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氣血津液病證

    郁證

    郁證是由于情志不舒、氣機郁滯引起的一類病證,表現(xiàn)為情緒抑郁、心神不寧、胸悶脅脹、五心煩熱、梅核氣等癥狀,屬情志病?,F(xiàn)代醫(yī)學上神經(jīng)官能癥中神經(jīng)衰弱、癔病以及更年期綜合征等,大致屬于本證范疇。

    1、病因病機

    情志所傷是郁證的致病原因,而體質(zhì)素虛,尤其是肝、脾、心臟臟氣弱是發(fā)病的內(nèi)的因素。

    (1)郁努傷肝:肝失條達、氣機不暢、肝氣郁結(jié)、則胸悶太息、兩脅脹痛。

    (2)憂思傷脾:脾失健運、水濕內(nèi)停,則胸悶納呆、聚濕生痰、痰氣郁結(jié)形成“梅核氣”。

    (3)久病體虛:脾虛血少,心失所養(yǎng),故心神不寧。

    2、辯證論治

    郁證氣郁在先、郁滯為本,故疏通氣機為郁證總的治則。

    (1)肝氣郁結(jié):

    證候:精神抑郁、胸悶善太息、胸脅脹痛、痛無定處腹脹噯氣,食欲不振、苔薄白、脈弦緊。

    治法:疏肝理氣解郁。

    方藥:柴胡疏肝飲加減。

    (2)氣滯痰郁:

    證候:咽中不適、如有異物便陰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中窒悶、苔白而膩、脈弦滑。

    治法:化痰理氣解郁。

    方藥:半夏厚樸湯。

    (3)心神失養(yǎng):

    證候:精神光惚、心神不寧、悲優(yōu)善哭、苔薄、脈細。

    治法:養(yǎng)心安神。

    方藥:甘麥大棗湯。

    (4)心腎陰虛:

    證候:眩暈、心悸、虛煩不寐、腰酸、男子遺精、女子月經(jīng)不調(diào)、舌質(zhì)微紅、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滋養(yǎng)心腎。

    方藥:補心丹合六味地黃丸加減。

    3、辨證施護

    (1)肝氣郁結(jié):

    ①保持室內(nèi)安靜,禁止喧嘩,病室光線宜暗,避免強烈光線刺激。

    ②經(jīng)常勸導多活動、少憂愁,以分散不良情緒。

    ③《臨證指南醫(yī)案》指出:“郁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故對患者要誠懇,同情關(guān)懷,耐心細微使之樹立信心配合治療。

    ④飲食以蔬菜和營養(yǎng)豐富的魚、瘦肉、乳類、豆制品為宜,忌食辛辣、煙酒、少食肥甘厚味、常吃柑桔理氣解郁。

    ⑤服柴胡疏肝散時,要避免與碳酸鈣、硫酸鎂、氫氧化鋁西藥合用,以免降低藥效。

    (2)氣滯痰郁:

    ①患者常覺咽有異物感,疑食道惡變,可作鋇餐排除癌變,去除顧慮。

    ②經(jīng)常注意患者情緒的變化。若心情不舒暢時勸導暫不進食,待平靜后再進食,但勿過飽。進食時切勿動怒,以免影響食欲。

    ③平時常吃蘿卜,順氣化痰,常用木蝴蝶、厚樸花各3g泡水代茶飲,以理氣化痰。

    ④盡力轉(zhuǎn)移患者的注意力,經(jīng)常勸導參加一些娛樂活動及散步、做操等。

    ⑤半夏厚樸湯為主治梅核氣的有效方。在服此藥時首先要做好安慰解釋,消除思想顧慮。其次因方中紫蘇、厚樸均含有揮發(fā)油,煎煮時以清水浸泡半小時,而后煎15分鐘即可,不宜過長。

    (3)心神失養(yǎng):

    ①患者避免驚嚇和過于興奮及激動。

    ②要保證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因患者精神恍惚,故臨睡前可服柏子養(yǎng)心丸或針刺神門、三陰交或耳針埋心、腎等穴位。

    ③平時加強飲食調(diào)理,可常吃蓮子粥、大棗、桂圓肉、少食辛辣、咖啡、濃茶等刺激品。

    (4)心腎陰虛:

    ①居室宜清靜,室內(nèi)溫度宜涼爽。

    ②注意勞逸結(jié)合,早臥早起,保證有充足的睡眠時間。

    ③若發(fā)生眩暈、心悸,要臥床休息,少活動。

    ④臨睡前可服天王補心丹或硃砂安神丸,忌飲濃茶。

    ⑤遺精者應注意攝生,節(jié)制房事。

    4、養(yǎng)生指導

    (1)要讓患者經(jīng)常保持心舒暢,正確對待各種事物,少憂思郁慮。

    (2)平時加強飲食調(diào)補,常吃紅棗桂圓湯、百合蓮子湯,健脾養(yǎng)心安神。

    (3)加強鍛煉,適當參加文體活動,使之心情舒暢,精神愉快。

    (4)針對病因積極治療,只有去除病因,才能治愈郁證。

    厥證

    厥證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為主要特征。發(fā)病后常在短時間內(nèi)蘇醒,醒后無偏癱、失語和口眼喎斜等后遺癥。嚴重者可一厥不復,導致死亡。故《故經(jīng)·厥逆》指出“厥者,逆也,氣逆則亂,故忽為眩仆脫絕、是名為厥……輕則漸蘇,重則即死,最為急候”?,F(xiàn)代醫(yī)學所包括的出血性休克、虛脫、昏厥、低血糖癥、癔病等,可參照此證辨證論治及施護。

    1.病因病機

    厥證的病機主要由于氣機逆亂,升降失常,陰陽氣不相順接所致.根據(jù)具體病因,常見有氣厥、血厥、痰厥三類,重點論述如下:

    (1)氣厥:因惱怒驚駭、情志過極而致氣機逆亂,上壅心胸,蒙閉竅隧而昏倒。又因過度疲勞,以致陽氣消乏,心氣下陷,清陽不升造成突然昏厥。

    (2)血厥:屬于實的為肝陽素旺,暴怒后血隨氣逆,氣血上壅,清竅不利,而昏倒無知。因久病體虛及產(chǎn)后或其它疾病失血過多,氣隨血脫發(fā)生暈厥為虛證。

    (3)痰厥:形盛氣弱之人,嗜食酒酪甘肥之品,脾胃運化失常,聚濕生痰,痰蒙清竅,眩仆而厥。

    2.辨證論治

    對于厥證的治療,首先要分別虛實,進行急救,對于實證先用搐鼻散取嚏,然而用蘇合香丸或玉樞丹開竅醒神,而虛證急用參附湯灌救,以回陽固脫,而后用生脈散益氣救陰。并配合針刺,促其清醒醒后則分辨氣、血、痰諸厥進行調(diào)治。

    (1)氣厥:

    ①實證:

    證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拳握,呼吸氣粗,四肢厥冷,平素多肝氣不舒,多由情緒刺激誘發(fā)、苔薄、脈弦。

    治法:順氣開郁。

    方藥;五磨飲子加減。

    ②虛證:

    證候:眩暈昏仆,面色蒼白,汗出肢冷,氣息低弱,平素體虛,多由驚恐或勞累誘發(fā),舌淡,脈沉細。

    治法:補氣回陽。

    方藥:四味回陽飲加減。

    (2)血厥:

    ①實證:

    證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關(guān)緊閉,面赤唇紫,平素多肝陽亢盛,易暴怒,舌紅,脈沉弦。

    治法:活血順氣。

    方藥:通瘀煎為主。

    ②虛證:

    證候:突然昏厥,面色蒼白,口唇無華,四肢震顫,自汗肢冷,舌淡,脈細數(shù)無力。

    治法:補養(yǎng)氣血。

    方藥:急用獨參湯灌服,繼用人參養(yǎng)營湯。

    (3)痰厥:

    證候:突然昏厥,喉有痰聲,嘔吐涎沫,呼吸氣粗,苔白膩,脈沉滑。

    治法:行氣豁痰。

    方藥:導痰牢鰲?br>

    3.辨證施護

    (1)氣厥:

    ①對實證暈厥者,立即讓其平臥頭低位,解開衣,領(lǐng)有痰者可側(cè)向一邊,便于分泌物排出。

    ②急用針刺人中、素髎、內(nèi)關(guān)、百會、十宣等穴位開閉通陽。

    ③也可用生半夏末或皂莢末取少許吹入鼻中,使之噴嚏?;蛴幂疟∧┐当侵校鹉┘{舌下,達到通竅醒神之效。

    ④患者住單間,勸慰家屬不要驚惶失措,頻頻呼叫,更不能在床旁啼哭或議論隱情。

    ⑤及時測量血壓,觀察脈搏、呼吸,認真做好記錄。立即給予氧氣吸入,并遵醫(yī)囑建立靜脈通路

    ⑥虛證患者要保暖,室溫宜偏高,醒后可讓患者口嚼金桔餅理氣解郁。

    ⑦要讓患者臥床休息,減少活動,保證夜間有充分的睡眠。若眠不實可服鎮(zhèn)靜藥或針刺內(nèi)關(guān)、神門,防止耗傷元氣,氣厥發(fā)作。

    ⑧飲食給予營養(yǎng)豐富,易消化的流質(zhì)或半流。

    (2)血厥:

    ①實證者立即平臥,測血壓,并針刺十宣放血

    ②遵醫(yī)囑分次頻喂羚羊角粉、牛黃清心丸等藥物。

    ③厥證緩解后,關(guān)心體貼,給予精神上安慰,勿惱怒,少勞累,保持心情舒暢,切忌喝悶酒。

    ④因大出血隨氣脫的虛證,面色蒼白、肢冷,要格外保暖,蓋好衣被,防止感受風寒加重病情。

    ⑤可采用艾灸到脈回汗止為度。常用穴位是太溪、氣海、臍中、百會等,也可用耳針,常用穴是腎上腺、升壓點、皮質(zhì)下等,以達到疏通氣血,回陽舉陷之目的。

    ⑥飲食宜給熱量較高,易于消化的糖水、米粥、蛋湯、牛奶等,平時常吃一些補中益氣、補血之品如龍眼、大棗、荔枝、羊肝等食物。

    ⑦認真記好尿量。若每日尿量500ml以下,表示厥證未復,若更少伴嘔吐可能為變證的發(fā)生。

    ⑧中藥宜熱飲。獨參湯要按時正確服下,可少量多次飲服,若藥不能納,則病難除。

    ⑨密切觀察血壓的變化,及時做好輸血的準備工作。

    (3)痰厥:

    ①取側(cè)臥位,痰不易咯去可拍其背部,或口服竹瀝水以利化痰,痰在膈上者,急鹽湯探吐。

    ②若喉間痰鳴者,立即用吸痰器吸出,以免窒息。

    ③飲食宜清淡,甜食、肥甘厚味、油膩、粘滑之品易助熱生痰,不宜多食。

    4、養(yǎng)生指導

    (1)對于思想狹隘者要加強修養(yǎng),不能急躁,避免惱怒及不悅。

    (2)素體虛弱者要注意勞逸結(jié)合,勿過度勞累,應早臥早起,晨起到戶外散步、做操、打太極拳,增強體質(zhì)。

    (3)感情脆弱者,不要參加吊死問喪活動。

    (4)盛夏季節(jié),高溫作業(yè)防止中暑。

    (5)飲食要有時,不能過饑或過飽。

    (6)合理節(jié)制房事,飲酒適度。

    水腫

    肺、脾、腎三臟氣化功能不利、津液輸布失常、致體內(nèi)水液潴留,泛濫肌膚,引起頭面、四肢、胸腹部甚至全身浮腫等為臨床特征的病證?!兜は姆āに[》將本病分為陰水、陽水兩大類,指出“若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閉、此屬陽水”;“若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澀,此屬陰水?!?/p>

    西醫(yī)所指的急慢性腎炎、充血性心力衰竭、高度營養(yǎng)不良、內(nèi)分泌疾病等所出現(xiàn)的水腫,可參照此證辨證施護。

    1.病因病機

    由于外邪侵入,或臟腑功能失調(diào),使三焦瀆職,膀胱氣化不利而發(fā)水腫。

    (1)外感風邪:因感受風寒之邪,而肺失肅降,水液不能下輸膀胱,導致水液潴留,溢于肌膚發(fā)為水腫。

    (2)飲食不當:由于飲食過饑過飽或七情內(nèi)傷,使脾氣失于轉(zhuǎn)輸,水液內(nèi)停,溢于肌膚而致水腫。

    (3)體虛過勞:久病體虛或勞累過度而損傷腎氣,導致水液輸布失調(diào)、水液積聚而生水腫。

    2.辨證論治

    水腫辨證仍以陰陽為綱。凡證見表熱,實證者多按陽水論治;凡證見里虛,寒證者多從陰水論治。

    (1)陽水:

    ①風水泛濫:

    證候:眼瞼浮腫,繼則四肢及全身皆腫,肢節(jié)酸楚,小便不利,兼見惡風,發(fā)熱、咳嗽或咽部紅腫疼痛。苔薄白、脈浮。

    治法:宣肺利水。

    方藥:越婢加術(shù)湯加減。

    ②水濕浸漬

    證候:全身水腫以腹部及下肢為主,按之沒指,小便短少,胸悶、納呆、苔膩、脈濡。

    治法:通陽利水。

    方藥;五苓散合五皮飲為主方。

    (2)陰水:

    ①脾陽虛弱:

    證候;下肢浮腫較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脘悶腹脹,面色萎黃,神倦肢冷,納呆便溏,小便短少,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沉緩。

    治法:溫中健脾,行氣利水。

    方藥;實脾飲為主方。

    ②腎陽虛:

    證候;全身水腫,腰以下為甚,腰痛酸重,尿量減少,四肢厥冷,面色灰滯,苔白、脈沉細。

    治法;溫腎利水。

    方藥:溫陽利水湯為主方。

    3.辨證施護

    (1)陽水:

    ①陽水患者病室應干燥、清潔,熱重者宜偏涼爽,濕重者宜溫熱,空氣新鮮,光線充足。

    ②宜絕對臥術(shù)休息。護理時,態(tài)度和藹,耐心細致,水腫甚而致胸悶、敝氣者取半臥位,床單需干燥平整,無渣屑,無皺折,嚴防皮膚破損感染。

    ③患者脾胃功能弱,宜選且清淡、易消化而富于營養(yǎng)的食物,如牛奶、豆?jié){、面條、稀粥等。因此證風水泛濫,宜給滑利滲濕的食品如菠菜、空心菜、芹菜、黃花菜、黃瓜、冬瓜、茭白、西瓜、雪梨、荸薺、鮮藕汁等。

    ④陽水初期,應吃無鹽飲食腫勢漸退后,改為低鹽,忌食辛辣、煙、酒等刺激性物品。孫思邈在《千金要方·水腫》中用赤小豆、桑白皮、鯉魚、白術(shù)方治水腫,明確指出:“魚勿用鹽”、始終一切斷鹽“、慎鹽醬五辛”。歷代諸家重視忌鹽。

    ⑤陽水兼熱者,因大便干結(jié),多食蔬菜、水果及含粗纖維的食物,并可適當用緩瀉藥如麻仁丸,潤腸通便,切忌用藥過猛,使體力不支而暈倒.

    ⑥頭面部腫勢烈,可用浮萍草煎水熏蒸,以促發(fā)汗消腫,但勿受涼.

    ⑦風水兼有外邪可給芫荽煎水代茶飲,以助發(fā)散,當表證未除時不宜攻下.

    ⑧陽水患者有喉蛾紅腫疼痛時,用錫類散或喉風散吹于患處,一日三次,并加強口腔護理,每日可用淡鹽水或銀花甘草水嗽口,達到清熱毒目的.

    ⑨攻逐一法為治陽水常用之法,雖有立竿見影之效,但易傷正,故服藥前測體重、腹圍,服藥后觀察全身變化及大便情況,做好記錄。

    ⑩嚴密觀察水腫的變化。肺病多頭部先腫;心病多下半身腫;脾病多四肢先腫;肝病多脅痛而腹先腫;腎病多早上面腫、晚上足腫。水腫的消退多從上而下。若四肢消退而腹部增大,則為水脫津亡,預后多不良。

    (2)陰水:

    ①患者屬虛寒型,常畏寒,需多加保暖,病室宜向陽,室溫偏高,平時多加衣被,免受風寒.

    ②陰水病程纏綿,反復不愈.心情急躁易怒,要多加關(guān)心,樹立信心.

    ③患者全身浮腫而腰以下腫甚,按之凹陷不退,皮膚極易破損,故要特別加以保護,經(jīng)常用溫水清洗,切忌動作粗暴,用力硬擦.對皮膚皺襞處要細心擦凈,擦干,撒以滑石粉.陰囊水腫明顯者,可用吊帶托起,防上褥瘡的發(fā)生.下肢水腫可抬高患肢.

    ④陰水宜補益,可多給含蛋白質(zhì)較多的食物如蛋、肉、魚等.飲食宜溫熱,忌生冷瓜果、涼拌菜,適當用一些姜、芥末、胡椒等。并常吃補中益氣溫陽之品如扁豆、蠶豆、蓮子、胡桃、大棗、牛羊肉等。因脾虛脘腹脹悶,少吃產(chǎn)氣食物如牛奶、豆?jié){等。

    ⑤中藥宜濃煎、熱服、少量多次。

    ⑥嚴密觀察病情。如有無高血壓腦病及服用利尿劑后尿量變化,腫勢消退情況,舌苔的異常,如突然苔退光如鏡或厚如積粉、腐蝕,表明病情惡性,若舌體腫大而突然瘦小、抖動,可能是肝風內(nèi)動之征兆。

    ⑦水腫消退后可適當配合氣功鍛煉。

    4.養(yǎng)生指導

    (1)生活起居有規(guī)律,早臥早起。

    (2)水腫消退后需動靜結(jié)合,如散步、打太極拳等,要防止過度疲勞,尤應節(jié)制房事。

    (3)此病纏綿反復,鼓勵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使正氣強盛,免受外邪的侵襲,預防感冒。

    (4)加強營養(yǎng)防止傷食,尤其大病愈后切忌暴動飲暴食,不能過食肥甘之品。

    痰飲

    痰飲是指體內(nèi)水液輸布運化失常,停積于某些部位的一類病證?!督饏T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篇首先描述了四次:“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后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闭勶嬌婕胺秶軓V,通常包括痰飲、懸飲、溢飲、支飲四種。

    西醫(yī)所指的慢性氣管炎、哮喘、滲出性胸膜炎、腸梗阻等屬于本證范圍。

    1.病因病機

    痰飲的成因為外感寒濕,飲食不節(jié),或勞欲所傷,致肺脾腎三臟的氣化功能失調(diào),三焦不利,津液停聚化為痰飲。

    (1)外感寒濕:凡氣候濕冷,坐臥濕地,水濕之邪浸襲衛(wèi)表,使中陽受困,運化無力,水濕停聚而成痰飲。

    (2)飲食不節(jié):恣食生冷、或暴飲過量之水;脾胃素虛,食少飲多,水停而不消;均可阻遏陽氣,使中州失運,濕聚為飲。

    (3)勞欲所傷;勞倦、縱欲太過或久病體虛;傷及脾腎之陽,水液失于輸化,亦能停而成飲。

    2.辨證論治

    痰飲為陰盛陽虛,本虛標實之候,治療以“溫藥和之”為大法。凡飲邪壅實者以攻逐、利水、發(fā)汗等法被動除飲邪;而陽虛飲微者以健脾溫腎為主,陽氣通則飲自化。

    (1)實證:

    ①飲留胃腸:

    證候:脘腹脹滿而疼、腸間漉漉有聲,伴便閉而無矢氣??诟缮嘣?,周身浮腫,苔白膩,

    治法:攻下逐飲。

    方藥:甘遂半夏湯、己椒藶黃丸。

    ②飲停胸脅:

    證候:胸脅脹滿疼痛、呼吸、咳唾,轉(zhuǎn)側(cè)時加重,氣短息促,苔白,脈沉弦。

    治法:攻逐水飲。

    方藥:十棗湯或控涎丹。

    ③飲犯胸肺:

    證候:咳喘胸滿,不能平臥,呼吸困難,痰如白沫量多,久咳則面目浮腫,苔白膩,脈弦緊。

    治法:開肺化飲。

    方藥:外寒引動宿飲,可用小青龍湯。

    ④飲溢四肢:

    證候:四肢沉重或關(guān)節(jié)疼痛,甚則肢體微腫,無汗惡寒,口不渴,或見咳喘,痰多白沫,胸悶干嘔,苔白,脈弦緊。

    治法:解表化飲。

    方藥:以小青龍湯為主方。

    (2)虛證:

    ①脾胃陽虛:

    證候:胸脅支滿,頭暈目眩,不欲飲水,或飲入易吐,泛吐清水痰涎,或背部寒冷如掌大。胃中有振水音,食少便溏,舌苔白滑,脈弦細。

    治法:溫脾化飲。

    方藥:苓桂術(shù)甘湯為主方。

    ②腎陽虛弱:

    證候:怯寒肢冷,少腹拘急不仁,小便不利,臍下動悸,心悸氣短,舌體胖大有齒印,苔白膩,脈細弱。

    治法:溫腎化飲。

    方藥:金匱腎氣丸為主方。

    3.辨證施護

    (1)飲留胃腸:

    ①飲為陰邪,遇寒則聚,得溫則散,故居住向陽、干燥、空氣新鮮的房間。

    ②患者脘腹脹疼要臥床休息,少活動,并多加關(guān)心。亦可針刺中脘、足三里、內(nèi)關(guān)、三陰交等穴,理氣止疼。

    ③飲食宜清淡,而富有營養(yǎng)的素流質(zhì),如藕粉、米粥、蛋湯等。禁食肥甘厚味、生冷、煎炸、油膩、煙酒之品。平時多食白菜、青菜、芹菜、冬瓜、苦瓜、綠豆、鯽魚等行氣利水之物。

    ④患者便閉,口干舌燥,可多飲一些蜂蜜水、桔子汁多吃香蕉、西瓜等祛火潤腸之食物。

    ⑤服攻逐藥前要向病人解釋清楚,消除思想顧慮及緊張情緒,服藥后要密切觀察病情,如出現(xiàn)劇烈腹疼、頻頻嘔吐、匯瀉不止、心率不齊、呼吸氣促、脈沉細、大汗淋漓等證候,應立即報告醫(yī)生,及時處理,防止虛脫,并立即停藥。

    (2)飲停胸脅:

    ①患者因轉(zhuǎn)側(cè)時疼痛加重,故讓其少活動,睡時少轉(zhuǎn)側(cè)。

    ②若氣短息促,可立即吸氧,并要注意有無呼吸困難等情況。

    ③服十棗湯時要向患者解釋,取得配合。十棗湯的煎服法是甘遂、大戟、芫花三味共研末,大棗十枚煎水,與藥末調(diào)和后早晨空腹服(現(xiàn)在多以藥末裝入膠囊吞服)。服后觀察咳嗽,胸痛、心下痞滿等癥緩解情況。

    (3)飲犯胸肺:

    ①患者咳喘胸滿,不能平臥,可取平臥位,長期坐位要注意尾骶部皮膚情況,嚴防褥瘡的發(fā)生。

    ②呼吸困難者及時給氧,并記錄用氧的時間。

    ③及時辨別痰的顏色、粘稠、數(shù)量,若痰變腥臭味或黃粘難咯,可能是變證。

    ④要特別加強口腔護理,每日多次嗽口。

    ⑤勸患者戒煙,室內(nèi)禁止吸煙,加強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新鮮。

    ⑥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膩,辛辣刺激食物。

    ⑦本證遇寒即發(fā),故應保暖,提高室溫。

    (4)飲溢四肢:

    ①患者需臥床休息,做好生活護理,保持床單平整清潔。

    ②經(jīng)常注意氣候變化,要隨寒流熱程度不同,增減衣被,當背部感到寒冷難受時,尤要保暖。病室寒溫適宜,免受風寒、潮濕等刺激。

    (5)脾胃陽虛:

    ①患者頭暈目眩屬虛證,更需臥床休息,關(guān)心體貼。病情好轉(zhuǎn)可逐步增加活動量。

    ②多給補中益氣之品如南瓜、扁豆、蓮子等。

    ③患者飲入即吐,泛吐清水痰涎時要勸導少量多次進食,尤其服中藥時要頻頻飲服。或者針刺內(nèi)關(guān)止吐。

    ④要適當限制水量,少進水果、果汁、湯汁等。

    (6)腎陽虛弱:

    ①本證病久體弱,負擔較重,情緒焦慮,要多加安慰,體貼照顧。

    ②患者怯寒肢冷,下肢尤要保暖,可用護膝墊保護。

    ③密切觀察脈象、呼吸、小便、少腹疼痛等情況,若少腹拘急不仁,可用熱水袋熱敷少腹解痙止痛。若心悸氣短,立即吸氧。

    ④飲食方面給予高熱量高補養(yǎng)之品如牛、羊、瘦肉、蛋等。

    4.養(yǎng)生指導

    (1)生活起居有規(guī)律,禁煙酒及辛辣之品。

    (2)痰飲恢復期,飲邪雖去,但正氣未復,仍需增加營養(yǎng),細心調(diào)養(yǎng),才能早日康復。

    (3)適當活動,可采取散步,做深呼吸運動,使氣機通暢,利于水液輸布正常。

    (4)不可久坐濕地,冒雨涉水,不貪寒冷。

    (5)積極治療原發(fā)疾病。

    消渴

    消渴是由肺、胃、腎三臟陰專虧燥熱,灼傷津液,消灼水谷所致以多飲、多食、多尿或消瘦為特征的疾病。目前臨床根據(jù)其證候不同而分為上、中、下三消。如《醫(yī)學心悟》中記載:“多飲為上消,消谷善饑為中消,口渴小便如膏者為下消?!爆F(xiàn)代醫(yī)學中的糖尿病、尿崩癥等病屬于消渴范疇。

    1.病因病機

    因素體陰虛,五臟柔弱、又多在情志失調(diào),飲食不節(jié),過于疲勞等情況下發(fā)病。

    (1)情志失調(diào):精神刺激或長期郁怒,日久氣郁化火,消灼肺胃之陰,致肺燥,胃熱。肺燥則治節(jié)失職,敷布無能,水谷精微不能敷于周身,轉(zhuǎn)而直入膀胱,則口渴多尿發(fā)為消渴。

    (2)飲食不節(jié):醇酒厚味,過食甘肥,致脾胃積熱,消耗水谷故善饑;胃火上蒸,灼傷肺陰,肺失敷布,精微不能榮養(yǎng)周身而消瘦;胃熱熾盛,則損耗胃陰,固攝無權(quán)亦發(fā)消渴。

    (3)勞逸過度:素體陰虧,勞累過度致津虧消耗,腎失固攝,精微下注,則小便混濁而甜;陰虧火旺,上蒸肺胃則口渴多飲,導致腎虛發(fā)為消渴。

    2.辨證論治

    本證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故清熱生津,益氣養(yǎng)陰為基本治則。

    (1)上消:

    證候:煩渴多飲,口干舌燥,尿頻量多,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數(shù)。

    治法:清熱潤肺,生津止渴。

    方藥:消渴方合石膏知母人參湯。

    (2)中消:

    證候:多食善饑,形體消瘦,大便秘結(jié),或牙齦腫痛,舌苔黃燥,脈象滑實有力。

    治法:清胃瀉火,養(yǎng)陰增液。

    方藥:玉女煎。

    (3)下消:

    證候:尿頻量多,尿如脂膏或尿甜,口干舌燥,或渴而多飲,五心煩熱,頭昏乏力,腰膝酸軟,舌質(zhì)紅脈沉細而數(shù)。

    治法:滋陰補腎,生津清熱。

    方藥:六味地黃丸。

    3.辨證施護

    (1)上消:

    ①病室宜安靜,光線柔和,空氣新鮮,素體陰虛燥熱,室溫宜偏低。

    ②可適當活動,以不感疲勞為度。

    ③關(guān)心體貼,消除患者急躁易怒的情緒,保持心情舒暢,增強治病信心。

    ④嚴格控制飲食按病情定時,定量,以蔬菜、瘦肉、蛋類、豆制品為主食,少食煎炸,多食豬胰、山藥、茭白、洋蔥、西紅柿、菠菜根等食物。禁用糖類、煙酒、辛辣甘肥、炙煿之品。

    ⑤患者因口干舌燥,可給鮮蘆根或天花粉煎水代茶飲,以生津止渴。

    ⑥注意體重和尿量的變化,每周測一次體重,多飲多尿甚者需記錄24小時出入量。每餐前測尿糖,根據(jù)尿糖的多少決定使用胰島素的劑量,長期注射要經(jīng)常更換部位,以免形成皮下硬結(jié)。

    ⑦嚴密觀察有無頭暈、心慌、汗出等低血糖癥狀,若有立即口服糖水一杯,如不能控制遵醫(yī)囑靜推50%葡萄糖液。

    (2)中消:

    ①讓患者注意休息,可適當活動,不能過度疲勞。

    ②飲食按醫(yī)囑嚴加控制中消患者多食善饑。當饑餓難忍時,可添加如白菜、菠菜、油菜,也可食用南瓜、冬瓜、豆芽菜、茄子等。

    ③口渴甚者可給山藥、麥冬煎水代茶飲達到養(yǎng)陰增液。

    ④因患者大便干結(jié),可多食蘿卜、青筍、黃瓜等以清胃熱,也可給予麻仁丸、蜂蜜水潤腸通便。并可常用鮮菠菜根100g,干雞內(nèi)金15g,水煎服,每日2~3次,達到潤燥養(yǎng)胃作用。

    (3)下消:

    ①患者宜臥床休息,盡量減少活動。

    ②飲食方面要嚴格遵照定進食,不可另行加食,有饑餓者可適當進一些具有降糖止渴作用的食物,如豬胰、苦瓜、豇豆、豌豆等。

    ③皮膚干燥發(fā)癢者避免抓破,注意皮膚清潔,內(nèi)衣柔和平貼,有汗液時勤換、勤洗澡,發(fā)生癤瘡及時處理。

    ④患者病程長,心情煩躁,頭昏無力更要體貼關(guān)懷。

    ⑤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如出現(xiàn)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呼氣有蘋果酸味時,考慮為酮中毒,應立即配合醫(yī)生進行搶救。

    ⑥此證尤其要觀察有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若“三多癥狀”嚴重,并大骨枯槁,大肉陷下多屬危候:如發(fā)現(xiàn)患者神情淡漠,或煩躁異常,不寐或言語錯亂,或頭昏頭痛特甚,都可能是昏迷的先兆,應加強觀察,備好急救物品。

    4.養(yǎng)生指導

    (1)生活安排起居有常,勞逸結(jié)合,寒溫適時。

    (2)適當參加文體娛樂,不宜食后則臥,終日久坐,堅持打太極拳鍛煉,

    (3)節(jié)制飲食,忌肥甘厚味、辛辣醇酒之品,常吃黑芝麻、蔥、胡蘿卜,有助改善乏力癥狀。并經(jīng)常服用七味白術(shù)散和六味地黃丸或黃芪代茶飲,鞏固療效,以防復發(fā)。

    (4)節(jié)制房事,以固腎氣。

    內(nèi)傷發(fā)熱

    本證是指以內(nèi)傷為病因,氣血陰精虧虛,臟腑功能失調(diào)為基本病機的發(fā)熱,與外感發(fā)熱不同,起病較緩,病程較長,臨床表現(xiàn)常為低熱,有時也有高熱。西醫(yī)的功能性低熱、腫瘤,結(jié)締組織病、血液病、結(jié)核病、慢性感染性疾病、內(nèi)分泌疾病引起的發(fā)熱,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發(fā)熱,均可參照中醫(yī)內(nèi)傷發(fā)熱證候辨證論治施護。

    1.病因病機

    情志抑郁、勞倦過度、飲食失調(diào)、瘀血內(nèi)停,是本證的主要原因,現(xiàn)分述如下:

    (1)肝經(jīng)郁熱,情志抑郁,肝氣不能條達,氣郁化火而發(fā)熱;或因惱怒過度,肝火內(nèi)盛,以致發(fā)熱。

    (2)瘀血阻滯;外傷、血證引起瘀血內(nèi)停,阻滯經(jīng)絡(luò),氣血運行不暢,壅遏不通,引起發(fā)熱。

    (3)中氣不足:勞倦過度,飲食失調(diào),或久病失于調(diào)理,脾胃氣虛,中氣不足,陰火內(nèi)生而發(fā)熱。

    (4)血虛失養(yǎng):久病心肝血虛,或脾虛不能生血:或因失血以致血虛失于濡養(yǎng),陰血不足無以斂陽而引起發(fā)熱。

    (5)陰精虧虛:素體陰虛,或熱病日久,耗傷陰液;或誤用過用溫燥藥物,致陰精虧損水不制火,陽氣偏盛而引起發(fā)熱。

    2.辨證論治

    對內(nèi)傷發(fā)熱一要辨明證候之虛實,二要辨病情之輕重,針對病機進行治療,為治療內(nèi)傷發(fā)熱的根本原則。

    (1)肝郁發(fā)熱:

    證候:時覺身熱心煩,精神抑郁或煩躁易怒,胸脅脹悶,喜嘆息,口苦而干,苔黃,脈弦數(shù)。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瀉熱。

    方藥;丹梔逍遙散加減。

    (2)瘀血發(fā)熱:

    證候;午后或夜晚發(fā)熱,或自覺身體某些部位發(fā)熱,口燥咽干而不欲飲,軀干和四肢有固定痛處或腫塊,甚或肌膚甲錯,面色晦暗,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點,脈澀。

    治法:活血化瘀。

    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

    (3)氣虛發(fā)熱:

    證候;發(fā)熱常勞累后加劇,倦怠乏力,氣短懶言,食少便溏,自汗舌淡,苔白脈弱。

    治法;益氣健脾、甘溫除熱。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

    (4)陰虛發(fā)熱:

    證候:午后或夜間發(fā)熱,手足心發(fā)熱或骨蒸潮熱,煩躁盜汗口干咽燥,舌質(zhì)紅,苔少脈細數(shù)。

    治法:滋陰清熱。

    方藥:清骨散加減。

    3、辯證施護

    (1)肝郁發(fā)熱:

    ①肝郁內(nèi)傷發(fā)熱病程一般較長,常感身熱心煩,故需多加安慰,鼓勵,使之心情舒暢,減少煩惱,安心養(yǎng)病。

    ②本證雖屬于內(nèi)傷發(fā)熱的實證,但也有正虛的一面,飲食上仍要加強補養(yǎng),給以營養(yǎng)豐富、清淡易消化的清熱解郁食品如芹菜、黃花菜、綠豆粥、金桔、雪梨、赤豆粥等。

    ③患者不必絕對臥床休息,可適當參加一些活動,如散步、打太極拳、練氣功等,從而增強體質(zhì),利于早日恢復。

    (2)瘀血發(fā)熱:

    ①此證應臥床休息,尤要加強夜間巡視,注意體溫的變化,如出現(xiàn)高熱在未查明原因時,切不可隨便退熱。

    ②患者口燥咽干而欲飲,要勸導多飲果汁、開水,忌食堅硬、辛辣食品。

    ③因跌仆損傷而引起的瘀血發(fā)熱時,要配合治療原發(fā)病灶。

    (3)氣虛發(fā)熱:

    ①要臥床休息,盡量少活動,防止勞累后病情加劇。

    ②注意保暖,但要防止自汗過多而亡陽。

    ③此證體虛脾胃功能受損,飲食以清淡易消化和營養(yǎng)豐富的食物為宜如薏米、山藥、茴香、山楂、牛奶、蛋等,避免膩滯之品。

    ④中藥宜溫熱服,服后要休息片刻,并加蓋衣被,使微微汗出。

    ⑤氣虛患者常服補中益氣湯或丸藥,達到益氣甘溫除熱之目的,但要注意有外感時暫停服。

    若素體陰虛,虛不受補者禁用,并觀察服藥后的反應如出現(xiàn)胃腸灼熱,口舌鼻部生瘡舌紅苔燥應停藥。

    (4)陰虛發(fā)熱:

    ①此證候病程長,纏綿難愈,又是內(nèi)傷發(fā)熱中最見的病證,故要更加關(guān)心、照顧、鼓勵,樹立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②患者性喜涼爽,室內(nèi)溫度宜低,空氣保持濕潤。

    ③夜寐盜汗者,夜間衣被不宜蓋得太厚太多,汗后要及時更換衣服,避免受涼。

    ④飲食上可選百合、綠豆、紅棗、甲魚、黑木耳、銀耳等滋陰之品,忌煙酒及辛辣溫燥動火傷陰食品。

    ⑤長期發(fā)熱,引起口腔干燥、口糜,要加強口腔護理。素體虛弱,要加強皮膚護理,防止褥瘡的發(fā)生。

    4.養(yǎng)生指導

    (1)居住環(huán)境要避風、安靜、寒溫適度。

    (2)經(jīng)常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志內(nèi)傷,防止氣郁發(fā)熱。

    (3)飲食上宜清淡、爽口,富于營養(yǎng),免油膩葷腥。

    (4)注意勞逸結(jié)合,適當散步,做操,打太極拳,增強體質(zhì)防止復發(fā)。

    (5)經(jīng)常注意氣候變化,隨時加減衣被,免受風寒之邪。

    咳血

    咳血是指氣道和肺部出血,隨咳嗽而咳出的病證??妊址Q為嗽血、咯血。如《丹溪心法、咳血》說:“咳血者,嗽出痰內(nèi)有血者是”??梢娪谖麽t(yī)慢性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結(jié)核、肺炎、肺癌等肺部疾患,也可見于心血管病及血液病引起的咳血。

    1.病因病機

    因肺為嬌臟,又為臟腑之華蓋,喜潤惡燥,喜清惡濁,不耐寒熱,當內(nèi)外之邪干擾于肺,肺氣上逆則為咳,損傷肺絡(luò)血溢脈外則為咳血。

    (1)外邪襲肺:風熱燥邪,首先犯肺肺失清肅,而上逆為咳,損傷肺絡(luò),血溢氣道,則引起咳血。

    (2)肝火犯肺;若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暴怒氣逆,肝氣化火,氣有余便自火,火隨氣竄,上逆逆肺,肺絡(luò)受損而咳血。

    (3)胃熱犯肺:因過食辛辣醇酒厚味,濕熱內(nèi)生,熱積于胃,聚胃關(guān)肺,損傷肺絡(luò)而為咳血。

    (4)氣不攝血:因過度勞累,久病失養(yǎng),情志內(nèi)傷,耗傷元氣則氣虛,而血無所主,血不循經(jīng),形成咳血。

    2.辨證論治

    對咳血的辨證,首先要辨清外感還是內(nèi)傷,其次辨明火之有無,及屬虛屬實,然后分別進行辨證論治。

    (1)外邪襲肺:

    證候:頭痛,發(fā)熱,口干鼻燥,咳嗽痰黃,痰中帶血,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

    治法;疏風清熱,潤肺止血。

    方藥:桑菊飲加減。

    (2)肝火犯肺:

    證候:咳血量多,或見純血鮮紅,咳時胸脅脹痛,大便干,尿赤熱,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

    治法:清肺瀉肺、涼血止血。

    方藥;瀉白散合黛哈散加味。

    (3)陰虛肺熱:

    證候:干咳痰少,痰中帶血或反復咳血,血色鮮紅,口干咽燥,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舌紅、苔少,脈細。

    治法:滋陰潤肺,涼血止血。

    方藥;百合固金湯加減。

    (4)脾肺虛寒:

    證候:咳血量多,日久不止,色暗紅,畏寒肢冷,頭昏氣短,胸中脹滿,苔白滑,脈沉弦。

    治法:溫脾補肺,益氣攝血。

    方藥:柏葉湯加味。

    3、辯證施護

    (1)外邪襲肺:

    ①保持室內(nèi)空氣新鮮,溫度適宜,防止復感外邪,使咳血加重。

    ②咳血量多者,可單居病室,以利及時治療和休息,保持環(huán)境安靜,避免各種噪音的刺激。

    ③患者可取側(cè)臥或平臥頭側(cè)向一邊,以利于血痰咳出,并隨時觀察警惕窒息的發(fā)生。

    ④飲食宜富于營養(yǎng),易消化,中藥和飲食都不宜過熱,應稍偏涼,并忌食辛辣、煎炒等生熱動火之食品。

    ⑤患者在出血時,心情一般多感到恐情,緊張不安,若反復咳血,更加憂慮和急躁,故要做好情志護理,多安慰,關(guān)懷體貼,消除其緊張心理。積極配合治療。

    ⑥兼頭痛發(fā)熱者可針刺合谷、印堂、魚際、內(nèi)關(guān)、外關(guān)等穴止痛止血。

    ⑦兼有口干鼻燥者可用白茅根60g,仙鶴草30g,煎水當茶飲,以止渴、涼血止血。

    (2)肝火犯肺:

    ①患者往往肝火旺感,脾氣急躁,故要勸導其勿惱怒,少憂愁,保持心情舒暢,使行肝氣條達,減少咳血的反復。

    ②肝火犯肺,火盛迫血,血來盈口,色鮮紅,可服犀角地黃湯以達涼血止血。本方每日一劑,煎取200ml,犀角研粉兌入涼藥中,分三次服,服時要觀察出血情況,若咳血量多,面色蒼白,汗出肢冷,氣短神倦,血壓下降為氣隨血脫之重征,要立即讓其平臥,注射參附液或口服獨參腸回陽,并做好搶救準備工作。

    ③常吃水果和蔬菜。并可常用旱蓮草、白茅根各60g,煎水代茶飲,以達清熱瀉火止血。

    (3)陰虛肺熱:

    ①保持室內(nèi)空氣新鮮,流通,注意臥休息,減少體力消耗。

    ②患者病程較長,血量少,色紫暗,且顧慮重重,需更加耐心做好生活護理,多多安慰勸說,消除不良刺激,安心治療。

    ③可給清熱、涼血止血的蔬菜如芹菜、菠菜、空心菜、黃花菜,水果如雪梨、柑桔、枇杷、杏子等,此外有綠豆粥、鮮藕汁、鮮蘿卜汁、梨汁等滋陰降火、清熱生津之食品。

    ④不可用灸法、熨法、熏蒸法、熱敷等溫熱療法,以免動火生火加重咳血。

    (4)脾肺虛寒:

    ①患者常感胃寒肢冷,病室宜向陽,溫暖,但不可過熱。

    ②注意保暖,隨著氣候的變化而增減衣被,防止復感外邪,加重咳血。

    ③出血期食物以取平性為好,血止后應著重補益,補氣養(yǎng)血,可多給花生、紅棗、山藥、扁豆、牛奶、豆?jié){、動物肝臟等。

    ④頭暈氣短時需臥床休息,血止后待病情好轉(zhuǎn)可適當進行鍛煉,增強體質(zhì)。

    4、養(yǎng)生指導

    (1)注意生活起居有進,避免過于勞倦、房事,注意保暖,防止外邪侵入,咳血反復。

    (2)精神開朗,保持心情樂觀,舒暢,克服急躁易怒的脾氣,安心調(diào)養(yǎng)。

    (3)加強飲食調(diào)量,忌食辛辣、煙酒等刺激之品,多吃花生、大棗、山藥、蓮子等補氣養(yǎng)血食物。

    (4)積極治療原發(fā)病證,平時加強鍛煉,增強體質(zhì)。

    吐血

    吐血是血從胃中經(jīng)口嘔吐而出的病癥,血色多黯紅,多夾有食物殘渣,并常伴有脘脅脹悶疼痛等癥狀。主要見于上消化道出血,其中以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及肝硬化門靜脈高壓所致的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最多見。急慢情胃炎、食管炎、應激性潰瘍等也可出現(xiàn)吐血。

    1、病因病機

    吐血主要來自胃的病變,因外邪犯胃,胃絡(luò)受傷或他臟有病影響及胃均可引起本證。

    (1)胃中積熱:素嗜辛辣灸博,飲食不節(jié)以致積熱蘊結(jié)于胃,復因感受外邪或傷食以致郁化火,灼傷胃絡(luò),胃氣上逆而致吐血。

    (2)肝火犯胃:七情內(nèi)傷,肝氣郁結(jié)郁而化火,肝火上犯損傷胃絡(luò),迫血上行致吐血。

    (3)氣不攝血:勞倦過度或久病體虛,脾氣虛弱不能統(tǒng)血,血溢經(jīng)外上逆吐血。

    2、辯證論治

    臨床辯證時,尤其應當詳細察明證情,分清虛實,結(jié)合病情標本緩急。然后確立治則,進行治療。

    (1)胃中積熱:

    證候:血色鮮紅或夾食物殘渣,脘腹脹滿,甚則作痛,口臭便秘或大便色黑,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胃瀉火、涼血止血。

    方藥:瀉心湯合十灰散加減。

    (2)肝火犯胃:

    證候:吐血鮮紅或紫黯,暴吐如涌,口苦脅痛,心煩易怒,躁擾不寧,舌質(zhì)紅絳,脈弦數(shù)。

    治法:平肝清熱、涼血止血。

    方藥:龍膽瀉肝腸加減。

    (3)脾失統(tǒng)攝:

    證候:吐血色黯而淡并反復發(fā)作,面色??白,消瘦乏力,心悸氣短,腹脹便溏,舌淡少苔,肢冷脈細。

    治法:補益氣血,收澀止血。

    方藥:黃土湯。

    3、辯證施護

    (1)胃中積熱:

    ①患者吐血量多時取頭低腳高位,頭偏向一側(cè),防止血液流入呼吸道引起窒息。

    ②對患者要關(guān)心照顧,吐血后及時給予淡鹽水漱口,并保持口腔清潔。

    ③吐血時護士要鎮(zhèn)定,搶求措施及時,要勸導患者情緒安定,臥床休息,不要太驚惶,設(shè)法消除其恐懼憂虛,緊張心理狀態(tài)。

    ④患者出血量多時可暫禁食及熱水。血止給予和半流和半流質(zhì)飲食,少食多餐為宜,飲食不宜過熱,以免血熱妄行更致吐血不止。

    ⑤吐血量少時可及時給白芨粉3g,用適量溫開水沖服或藕節(jié)炭5~6個水煎服。

    ⑥中等量出血可給予三七粉1.5g,白芨粉3g,調(diào)服,服藥后半小時內(nèi)勿進食飲水。

    (2)肝火犯胃:

    ①此證患者吐血暴吐如涌,故要絕對臥休息,減少活動量。

    ②因七情內(nèi)傷而致肝火犯胃吐血較甚,要勸導心情平靜,不要心煩著急,要盡力消除不良因素的刺激。

    ③病宜光線稍暗,減少噪音,便于安靜休息。

    ④吐血不止時可針刺合谷、內(nèi)關(guān)、足三里等穴過到祛火止血。

    ⑤要嚴密觀察病情,吐血前多有胃脘不適或胃痛、惡心等癥狀,或有心窩部痛或胃中燒灼嘈雜感,或持續(xù)胃痛者突然痛減而頭暈全身無力為吐血之征象。

    ⑥要隨時注意出血量、面色、精神、血壓、脈象等情況,若出血初止,腹痛突然加劇,煩躁不安面色蒼白、汗出肢冷、舌質(zhì)淡,脈細弱則為氣隨血脫之重危證候,可用獨參湯益氣固脫,或用參附湯回陽固脫,可加三七粉、云南白藥、阿膠等止血,并立即做好輸血及搶救準備。

    (3)脾失統(tǒng)攝:

    ①吐血纏綿不止,時輕時重,病程較長者,要多加休息,不能過于勞累以免加重吐血癥狀。

    ②飲食宜富有營養(yǎng)和易于消化的流質(zhì)或半流質(zhì),忌煙酒,常囑藕、蔬菜、桔子等,食不宜過涼,以防傷脾。

    ③平時可考虛針刺療法,取穴合谷、內(nèi)關(guān)、足三里、涌泉、脾俞、梁門。耳針穴位可選用腎上腺、皮質(zhì)下、神門等。

    4、養(yǎng)生指導

    (1)注意生活起居有節(jié),有能過度勞累。

    (2)飲食調(diào)量適宜,不能暴飲暴食或過饑過飽,忌辛辣之品過量飲酒。

    (3)加強鍛煉,增強體質(zhì),防止外邪侵襲人體,尤其在寒熱交替季節(jié),防止感涼誘發(fā)。

    (4)對素有胃脘疼痛舊疾者,既要注意不能勞倦過度,又要避免七情刺激,以免復發(fā)。

    便血

    凡血自大便而下,或血便夾雜而下,或先便后血,或單純下血,均稱便血,便血又名血便、下血、瀉血、結(jié)陰等。后世醫(yī)家又以血之清濁而立腸風、臟素之說。西醫(yī)所指的腸道炎癥、潰瘍、息肉、痔瘡,及某些血液病,急性傳染病等屬于本證范圍。

    1、病因病機

    主要與風火熱毒或陰寒內(nèi)傷、寒氣下迫有關(guān)。

    (1)火熱傷絡(luò):暴飲暴食,或酗酒過度致迫血妄行,滲入大腸發(fā)為便血。

    (2)濕熱下注:久居潮濕之處,或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聚濕生熱,熱傷陰絡(luò),營血失道而致便血。

    (3)脾胃虛寒:久病失養(yǎng),勞倦過度,氣失統(tǒng)攝,血無所歸,血離脈道,而為便血。

    2、辯證論治

    便血之證多因腸道濕熱,或脾胃虛寒所致,故臨證時要分清虛實,然后確立治療原則。

    (1)腸道濕熱:

    證候:便血鮮紅,大便不暢或稀溏,或選血后便,或腹痛,口苦,舌苔黃膩,脈象濡數(shù)。

    治法:清化濕熱、涼血止血。

    方藥:地榆散合赤小豆當歸散。

    (2)脾胃虛寒:

    證候:大便下血,色紫暗或黑,腹痛隱隱,喜熱飲,怯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質(zhì)淡,脈細無力。

    治法:溫陽健脾、堅陰止血。

    方藥:黃土湯加味。

    3、辯證施護

    (1)腸道濕熱:

    ①應臥床休息,減少活動,避免疲勞。

    ②給以精神上的鼓勵和安慰,消除緊張、恐懼、憂慮、煩惱的心理。

    ③便血實熱證,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酒煙,出血期宜給軟爛少渣,易消化食物。平時常吃一些綠豆百合湯,鮮藕汁加食鹽,各種果汁、菜湯、杏仁、茶、柿餅、黑木耳等具有清熱、涼血、收斂止血之品。

    ④注意觀察便血的時間、量、色、質(zhì),如繼續(xù)排出柏油樣便,血壓下降,脈細而數(shù),呼吸急促,表示出血未停,要多加關(guān)心。若出現(xiàn)心慌、汗出、面色蒼白、四肢濕冷,說明有虛脫的可能,應立即采取措施,做好搶求準備工作。

    ⑤因?qū)崯嶙C患者??诳剩捎蒙?、地榆、側(cè)柏葉各10g,煎朋代茶飲,冷服清熱止渴。

    ⑥便血是痔的主要癥狀,而痔出血與大便干燥關(guān)系密切,如大腸熱結(jié)可服清熱涼血通便藥,平進多吃清祛火的蔬菜,減少便秘的發(fā)生,并使大便軟化易解、便血可止。

    (2)脾胃虛寒:

    ①患者素體虛弱,應臥床休息,注意保暖,避免感受風寒之邪。

    ②脾虛者則要加強營養(yǎng),飲食上以高熱量為主,食不宜過涼,忌食生冷瓜果,以防傷脾,宜少食多餐。

    ③若出血初止,不可大意,仍需加強觀察,如出現(xiàn)突然腹痛加劇拒按,心慌,四肢濕冷,脈細數(shù),可為大出血的征象,要立即做好輸血前的準備工作,配合醫(yī)生進行治療。

    ④便血者從生活起居護理方面多加照顧關(guān)心,出血期間囑患者平臥在床上大小便,不要用力,以免增加腹內(nèi)壓力,便后用溫水幫助擦洗干凈,肛周涂以油脂以保護皮膚,及時記錄血的量、性質(zhì)、顏色、時間,并留取標本送檢。

    ⑤本配合針刺中脘、百會、足三里、三陰交、脾俞、梁門等穴位。也可選用耳針腎上腺、皮質(zhì)下、神門等穴以達到健脾止血。

    ⑥若經(jīng)保守治療24小時以上血仍不止,或合并其他疾病,應考慮手術(shù)治療,做好術(shù)前準備。

    4、養(yǎng)生指導

    (1)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zhì),防止過度疲勞。

    (2)平素少食辛辣、煎博之品,否則辛熱蘊結(jié)于胃,濕熱下注大腸,釀作痼疾。

    (3)在寒熱交替季節(jié),易感涼誘發(fā),故注意寒溫調(diào)節(jié)。

    (4)便血患者平時多吃新鮮蔬菜、香蕉、蜂蜜、桔子、芹菜、菠菜等保持大便通暢,勿久蹲廁所或用力過猛,防止舊病復發(fā)。

    尿血

    尿血是指小便中混有血液或血塊的病證。小便呈淡紅色、鮮紅色或茶褐色,《丹溪心法·尿血》說:“尿血痛者為淋,不痛者為尿血”臨床多見于急性腎炎、腎結(jié)核、腎盂腫瘤、膀胱腫瘤及過敏性紫癜等病。

    1、病因病機

    尿血的發(fā)病部位在腎與膀胱,外感內(nèi)傷致使熱蓄腎與膀胱,損傷脈絡(luò)均可引起尿血。

    (1)熱結(jié)膀胱:感于外者,系風熱火毒、由表入里,蓄結(jié)于腎與膀胱,生于內(nèi)者,脾胃運化失常,濕郁化熱,濕熱下注膀胱,熱傷血脈引起尿血。

    (2)心火內(nèi)盛:思慮勞心,心火亢盛,移熱小腸,血滲膀胱而致血尿。

    (3)陰虛火旺:勞倦過度或房事失節(jié),腎陰虧損,相火動灼傷膀胱血絡(luò),血溢絡(luò)外,遂成血尿。

    (4)脾腎氣虛:久病失養(yǎng),脾腎兩虛,脾虛則中氣下陷,氣不攝血,腎虛則下元空虛,固攝無力,脫陷妄行,血隨尿出。

    2、辯證論治

    對尿血的辯證要分清屬外感還是內(nèi)傷。外感實火治當清熱瀉火;內(nèi)傷虛火治當滋陰清熱;氣陰兩虧則宜益氣養(yǎng)陰止血。

    (1)濕熱蘊結(jié):

    證候:小便帶血,色鮮紅,伴見惡寒發(fā)熱而周身酸楚,口渴喜飲,腰酸痛,濕盛者兼而浮肢腫,熱盛者兼見發(fā)熱重,口干苦,便秘,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數(shù)。

    治法:清熱利濕、涼血止血。

    方藥:小薊飲子加減。

    (2)心火內(nèi)盛:

    證候:小便帶血,尿色赤,或鏡下血尿,伴有尿道灼熱感,心煩,夜寐不安,面赤咽干或口舌生瘡,口渴喜熱飲,舌尖紅苔黃脈數(shù)。

    治法:清心瀉火、涼血止血。

    方藥:導赤散加味。

    (3)陰虛火旺:

    證候:尿血色淡紅,腰酸腿軟,手足心熱,口干、便干或頭暈耳鳴,顴紅,舌質(zhì)紅,苔少,脈搏細數(shù)。

    治法:滋陰清熱,涼血止血。

    方藥:知柏地黃湯。

    (5)脾腎氣虛:

    證候:小便帶血,色暗或兼血塊,神疲乏力,面色萎黃或??白,納差懶言,便溏,頭暈目眩,腰膝酸軟,自汗氣短,舌體淡胖,脈濡或沉細。

    治法:健脾補腎,益氣攝血。

    方藥:歸脾腸。

    3、辯證施護

    (1)濕熱蘊結(jié):

    ①患者需臥床休息,減少活動。

    ②要關(guān)心、耐心體貼患者的痛苦,給予安慰,消除緊張恐懼心理。

    ③證見尿色鮮紅可用白茅根30g,竹葉10g,車前草30g煎湯代茶飲。

    ④飲食方面多食新鮮水果、蔬菜,多飲開水,忌食炙搏、肥膩、海腥、蝦、蟹、羊肉等物,以免尿血加重。

    ⑤密切觀察病情變化,詳細記錄小便的次數(shù),血尿的濃淡,有無血塊,并詳察全身狀況,如見面色蒼白,汗出肢冷,氣短息微,脈細微弱為氣血虧虛,氣隨血脫之證候,應立即采取有效的搶救措施。

    ⑥可配合針刺膀胱俞、中極、曲泉、血海,達到止血目的。

    (2)心火亢盛:

    ①患者要臥床休息,協(xié)助其生活護理,避免煩勞過度,以免心火偏盛而尿加重。

    ②患者證見口舌生瘡可外用綠袍散或錫類散涂擦一日三次。

    ③飲食宜清淡,可常吃一些馬蘭頭、白茅根、薺菜花、鮮藕節(jié)、甲魚等涼血止血,忌食蔥、蒜、姜、辣椒、川椒、胡椒、煙酒。多飲開水、西瓜水。

    ④患者夜寐不安可在睡前針刺神門、內(nèi)關(guān)穴位。

    (3)陰虛火旺:

    ①避免情志刺激,減少郁怒動火而加重病情。

    ②患者因夜間盜汗,故加強巡視,有汗及時擦干防止外邪侵入。

    ③可用雞蛋1個打一小孔,放入大黃粉3分,蒸熟食用以止血尿。

    ④患者病程較長,要勸其安心養(yǎng)病靜臥少動,積極配合治療。

    (4)脾腎氣虛:

    ①病室應溫暖,囑患者注意寒溫,嚴防止外邪侵入。

    ②患者因尿血時間較長,故頭暈目眩、神疲乏力,在出血期絕對臥休息,血止后積極鍛煉身體,增強體質(zhì)改善防御機能。

    ③注意床單位清吉,平整,干燥,保持外陰皮膚的清潔。

    ④要節(jié)制房事,避免操勞過度,影響康復。

    ⑤飲食可給糍補之品如羊肉、瘦肉、魚、蛋等以補元氣有利于康復。

    5、養(yǎng)生指導

    (1)避免情志內(nèi)傷,生活要有規(guī)律。

    (2)不過食辛辣,肥甘厚味之品。

    (3)避免不必要的導尿及泌尿道器械操作,以減少本病發(fā)生的機會。

    (4)積極治療原發(fā)病灶,才能較好地治愈尿血。

    衄血

    凡血從鼻、齒齦、耳、舌、皮膚等處流出者稱衄血,根據(jù)出血部位不同,有鼻衄、齒衄、耳衄、舌衄、肌衄等名。臨床以鼻衄較多見,故本諞討論鼻衄。

    鼻衄可由鼻腔疾病和全身疾病引起,前者屬五官科范圍,后者可見于某些感染性、發(fā)熱性疾病,血液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高血壓病、風濕熱等。

    1、病因病機

    肺開竅于鼻,肺胃熱盛,腎水不足,陰虛火旺,肝火上乘,及氣不攝血皆能引起鼻衄。

    (1)肺經(jīng)熱盛:外感風熱或風寒束表化熱,肺熱上壅,灼傷脈絡(luò)引起鼻衄。

    (2)胃熱壅盛:脾胃素有積熱復因酗酒過度,迫血妄行鼻衄。

    (3)肝火上逆:情志內(nèi)傷,氣郁化火,上乘于肺,木火刑金,氣火灼絡(luò)鼻衄。

    (4)陰虛火旺:腎水不足,水不制火,相火偏亢,火熱擾動陰血,血行于上而致鼻衄。

    (5)氣不攝血:久病脾胃虛損,氣血虧虛,氣不攝血,血無所主,從陽絡(luò)而發(fā)為鼻衄。

    2、辯證論治

    治療鼻衄當以止血為主,故辯證論治同時應標本兼施,在局部應用止血措施。

    (1)肺經(jīng)熱盛:

    證候:發(fā)熱惡寒,咳嗽痰少,口干鼻燥,血紅量少,脈數(shù)苔薄。

    治則:清泄肺熱、涼血止血。

    方藥:桑菊飲加減。

    (2)胃熱壅盛:

    證候:鼻衄量多,色紅,鼻燥口臭,口渴引飲,便秘溲黃,脈數(shù)苔黃。

    治法:清胃泄火、涼血止血。

    方藥:玉女煎加減。

    (3)肝火上逆:

    證候:鼻衄量多色紅,頭痛目眩,口苦咽干,心煩易怒,脈弦苔黃。

    治法:清肝瀉火、涼血止血。

    方藥:龍膽瀉肝湯。

    (4)陰虛火旺:

    證候:鼻衄,口渴飲不多,五心煩熱,頭暈耳鳴,脈細數(shù)苔薄舌紅。

    治則:滋陰降火,涼血止血。

    方藥:知柏地黃湯加減。

    (5)氣不攝血:

    證候:鼻衄色淡,面色蒼白,頭暈乏力,心悸氣短,唇淡,脈細,苔薄舌淡。

    治法:補氣攝血。

    方藥:歸脾湯加減。

    3、辯證施護

    (1)肺經(jīng)熱盛:

    ①患者取平臥低枕位或坐位頭部向后仰。

    ②用涼水浸濕毛巾敷于前額,亦可用拇指和食指捏緊兩側(cè)鼻翼根上,達到初步止血。

    ③病室空氣不宜干燥,冬天屋內(nèi)有暖氣可在地面曬一些水,濕潤空氣可防止因鼻燥而衄血。

    ④此證鼻衄量比較少,勸患者不要驚慌,可采取一此簡易而行的止血辦法如用濕棉球蘸黑山梔粉塞出血鼻孔?;蛴弥寡郏ǔ雌腰S、黃芩、血余炭各等量共研細末)填寒鼻腔壓迫止血。

    ⑤勸其多飲清涼飲料如桔子汁、西瓜汁等。

    (2)胃熱壅盛:

    ①此證患者鼻衄量多色紅,可用止血海綿、三七粉紗條塞鼻腔或用消毒后的馬勃散蒲片放于鼻腔出血點上來達到止血目的。

    ②患者心情往往緊張,恐懼,心慌故要耐心細致進行解釋,消除緊張情緒,防止因情緒激動而衄血復潮。

    ③合理調(diào)節(jié)飲食,宜給清淡,而富有營養(yǎng)之食如藕粉、瘦肉、魚、牛奶、雞蛋、蔬菜等,禁止過食辛辣動火之物,戒煙酒。

    ④中藥宜涼服,多飲清涼飲料。

    (3)肝火上逆:

    ①患者證見心煩易怒,故勸其盡量少惱怒,平時克服急怒的脾氣,以防止升火衄血加重。

    ②室內(nèi)濕度不宜過高,空氣要流通,衣服不宜穿得過熱。

    (4)氣不攝血:

    ①注意休息,不宜過度勞累。

    ②要嚴密觀察病情,若鼻衄不止,同時兼有其它出血,癥見面色蒼白,大汗淋漓者,為氣隨血脫,可用獨參湯益氣固脫。

    ③護理人員必須知道凡衄血患者,除在治療用藥中應避免辛燥、香、竄以防升散外?!棒也豢砂l(fā)汗”。“衄家慎用火灸”。

    ④可用別直參6g煎湯,加童便一盅沖服,治氣虛衄血不止。

    4、養(yǎng)生指導

    (1)要經(jīng)常注意衛(wèi)生,禁止挖鼻孔。

    (2)要保持鼻腔濕潤,防止干燥,常涂薄荷油。

    (3)避免情志激動,以防升火,衄血復發(fā)。

    (4)飲食宜清淡,不能過食高粱厚味,炙煿辛辣之品,戒煙酒。

    (5)不能過度勞累,要節(jié)制房事。

    (6)要積極治療鼻腔內(nèi)病灶。

更多中藥材
  • 相信針對很多老年朋友來說,最讓他們感到開心的就是自己身體能保持在健康的狀態(tài),這樣才能更好的安享晚年??闪钊烁械竭z憾的是,大多數(shù)老年朋友都會有血壓過高的癥狀,這就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不利的影響。因此夏枯草降血壓的效果好嗎?帶著大家所提出的這......
  • 冬病夏治是中醫(yī)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治療方式,主要是在冬天容易發(fā)作的疾病,等到了夏天進行治療,這樣反而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冬病夏治是在中醫(yī)理論下獲得好的效果的,因此跟中醫(yī)中的穴位是分不開的,這些穴位也是大家比較關(guān)心的。那么,冬病夏治三伏貼穴位有......
  • 內(nèi)褲使我們?nèi)粘I钪凶钯N身的衣物,他是最貼近身體私處的地方,但是很多時候不經(jīng)意間就會帶來細菌繼而引發(fā)疾病,內(nèi)褲穿了一天,上面總會有或多或少的異物,或黃,或似痰,那么那些到底是什么東西呢?是否有危害?說到這里不必害羞,為了自己的健康,你真的需......
  • 葛根,為豆科植物野葛,是中國南方一些省區(qū)的一種常食蔬菜,其味甘涼可口,常作煲湯之用。其主要成分是淀粉,此外還含有約12%的黃酮類化合物,包括大豆(黃豆)甙、大豆甙元、葛根素等10余種;并含有胡蘿卜甙、氨基酸、香豆素類等。葛根老少皆宜,特別適......
  • 桑葉用藥禁忌1、不良反應機制:桑椹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致使腸道內(nèi)的消化酶不能破壞C型產(chǎn)生莢膜桿菌B毒素,而引起出血性腸炎。桑椹含脂肪酸,過量食用對消化道可產(chǎn)生刺激癥狀。2、不良反應:過量服用中毒后,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腹脹、大便呈果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