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芪的藥性、驗方

    黃芪是名貴中藥材,根據(jù)藥典記載有補氣固表、利尿之功效,民間還有冬令取黃芪配成滋補強身之食品的習(xí)慣。因此黃芪年消耗量十分龐大。而藥用部分是根,一旦根部被刨取,整個植株不再存活。黃芪的野生資源在大量采挖的情況下日漸稀少。為此確定該植物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黃芪為多年生草本,株高1米左右。主根直徑1-2厘米,長可達1米以上,直插入土壤深處。地上莖直立,具棱;被長毛。葉互生,奇數(shù)羽復(fù)葉,具小葉21-31片。小葉橢圓形,長7-30毫米,寬4-12毫米,先端圓或微凹,基部圓形。托葉披針形,長6毫米??偁罨ㄐ蛏o上部葉腋,每花序10-20朵?;ǖS色,蝶形花冠,旗瓣倒卵 形,頂端微凹,翼瓣與龍骨瓣近等長。子房有柄,花后莢果膨脹,長圓形,長2-3厘米,頂端有短喙,果外被短毛,內(nèi)有種子3-8粒。

    黃芪產(chǎn)于我國華北、東北、內(nèi)蒙古和西北,主產(chǎn)于山西、黑龍江、遼寧、河北等省,前蘇聯(lián)、朝鮮和蒙古也有分布。為了保護好野生資源應(yīng)適當(dāng)限制采刨,采刨季節(jié)應(yīng)在種子成熟落地之后,嚴禁采挖幼株。為了擴大資源應(yīng)大力發(fā)展種植或者人工播植幼株,然后保持半野生狀態(tài),直到采收。

    黃 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藥。它的主要藥理作用是“益氣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什么是“益氣”呢?凡是中醫(yī)認為是“氣虛”、“氣血不足”、“中氣下陷”的情況,都可以用黃芪。平時體質(zhì)虛弱,容易疲勞,常感乏力,往往是“氣虛”的一種表現(xiàn)。貧血,則常屬“氣血不足”。而脫肛、子 宮下墜這些病狀也常被認為是“中氣下陷”。有上述癥狀的人,冬令吃些黃芪有益處。當(dāng)然最好是在醫(yī)生的指導(dǎo)下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氣變化就容易感冒,中醫(yī)稱為“表不固”,可用黃芪來固表。常服黃芪可以避免經(jīng)常性的感冒。中醫(yī)有一個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風(fēng)散”,有三味藥,主藥就是黃芪,是可以用來治療經(jīng)常性感冒的。

    因為身體虛弱,或者年紀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腫。如果屬于“氣虛”,也可以常服黃芪。有慢性腎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腫,中醫(yī)治療時,黃芪有時也是常用的中藥。

    所謂“托毒生肌”,意為手術(shù)后傷口容易恢復(fù),或使久不愈合的膿腫化膿生肌。

    服用黃芪,應(yīng)在醫(yī)生的指導(dǎo)下,針對個人體質(zhì)不同適量服用,黃芪的吃法很多,現(xiàn)介紹幾種:

    1、每天用黃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蛩搴煤蟠栾嬘谩S命S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黃芪50克左右,煎湯以后,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就變成黃芪飯、黃芪粥,也很有益。

    3、還有些人喜歡在燒肉、燒雞、燒鴨時,放一些黃芪,增加滋補作用,效果也不錯。

    拉丁名

    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unge

    中文名

    黃芪

    拉丁科名

    Leguminosae

    中文科名

    豆科

    保護級別

    3

    分布:

    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

    現(xiàn)狀:

    漸危種。又名膜莢黃芪,主要分布在我國北方地區(qū),是一種較名貴的中藥材,以根入藥。由于長期大量采挖,近年來野生黃芪的數(shù)量急劇減少,若不加強保護和人工繁殖,有趨于絕滅的危險。

    形態(tài)特征:

    多 年生草本,高50一150厘米;主根粗而長,直徑1一3厘米;莖直立,有細棱,被白色長柔毛。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葉軸有長柔毛;小葉(13一)21一27(一31),橢圓形至長圓狀卵形,長7一30毫米,寬4一12毫米,先端圓鈍或微凹,有時具小刺尖,基部圓形,下面有伏生白色柔毛;托葉狹披針形,長約6毫 米,有白色長柔毛。總狀花序生于上部葉腋,具花(5一)10一20,花梗在果期顯著伸長;花黃色或淡黃色,長(12一)15一18毫米,有線形苞片;花萼 鐘狀,長5一7毫米,有白色長柔毛,萼齒短,長為萼筒的1/5或1/4,三角狀;旗瓣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幾無爪;翼瓣與龍骨瓣近等長,較旗瓣稍短,均 有長爪;子房有柄,被柔毛。莢果膨脹,卵狀長圓形,長2一3(一3.5)厘米,頂端具短喙,基部有長柄,果皮膜質(zhì),被黑色短柔毛,有時被白色毛或二者混 生,具3一8種子。

    特性:

    黃 芪分布于我國溫帶和暖溫帶地區(qū),為深根性植物。喜涼爽氣候,有較強的抗旱、耐寒能力,不耐熱,不耐澇。氣溫過高常抑制植株生長,土壤濕度過大,常引起根部 腐爛。宜在土層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土壤生長,在粘土上則根多,生長緩慢。多生于林緣、灌叢、林間草地、疏林下及草甸等處?;ㄆ冢?)7--8月,果期(7)8--9月。

    保護價值:

    黃芪根入藥,常作滋補中藥,又可作獸藥,銷售量大。根莖之10倍水浸液,對馬鈴薯晚疫有抑制效率。黃芪還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保護措施:

    黃芪生長地一般不屬于自然保護區(qū),為不使其滅絕,建議藥材收購部門應(yīng)根據(jù)各地不同具體情況確定收購量,并向群眾大力宣傳,在采挖時注意保護幼苗,對成長的植株應(yīng)適當(dāng)保留,以利繁殖和永續(xù)利用。還應(yīng)進一步擴大栽培面積。

    栽培要點:

    用種子繁殖。在北方于春季4--5月或秋季9--10月播種,因種子多具不透水性的硬種皮,播種前應(yīng)加以適當(dāng)?shù)臋C械損傷,播種后注意保持土壤濕度,氣溫在18--20℃時約9天即可發(fā)芽。降雨過多時應(yīng)及時排水。

    (5)慢性鼻炎

    常用玉屏風(fēng)散:黃芪15g、白術(shù)12g、防風(fēng)10g。主治氣虛自汗,容易感冒者。過敏性鼻炎、花粉癥、哮喘、老人感冒等經(jīng)常用。方中可加用生姜3片、紅棗10粒。

    (6)骨質(zhì)疏松

    骨質(zhì)疏松、腰椎病、頸椎病、貧血等,可見關(guān)節(jié)疼痛、麻木自汗等癥者,可用黃芪桂枝五物湯。組成:黃芪30g、桂枝10g、白芍藥15g、生姜3片、紅棗12枚。此方不可用甘草。當(dāng)年范文虎治療醫(yī)家沈某之媳病肢體酸麻,曾服桂枝湯加味治療未效,范氏用黃芪桂枝五物 湯原方,2劑即效。桂枝湯與黃芪桂枝五物湯僅甘草、黃芪之差異,一味藥的區(qū)別,效果竟然大不一樣(見《魏長春臨證經(jīng)驗集》)。

    (7)經(jīng)久不愈的潰瘍

    黃芪是傳統(tǒng)瘡藥,有生肌的作用,尤其適用于“久敗瘡”,即潰瘍久不愈合的化膿性感染。其表現(xiàn)為膿水清稀,創(chuàng)面平塌、全身狀況差?,F(xiàn)代中醫(yī)外科名醫(yī)趙炳南先生有黃芪膏一方,用黃芪濃煎成膏,加入等量蜂蜜,混均勻后備用。

    上消化道潰瘍,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可用黃芪建中湯。組成:黃芪15g、桂枝10g、白芍15g、甘草6g、生姜3片,紅棗12枚,麥芽糖適量沖服。多適用于病情呈慢性化,有輕度貧血,自汗盜汗,喜歡吃甜食,舌質(zhì)暗淡者。如體型消瘦者,黃芪不宜大量使用,否則會導(dǎo)致腹脹和食欲減退。

    3、參考

    (l) 使用黃芪應(yīng)當(dāng)注意患者的體型:黃芪體質(zhì)--面色黃白或黃紅隱隱,或黃暗,都缺乏光澤。浮腫貌,目無光彩。肌肉松軟,腹壁軟弱無力,猶如棉花枕頭,按之無抵 抗感以及痛脹感。筆者稱之為“黃芪腹”。平時易于出汗,畏風(fēng),遇風(fēng)冷易于過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腫,特別是足腫,手足易麻木。舌質(zhì)淡胖,舌苔潤。

    (2)中老年人應(yīng)用黃芪的機會較多:缺乏運動,營養(yǎng)不良疾病、衰老,均可導(dǎo)致肌肉松軟,腹部尤為明顯,腹肌萎縮而脂肪堆積,并可伴有水腫等。這種人即《金匱要略》所謂的“骨弱肌膚盛”的“尊容人”。中老年中這種體型尤為多見。因此黃芪應(yīng)用于中老年較多。

    (3) 黃芪須多服久服方能見效:《傷寒》不用黃芪,《金匱》罕見四逆,可見黃芪是內(nèi)傷雜病的用藥。岳美中先生經(jīng)驗,“黃芪之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患之癱瘓麻木消削肌肉等 確有效,且大癥必須從數(shù)錢至數(shù)兩,為一日量,持久服之,其效乃效”。黃芪以10-30g為常用范圍,大劑量可達120g甚至更多。本人曾見家鄉(xiāng)皮膚科老中 醫(yī)孫老先生黃芪用至500g。但用量過大可以導(dǎo)致胸悶腹脹,食欲減退,并可出現(xiàn)頭昏潮熱等。尤其是肌肉堅緊,大便秘結(jié)者少用或慎用。多汗而發(fā)熱、咽喉紅痛 者,不宜使用。

    (4) 張仲景用黃芪有一個劑量段:黃芪大量治療水氣、黃汗、浮腫(5兩),中量治療風(fēng)痹、身體不仁(3兩),小量治療虛勞不足(1兩半)?,F(xiàn)代應(yīng)用可以根據(jù)張仲 景的用藥經(jīng)驗適當(dāng)變化。如用于治療浮腫,量可達60-100g,治療半身不遂,骨質(zhì)增生疼痛等,可用30-60g;用于上消化道潰瘍,可用15-30g。

    (5)黃芪證的脈象沒有特異性。防己黃芪湯用于脈浮,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則主治脈沉,所以,使用黃芪不論脈浮脈沉,關(guān)鍵是看體型和肌肉是否松軟。

    4、驗方

    (1)腦梗塞

    生黃芪60克,天麻、川芎、桃仁、牛膝、莪術(shù)各10克,生當(dāng)歸、生丹參各20克,鉤藤15克。隨證加減:陽閉者加安宮牛黃丸;陰閉者加蘇合香丸;痰盛者加半夏、膽南星、石菖蒲、茯苓、竹茹等;脫證者加人參、附子等;肝腎虧虛者加左歸丸。1日1劑,水煎2次混合,早晚分服,治療63例,治愈(語言表達能力正常,四肢活動自如者)17例;有效(生活基本自理者)39例,總有效率88.8%。

    (2)腦動脈硬化癥

    生黃芪25克,茯苓、海藻、法夏各10克,首烏、麥冬各15克,水蛭6克,炒杏仁3克。加減:腎陽虛者加淫羊藿、鹿角霜、巴戟天等;腎陰虛者加女貞子、熟地、旱 蓮草、山萸肉、枸杞子;失眠多者加棗仁、夜交藤、生牡蠣等;痰濁者加膽南星、陳皮等。1日1劑,水煎3次,早、中、晚分服,治療48例,治愈17例,有效30例,無效1例。

    (3)急性腎小球腎炎

    北芪30克,沸水沖泡當(dāng)茶飲,1日1劑,20天為1個療程,治療27例,治愈19例,有效6例。

    (4)幽門螺旋桿菌陽性胃潰瘍

    黃芪50克,沸水沖泡30分鐘當(dāng)茶飲,1日l劑,30日為1個療程,治療13例,其中2例治愈,9例有效。

    (5)重癥肌無力

    黃芪25克,仙茅12克,山茱萸、枸杞、熟地、附子、鹿角膠各10克,黨參30克,大棗20枚。加減:復(fù)視、眩暈、耳鳴者加桑椹子、菊花,加重熟地、枸 杞;痰多,胸悶不適,呼吸困難加蘇梗、陳皮、法夏、瓜蔞等;頭痛、眼脹、舌質(zhì)紫暗或瘀點加地龍、赤芍、丹參、桃仁、紅花、牛膝等;腹脹、納差加雞內(nèi)金、萊 菔子、神曲等;夜尿多者加杜仲、益智仁、桑螵蛸等。1日1劑,水煎3次混合,早中晚分服。

    (6)心律失常

    黃芪50克,黨參、丹參各30克,麥冬、當(dāng)歸、附子各10克,五味子、紅花、生姜各5克,大棗20枚。加減:孕期早搏者加茶樹根、膽南星;胸悶甚者加甘松、瓜蔞皮;心悸明顯者加龍齒、柏子仁、沉香、珍珠粉;納呆便溏者加木香、蒼術(shù)、焦山 楂等;肢腫脹者加大腹皮、萬年青根等。1日1劑,治療56例,治愈34例,有效17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1%。

    (7)銀屑病

    黃芪30克,當(dāng)歸、生地、白蒺藜各30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有人治療94例,治愈63例,有效21例,總有效率89.36%。

更多中藥材
  • 就是這個濕啊,主要是從我們脾胃來的啊,因為中醫(yī)講究脾胃是來運化水濕的,脾胃的功能減弱啊,也就是脾胃氣虛了,運化水濕的功能下降,就會導(dǎo)致這個水濕之氣在人體內(nèi)積聚,積聚以后成為這個濕邪,我們一般就叫做寒濕。濕邪呢分為寒濕,也分為這個濕熱,就這兩......
  • 在我們脾胃病科,就失眠患者其實非常之多,由于失眠導(dǎo)致我們的胃腸功能紊亂患者也特別多,這個失眠的癥狀包括我們胃腸功能紊亂的癥狀,包括胃脹啊或咽干,口部粘痰啊,胸悶吶,這些癥狀每一個人都不一樣,這個是有很大區(qū)別的,所以說我們的中醫(yī)就講究辨證治療......
  • 在我們脾胃病科有脾胃癥狀的病人比較多,也有許多患者有腰疼。到我們脾胃病科來看病的時候呢,他往往沒有注意這個腰痛,我們在問診的時候呢,就要注意,因為這個脾啊和腎呢,一個是先天之本,一個是后天之本。所以說這個腰痛啊,跟我們的胃痛,跟我們的胃脹,......
  • 我們在臨床上呢,常見的問題歸結(jié)一點就是兩個字代謝。往往患者會說我現(xiàn)在消化不好,光吃不拉,或者說吃得多拉得少,大便就有點費勁了。這個費勁呢,并不是干燥,只是大便呢,便條變細啊。上廁所待的時間比較長,患者的心理上就感覺這事特別不正常,是否問題特......
  • 前幾天我看了一個小患者啊,年輕不到30歲,然后他就是有胃脹,身上沒勁兒,平時呢吃點飯就飽,有打嗝兒,也沒精氣神兒,有時候呢還有胸悶的癥狀,嗯,甚至有咽部的異物感,他大便呢,也變得有時候就會稀一些,吃點涼的呢,就容易拉肚子。這個患者呢,從脈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