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正柴胡飲

    正柴胡飲

    【出處】《景岳全書》

    【分類】解表劑-辛溫解表

    【組成】柴胡(9克)防風(3克)陳皮(4.5克)芍藥(6克)甘草(3克)生姜(三五片)

    【功效】解表散寒。

    【主治】外感風寒輕證。微惡風寒,發(fā)熱,無汗,頭痛身痛,舌苔薄白,脈浮。(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瘧疾初起以及婦女經(jīng)期、妊娠、產(chǎn)后感冒等屬外感風寒而氣血不虛者。)

    【用法】水一盅半,煎七八分,熱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溫服)。

    【禁忌】斟酌。

    【方解】本方證屬外感風寒表證之輕者。風寒束表,毛竅閉塞,衛(wèi)陽被遏,因感邪較輕,故癥見微惡風寒、發(fā)熱、無汗、頭身痛,苔薄白,脈浮為風寒表證之征象。外感風寒,宜解表散寒,表寒輕證,只需輕疏肌表,微發(fā)其汗,病邪自可外達,不必用辛溫重劑,徒傷其表。方中君以柴胡辛散表邪。臣用防風祛風寒,止疼痛。生姜辛溫發(fā)散,助柴胡、防風解表透邪,陳皮疏暢氣機,以助祛邪外出,芍藥益陰和營,防辛散太過而傷陰,共為佐藥。甘草調(diào)和諸藥為使。本方藥性平和,對于氣血不虛而外感風寒較輕者頗宜。

    【化裁】頭痛甚者,加川芎以祛風止痛,熱而煩渴者,加葛根以透熱生津,嘔惡者,加半夏以和胃降逆,濕盛者,加蒼術(shù)以化濕運脾,寒盛而邪不易解者,加麻黃或蘇葉發(fā)散風寒。

    【附方】無

    【附注】本方為張介賓所創(chuàng)平散風寒治法之代表方。臨床應用以微發(fā)熱惡寒,頭痛身痛,苔白脈浮為辨證要點。

    【文獻】《景岳全書》卷51:“凡外感風寒,發(fā)熱惡寒,頭痛身痛,痎(jie)瘧初起等證,凡血氣平和,宜從平散者,此方主之?!?/p>

更多中藥材
  • 每次整理胡希恕先生的遺作及學習《傷寒論》原文,總有不同的收獲。而今整理其注解《傷寒論》的原文時,引起筆者深思的是論中的“一方二法”。此四字是方后注解,既往對此一讀而過,未引為重視。但近幾年常思考六經(jīng)類證、方證的六經(jīng)歸類,對不少方證難以認定六......
  •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急性心臟病變引起心肌收縮力明顯降低和(或)心臟負荷明顯增加,導致心排血量顯著、急劇地降低,組織灌注不足和急性瘀血的綜合征。臨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較常見,急性右心衰竭較少見,常見病因有風心病、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肌病、肺心......
  • 鐘志明 江西省宜春市中醫(yī)院張某,男性,65歲。2011年5月12日由家人護送來診?;颊咚赜忻谀蛳到Y(jié)石史,先后在湖南某醫(yī)院歷經(jīng)3次碎石,但結(jié)石未能排出,雙腎仍然積水??淘\:患者臉色青灰,口唇青紫,神疲乏力,少言寡語,表情淡漠,時有惡心嘔吐。大......
  • 張男。脈象浮緊,重按細滯,舌苔糙白,口干飲多,脘悶不舒,二便均少,寒熱頭痛,遍體酸疼,是太陽之經(jīng),為風寒所束縛,陽明之腑,有濕濁之蘊蓄也,當用表里兩解之。川羌活一錢,防風一錢,紫蘇一錢,陳枳殼一錢,廣皮一錢,赤茯苓四錢,焙黃菊錢半,絲瓜絡(luò)二......
  • 郭世岳 河南省滑縣中醫(yī)院侍診國醫(yī)大師路志正,總結(jié)其調(diào)理脾胃法的特點如下。調(diào)理脾胃注重升降調(diào)暢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以升為主,胃以降為和。脾升胃降,納運正常,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化生氣血,充養(yǎng)機體以為后天之本。脾胃升降失和,化源不足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