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戰(zhàn)國至東漢時期(5)《傷寒雜病論》

    《傷 寒 雜 病 論》 東漢名醫(yī)張仲景撰寫的《傷寒雜病論》是中國醫(yī)學史上久負盛名的一部醫(yī)學著作。它在《內經》理論的指導下,總結了東漢以前眾多醫(yī)家和作者的臨床經驗,以六經論傷寒,以臟腑論雜病,提出包括理、法、方、藥在內的辨證論治原則,成為我國臨證醫(yī)學迅速發(fā)展的重要標志。 沿革與流傳 《傷寒雜病論》約成書于東漢末年的建安年間(公元200-210年),共十六卷,包括傷寒和雜病兩部分。由于當時兵荒馬亂,原著已散佚不全。但其中的傷寒部分,經西晉醫(yī)家王叔和搜集整理,編成了《傷寒論》一書。以后,經過東晉、南北朝的分裂對立,這部書時隱時現。到唐代孫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一書中,僅有少數《傷寒論》條文被征引,直到孫思邈晚年撰寫《千金翼方》時,才將《傷寒論》的大部分內容收載于卷九、卷十之中。公元1064年,宋代校正醫(yī)書書林億、高保衡等人對此書進行了考證??保瑢ⅰ秱摗贩譃槭?、三百九十七條后正式出版刊印,從此,這部重要的中醫(yī)學經典著作才得以流傳至今?,F在通行的《傷寒論》有兩種版本,即宋版本和成注本。宋版本國內已無原刻本,只有明代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趙開美的復刻本。成注本是金代醫(yī)家成無己注解《傷寒論》的著作。由于成無己距宋代校正醫(yī)書局出版《傷寒論》的年代比較接近,所以從成注本中可以反映出宋版《傷寒論》的原貌。 《傷寒雜病論》的雜病部分也曾一度失傳,其中的內容在后世出版的方書中得到轉載。在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對此有相當的記載。北宋翰學士王洙在翰林院所存的殘舊書籍中,得到一部《金匱玉函要略方》,這實際上就是《傷寒雜病論》的節(jié)略本。該書共三卷,上卷論傷寒病,中卷論雜病,下卷記載方劑及有關婦科的理論。以后宋代林億等人在校訂此書時,因《傷寒論》已有傳本,就把上卷刪去只保留中、下卷部分。為了便于臨床應用,又把下卷的方劑分另列在各種病證之下,重新編為上、中、下三卷。此外,還采集各家方書中轉載張仲景治療的醫(yī)方及后世一醫(yī)家的良方,分類附在每篇之后,命名為《金匱要略方論》,簡稱《金匱要略》,流傳至今。因此,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是從《傷寒雜病論》中分割而成的。 另一種說法認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是由晉代醫(yī)家王叔和整理編篡而成的,但以后書名、卷數、分合又有所改變。直至宋代校正醫(yī)書局時,才有《傷寒論》十卷和《金匱要略》三卷。 內容與成就 《傷寒雜病論》一書,以六經論傷寒,以臟腑論雜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藥在內的較為完整的辨證論治原則,使中醫(yī)學的理論基礎與臨床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 確立辨證論治原則 《傷寒雜病論》中首次確立了辨證論治的原則,主要表現在六經辨證和臟腑辨證兩個方面。 1. 六經辨證 “傷寒”在古代原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包括了一切外感疾病及各種疫病?!秲冉洝穼⑼飧邪l(fā)熱疾病的原因歸之于“傷寒”,并敘述了外感疾病從巨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經傳變的形式。張仲景在此基礎上,考察了整個外感病的發(fā)展變化過程,根據病邪侵入經絡、臟腑的盛衰程度,患者正氣強弱以及有無宿疾等情況,尋找發(fā)病的規(guī)律,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概括起來,就是以六經論傷寒,即把外感發(fā)熱病在發(fā)展過程中各個階段所呈現的各種綜合癥狀,作為辨證論治的綱領,即:病邪客于肌表,表現為以“營衛(wèi)不和”為特征的證候,即為“太陽病”;若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間,即為“少陽病”;若邪由表入里,表現為陽熱熾盛者,則屬“陽明病”。三陽病的特點是邪盛正不衰,故以表、熱、里證為主,病程比較短。而三陰病則多為臟腑本已虛損,或邪熱猖厥,從表入于里,或由于三陽病治療不得法,損及正氣而致,因此多見虛寒里證,病程相對也較長。張仲景還指出,由于患者的具體情況各異,外感病不一定是按照六經逐經傳變,其中有傳與不傳,有循經傳或越經傳,還有直中某經,有一經病,也有二經、三經的合病與并病,還有因診治不當所引起的變證、壞證等等。所謂六經辨證,就是把一切外感熱病的癥狀分為六大類。在證候變化方面,張仲景提出了虛實、寒熱,這些又以陰陽為總綱。在診斷傷寒病時,先別陰陽,然后分表里、虛實、寒熱。這樣,通過對六經證候的歸納,可以分清諸證的主次,認識證候的屬性及變化,以此作為施治的論據。 2. 臟腑辨證 《金匱要略》全書共有25篇,主要是以臟腑辨證論述內科雜病及婦科的部分病證。其辨證論治精神與《傷寒論》一致,只是不以六經分證,而是以病證分篇。依據病機相同,證候相似或病位相近的大體情況,幾個病合為一篇,如百合、狐惑、陰陽毒三者病機接近,因而合為一篇;痙、濕、暍三病在初起時,多有惡寒、發(fā)熱的表熱證,所以合為一篇。有些不便歸類的若干病證也被合并成篇。書中對各種病證的辨證分類精細而切要,對病因病機及診斷、治療的論述均非常精辟,充分體現了其“辨病脈證并治”的精神。 《傷寒雜病論》對脈法的論述也很精辟,在全部398條原文中,有145條論及脈,涉及到的脈型有18種,相兼脈51種,其中大多借脈象來說明病因病機,同時脈象還被作為鑒別診斷的依據。書中還有舌診的內容,開后世舌診之先河?!吧嗵ァ币辉~,首見于該書。 在病因分析方面,書中提到了“三因致病說”,認為病因分為三類:“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傷寒雜病論》還強調了預防疾病和防止疾病傳變發(fā)展,如提到“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人能養(yǎng)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yī)治之?!边@是在辨證論治的具體過程中深刻體現并發(fā)揮了《內經》的“治未病”思想。 《金匱要略》中有關于急救技術的內容,書中記述的對自縊者搶救時所采用的方法,就是中國最早的人工呼吸法,其操作和要領與現代臨床應用的人工呼吸法是基本一致的。 對方劑學的貢獻 確立了方劑的立法組方的原則 《傷寒雜病論》中共記載了方劑375首,其中《傷寒論》載方113首(實際上為112首,因禹余糧丸有方無藥),《金匱要略》載方262首。除去重復,實際收方269首,使用藥物214味,基本概括了臨床各科的常用方劑。 《傷寒雜病論》中的方劑立方嚴謹,用藥精確恰當,化裁靈活,體現了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如麻黃湯是治療傷寒表實證的代表方劑,用藥僅四味,卻君藥、臣藥、佐藥、使藥齊全,組方嚴謹,用藥十分恰當。根據病情和兼證的不同,方劑可以化裁加減。如麻黃湯即可派生出麻黃加術湯、麻杏苡仁湯、大青龍湯等方劑。 《傷寒雜病論》十分重視藥物劑量的變化,有些方劑盡管藥味組成相同,但由于主藥劑量各異,其治療作用就不相同,桂枝湯和桂枝加桂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也有些方劑,雖然藥味組成相同,但因藥物劑量不同,導致方劑的君臣佐使的組合發(fā)生變化,出現不同的治療效果,如小承氣湯、厚樸大黃湯、厚樸三物湯三方的組成便是一例。因此后人稱贊《傷寒雜病論》“藥味增減,分兩輕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傷寒雜病論》中還非常注重藥物經過配伍所發(fā)生的協同作用。如全書共有百余首方劑使用了桂枝,桂枝與不同的藥物配伍,發(fā)揮的效用也不盡相同。 書中創(chuàng)立的方劑,絕大多數都行之有效地流傳至今,被尊為“經方”。目前不少經方仍被廣泛地應用于臨床,如白虎湯、麻杏石甘湯、茵陳蒿湯、瓜蔞薤白白酒湯、炙甘草湯、承氣湯、白頭翁湯、桂枝湯等。因此,張仲景被譽為“醫(yī)方之祖”。 強調藥物的炮制和劑型 《傷寒雜病論》對藥物的炮制方法非常重視,認為通過炮制可以改變藥性,達到增強藥物作用或減輕藥物副作用的目的。書中記載了多種炮制方法。如附子、烏頭生用毒性大,所以一般都需要炮制;干姜炮用有辛通而兼苦降的功效,等等。 書中所用劑型之多,遠遠超過了以往醫(yī)籍和簡帛的記載。其劑型選擇原則是因病制劑。湯劑具有吸收快,藥力大,奏效顯著,能隨證加減藥味和藥量,適合于復雜的臨床變化的特點,因此其應用最為廣泛;丸劑藥性舒緩,適用于病程較長而又難以速效的情況;散劑發(fā)揮效力比湯劑迅速,且無須煎熬,服用方便,為搶救危重病人的首選劑型。此外,書中還記載了洗劑、滴耳劑等多種外用劑型,對某些劑型的加工方法還作了較為詳盡的記述。 注重藥物的煎服方法 《傷寒雜病論》十分講究藥物的煎服方法,對煎藥的火候、時間、先煎、后入、綿裹、泡汁、烊、沖等具體內容均有詳細說明。另外,書中還根據患者體質、病變部位、病情輕重、病程長短,以及臟氣盛衰、陰陽消長等具體情況,提出了平旦服、空心服、先食飲服、頓服、分溫再服、日三服、日三夜一服等不同的服藥法。經多年的實踐證明,這些煎服方法具有相當的科學價值,是治療效果的重要保證。 3. 對后世的影響 從整部《傷寒雜病論》來看,實際上已概括了中醫(yī)的望、聞、問、切四診,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以及汗、吐、下、和、清、溫、補、消(利)等八種治療方法。該書正式確立了辨證論治法則,為中醫(yī)臨證醫(yī)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為我國醫(y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傷寒雜病論》被后人視為中醫(yī)經典著作。1700多年以來,書中的所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始終有效地指導著中醫(yī)的臨床實踐,書中提出的六經分證、病證結合的辨證方法,被后代醫(yī)家推崇備至。不僅對后世臨床醫(yī)學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至今仍在臨床上發(fā)揮著作用。歷代許多有成就的醫(yī)學家,諸如晉代的王叔和,唐代的孫思邈,宋代的韓祗和、龐安時、朱肱、許叔微,金代的成無己,以及明清時代的許多醫(yī)家,無一不重視對《傷寒雜病論》的研究,并把它視為習醫(yī)者的必讀之書。自宋代以來,官辦醫(yī)學校還把該書作為教材,同時對《傷寒雜病論》的研究也更為盛行,出現了大批注解、闡發(fā)《傷寒論》的著作,明清時代甚至形成了學術上的“傷寒學派”。自唐宋以來,《傷寒雜病論》的影響還遠及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各國。直到今天,日本還有許多醫(yī)家成立了專門研究《傷寒論》的團體,他們不僅采用《傷寒雜病論》原方治病,而且還把其中一些方劑制成成藥,廣泛應用于臨床。

更多中藥材
  • 就是來月經的時候,出現大便溏稀,大便次數多等這種情況,這個我們中醫(yī)上講叫做經前腹瀉。這種情況往往是由于脾氣虛或者是一個腎陽虛造成的。這個我們可以在月經期用熱水或者是暖寶寶來?進行熱敷,熱敷的原因呢,第一個可以驅散讓我們體內的寒氣,溫暖我們的......
  • 生理性的經常喝喝水量少,大量的出汗,尿液的濃縮,以及某些食物、藥物有關系,不需要治療。病理性的尿泡沫可能因為糖尿病導致尿糖的升高,慢性腎臟疾病導致尿蛋白的增加。另外呢,女性的尿泡沫增加可能和婦科炎癥有關系,一些青年男性的尿泡沫大多和前列腺炎......
  • 中醫(yī)認為沖任、氣血不調,血海蓄溢失常會導致月經前后無定期。通常腎虛、脾虛或者肝郁型體質的人會出現這種情況。對于腎氣不足導致的腎虛的人經量少、色淡質稀、還常伴有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的癥狀。在調理時需要補益腎氣,養(yǎng)血調經。脾虛的人都是由于脾的運化......
  • 月經量多舌淡,質稀為氣虛,常伴有身疲體倦,氣短懶言,面色蒼白等癥狀。調理上需要補氣身體,固沖止血。量多,色深紅,質粘稠,多出血熱,這類人呢,容易口渴,喜歡喝冷飲,還伴有心煩多夢的癥狀。調理上可以清熱涼血,固沖止血。如果是量多,色紫暗,質稠有......
  • 首先是臉色發(fā)黃,由于體內的氣血不足,營養(yǎng)物質供應不夠,而代謝廢物又不能及時排出導致堆積體內,就會出現臉上沒有血色,皮膚差,長斑長痘的情況。第二是手腳感覺冰涼。血液是人體熱量的一種傳播方式,而手腳位于身體最末端,如果氣血不足,就會導致氣血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