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水痘的治療與預防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所引起的以小兒為主的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征為中毒癥狀較輕、皮膚粘膜分批出現而又迅速發(fā)展的斑疹、丘疹、皰疹與結痂等發(fā)疹階段。患者是唯一的傳染源。病毒存在于鼻咽分泌物、血液的皰疹漿液中。主要通過飛沫或接觸傳播。傳染性強,易在幼兒園、托兒所引起流行。本病冬春季發(fā)病率最高,病后可獲得持久免疫力。下面談談水痘的治療和預防:
治療:發(fā)熱患者應臥床休息并采用抗病毒等藥物治療,注意手及皮膚的清潔,剪短指甲,以免抓破皰疹引起感染。止癢可用5%碳酸氫鈉液濕敷,破潰處可涂抗病毒抗生素軟膏。
預防:
1、隔離患者,患兒皰疹全部結痂并脫落,即可解除隔離,兒童機構發(fā)現水痘患兒后,21天內不接收水痘易感兒童。
2、患者病室可用紫外線每天照射2次,每次20分鐘,同時注意通風換氣。托幼機構亦可采用紫外線消毒,或開窗通風換氣。
3、對接觸者應及時注射丙種球蛋白,可減輕癥狀。
4、注意個人衛(wèi)生,養(yǎng)成良好衛(wèi)生習慣。
水痘如何治療
患了水痘沒有特殊的治療方法,只需請家長注意隔離。水痘初期可喝綠豆湯,發(fā)燒期在飲食上要清淡易消化,多飲溫開水,注意休息。還應保持皮膚的清潔衛(wèi)生,皮膚瘙癢時,可涂些止癢藥水。指甲長了要及時剪短,避免抓破皰疹而引起感染,若皰疹已破,可涂1%紫藥水。此外,該病可并發(fā)腦炎、肺炎等,因此,一旦發(fā)現并發(fā)癥應立即去醫(y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中醫(yī)的治療方法:
現代醫(yī)學對病毒性疾病沒有特效藥,故水痘的治療主要是預防繼發(fā)感染和加強護理。發(fā)熱期應臥床休息,食易消化食物,保證營養(yǎng)和水分的供給;體溫較高者可予退熱劑,皮膚瘙癢甚者可口服抗組胺藥,亦可外用爐甘石洗劑止癢,水皰破潰后涂2%龍膽紫等等,均為對癥治療。
中醫(yī)認為本病為外感時邪,傷及肺脾,生濕化熱,發(fā)于肌膚所致。治療以疏風清熱、解毒祛濕為主,根據病情的輕重可分以下兩種類型:
(1)風熱夾濕證 屬輕型,證見發(fā)熱,咳嗽,流涕,水痘紅潤,分布稀疏,內含水液清澈明亮,伴有瘙癢,納差,二便調和,舌苔薄白,脈浮數。治宜用疏風解表,清熱祛濕法。方選銀翹散加減。
(2)濕熱熾盛證 屬重證,多見于體質虛弱的患兒。發(fā)熱重,表現為壯熱煩渴,唇紅面赤,精神萎糜,痘疹稠密色紫暗,痘漿混濁不透亮,甚至口腔亦見皰疹,伴有口干欲飲,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苔黃厚而干,脈洪數或滑數。此乃邪盛正篤,濕熱毒邪內犯。治療當加大清熱涼血解毒之力。方選加味消毒飲加減。
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可適當選擇西藥對癥治療,如退燒、止癢等。其余在護理、飲食、消毒、隔離等方面中西醫(yī)的要求都是一致的。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水痘的治療與預防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所引起的以小兒為主的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征為中毒癥狀較輕、皮膚粘膜分批出現而又迅速發(fā)展的斑疹、丘疹、皰疹與結痂等發(fā)疹階段。患者是唯一的傳染源。病毒存在于鼻咽分泌物、血液的皰疹漿液中。主要通過飛沫或接觸傳播。傳染性強,易在幼兒園、托兒所引起流行。本病冬春季發(fā)病率最高,病后可獲得持久免疫力。下面談談水痘的治療和預防:
治療:發(fā)熱患者應臥床休息并采用抗病毒等藥物治療,注意手及皮膚的清潔,剪短指甲,以免抓破皰疹引起感染。止癢可用5%碳酸氫鈉液濕敷,破潰處可涂抗病毒抗生素軟膏。
預防:
1、隔離患者,患兒皰疹全部結痂并脫落,即可解除隔離,兒童機構發(fā)現水痘患兒后,21天內不接收水痘易感兒童。
2、患者病室可用紫外線每天照射2次,每次20分鐘,同時注意通風換氣。托幼機構亦可采用紫外線消毒,或開窗通風換氣。
3、對接觸者應及時注射丙種球蛋白,可減輕癥狀。
4、注意個人衛(wèi)生,養(yǎng)成良好衛(wèi)生習慣。
水痘如何治療
患了水痘沒有特殊的治療方法,只需請家長注意隔離。水痘初期可喝綠豆湯,發(fā)燒期在飲食上要清淡易消化,多飲溫開水,注意休息。還應保持皮膚的清潔衛(wèi)生,皮膚瘙癢時,可涂些止癢藥水。指甲長了要及時剪短,避免抓破皰疹而引起感染,若皰疹已破,可涂1%紫藥水。此外,該病可并發(fā)腦炎、肺炎等,因此,一旦發(fā)現并發(fā)癥應立即去醫(y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中醫(yī)的治療方法:
現代醫(yī)學對病毒性疾病沒有特效藥,故水痘的治療主要是預防繼發(fā)感染和加強護理。發(fā)熱期應臥床休息,食易消化食物,保證營養(yǎng)和水分的供給;體溫較高者可予退熱劑,皮膚瘙癢甚者可口服抗組胺藥,亦可外用爐甘石洗劑止癢,水皰破潰后涂2%龍膽紫等等,均為對癥治療。
中醫(yī)認為本病為外感時邪,傷及肺脾,生濕化熱,發(fā)于肌膚所致。治療以疏風清熱、解毒祛濕為主,根據病情的輕重可分以下兩種類型:
(1)風熱夾濕證 屬輕型,證見發(fā)熱,咳嗽,流涕,水痘紅潤,分布稀疏,內含水液清澈明亮,伴有瘙癢,納差,二便調和,舌苔薄白,脈浮數。治宜用疏風解表,清熱祛濕法。方選銀翹散加減。
(2)濕熱熾盛證 屬重證,多見于體質虛弱的患兒。發(fā)熱重,表現為壯熱煩渴,唇紅面赤,精神萎糜,痘疹稠密色紫暗,痘漿混濁不透亮,甚至口腔亦見皰疹,伴有口干欲飲,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苔黃厚而干,脈洪數或滑數。此乃邪盛正篤,濕熱毒邪內犯。治療當加大清熱涼血解毒之力。方選加味消毒飲加減。
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可適當選擇西藥對癥治療,如退燒、止癢等。其余在護理、飲食、消毒、隔離等方面中西醫(yī)的要求都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