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藥用植物地黃疫病
地黃
學名
Rehmannia glutinosa(Gaertn.)Libosch 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以根莖入藥。具滋陰補腎、清熱涼血、通血脈、消瘀血等功能。藥材因加工方法不同而有鮮地黃、生地黃(生地)、熟地黃(熟地)的不同名稱。我國許多省都有栽培。
癥狀
病株初期只是近地面的根莖處開始腐爛,病部組織由黃色變褐色,逐漸向地上部擴展,在其外緣葉片的葉柄上出現水浸狀褐斑,并迅速向心葉蔓延,葉柄腐爛,葉片萎蔫。濕度大時,在病部產生白色棉絮狀的菌絲體,后期離地面較遠的根莖干腐;嚴重時只爛剩褐色表皮和木質部,細根也干腐脫落。
病原
Phytophthora cactorμm(Leb.et cohn)稱惡疫霉,屬鞭毛菌亞門真菌。在V8汁培養(yǎng)基上,菌絲體灰白色,棉絮狀,邊緣整齊,中等茂盛。菌絲無隔,無色透明,分枝較少,無結節(jié)現象,菌絲粗細隨菌絲老幼變化較大,幼嫩菌絲較纖細,寬為2.3—3.0μm;老齡菌絲較粗,略呈淺黃色,寬為5—6μm;一般菌絲寬2.5~4μm,分枝近直角狀。孢囊梗與菌絲無區(qū)別,合軸分枝,孢子囊頂生,數量大,無層出現象。孢子囊洋梨形,大小為24—40×19—25(μm),長寬比值1.0一1.5(1.2),孢子囊具明顯乳突,乳突高2.3—3.3μm,寬4—5μm。孢子囊易脫落,基部近圓形,大部分有一明顯小柄,柄長3—6μm。孢子囊在水中易萌發(fā),釋放游動孢子,囊的出孔寬4—7μm,游動孢子腎形,休止時近球形。本病原菌為同宗配合菌,藏卵器數量多,球形,淡黃色,表面光滑,直徑29—36(33)μm。雄器扁球形大都同絲生,異絲生少,較小,一般為8一17μm;卵孢子球形,淡黃色,直徑19—25μm,近滿器,壁厚2.5—4.0μm。生長最適溫度為23—28℃。不形成厚壁孢子,在PDA上一般很少生孢子囊,藏卵器和卵孢子的數量也很少。
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防治方法
參見丹參疫病。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藥用植物地黃疫病
地黃
學名
Rehmannia glutinosa(Gaertn.)Libosch 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以根莖入藥。具滋陰補腎、清熱涼血、通血脈、消瘀血等功能。藥材因加工方法不同而有鮮地黃、生地黃(生地)、熟地黃(熟地)的不同名稱。我國許多省都有栽培。
癥狀
病株初期只是近地面的根莖處開始腐爛,病部組織由黃色變褐色,逐漸向地上部擴展,在其外緣葉片的葉柄上出現水浸狀褐斑,并迅速向心葉蔓延,葉柄腐爛,葉片萎蔫。濕度大時,在病部產生白色棉絮狀的菌絲體,后期離地面較遠的根莖干腐;嚴重時只爛剩褐色表皮和木質部,細根也干腐脫落。
病原
Phytophthora cactorμm(Leb.et cohn)稱惡疫霉,屬鞭毛菌亞門真菌。在V8汁培養(yǎng)基上,菌絲體灰白色,棉絮狀,邊緣整齊,中等茂盛。菌絲無隔,無色透明,分枝較少,無結節(jié)現象,菌絲粗細隨菌絲老幼變化較大,幼嫩菌絲較纖細,寬為2.3—3.0μm;老齡菌絲較粗,略呈淺黃色,寬為5—6μm;一般菌絲寬2.5~4μm,分枝近直角狀。孢囊梗與菌絲無區(qū)別,合軸分枝,孢子囊頂生,數量大,無層出現象。孢子囊洋梨形,大小為24—40×19—25(μm),長寬比值1.0一1.5(1.2),孢子囊具明顯乳突,乳突高2.3—3.3μm,寬4—5μm。孢子囊易脫落,基部近圓形,大部分有一明顯小柄,柄長3—6μm。孢子囊在水中易萌發(fā),釋放游動孢子,囊的出孔寬4—7μm,游動孢子腎形,休止時近球形。本病原菌為同宗配合菌,藏卵器數量多,球形,淡黃色,表面光滑,直徑29—36(33)μm。雄器扁球形大都同絲生,異絲生少,較小,一般為8一17μm;卵孢子球形,淡黃色,直徑19—25μm,近滿器,壁厚2.5—4.0μm。生長最適溫度為23—28℃。不形成厚壁孢子,在PDA上一般很少生孢子囊,藏卵器和卵孢子的數量也很少。
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防治方法
參見丹參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