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關鍵詞:《活幼口議》作者 演山省翁 曾世榮 考證
摘要:《活幼口議》是宋元時期流傳甚廣的一部兒科著作。關于其作者,明清以前的醫(yī)家均認為是演山省翁,而近世學者大都遵從丹波元胤的論斷,認為其作者是元朝曾世榮,演山省翁乃曾世榮之別號。筆者通過查閱史志、地方志,對比《活幼口議》、《活幼心書》在風格、體例、內(nèi)容上的不同,考察演山省翁與曾世榮從醫(yī)經(jīng)歷、處世哲學的差異,得出結論,演山省翁并不是元代曾世榮而是南宋時期的江南世醫(yī),他才是《活幼口議》的真正作者。
《活幼口議》是宋元時期一部頗具影響的兒科專著,后世許多醫(yī)籍如《醫(yī)方類聚》、《永類鈐方》、《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普濟方》等都收錄了該書?!吨嗅t(yī)大辭典·醫(yī)史文獻分冊》、《中醫(yī)圖書聯(lián)合目錄》、《湖湘名醫(yī)典籍精華》以及中國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影印本《活幼口議》等,稱該書為“元·曾世榮撰”,與曾世榮的另一部著作《活幼心書》并行于世。近年來許多學者大都遵從這一觀點[1、2]。筆者近日在查閱《中國醫(yī)籍提要》、《中國分省醫(yī)籍考》、《中國醫(yī)史醫(yī)籍述要》時卻發(fā)現(xiàn),這三本書均只收錄了曾世榮撰《活幼心書》一書的史實,而對《活幼口議》只字未提。于是疑惑頓生,象《活幼口議》這樣一部流傳甚廣的著作,如果是曾世榮所著,怎么會沒有收錄呢?是遺漏?還是另有原因?于是筆者進一步查閱了明清時期的目錄學著作及醫(yī)學典籍,結果發(fā)現(xiàn),除了丹波氏在《中國醫(yī)籍考》中以“曾世榮撰”收錄了《活幼心書》、《活幼口議》兩部著作外,《永樂大典》、《醫(yī)藏書目》、《幼科釋謎》等均以作者演山省翁收錄《活幼口議》。是丹波氏另有考證,還是自丹波氏以后以訛傳訛?《活幼口議》的作者究竟是誰?曾世榮與演山省翁是否同為一人?
《活幼口議》的史志記載
要弄清這一事實,首先從丹波元簡的《中國醫(yī)籍考》開始,該書成書于1826年,全書共分80卷,收錄了從秦漢到道光初年約2600多種醫(yī)籍,是一部有較高參考價值的目錄學專著。該書在方論五十二中收錄了《活幼心書》、《活幼口議》。同時,丹波氏對《活幼口議》有著較高的評價[3],并附上跋文。丹波氏在跋文中認為“《活幼口議》二十卷,元·曾世榮撰,見于焦《國史經(jīng)籍志》”。丹波氏以《國史經(jīng)籍志》為依據(jù),前提必須是曾世榮有演山或省翁別號,因為該書清楚地記載了《活幼口議》20卷(省翁),《活幼心書》(曾世榮)??疾焱粫r期的另一部目錄學著作《經(jīng)籍訪古志》,我們發(fā)現(xiàn)該書收錄了《活幼心書》3卷,《新刊演山省翁活幼口議》20卷,前者注明了作者為曾世榮,而后者并沒有注明作者,我們只是從書名中得知作者為演山省翁。因此,曾世榮是否有省翁的別號,就成了我們要考察的關鍵問題之一。
歷代地方志給我們提供了可靠的線索。明清以來,《湖南通志》、《衡州府志》、《衡陽縣志》都沒有記載曾氏別號省翁,并著《活幼口議》,但都提供了曾氏著有《活幼心書》的史實。另外從《活幼口議》中我們得知,演山省翁“世居江南”(議明至理序),“江南”一詞,《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注釋為:長江以南之總稱,今通稱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為江南,宋置江南路,其地東限閩海,西界夏口,南抵大庾,北際大江,即今江蘇以南,丹徒以西,安徽以南及江西全境。同時,《元史·地理志》介紹,今之衡陽在元朝設為衡州路,屬湖廣等處行中書省。由此可見,衡州在宋元時期并不屬于江南之范疇,那么,地居衡州的曾世榮怎么會自稱“世居江南”呢?另外《元代醫(yī)事年表》[4]也清楚記載“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秋,曾世榮取先師劉思道遺書刪繁補缺,撰成《活幼心書》三卷”的史實,該文并沒有記錄其著有《活幼口議》。
《活幼口議》、《活幼心書》的異同
對比《活幼心書》、《活幼口議》兩部著作,我們可以找到更為確鑿的證據(jù),兩書在行文風格、編排體例上截然不同?!痘钣卓谧h》采用議論文體,研微極隱,特色鮮明,但行文古奧,有些地方咬文嚼字,令人晦澀難懂,有好奇作異、玄弄詞藻之弊。相比之下,《活幼心書》則行文流暢,平正通俗,簡明易懂得多?!痘钣仔臅凡捎闷哐愿枥ㄐ问?,將小兒疾病診斷、治療等概括其中,深入淺出,并在歌括后加以注釋,既便于誦讀,又便于理解記憶。曾氏幼時從鄉(xiāng)先生李月山習儒,有較深厚的文學功底,所以行文著書時能夠言簡易明、醫(yī)理暢達。相對而言,《活幼口議》“求之文理,誠若不足”也不足為怪了。另外,在編排體例上,《活幼口議》共分20卷,卷1至卷3議明至理;卷4、卷5論初生兒證候,卷6詳解小兒脈象指紋,卷7為面部氣色辨證,卷8闡述疑難證病機,卷9論胎中受病,卷10至卷16論痰熱證候及治法,卷17至卷20論腫脹等病證治法方藥。這種編排體例條理欠分明,閱讀時不能提綱挈領?!痘钣仔臅啡珪矠?卷,上卷為決證詩賦75則,中卷為明本卷及拾遺8則,下卷為信效方,這種編排方式簡單明了,執(zhí)簡馭繁,讓人一目了然。
《活幼口議》、《活幼心書》兩書的矛盾之處
同一作者在行文著書時采用不同的寫作風格倒也并非不可能,但在相同問題的論述上,決不會出現(xiàn)自相矛盾之處。而《活幼口議》、《活幼心書》則出現(xiàn)多處前后抵牾的地方。如《活幼心書》卷上“議金銀薄荷”條,引述名醫(yī)何澄之論,認為金“銀”薄荷乃金“錢”薄荷之誤,而《活幼口議》中治療急慢驚風之方藥,幾乎均用金銀薄荷同煎。《活幼口議》載方102首,《活幼心書》載方230首,相同的方劑寥寥無幾,琥珀抱龍丹本是曾氏家傳秘方,但在《活幼口議》中并未提及;褐丸子、梨漿飲等演山省翁認為妙用至純之方也未在曾氏《活幼心書》中有使用的痕跡。同時,兩書在對待某些疾病的診治上,也大為不同。如急驚風,曾氏《活幼心書》認為急驚病變,重在心肝,治療時分為三證,即“驚生于心,風生于肝,搐生于氣,蓄氣而成搐”,治療時要解熱涼心肝,后用平和湯調理,稍熱之劑則難用。其治療急驚善用五苓散,這可以說是開五苓散治驚風之先河?!痘钣卓谧h》治療急驚時認為“急驚尤當定搐,搐由風也,風由熱也,搐既已作,方可下熱退驚,熱若不退,驚亦不散,不移其時,搐搦又作”,治療時使用真珠天麻丸、卻風散、揭風湯等搜風劑截風定搐,而這種治法正是曾氏所不齒:“愚嘗感慨諸人,每見驚風搐作,不明標本,遽然用金石、腦、麝、蜈、蠶、蛇、蝎,大寒搜風等劑投之,耗傷真氣,其證愈甚,多致弗效”。
曾世榮與演山省翁風格迥異
對比完兩部著作的差異之后,我們還可以從曾世榮、演山省翁兩者從醫(yī)經(jīng)歷等方面更深一步地進行發(fā)掘。
曾氏幼從同鄉(xiāng)李月山先生習儒,后來場屋之事廢,轉而用儒攻醫(yī),師事同里世醫(yī)劉世甫(思道),得醫(yī)學于心傳,又繼承了其師五世祖劉茂先及宋徽宗時“活幼宗師”戴克臣兩者之兒科精華,在元代頗有聲譽,是“不為良相,則為良醫(yī)”的典范之一。曾氏一生以儒家“仁”為本。這在其行醫(yī)經(jīng)歷及著作《活幼心書》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他在《活幼心書》卷首寫道:“涉厲風波老此身,業(yè)醫(yī)惟務體諸仁,幼吾幼及人之幼,一念融為四海春。”
演山省翁“仆忝執(zhí)幼科,傳授四世……一日扣遇高明,深詰其妙方藥秘傳,屢用獲慶”(附初生鎖肚撮口施藥法說)?!耙袄蠑?shù)年江湖,抱術活人”(議責善),由這些原文的點滴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演山省翁是一位云游四海的醫(yī)家,其所得兒科妙法也是世代家傳,后經(jīng)高人指點。
如果說曾氏的行醫(yī)經(jīng)歷和處世哲學與儒家有著密切關系的話,那么演山省翁儼然是一派仙風道骨,超凡脫俗的道林醫(yī)家。他悟出“道副自然”,“道、釋、儒門,三家論議,一性通宗,溥皆是道”;“醫(yī)道通仙道,悟之入圣”(議明道);“醫(yī)究一門,道通千圣……誰知活人作德,我敬醫(yī)道通仙”(病證疑難序)。在其《活幼口議》中有大量道家所留妙方,如蚵丸、七寶妙砂丹等。另在“議身體熱”時,他提出“善調理者,循其法度……法以父母各呵兒囟七遍,父先之曰:爾為吾兒,順適其宜,我精我氣……母復呵之曰:爾為吾子,胎氣充汝,我血我脈……隨呵而愈,急急如律令?!边@種治療方法在孫思邈《千金翼方》中也有體現(xiàn),均是來自道家的禁咒法。
綜合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演山省翁并非元代曾世榮,《活幼口議》也并非曾世榮所著。
演山省翁與《活幼口議》
自丹波氏在《中國醫(yī)籍考》中以曾世榮撰收錄了《活幼口議》后,后世學者紛紛遵從之,并順理成章地為曾世榮添上了省翁別號[5、6],于是,《活幼口議》的真正作者演山省翁的事跡就鮮有人知了。沒有人對他的姓氏、里居做過系統(tǒng)詳盡的描述。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我們只得到了關于他的零星記載。明·陳履端在《重刻幼幼新書·凡例》中引用前人引文參考時提出演山省翁為宋朝人?!队子仔聲肥悄纤螘r期的一部兒科巨著,其首刊于宋·紹興二十年(1150年)[7],演山省翁在《活幼口議·議幼幼新書》中提及“近世湖南潭州周宅,廣收其文,專入編集,目曰《幼幼新書》”。根據(jù)“近世”一詞的判斷,《活幼口議》的成書年代比《幼幼新書》稍晚,但最晚不應超過100年。由此可以推斷《活幼口議》序中的“癸未”年應是1163年或1223年,這也就是《活幼口議》可能的成書年代。那么,演山省翁生活的年代應該基本上可以確定了,他是生活在南宋時期的醫(yī)家。清·沈金鰲在《幼科釋謎》引用大量《活幼口議》原文時,指出演山省翁姓“史”,沈氏的這一論斷是否正確可靠,尚有待進一步的考證,因為在從南宋到清代這一時期的其他典籍中,并沒有發(fā)現(xiàn)相似的記載。再結合演山省翁自己在其著作《活幼口議》中的描述(“世居江南”、“仆忝執(zhí)幼科,傳授四世”等),我們可以推斷出演山省翁應該是南宋時期史姓名演山字省翁生活在江淮一帶的世醫(yī),他一生淡泊名利,質樸不華,云游四海而廣施仁術。其著《活幼口議》,“悉議幼幼證候,誠為學者奧覽”(議明至理序),“議證、議藥、議諸氏之方,皆鑿鑿乎如老法史之議刑辟,絲發(fā)不可以動移”[3],“索之義理,沛然有余”[3]。可以說,《活幼口議》是演山省翁畢生學術經(jīng)驗之總結。該書對小兒生理病理、色脈證治、胎中受病、驚風痰熱等方面論述頗詳,而且在小兒保育、顱囟診法和指紋診法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綜觀全書,其在行文上或駢或散,不拘一格;學術上兼采眾家之長,遵古而不泥古;內(nèi)容上自嬰幼兒的胎中,初生至成童,調護保育及內(nèi)外五官諸疾,幾全俱備;遣方用藥上靈活變通,不拘于成法,認為南人得病不可以北人處方。正因為史氏在兒科疾病論述上中肯綮要,所載諸方切實可行,所以深受后世醫(yī)家的重視。徐春甫、王肯堂、沈金鰲、孫一奎等都采納或承襲了其學術觀點。
結論
演山省翁在兒科發(fā)展史上所作的貢獻是不可埋沒的,但至目前為止,由于《活幼口議》的作者一直被誤認為是曾世榮,因而在所有的醫(yī)史文獻與工具書中都鮮有他的點滴記載,這不能不說是醫(yī)學史上的一件憾事。筆者深感有必要為演山省翁正名,并希望將演山省翁對兒科學的貢獻,正式載入史冊。
參考文獻
[1]曾勇.湘醫(yī)源流論[M].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64.
[2]任現(xiàn)志.元代兒科醫(yī)家曾世榮的學術貢獻[J].中醫(yī)文獻雜志,2001,(2);8.
[3]曾世榮.活幼口議,影印本[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1985:跋文,序.
[4]高偉.元代醫(yī)事年表[J].中華醫(yī)史雜志,1994,24(3);158.
[5]李云.中醫(yī)人名辭典[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891.
[6]余瀛鰲,傅景華.中醫(yī)古籍珍本提要[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1992:320,325.
[7]岡西為人.宋以前醫(yī)籍考[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8:390.(收稿日期∶2002-10-25)
湖南中醫(yī)學院(長沙,410007)李國菁 指導 潘遠根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關鍵詞:《活幼口議》作者 演山省翁 曾世榮 考證
摘要:《活幼口議》是宋元時期流傳甚廣的一部兒科著作。關于其作者,明清以前的醫(yī)家均認為是演山省翁,而近世學者大都遵從丹波元胤的論斷,認為其作者是元朝曾世榮,演山省翁乃曾世榮之別號。筆者通過查閱史志、地方志,對比《活幼口議》、《活幼心書》在風格、體例、內(nèi)容上的不同,考察演山省翁與曾世榮從醫(yī)經(jīng)歷、處世哲學的差異,得出結論,演山省翁并不是元代曾世榮而是南宋時期的江南世醫(yī),他才是《活幼口議》的真正作者。
《活幼口議》是宋元時期一部頗具影響的兒科專著,后世許多醫(yī)籍如《醫(yī)方類聚》、《永類鈐方》、《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普濟方》等都收錄了該書?!吨嗅t(yī)大辭典·醫(yī)史文獻分冊》、《中醫(yī)圖書聯(lián)合目錄》、《湖湘名醫(yī)典籍精華》以及中國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影印本《活幼口議》等,稱該書為“元·曾世榮撰”,與曾世榮的另一部著作《活幼心書》并行于世。近年來許多學者大都遵從這一觀點[1、2]。筆者近日在查閱《中國醫(yī)籍提要》、《中國分省醫(yī)籍考》、《中國醫(yī)史醫(yī)籍述要》時卻發(fā)現(xiàn),這三本書均只收錄了曾世榮撰《活幼心書》一書的史實,而對《活幼口議》只字未提。于是疑惑頓生,象《活幼口議》這樣一部流傳甚廣的著作,如果是曾世榮所著,怎么會沒有收錄呢?是遺漏?還是另有原因?于是筆者進一步查閱了明清時期的目錄學著作及醫(yī)學典籍,結果發(fā)現(xiàn),除了丹波氏在《中國醫(yī)籍考》中以“曾世榮撰”收錄了《活幼心書》、《活幼口議》兩部著作外,《永樂大典》、《醫(yī)藏書目》、《幼科釋謎》等均以作者演山省翁收錄《活幼口議》。是丹波氏另有考證,還是自丹波氏以后以訛傳訛?《活幼口議》的作者究竟是誰?曾世榮與演山省翁是否同為一人?
《活幼口議》的史志記載
要弄清這一事實,首先從丹波元簡的《中國醫(yī)籍考》開始,該書成書于1826年,全書共分80卷,收錄了從秦漢到道光初年約2600多種醫(yī)籍,是一部有較高參考價值的目錄學專著。該書在方論五十二中收錄了《活幼心書》、《活幼口議》。同時,丹波氏對《活幼口議》有著較高的評價[3],并附上跋文。丹波氏在跋文中認為“《活幼口議》二十卷,元·曾世榮撰,見于焦《國史經(jīng)籍志》”。丹波氏以《國史經(jīng)籍志》為依據(jù),前提必須是曾世榮有演山或省翁別號,因為該書清楚地記載了《活幼口議》20卷(省翁),《活幼心書》(曾世榮)??疾焱粫r期的另一部目錄學著作《經(jīng)籍訪古志》,我們發(fā)現(xiàn)該書收錄了《活幼心書》3卷,《新刊演山省翁活幼口議》20卷,前者注明了作者為曾世榮,而后者并沒有注明作者,我們只是從書名中得知作者為演山省翁。因此,曾世榮是否有省翁的別號,就成了我們要考察的關鍵問題之一。
歷代地方志給我們提供了可靠的線索。明清以來,《湖南通志》、《衡州府志》、《衡陽縣志》都沒有記載曾氏別號省翁,并著《活幼口議》,但都提供了曾氏著有《活幼心書》的史實。另外從《活幼口議》中我們得知,演山省翁“世居江南”(議明至理序),“江南”一詞,《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注釋為:長江以南之總稱,今通稱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為江南,宋置江南路,其地東限閩海,西界夏口,南抵大庾,北際大江,即今江蘇以南,丹徒以西,安徽以南及江西全境。同時,《元史·地理志》介紹,今之衡陽在元朝設為衡州路,屬湖廣等處行中書省。由此可見,衡州在宋元時期并不屬于江南之范疇,那么,地居衡州的曾世榮怎么會自稱“世居江南”呢?另外《元代醫(yī)事年表》[4]也清楚記載“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秋,曾世榮取先師劉思道遺書刪繁補缺,撰成《活幼心書》三卷”的史實,該文并沒有記錄其著有《活幼口議》。
《活幼口議》、《活幼心書》的異同
對比《活幼心書》、《活幼口議》兩部著作,我們可以找到更為確鑿的證據(jù),兩書在行文風格、編排體例上截然不同?!痘钣卓谧h》采用議論文體,研微極隱,特色鮮明,但行文古奧,有些地方咬文嚼字,令人晦澀難懂,有好奇作異、玄弄詞藻之弊。相比之下,《活幼心書》則行文流暢,平正通俗,簡明易懂得多?!痘钣仔臅凡捎闷哐愿枥ㄐ问?,將小兒疾病診斷、治療等概括其中,深入淺出,并在歌括后加以注釋,既便于誦讀,又便于理解記憶。曾氏幼時從鄉(xiāng)先生李月山習儒,有較深厚的文學功底,所以行文著書時能夠言簡易明、醫(yī)理暢達。相對而言,《活幼口議》“求之文理,誠若不足”也不足為怪了。另外,在編排體例上,《活幼口議》共分20卷,卷1至卷3議明至理;卷4、卷5論初生兒證候,卷6詳解小兒脈象指紋,卷7為面部氣色辨證,卷8闡述疑難證病機,卷9論胎中受病,卷10至卷16論痰熱證候及治法,卷17至卷20論腫脹等病證治法方藥。這種編排體例條理欠分明,閱讀時不能提綱挈領?!痘钣仔臅啡珪矠?卷,上卷為決證詩賦75則,中卷為明本卷及拾遺8則,下卷為信效方,這種編排方式簡單明了,執(zhí)簡馭繁,讓人一目了然。
《活幼口議》、《活幼心書》兩書的矛盾之處
同一作者在行文著書時采用不同的寫作風格倒也并非不可能,但在相同問題的論述上,決不會出現(xiàn)自相矛盾之處。而《活幼口議》、《活幼心書》則出現(xiàn)多處前后抵牾的地方。如《活幼心書》卷上“議金銀薄荷”條,引述名醫(yī)何澄之論,認為金“銀”薄荷乃金“錢”薄荷之誤,而《活幼口議》中治療急慢驚風之方藥,幾乎均用金銀薄荷同煎。《活幼口議》載方102首,《活幼心書》載方230首,相同的方劑寥寥無幾,琥珀抱龍丹本是曾氏家傳秘方,但在《活幼口議》中并未提及;褐丸子、梨漿飲等演山省翁認為妙用至純之方也未在曾氏《活幼心書》中有使用的痕跡。同時,兩書在對待某些疾病的診治上,也大為不同。如急驚風,曾氏《活幼心書》認為急驚病變,重在心肝,治療時分為三證,即“驚生于心,風生于肝,搐生于氣,蓄氣而成搐”,治療時要解熱涼心肝,后用平和湯調理,稍熱之劑則難用。其治療急驚善用五苓散,這可以說是開五苓散治驚風之先河?!痘钣卓谧h》治療急驚時認為“急驚尤當定搐,搐由風也,風由熱也,搐既已作,方可下熱退驚,熱若不退,驚亦不散,不移其時,搐搦又作”,治療時使用真珠天麻丸、卻風散、揭風湯等搜風劑截風定搐,而這種治法正是曾氏所不齒:“愚嘗感慨諸人,每見驚風搐作,不明標本,遽然用金石、腦、麝、蜈、蠶、蛇、蝎,大寒搜風等劑投之,耗傷真氣,其證愈甚,多致弗效”。
曾世榮與演山省翁風格迥異
對比完兩部著作的差異之后,我們還可以從曾世榮、演山省翁兩者從醫(yī)經(jīng)歷等方面更深一步地進行發(fā)掘。
曾氏幼從同鄉(xiāng)李月山先生習儒,后來場屋之事廢,轉而用儒攻醫(yī),師事同里世醫(yī)劉世甫(思道),得醫(yī)學于心傳,又繼承了其師五世祖劉茂先及宋徽宗時“活幼宗師”戴克臣兩者之兒科精華,在元代頗有聲譽,是“不為良相,則為良醫(yī)”的典范之一。曾氏一生以儒家“仁”為本。這在其行醫(yī)經(jīng)歷及著作《活幼心書》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他在《活幼心書》卷首寫道:“涉厲風波老此身,業(yè)醫(yī)惟務體諸仁,幼吾幼及人之幼,一念融為四海春。”
演山省翁“仆忝執(zhí)幼科,傳授四世……一日扣遇高明,深詰其妙方藥秘傳,屢用獲慶”(附初生鎖肚撮口施藥法說)?!耙袄蠑?shù)年江湖,抱術活人”(議責善),由這些原文的點滴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演山省翁是一位云游四海的醫(yī)家,其所得兒科妙法也是世代家傳,后經(jīng)高人指點。
如果說曾氏的行醫(yī)經(jīng)歷和處世哲學與儒家有著密切關系的話,那么演山省翁儼然是一派仙風道骨,超凡脫俗的道林醫(yī)家。他悟出“道副自然”,“道、釋、儒門,三家論議,一性通宗,溥皆是道”;“醫(yī)道通仙道,悟之入圣”(議明道);“醫(yī)究一門,道通千圣……誰知活人作德,我敬醫(yī)道通仙”(病證疑難序)。在其《活幼口議》中有大量道家所留妙方,如蚵丸、七寶妙砂丹等。另在“議身體熱”時,他提出“善調理者,循其法度……法以父母各呵兒囟七遍,父先之曰:爾為吾兒,順適其宜,我精我氣……母復呵之曰:爾為吾子,胎氣充汝,我血我脈……隨呵而愈,急急如律令?!边@種治療方法在孫思邈《千金翼方》中也有體現(xiàn),均是來自道家的禁咒法。
綜合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演山省翁并非元代曾世榮,《活幼口議》也并非曾世榮所著。
演山省翁與《活幼口議》
自丹波氏在《中國醫(yī)籍考》中以曾世榮撰收錄了《活幼口議》后,后世學者紛紛遵從之,并順理成章地為曾世榮添上了省翁別號[5、6],于是,《活幼口議》的真正作者演山省翁的事跡就鮮有人知了。沒有人對他的姓氏、里居做過系統(tǒng)詳盡的描述。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我們只得到了關于他的零星記載。明·陳履端在《重刻幼幼新書·凡例》中引用前人引文參考時提出演山省翁為宋朝人?!队子仔聲肥悄纤螘r期的一部兒科巨著,其首刊于宋·紹興二十年(1150年)[7],演山省翁在《活幼口議·議幼幼新書》中提及“近世湖南潭州周宅,廣收其文,專入編集,目曰《幼幼新書》”。根據(jù)“近世”一詞的判斷,《活幼口議》的成書年代比《幼幼新書》稍晚,但最晚不應超過100年。由此可以推斷《活幼口議》序中的“癸未”年應是1163年或1223年,這也就是《活幼口議》可能的成書年代。那么,演山省翁生活的年代應該基本上可以確定了,他是生活在南宋時期的醫(yī)家。清·沈金鰲在《幼科釋謎》引用大量《活幼口議》原文時,指出演山省翁姓“史”,沈氏的這一論斷是否正確可靠,尚有待進一步的考證,因為在從南宋到清代這一時期的其他典籍中,并沒有發(fā)現(xiàn)相似的記載。再結合演山省翁自己在其著作《活幼口議》中的描述(“世居江南”、“仆忝執(zhí)幼科,傳授四世”等),我們可以推斷出演山省翁應該是南宋時期史姓名演山字省翁生活在江淮一帶的世醫(yī),他一生淡泊名利,質樸不華,云游四海而廣施仁術。其著《活幼口議》,“悉議幼幼證候,誠為學者奧覽”(議明至理序),“議證、議藥、議諸氏之方,皆鑿鑿乎如老法史之議刑辟,絲發(fā)不可以動移”[3],“索之義理,沛然有余”[3]。可以說,《活幼口議》是演山省翁畢生學術經(jīng)驗之總結。該書對小兒生理病理、色脈證治、胎中受病、驚風痰熱等方面論述頗詳,而且在小兒保育、顱囟診法和指紋診法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綜觀全書,其在行文上或駢或散,不拘一格;學術上兼采眾家之長,遵古而不泥古;內(nèi)容上自嬰幼兒的胎中,初生至成童,調護保育及內(nèi)外五官諸疾,幾全俱備;遣方用藥上靈活變通,不拘于成法,認為南人得病不可以北人處方。正因為史氏在兒科疾病論述上中肯綮要,所載諸方切實可行,所以深受后世醫(yī)家的重視。徐春甫、王肯堂、沈金鰲、孫一奎等都采納或承襲了其學術觀點。
結論
演山省翁在兒科發(fā)展史上所作的貢獻是不可埋沒的,但至目前為止,由于《活幼口議》的作者一直被誤認為是曾世榮,因而在所有的醫(yī)史文獻與工具書中都鮮有他的點滴記載,這不能不說是醫(yī)學史上的一件憾事。筆者深感有必要為演山省翁正名,并希望將演山省翁對兒科學的貢獻,正式載入史冊。
參考文獻
[1]曾勇.湘醫(yī)源流論[M].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64.
[2]任現(xiàn)志.元代兒科醫(yī)家曾世榮的學術貢獻[J].中醫(yī)文獻雜志,2001,(2);8.
[3]曾世榮.活幼口議,影印本[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1985:跋文,序.
[4]高偉.元代醫(yī)事年表[J].中華醫(yī)史雜志,1994,24(3);158.
[5]李云.中醫(yī)人名辭典[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891.
[6]余瀛鰲,傅景華.中醫(yī)古籍珍本提要[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1992:320,325.
[7]岡西為人.宋以前醫(yī)籍考[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8:390.(收稿日期∶2002-10-25)
湖南中醫(yī)學院(長沙,410007)李國菁 指導 潘遠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