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目前神經(jīng)內科對腦梗死后運動障礙的康復治療都局限于運動療法,作業(yè)療法和常規(guī)針刺療法雖有一定療效,但治療周期長,效果欠佳,因此,如何提高患者的運動功能、縮短治療時間、增強肌力是臨床康復醫(yī)生面對的實際問題?!吨袊R床康復》2005年第9卷第1期報道了福建省永春縣中醫(yī)院針灸科顏少敏醫(yī)生在腦梗死運動障礙患者康復治療中,對癥采用從脾論治同時加用新偏癱穴及陽明經(jīng)穴適時早期電針療法,并進行了對比觀察。
共收治160例腦梗死運動障礙患者,將其分為中藥從脾論治配合適時早期電針新偏癱穴(觀察組)80例、采用中藥從脾論治(對照組)80例,納入標準均符合1995年中華神經(jīng)科學會制定的標準,自愿接受治療。排出標準:嚴重的內科疾病史,有精神障礙疾患不能配合治療者。
治療方法:
觀察組:在神經(jīng)內科基礎上采用中藥從脾論治法?;痉剑喊仔g、黨參、薏苡仁、訶子、陳皮各10g,當歸20g,蒼術、淮山藥、川芎、白芍各15g,柴胡、荊芥穗、木香各5g,生姜3片。語言不利加石菖蒲、遠志、郁金,上肢偏癱加桑枝、桂枝、威靈仙;下肢偏癱加川牛膝、地黃、肉蓯蓉;肢軟無力加桑生、川斷、川牛膝;患肢麻木加絡石藤、雞血藤。上述諸藥水煎,1劑/天,兩次分服。每次藥渣加水1000mL加熱以能耐受為度,以此藥液泡足,薰洗患肢,1劑/天,15天為1個療程。電針療法:在患者生命指征平穩(wěn)的條件下,中藥從脾論治的基礎上及早加用電針療法。取穴:1新偏癱穴定位,上穴位于尺骨前緣,尺骨莖突與肱骨內髁連線的中點上一橫指處。下穴位于脛骨脊處緣,外髁高點與鼻穴連線的中點上二橫指處。針刺方法:穴位常規(guī)消毒,選28號毫針垂直刺入皮下,上穴進針1.0~1.5寸,下穴進針2.0~2.5寸,施提插瀉法,以局部肌肉跳動數(shù)次為宜,留針25分鐘,中間運針1次。2針刺陽明經(jīng)穴取穴:曲池、肩髃、陽陵泉、環(huán)跳;配穴,上肢配肩髎、手三里、合谷;下肢配足三里、懸鐘、解溪等穴。采用局部取穴與循經(jīng)遠道穴位相結合的方法;穴位常規(guī)消毒,取28號毫針進行針刺,可患側與健側交替針刺,用平補平瀉手法,也可采用先刺健側穴位用瀉法,后針刺患側用補法,得氣后接通電針治療儀,留針30~50分鐘,針刺1次/天,15次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對照組:只采用神經(jīng)內科常規(guī)康復療法和中藥療法,治療時間同觀察組。
結果顯示:觀察組73例患者治療前重、中、輕度功能障礙的患者分別為44,18,11例,治療后為4,11,58例,對照組治療前分別為42,19,12例,治療后則分別為16,14,43例,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觀察組肌力提高情況較對照組顯著(χ2=-6.272,P<0.01)。兩組患者的不同病程及治療時間:觀察組73例患者,病程在1周之內的23例,1周以上50例,從運動功能恢復情況,1周以內的患者運動恢復情況明顯著優(yōu)于病程在1周以上患者;對照組73例,1周以內24例,1周以上患者49例,1周以內患者運動恢復情況明顯優(yōu)于1周以上的患者。從治療時間上觀察,觀察組80例患者平均治療時間21天,對照組平均治療時間29.6天。兩組患者的平均治療時間差異有顯著性意義(t=-2.812,P<0.05)。兩組患者對治療過程都能耐受,無不良反應,隨訪中全組病例無因副作用及不良反應而退出觀察。結論:早期電針新偏癱穴及陽明經(jīng)穴治療腦梗死后運動障礙,患者運動功能及肌力改善效果明顯,值得應用推廣。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目前神經(jīng)內科對腦梗死后運動障礙的康復治療都局限于運動療法,作業(yè)療法和常規(guī)針刺療法雖有一定療效,但治療周期長,效果欠佳,因此,如何提高患者的運動功能、縮短治療時間、增強肌力是臨床康復醫(yī)生面對的實際問題?!吨袊R床康復》2005年第9卷第1期報道了福建省永春縣中醫(yī)院針灸科顏少敏醫(yī)生在腦梗死運動障礙患者康復治療中,對癥采用從脾論治同時加用新偏癱穴及陽明經(jīng)穴適時早期電針療法,并進行了對比觀察。
共收治160例腦梗死運動障礙患者,將其分為中藥從脾論治配合適時早期電針新偏癱穴(觀察組)80例、采用中藥從脾論治(對照組)80例,納入標準均符合1995年中華神經(jīng)科學會制定的標準,自愿接受治療。排出標準:嚴重的內科疾病史,有精神障礙疾患不能配合治療者。
治療方法:
觀察組:在神經(jīng)內科基礎上采用中藥從脾論治法?;痉剑喊仔g、黨參、薏苡仁、訶子、陳皮各10g,當歸20g,蒼術、淮山藥、川芎、白芍各15g,柴胡、荊芥穗、木香各5g,生姜3片。語言不利加石菖蒲、遠志、郁金,上肢偏癱加桑枝、桂枝、威靈仙;下肢偏癱加川牛膝、地黃、肉蓯蓉;肢軟無力加桑生、川斷、川牛膝;患肢麻木加絡石藤、雞血藤。上述諸藥水煎,1劑/天,兩次分服。每次藥渣加水1000mL加熱以能耐受為度,以此藥液泡足,薰洗患肢,1劑/天,15天為1個療程。電針療法:在患者生命指征平穩(wěn)的條件下,中藥從脾論治的基礎上及早加用電針療法。取穴:1新偏癱穴定位,上穴位于尺骨前緣,尺骨莖突與肱骨內髁連線的中點上一橫指處。下穴位于脛骨脊處緣,外髁高點與鼻穴連線的中點上二橫指處。針刺方法:穴位常規(guī)消毒,選28號毫針垂直刺入皮下,上穴進針1.0~1.5寸,下穴進針2.0~2.5寸,施提插瀉法,以局部肌肉跳動數(shù)次為宜,留針25分鐘,中間運針1次。2針刺陽明經(jīng)穴取穴:曲池、肩髃、陽陵泉、環(huán)跳;配穴,上肢配肩髎、手三里、合谷;下肢配足三里、懸鐘、解溪等穴。采用局部取穴與循經(jīng)遠道穴位相結合的方法;穴位常規(guī)消毒,取28號毫針進行針刺,可患側與健側交替針刺,用平補平瀉手法,也可采用先刺健側穴位用瀉法,后針刺患側用補法,得氣后接通電針治療儀,留針30~50分鐘,針刺1次/天,15次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對照組:只采用神經(jīng)內科常規(guī)康復療法和中藥療法,治療時間同觀察組。
結果顯示:觀察組73例患者治療前重、中、輕度功能障礙的患者分別為44,18,11例,治療后為4,11,58例,對照組治療前分別為42,19,12例,治療后則分別為16,14,43例,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觀察組肌力提高情況較對照組顯著(χ2=-6.272,P<0.01)。兩組患者的不同病程及治療時間:觀察組73例患者,病程在1周之內的23例,1周以上50例,從運動功能恢復情況,1周以內的患者運動恢復情況明顯著優(yōu)于病程在1周以上患者;對照組73例,1周以內24例,1周以上患者49例,1周以內患者運動恢復情況明顯優(yōu)于1周以上的患者。從治療時間上觀察,觀察組80例患者平均治療時間21天,對照組平均治療時間29.6天。兩組患者的平均治療時間差異有顯著性意義(t=-2.812,P<0.05)。兩組患者對治療過程都能耐受,無不良反應,隨訪中全組病例無因副作用及不良反應而退出觀察。結論:早期電針新偏癱穴及陽明經(jīng)穴治療腦梗死后運動障礙,患者運動功能及肌力改善效果明顯,值得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