輕,肢體明顯有力,面色轉潤,睡眠正常,納食增加。原方中去阿膠、炒棗仁,防風、白蒺藜、僵蠶易為6g,續(xù)服6劑后,諸癥全消。
按
本例遷延年余,感癢搔抓后即現淡紅色丘疹團塊,用西藥常規(guī)療法獲效不著。據肢體倦怠乏力,面色少華,心悸頭暈,失眠多夢等癥,辨屬心脾兩虛,膚失濡養(yǎng),感受風侵所發(fā),因而取黨參、白術、茯苓、黃芪、龍眼肉、當歸、白芍、阿膠、大棗補益心脾,益氣養(yǎng)血;遠志、炒棗仁安神催眠;伍入防風、白蒺藜、僵蠶疏風止癢。因藥證相符,而收全功。
病例二
皮膚瘙癢癥
孔某,女,53歲,2001年3月10日初診。
全身皮膚陣發(fā)性瘙癢4月余,曾予葡萄糖酸鈣、地塞米松、息斯敏等交替注射、內服,外用賽庚啶軟膏、膚輕松軟膏、皮炎平霜、樟腦酊等療效均不顯著。近月來逐日加重,癢感劇烈,發(fā)作頻繁,搔抓至皮膚出血仍不止癢,直到痛時方才暫感癢輕。查見周身有不規(guī)則的條狀抓痕累累,伴少許細薄鱗屑,點狀血痂分布及色素沉著。面色少華,肢體乏力,心悸,眩暈健忘,失眠多夢,納差。舌質淡,苔白,脈細弱。
診斷:皮膚瘙癢癥
辨證:心脾兩虛,風邪侵襲。
治則:補益心脾,疏風止癢。
處方:黨參30g,黃芪30g,白術12g,茯苓12g,當歸15g,白芍20g,龍眼肉15g,遠志10g,炒棗仁12g,防風10g,白鮮皮12g,蛇床子10g,甘草6g,大棗4枚,水煎服,每日一劑。
2診:服藥8劑后,癢感大減,面色已轉淡紅,納增,肢體明顯有力,睡眠可,肌膚覺有潤感,抓痕血痂逐漸消退,余癥俱輕。原方黨參、黃芪減為20g,入砂仁6g,白蒺藜9g。續(xù)服7劑后瘙癢癥狀全消,皮膚恢復正常之色,諸癥治愈。
皮膚瘙癢癥,中醫(yī)稱為“癢風”?!锻饪谱C治全書》說:“遍身瘙癢,并無瘡疥,搔之不止。”《千金方》描述:“癢癥不一,婦人血虛,或通身癢,或頭面癢,如蟲行皮中?!贝死W數月,并逐漸加重,兼有面色少華,心悸眩暈,失眠健忘,肢體乏力等癥狀表現。究其原因,此乃心脾兩虛,氣血缺損,膚失潤養(yǎng),風邪入侵而成瘙癢。故用黨參、黃芪、白術、茯苓、龍眼肉、當歸、白芍、酸棗仁、大棗等補益心脾,益氣補血;白蒺藜、白鮮皮、蛇床子、防風疏風止癢,而收全功。
病例三
斑禿
任某,女,46歲,2005年4月3日初診。
頭皮部發(fā)生3處約5分硬幣大圓形光滑皮損,境界明顯,皮膚正常,毛囊口清楚,無明顯癥狀8個月。曾服胱胺酸、維生素B1、B6、谷維素、養(yǎng)血生發(fā)膠囊等多次,外用綠云生發(fā)酊及其他外搽藥(不詳)未愈。查見其痛苦面容,面色少華,并述其發(fā)病前曾與同事發(fā)生糾紛,未與別人說清楚或發(fā)泄出來,從此經常思慮過度,失眠多夢,精神不振,惟恐治療不愈,周身乏力,納差。舌質淡,苔薄,脈弱。
診斷:斑禿。
辨證:思慮過度,心脾兩虛。
治則:補益心脾,生發(fā)。
處方:黨參20g,白術12g,茯苓12g,黃芪15g,當歸15g,白芍30g,炒棗仁12g,遠志10g,木香5g,龍眼肉10g,紅花10g,赤芍10g,大棗3枚,水煎服,日1劑。
外用:肉桂20g,紅花12g,白酒200ml,浸泡1周后外搽,每日3次。
2診:服藥15劑后,精神振作,肢體有力,面色開始轉潤,晚間睡眠可,納食增加,患處已見少數新發(fā)生出,上方去木香,白芍減15g,續(xù)服12劑,外用藥同上。
3診:原有癥狀全部消失,脫發(fā)處已有新發(fā)明顯生出,精神愉快,納眠正常,停內服藥物,續(xù)用外搽藥酊10日后告愈。
斑禿病變與精神神經因素有關,臨床中觀察,成人多在神經精神性創(chuàng)傷后發(fā)病,本例病前與同事之間發(fā)生糾紛,未能即使發(fā)泄出來為其主因,后常思慮過度,影響脾胃運化,使出現上述心脾兩虛種種癥狀。所以取歸脾湯加減,以黨參、白術、茯苓、黃芪補脾益氣為主;炒棗仁、遠志、龍眼肉、當歸、白芍補心養(yǎng)血安神;木香理氣鍵脾;紅花、赤芍活血,具擴張毛細血管功效,并配合藥酊外搽,諸藥互用,收到較好療效。(山東曲阜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馬建國)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歸脾湯出自《濟生方》,由黨參、黃芪、白術、茯苓、當歸、龍眼肉、酸棗仁、遠志、木香、甘草、生姜、大棗組成,具有健脾養(yǎng)心、益氣補血功效。筆者在臨床中以此方新用,化裁治療某些皮膚科病變,獲效較好,舉例如下。
病例一
蕁麻疹
姚某,女,52歲,2005年6月16日初診。周身瘙癢,抓后起大小不一條狀團塊,呈淡紅色,時起時消,已年半。息斯敏、敏迪、激素、鈣劑、維生素C、賽庚啶、苯海拉明等注射,內服多次,外用數種激素類霜、膏、洗劑,但上述皮損仍未治愈,反復再現。無口渴,二便可,肢體倦怠乏力,頭暈心悸,面色少華,納差,失眠多夢。舌質淡,苔白,脈細弱。
診斷:蕁麻疹。
辨證:病程較久,心脾兩虛,兼感風侵所致。
治則:補益心脾,佐以疏風止癢。
處方:黨參30g,白術12g,茯苓10g,黃芪30g,當歸15g,白芍20g,阿膠10g(烊化),龍眼肉12g,遠志10g,炒棗仁10g,防風9g,白蒺藜9g,僵蠶9g,大棗4枚,水煎服,日一劑。
2診:服藥9劑后,淡紅色丘疹團塊發(fā)作次數明顯減少,癢感隨之減輕,肢體明顯有力,面色轉潤,睡眠正常,納食增加。原方中去阿膠、炒棗仁,防風、白蒺藜、僵蠶易為6g,續(xù)服6劑后,諸癥全消。
按
本例遷延年余,感癢搔抓后即現淡紅色丘疹團塊,用西藥常規(guī)療法獲效不著。據肢體倦怠乏力,面色少華,心悸頭暈,失眠多夢等癥,辨屬心脾兩虛,膚失濡養(yǎng),感受風侵所發(fā),因而取黨參、白術、茯苓、黃芪、龍眼肉、當歸、白芍、阿膠、大棗補益心脾,益氣養(yǎng)血;遠志、炒棗仁安神催眠;伍入防風、白蒺藜、僵蠶疏風止癢。因藥證相符,而收全功。
病例二
皮膚瘙癢癥
孔某,女,53歲,2001年3月10日初診。
全身皮膚陣發(fā)性瘙癢4月余,曾予葡萄糖酸鈣、地塞米松、息斯敏等交替注射、內服,外用賽庚啶軟膏、膚輕松軟膏、皮炎平霜、樟腦酊等療效均不顯著。近月來逐日加重,癢感劇烈,發(fā)作頻繁,搔抓至皮膚出血仍不止癢,直到痛時方才暫感癢輕。查見周身有不規(guī)則的條狀抓痕累累,伴少許細薄鱗屑,點狀血痂分布及色素沉著。面色少華,肢體乏力,心悸,眩暈健忘,失眠多夢,納差。舌質淡,苔白,脈細弱。
診斷:皮膚瘙癢癥
辨證:心脾兩虛,風邪侵襲。
治則:補益心脾,疏風止癢。
處方:黨參30g,黃芪30g,白術12g,茯苓12g,當歸15g,白芍20g,龍眼肉15g,遠志10g,炒棗仁12g,防風10g,白鮮皮12g,蛇床子10g,甘草6g,大棗4枚,水煎服,每日一劑。
2診:服藥8劑后,癢感大減,面色已轉淡紅,納增,肢體明顯有力,睡眠可,肌膚覺有潤感,抓痕血痂逐漸消退,余癥俱輕。原方黨參、黃芪減為20g,入砂仁6g,白蒺藜9g。續(xù)服7劑后瘙癢癥狀全消,皮膚恢復正常之色,諸癥治愈。
按
皮膚瘙癢癥,中醫(yī)稱為“癢風”?!锻饪谱C治全書》說:“遍身瘙癢,并無瘡疥,搔之不止。”《千金方》描述:“癢癥不一,婦人血虛,或通身癢,或頭面癢,如蟲行皮中?!贝死W數月,并逐漸加重,兼有面色少華,心悸眩暈,失眠健忘,肢體乏力等癥狀表現。究其原因,此乃心脾兩虛,氣血缺損,膚失潤養(yǎng),風邪入侵而成瘙癢。故用黨參、黃芪、白術、茯苓、龍眼肉、當歸、白芍、酸棗仁、大棗等補益心脾,益氣補血;白蒺藜、白鮮皮、蛇床子、防風疏風止癢,而收全功。
病例三
斑禿
任某,女,46歲,2005年4月3日初診。
頭皮部發(fā)生3處約5分硬幣大圓形光滑皮損,境界明顯,皮膚正常,毛囊口清楚,無明顯癥狀8個月。曾服胱胺酸、維生素B1、B6、谷維素、養(yǎng)血生發(fā)膠囊等多次,外用綠云生發(fā)酊及其他外搽藥(不詳)未愈。查見其痛苦面容,面色少華,并述其發(fā)病前曾與同事發(fā)生糾紛,未與別人說清楚或發(fā)泄出來,從此經常思慮過度,失眠多夢,精神不振,惟恐治療不愈,周身乏力,納差。舌質淡,苔薄,脈弱。
診斷:斑禿。
辨證:思慮過度,心脾兩虛。
治則:補益心脾,生發(fā)。
處方:黨參20g,白術12g,茯苓12g,黃芪15g,當歸15g,白芍30g,炒棗仁12g,遠志10g,木香5g,龍眼肉10g,紅花10g,赤芍10g,大棗3枚,水煎服,日1劑。
外用:肉桂20g,紅花12g,白酒200ml,浸泡1周后外搽,每日3次。
2診:服藥15劑后,精神振作,肢體有力,面色開始轉潤,晚間睡眠可,納食增加,患處已見少數新發(fā)生出,上方去木香,白芍減15g,續(xù)服12劑,外用藥同上。
3診:原有癥狀全部消失,脫發(fā)處已有新發(fā)明顯生出,精神愉快,納眠正常,停內服藥物,續(xù)用外搽藥酊10日后告愈。
按
斑禿病變與精神神經因素有關,臨床中觀察,成人多在神經精神性創(chuàng)傷后發(fā)病,本例病前與同事之間發(fā)生糾紛,未能即使發(fā)泄出來為其主因,后常思慮過度,影響脾胃運化,使出現上述心脾兩虛種種癥狀。所以取歸脾湯加減,以黨參、白術、茯苓、黃芪補脾益氣為主;炒棗仁、遠志、龍眼肉、當歸、白芍補心養(yǎng)血安神;木香理氣鍵脾;紅花、赤芍活血,具擴張毛細血管功效,并配合藥酊外搽,諸藥互用,收到較好療效。(山東曲阜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馬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