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漢字
● 七 qī ?ㄑㄧˉ ◎ 數(shù)名,六加一(在鈔票和單據(jù)上常用大寫“柒”代)。 ◎ 文體名,或稱“七體”,為賦體的另一種形式。 ◎ 舊時(shí)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稱“做七”。
◎ 七 seven
詳細(xì)字義◎ 七 qī? 〈數(shù)〉 (1) (指事。從一ㄣ。畫以紀(jì)數(shù)。本義:六加一的和) (2) 同本義 [seven] 七,陽之正也。從一,微陰從中斜出也?!墩f文》 其數(shù)七?!抖Y記·月令》 七者,天地四時(shí)人之始也?!稘h書·律歷志》 七主星?!洞蟠鞫Y記·易本命》 七日得?!兑住ぜ葷?jì)》。虞注:“震為七?!? 凡攻木之工七?!吨芏Y·考工記》 有子七人?!对姟ぺL(fēng)·凱風(fēng)》 (3) 又如:七寶(佛經(jīng)上指金、銀、琉璃、硨磲、瑪璃、珍珠、玫瑰);七出(舊指休妻的七種理由:無子,淫泆報(bào)會(huì),不事舅姑,口舌,盜竊,妒忌,惡疾);七年;七秩(七十大壽);七雄(指戰(zhàn)國時(shí)秦、韓、魏、楚、燕、齊、趙七國) (4) 七次 [seven times]。如:諸葛亮七擒孟獲詞性變化 ◎ 七 qī? 〈名〉 (1) 文體名。亦稱七體,騷體的一種 [a kind of literary form]。如:七體(沿襲漢·枚乘《七發(fā)》而成的一種文體;漢·傅毅有《七激》,劉廣有《七興》,曹植有《七啟》,張協(xié)有《七命》) (2) 舊時(shí)人死后每七天為一祭,直到四十九天為止 [seventh]。如:頭七,二七,… (3) 姓(明代有七希賢)
[①][qī][《廣韻》親吉切,入質(zhì),清。](1)數(shù)詞。六加一所得之和。(2)文體的一種。亦稱七體,為賦的另一形式。南朝梁蕭統(tǒng)《文選》列“七”為一門,收錄枚乘《七發(fā)》八首,曹植《七啟》八首,張協(xié)《七命》八首。(3)舊俗人死后每七日一祭,俗稱曰“七”。(4)指西方。(5)姓。明代有七希賢。見明凌迪知《萬姓統(tǒng)譜》。
[上古音]:質(zhì)部清母,tsiet[廣 韻]:親吉切,入5質(zhì),qi,臻開三入眞A清[平水韻]:入聲四質(zhì)[唐 音]:*tsit,tsit[國 語]:qī[粵 語]:ca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