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藥用植物西洋參疫病

    藥用植物西洋參疫病

    西洋參

    學名

    Panax cniguefoliμm 屬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chǎn)美國、加拿大,近年引入我國。以根入藥。具補中益氣、固脫生津、安神等功效。

    癥狀

    主要為害葉片、葉柄和參根。葉片、葉柄染病初呈水漬狀暗綠色,似水燙過,擴展后病部變?yōu)楹诰G色,軟化下垂,濕度大時,生出黃白色霉層;根部染病呈黃褐色軟腐狀,根皮易剝離,參肉變成黃褐色,病部現(xiàn)深黃褐色花紋,散發(fā)出腥臭味;后期參根外部長有白色菌絲,與土塊粘附在一起,即根腐型。

    病原

    Phyto[phthora cactorμm(Lebert & Cohn)Schroeter 稱惡疫霉,屬鞭毛菌亞門真菌。在CMA、OMA、V4A培養(yǎng)基上生長快,產(chǎn)孢多,在人參莖葉培養(yǎng)基和PDA培養(yǎng)基上生長緩慢,不產(chǎn)生卵孢子。在培養(yǎng)基上菌落白色,棉絮狀;菌絲無色、無隔膜、有分枝;孢子囊梗無色,無隔膜,無分枝,寬4一5μm,其上著生一孢子囊;孢子囊卵圓形至橢圓形,頂生,有短梗,成熟后脫落,頂端具明顯乳突狀突起,大小32一54×19一30(μm),萌發(fā)后產(chǎn)生50多個游動孢子;有的孢子囊也可直接萌發(fā)產(chǎn)生芽管侵入;藏卵器球形,無色至淺黃色,膜 薄,大小28一32μm。病菌生長溫限10一32℃;25℃菌絲生長最快。適應(yīng)pH3.5一11.5,最適為pH6,pH3、Ph12菌絲不能生長。該菌50℃ 棉絮狀;菌絲無色、無隔膜、有分枝;孢子囊經(jīng)20分鐘或45℃經(jīng)40分鐘致死。

    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

    試驗結(jié)果表明:該菌菌絲和孢子囊不能在土壤中越冬,但卵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4年。卵孢子是該菌進行初侵染的主要來源;游動孢子可直接侵入?yún)⒏?、葉或葉腋,是再侵染的主要器官。孢子囊萌發(fā)釋放10一36個游動孢子,孢子囊也可直接萌發(fā)長出芽管及附著胞,產(chǎn)生侵入絲由葉片氣孔侵入葉組織,起有分生孢子的作用,完成上述過程需要有水滴存在。生產(chǎn)上疫病引起的根腐型主要靠接觸傳播。此外參根上的各種傷痕可使該病加重。氣溫20一25℃,潮濕持續(xù)15小時,50%染病。溫度及濕度持續(xù)時間及其交互作用,對該菌侵染效果影響很大,濕度持續(xù)時間越長越有利于病菌侵染。氣溫低于20℃,高于25℃,需增加結(jié)露持續(xù)時間才能得到較高水平的侵染。

    防治方法

    (1)減少初侵染源。搞好參園衛(wèi)生,采用隔年土,并在炎夏進行多次耕翻土地,經(jīng)充分日曬該菌生活力降低,陽光照射可使休眠卵孢子萌發(fā),從而喪失侵染能力;秋季徹底清除病殘體,可減少發(fā)病。(2)采用避雨栽培法,防止雨水濺射和傳播,對減少地上部發(fā)病具重要作用。(3)發(fā)病初期噴灑25%瑞毒霉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500倍液、70%乙膦·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9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400倍液,對上述殺菌劑產(chǎn)生抗藥性的地區(qū)可改用72%克露或克霜氰或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800—l000倍液、18%甲霜胺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采收前5天停止用藥。

更多中藥材
  • 當我們身體得了風寒感冒的時候,千萬別再喝冷水!《靈樞》記載,“形寒,寒飲則傷肺”,就是說呢,身體受了風寒,再喝涼水,兩韓共同侵襲,就會損傷肺臟。......
  • 夏季感冒與其他季節(jié)不同,夏季呢,天氣濕熱,我們又喜歡在空調(diào)房里面吃西瓜、冰棍,這個時候容易形成外感風寒夾濕證。有個治療暑濕感冒的方劑叫香薷散,出自《溫病條辨》香薷九克,白扁豆、厚樸各六克煎煮。此方呢,在治療暑熱的同時,還能兼顧脾胃,祛脾胃之......
  • 所謂病從口入,戊肝病毒會通過被污染的飲用水、肉類、海鮮、蔬菜、水果等直接或間接的經(jīng)消化道傳播。大多數(shù)人呢,被感染后會出現(xiàn)惡心、疲勞、胃口不好、黃疸等癥狀。不干呢是傳染性疾病,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其次它還會通過接觸母嬰血液等進行傳播。而戊肝目......
  • 近期多地疫情高發(fā),很多人呢都在家居家隔離兩周,甚至更長時間,這個有些人就開始睡眠逐漸不規(guī)律了,白天睡,晚上呢熬夜,要么追劇,要么打游戲,有些朋友問我呢,這算不算熬夜啊,這個睡眠時間也夠啊,我也沒有整天都不睡,我要告訴大家,這也是熬夜的一種。......
  • 今天我就分別給大家講一講,每個人他的病因不同,體質(zhì)不同。第一種是濕熱性出汗,這個患者體內(nèi)濕氣比較重,加上蘊久生熱,這個熱邪蒸騰這個濕氣到達面部產(chǎn)生了出汗,那這樣的病人可能沒有明顯的誘因,因為濕氣比較重,可能總感覺頭面部或者這個頭發(fā)上濕濕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