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急性腎炎食療方

    (1)白茯苓粥:白茯苓粉15克,粳米100克,胡椒粉、鹽、味精少許。①粳米淘洗干凈。②粳米、茯苓粉放入鍋內(nèi),加水適量,用武火燒沸后轉用文火燉至米爛,再加味精、鹽、胡椒粉、攪勻即成。每日2次,早、晚餐服用,健脾胃,利水腫,可用于老年性浮腫。

    (2)鴨汁粥:鴨湯1000克,粳米50克。①粳米洗凈。②粳米、鴨湯(撇去浮油)放入鍋內(nèi),用武火燒沸后,轉用文火煮至熟卻成。每日2次,早、晚餐服用,益肺腎,消水腫,用于肺腎虧損,水腫等癥。

    (3)鮮白茅根飲:鮮白茅根50克,玉米須50克。將白茅根、玉米須洗凈后用水煎汁,或單味白茅根60克煎水。代茶飲,每日3次~5次,適用于顏面浮腫、惡寒發(fā)熱,小便不利。

    (4)鯉魚冬瓜湯:鯉魚1條,赤小豆30克,冬瓜1500克,大蔥5棵。魚去鱗及內(nèi)臟并洗凈,加水5碗與赤小豆、冬瓜、大蔥共同煮至3碗湯。每日1劑,連服7天~8天,吃魚喝湯后蓋被發(fā)汗。適用于惡寒發(fā)熱、頭暈、咽喉腫病、小便不利、色黃或赤等,以利水為主。

    (5)西瓜皮飲:西瓜皮50克,赤小豆50克,鮮茅根50克,西瓜皮去綠衣,切成片,與赤小豆、茅根共同用水煎湯而成。每日1次~2次,連服數(shù)天,適用于浮種不甚明顯但腰痛較厲害者。

    (6)冬瓜粥:冬瓜500克,赤小豆30克,粳米60克,加水適量。先將冬瓜、赤小豆煮成湯后,再放入粳米煮成粥食用。每日2次,或單凈冬瓜、赤豆煮湯飲用,煮湯時不宜加鹽或極少放入鹽。具有清熱解毒,涼血益腎。

    (7)小白菜苡米粥:小白菜500克,苡米60克。苡米煮成粥,再加入切好的小白菜,待菜熟即成,不可久煮。每日2次,早晚餐服用,可做成無鹽或低鹽。用于面色蒼白,咽痛口干,心煩,尿赤者。

    (8)荔枝草汁:荔枝草50克,加水500毫升。將荔枝草洗凈切碎后加水煎汁。每日3次,服時加白蜜10毫升。以清熱宣肺,利水為宜。

更多中藥材
  • 我們中醫(yī)講發(fā)為血之瘀,就是頭發(fā)與血有關系,為什么好多這個血虛的病人會引起脫發(fā),血虛的話,對我們這個這個頭發(fā)的營養(yǎng)達不到就會脫落,最常見的熬夜的病人,看看平時這個門診上的白領,這女同志會多一點,這個熬夜心情不好,時間長了,頭發(fā)脫落,不是完全脫......
  • 打呼嚕是一種疾病,打呼嚕比較多的是胖人,因為好多胖人扁桃體肥大,腺樣體肥大,所以容易打呼嚕。打呼嚕就是我們睡覺時,坐著時氣道是通暢的,躺著時腺樣體蓋住氣道了,輕的話可以不管,但是重的話,我們醫(yī)學上叫睡眠障礙綜合征,嚴重的人睡覺的時候都能憋醒......
  • 中藥太苦加點糖?俗話說良藥苦口利于病,但是很多兒童還是忍不住那個苦味,喝幾口就吐掉。因此很多媽媽在給孩子煎煮中藥時,怕味太苦會在湯里放很多白糖。其實主要是不能甜蜜蜜的,因為使用蔗糖有一定的禁忌范圍,對于正在服用化濕理氣的中藥時,加糖反而會對......
  • 因為我們中醫(yī)治病講究六經(jīng)辯證,對某些經(jīng)絡有問題的疾病,我們可以使一些引經(jīng)藥物,使得這個藥物達到我們針對的經(jīng)絡效果更好一點。一般的老中醫(yī)開化藥藥引,大棗啊,生姜,還有蔥白。這個生姜呢,主要是一個可以佐治我們的方子中的寒涼的藥物啊。大棗呢,其實......
  • 姜是我們生活中的常用調(diào)味劑,殊不知姜對于手腳冰涼也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如果你手腳容易涼,不妨在做菜煲湯的時候多放點生姜,也可以用生姜煮水,如果沒有糖尿病的話,還可以放些紅糖與生姜一起煮,經(jīng)常飲用可以起到緩解手腳冰涼的作用。還可以采用生姜1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