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食粥練功可養(yǎng)肺

    中藥用大方、重方治病療效高嗎?這很值得商討。有的大夫一開方有30多味藥,不少味量超過30克。一開6劑、10劑,有必要嗎?藥味過多、過重、不僅浪費藥品,也給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經(jīng)濟負擔。先看著古今名醫(yī)的處方情況:

    1.味數(shù)。只要辨證準確,施治對證,藥味雖少但能取得良效。張仲景的《傷寒論》中有113方,每分中超過8味的僅有10方,5味以下的有73方,占64%。近代名醫(yī)張錫純所著《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載160方,超過10味的僅有7方,5味以下的有75方,占46%。中藥不能搞“韓信用兵,多多益善”,社會上流傳著:“藥過十二、三,大夫不沾邊,沒讀圣賢書,哪敢把脈參。”不是很好的寫照嗎?

    2.劑量。藥味的輕重至關(guān)重要、有的處方每味超過30克,甚至達60克,祛邪藥量過大能破壞元氣,損害身體;滋補藥量大也能引起不良后果。如人參用量過大而引起的中毒現(xiàn)象已屢見不鮮。過去很多名老中醫(yī)用量少而精準,每能獲良效。這足以證明,并非劑量越大越好。另外,很多藥物因使用劑量不同而功效不同、更不能盲目求大劑量。如柴胡,具有疏散退熱、疏肝解郁、升陽舉陷的功效,常用藥量為3~10克。但在臨床應(yīng)用時,3~6克升陽舉陷效果較好,6~12克則疏肝解郁效佳、若要疏散退熱,多用到12-24克。

    3.劑數(shù)。治病的劑量也值得探討,如祛邪藥物一般3劑即可、尤其對年老體弱、嬰幼兒患者,因病情復(fù)雜危急,朝夕多變,更應(yīng)慎之。有的大夫看病,處方動輒6劑、10劑、20劑,大凡不必,尤其急癥祛邪的藥,用之過多副作用甚大,如辨證準確,用藥果斷,一二劑即愈,其余的不是都要白白扔掉?惜哉!

    先賢與專家們的用藥,如同精兵猛將、藥味雖少卻取得良好療效,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和研究。

更多中藥材
  • 皂角刺,俗稱為皂角針,是皂莢樹表面的棘刺。皂角刺是一種應(yīng)用非常普遍的中藥,性溫,皂角刺的功效和作用是具有排毒和祛除淤腫的作用,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皮膚膿腫,此外皂角刺還有很好的抗癌和抑制癌細胞活性的作用。【小便淋閉】皂角刺9克,金錢草、車前草......
  • 婆羅門皂莢是一種大家很熟悉的藥材,有著不同尋常的作用和功效,在很多疾病中是治愈的關(guān)鍵,下面讓大家一起深入的對婆羅門皂莢進行更多的解讀吧!【別名】 忽野檐默、阿梨去伐、波斯皂莢(《酉陽雜俎》),阿勒勃(《本草拾遺》),清瀉山扁豆(《國藥的藥理......
  • 以前聽說,人們是用皂莢樹的果子來進行清洗東西的,一直覺得非常的神奇,很想知道皂莢樹到底有什么作用?皂莢,又名皂角樹,是我國特有的蘇木科皂莢屬樹種之一,生長旺盛,雌雄異株,雌樹結(jié)莢能力強,皂莢果是醫(yī)藥食品、保健品、化妝品及洗滌用品的天然原料,......
  • 說到稀有的植物物種,我們可能會首先想到紅豆衫、銀杉等等,而鮮少耳聞的絨毛皂莢卻是更為瀕危的稀有物種,絨毛皂莢被視為我國二級重點保護植物,在全世界存在的數(shù)量也極其稀少,比堪稱“植物界熊貓”的銀杉還稀少,野生的絨毛皂莢全世界僅有兩株,并且分布于......
  • 冬季氣候干燥,加上霧霾天氣頻繁,很多人容易上火,嗓音沙啞,并伴隨上呼吸道感染等癥狀,久治不愈。給大家的健康生活帶來了諸多的不便,很多人就問上火吃什么藥好呢?是吃中藥好還是吃西藥好呢?有些中藥價格便宜,對于疏肝理氣,清溫降火有好的效果,下面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