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中國中醫(yī)藥報
過了很多年以后,宋朝人還看到孫真人背著一只藥葫蘆,悠悠然走過首都汴梁城,又過了很多年以后,背藥葫蘆的孫真人又在北京城出現(xiàn),這回看到他的人可是明代的人了。記不清楚這是哪幾部筆記小說里面寫的,但我記得每個說到孫真人的人,情緒都很平靜,沒有一點兒驚奇,因為他們的確相信孫真人還活著,他的年紀可能是三百歲,也可能五百歲,誰都知道要是他高興,他可以活得更長久呢。我曾經(jīng)在某地的藥王廟(這樣的廟不只一處有)里看到孫真人的形象,仿佛只是一個老人家,未必就有多少仙風道骨,然而他正是得道的神仙,一個活在非現(xiàn)實的神話之中的超人。
孫真人,就是唐代的名醫(yī)孫思邈。他大約出生于隋文帝開皇初年,到唐高宗永淳元年棄世,即從公元581年一直活到682年,活了一百零一歲。孫思邈的主要醫(yī)學活動在初唐時代,他受到官方和全社會的重視,是因為他在醫(yī)藥上精博奇妙,超越前人,如呂元膺說:“孫思邈醫(yī)如康成注書,詳制度訓詁,其自得之妙,未易以示人,味其膏腴,可以無饑矣?!敝袊t(yī)學到了唐代又發(fā)生了一次變化,這個變化就是孫思邈用他的《千金方》改變了漢代以前“古圣制方之法”,專在用藥之奇巧。后來有人稱孫思邈為藥王,這也是有根據(jù)的。但如果單從醫(yī)方的角度來看孫思邈,那么我想我們現(xiàn)在知道的,不見得比那些專門研究醫(yī)方的人知道得更多。那么孫思邈的意義在什么地方呢?也許還要從頭說起。
一開始,孫思邈似乎并沒選擇做醫(yī)人。他的家在長安華原縣,七歲讀書,是個神童,二十歲出頭,就因為善于談論老莊學說,并且旁通佛學經(jīng)典而出名。從這一點可以推測,孫思邈一心要做的乃是莊、禪之類的人物,所以據(jù)說他一直隱居在太白山,這樣一來他的名氣自然就大了起來。唐初是個崇道又禮佛的時代。當時風氣對隱士十分尊崇,像別的隱居者一樣,孫思邈也受到了唐太宗的征召。他那時候年紀尚輕,在唐太宗眼里,卻完全是一副少年得道的模樣,以為他就是道家神仙羨門、廣成子一流人物,準備授給他爵位。但孫思邈沒有接受,還是回到山里作他的出世高人去了。到了唐高宗顯慶四年,孫思邈快八十歲時,他又被召到京師,這回不知為什么,唐高宗居然給他一個諫議大夫的官。他自然仍辭了不受,然而人倒是留在京城里了,掛了個承務郎值尚藥局的頭銜。在京城的十數(shù)年間,孫思邈好像沒有別的事可做,只是廣交文人士大夫,想必他的高談莊禪吸引了眾多文人士大夫,一班著名文士如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等,對他敬重得很,都自認是他的弟子。我想,孫思邈的真人頭銜,大概就是這樣在文人士大夫的擁戴之下得到的吧。
但孫思邈是希望由醫(yī)見道、借醫(yī)證道的。他在唐高宗咸亨四年,在長安光德坊鄱陽公主的廢舊府第發(fā)表了醫(yī)與天人之道的演說,這次著名的演說,其主要觀點完整地保存在盧照鄰的《病梨樹賦》序中。《舊唐書·孫思邈傳》曾作為史實轉述,篇幅幾占傳中文字之半,《太平廣記》又加以詳細抄錄,當作神仙家語,傳知世人。盧照鄰是初唐有名的文人,與王勃、楊炯、駱賓王并稱“四杰”,年紀輕輕,就被疾病困擾,因此常常是一懷憂思、滿腹愁緒、感傷嗟嘆。他當時與孫思邈住在一處,朝夕過從,看到孫思邈都已九十多歲,仍然“視聽不衰,神采甚茂”,有一天,忍不住自憐自哀,問孫思邈,名醫(yī)能治好人的病,到底是什么道理?這可問到了孫思邈長期思考研究的問題,于是真人說:
吾聞善言天者,必質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時五行,寒暑迭代,其轉運也,和而為雨,怒而為風,凝而為霜雪,張而為霓虹,此天地之長數(shù)也。人有四肢五藏,一覺一寐,呼吸吐納,流而為榮衛(wèi),彰而為氣色,發(fā)而為音聲,此人之常數(shù)也。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則生熱,否則生寒,結而為瘤贅,陷而為癰疽,奔而為喘乏,竭而為焦枯,診發(fā)乎面,變動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故五緯盈縮,星辰錯行,日月薄蝕,孛慧飛流,此天地之危診也。寒暑不時,天地之蒸否也;石立土踴,天地之瘤贅也;山崩地陷,天地之癰疽也;奔風暴雨,天地之喘乏也;川瀆竭涸,天地之焦枯也。良醫(y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圣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通乎數(shù)也。
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詩》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謂小心也;“糾糾武夫,公侯干城”,謂大膽也。引“不為利回,不為義疚”,行之方也,“見機而作,不俟終日”,智之圓也。
天道有盈缺,人事多屯厄,茍不自慎而能濟于厄者,未之有也。故養(yǎng)性之士先知自慎,自慎者恒以憂畏為本,《經(jīng)》曰:人不畏威,天威至矣。憂畏者死生之門,存亡之由,禍福之本,吉兇之源……故養(yǎng)性者,失其憂畏,則心亂而不理,形躁而不寧,神散而氣越,志蕩而意昏。應生者死,應存者亡,應成者敗,應吉者兇……是故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憂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懼于大,戒于近者,不懼于遠。能知此者,水行蛟龍不能害,陸行虎兕不能傷,五兵不能及,疫癘不能染,讒賊不能謗,毒螯不加害。此則人事畢矣。
真人的話,由天地而人,由人而天地,還深入到人在現(xiàn)實世界如何存身養(yǎng)性的方針策略,講得精辟極了。這樣的“大道”,不知道盧照鄰聽明白沒有。但聽明白了又會怎樣?盧照鄰因為病痛,寫了一篇《釋疾文》和一篇《五悲》,最后卻無法忍受生理和心理上的折磨,投潁水自殺了??磥韺O思邈的“醫(yī)道”并沒有能夠挽救盧照鄰,至于他是否直接為盧照鄰治療疾病,因為盧照鄰的序里未曾說明,這里不便猜測。
不管怎么說,盧照鄰的不幸自殺是離開孫思邈以后發(fā)生的事,而且他的死,也沒有削弱孫思邈的意義。作為對孫思邈的考證中最重要的材料,它讓我們從中發(fā)覺了另一個問題,也就是盧照鄰和他同時代的士大夫文人們對孫思邈的信任,根源究竟在哪兒?換句話說,孫思邈在那個時代的魅力,究竟從什么地方產(chǎn)生?
這就不能不說到藥。真人孫思邈,是那個時代的藥物大師,這一點確定無疑。然而藥物大師對于士大夫文人的魅力,又哪里僅僅在于治病療疾上呢?總因為孫思邈知道的藥太多了,所以在士大夫文人的心目中,他就具備了當世神仙的資格。這個思路,不只是唐代士大夫文人如盧照鄰們才有的,它是一種習慣,一種由《列子》、《穆天子傳》、《神異經(jīng)》、《山海經(jīng)》、《淮南子》、《博物志》及《列仙傳》、《神仙傳》等等培養(yǎng)出來的習慣,那種對于掌握了奇異藥物即等于掌握了人的長生秘密而使生命不死的聯(lián)想,從先秦時代開始,經(jīng)過多少年的反復渲染,已經(jīng)成了士大夫文人牢固不變的觀念。而唐代的崇道氣氛,則加重了士大夫文人對于長生不死的神仙境界的向往,孫思邈的出現(xiàn),可以說及時滿足了士大夫文人的這一愿望。他的魅力就在于他精研藥物,完全有可能掌握生命的特殊秘密,因而他身上那種濃厚的神秘色彩大大吸引了士大夫文人們的目光。真人孫思邈的影響,不但反映在初唐盧照鄰等人對他的崇信,而且他對整個唐代士大夫文人迷戀丹藥、求長生不死的風氣,我以為也起了一定的引導作用。《太平廣記·神仙》中,光記唐代士大夫文人,有名有姓的就達數(shù)十人之多。相信神仙道教的李白,有一首小詩,是很值得我們玩味的: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李白先生要訪問的那個人,正是一位山中藥師,安知他不是太白山真人孫思邈的后輩呢。
孫思邈什么時候離開京師,諸說語焉不詳,他撰成《千金方》三十卷后,在晚年又撰《千金翼方》三十卷,這時他回到太白山了嗎?永淳元年,孫思邈已經(jīng)過了一百歲,他終于仙逝,據(jù)說“經(jīng)月余,顏貌不改,舉尸就木,猶若空衣”,這分明就是道教典籍中常說的“尸解”。在世人驚異的注視下,孫思邈作為神仙最終飄逝塵世而去。后世有人對孫思邈的著作中記有丹方、房術等內容頗有詬病,但他恰恰忘了孫思邈的“真人”身份,如果沒有這些內容,孫思邈還能叫真人么?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中國中醫(yī)藥報
過了很多年以后,宋朝人還看到孫真人背著一只藥葫蘆,悠悠然走過首都汴梁城,又過了很多年以后,背藥葫蘆的孫真人又在北京城出現(xiàn),這回看到他的人可是明代的人了。記不清楚這是哪幾部筆記小說里面寫的,但我記得每個說到孫真人的人,情緒都很平靜,沒有一點兒驚奇,因為他們的確相信孫真人還活著,他的年紀可能是三百歲,也可能五百歲,誰都知道要是他高興,他可以活得更長久呢。我曾經(jīng)在某地的藥王廟(這樣的廟不只一處有)里看到孫真人的形象,仿佛只是一個老人家,未必就有多少仙風道骨,然而他正是得道的神仙,一個活在非現(xiàn)實的神話之中的超人。
孫真人,就是唐代的名醫(yī)孫思邈。他大約出生于隋文帝開皇初年,到唐高宗永淳元年棄世,即從公元581年一直活到682年,活了一百零一歲。孫思邈的主要醫(yī)學活動在初唐時代,他受到官方和全社會的重視,是因為他在醫(yī)藥上精博奇妙,超越前人,如呂元膺說:“孫思邈醫(yī)如康成注書,詳制度訓詁,其自得之妙,未易以示人,味其膏腴,可以無饑矣?!敝袊t(yī)學到了唐代又發(fā)生了一次變化,這個變化就是孫思邈用他的《千金方》改變了漢代以前“古圣制方之法”,專在用藥之奇巧。后來有人稱孫思邈為藥王,這也是有根據(jù)的。但如果單從醫(yī)方的角度來看孫思邈,那么我想我們現(xiàn)在知道的,不見得比那些專門研究醫(yī)方的人知道得更多。那么孫思邈的意義在什么地方呢?也許還要從頭說起。
一開始,孫思邈似乎并沒選擇做醫(yī)人。他的家在長安華原縣,七歲讀書,是個神童,二十歲出頭,就因為善于談論老莊學說,并且旁通佛學經(jīng)典而出名。從這一點可以推測,孫思邈一心要做的乃是莊、禪之類的人物,所以據(jù)說他一直隱居在太白山,這樣一來他的名氣自然就大了起來。唐初是個崇道又禮佛的時代。當時風氣對隱士十分尊崇,像別的隱居者一樣,孫思邈也受到了唐太宗的征召。他那時候年紀尚輕,在唐太宗眼里,卻完全是一副少年得道的模樣,以為他就是道家神仙羨門、廣成子一流人物,準備授給他爵位。但孫思邈沒有接受,還是回到山里作他的出世高人去了。到了唐高宗顯慶四年,孫思邈快八十歲時,他又被召到京師,這回不知為什么,唐高宗居然給他一個諫議大夫的官。他自然仍辭了不受,然而人倒是留在京城里了,掛了個承務郎值尚藥局的頭銜。在京城的十數(shù)年間,孫思邈好像沒有別的事可做,只是廣交文人士大夫,想必他的高談莊禪吸引了眾多文人士大夫,一班著名文士如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等,對他敬重得很,都自認是他的弟子。我想,孫思邈的真人頭銜,大概就是這樣在文人士大夫的擁戴之下得到的吧。
但孫思邈是希望由醫(yī)見道、借醫(yī)證道的。他在唐高宗咸亨四年,在長安光德坊鄱陽公主的廢舊府第發(fā)表了醫(yī)與天人之道的演說,這次著名的演說,其主要觀點完整地保存在盧照鄰的《病梨樹賦》序中。《舊唐書·孫思邈傳》曾作為史實轉述,篇幅幾占傳中文字之半,《太平廣記》又加以詳細抄錄,當作神仙家語,傳知世人。盧照鄰是初唐有名的文人,與王勃、楊炯、駱賓王并稱“四杰”,年紀輕輕,就被疾病困擾,因此常常是一懷憂思、滿腹愁緒、感傷嗟嘆。他當時與孫思邈住在一處,朝夕過從,看到孫思邈都已九十多歲,仍然“視聽不衰,神采甚茂”,有一天,忍不住自憐自哀,問孫思邈,名醫(yī)能治好人的病,到底是什么道理?這可問到了孫思邈長期思考研究的問題,于是真人說:
吾聞善言天者,必質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時五行,寒暑迭代,其轉運也,和而為雨,怒而為風,凝而為霜雪,張而為霓虹,此天地之長數(shù)也。人有四肢五藏,一覺一寐,呼吸吐納,流而為榮衛(wèi),彰而為氣色,發(fā)而為音聲,此人之常數(shù)也。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則生熱,否則生寒,結而為瘤贅,陷而為癰疽,奔而為喘乏,竭而為焦枯,診發(fā)乎面,變動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故五緯盈縮,星辰錯行,日月薄蝕,孛慧飛流,此天地之危診也。寒暑不時,天地之蒸否也;石立土踴,天地之瘤贅也;山崩地陷,天地之癰疽也;奔風暴雨,天地之喘乏也;川瀆竭涸,天地之焦枯也。良醫(y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圣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通乎數(shù)也。
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詩》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謂小心也;“糾糾武夫,公侯干城”,謂大膽也。引“不為利回,不為義疚”,行之方也,“見機而作,不俟終日”,智之圓也。
天道有盈缺,人事多屯厄,茍不自慎而能濟于厄者,未之有也。故養(yǎng)性之士先知自慎,自慎者恒以憂畏為本,《經(jīng)》曰:人不畏威,天威至矣。憂畏者死生之門,存亡之由,禍福之本,吉兇之源……故養(yǎng)性者,失其憂畏,則心亂而不理,形躁而不寧,神散而氣越,志蕩而意昏。應生者死,應存者亡,應成者敗,應吉者兇……是故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憂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懼于大,戒于近者,不懼于遠。能知此者,水行蛟龍不能害,陸行虎兕不能傷,五兵不能及,疫癘不能染,讒賊不能謗,毒螯不加害。此則人事畢矣。
真人的話,由天地而人,由人而天地,還深入到人在現(xiàn)實世界如何存身養(yǎng)性的方針策略,講得精辟極了。這樣的“大道”,不知道盧照鄰聽明白沒有。但聽明白了又會怎樣?盧照鄰因為病痛,寫了一篇《釋疾文》和一篇《五悲》,最后卻無法忍受生理和心理上的折磨,投潁水自殺了??磥韺O思邈的“醫(yī)道”并沒有能夠挽救盧照鄰,至于他是否直接為盧照鄰治療疾病,因為盧照鄰的序里未曾說明,這里不便猜測。
不管怎么說,盧照鄰的不幸自殺是離開孫思邈以后發(fā)生的事,而且他的死,也沒有削弱孫思邈的意義。作為對孫思邈的考證中最重要的材料,它讓我們從中發(fā)覺了另一個問題,也就是盧照鄰和他同時代的士大夫文人們對孫思邈的信任,根源究竟在哪兒?換句話說,孫思邈在那個時代的魅力,究竟從什么地方產(chǎn)生?
這就不能不說到藥。真人孫思邈,是那個時代的藥物大師,這一點確定無疑。然而藥物大師對于士大夫文人的魅力,又哪里僅僅在于治病療疾上呢?總因為孫思邈知道的藥太多了,所以在士大夫文人的心目中,他就具備了當世神仙的資格。這個思路,不只是唐代士大夫文人如盧照鄰們才有的,它是一種習慣,一種由《列子》、《穆天子傳》、《神異經(jīng)》、《山海經(jīng)》、《淮南子》、《博物志》及《列仙傳》、《神仙傳》等等培養(yǎng)出來的習慣,那種對于掌握了奇異藥物即等于掌握了人的長生秘密而使生命不死的聯(lián)想,從先秦時代開始,經(jīng)過多少年的反復渲染,已經(jīng)成了士大夫文人牢固不變的觀念。而唐代的崇道氣氛,則加重了士大夫文人對于長生不死的神仙境界的向往,孫思邈的出現(xiàn),可以說及時滿足了士大夫文人的這一愿望。他的魅力就在于他精研藥物,完全有可能掌握生命的特殊秘密,因而他身上那種濃厚的神秘色彩大大吸引了士大夫文人們的目光。真人孫思邈的影響,不但反映在初唐盧照鄰等人對他的崇信,而且他對整個唐代士大夫文人迷戀丹藥、求長生不死的風氣,我以為也起了一定的引導作用。《太平廣記·神仙》中,光記唐代士大夫文人,有名有姓的就達數(shù)十人之多。相信神仙道教的李白,有一首小詩,是很值得我們玩味的: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李白先生要訪問的那個人,正是一位山中藥師,安知他不是太白山真人孫思邈的后輩呢。
孫思邈什么時候離開京師,諸說語焉不詳,他撰成《千金方》三十卷后,在晚年又撰《千金翼方》三十卷,這時他回到太白山了嗎?永淳元年,孫思邈已經(jīng)過了一百歲,他終于仙逝,據(jù)說“經(jīng)月余,顏貌不改,舉尸就木,猶若空衣”,這分明就是道教典籍中常說的“尸解”。在世人驚異的注視下,孫思邈作為神仙最終飄逝塵世而去。后世有人對孫思邈的著作中記有丹方、房術等內容頗有詬病,但他恰恰忘了孫思邈的“真人”身份,如果沒有這些內容,孫思邈還能叫真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