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百家姓
源流一
源于偃姓,出自皋陶氏之后商朝諸侯阮國,屬于以國名為氏。這是中華阮氏的主要起源。皋陶有后裔子孫在商王朝時期被封在阮國(今甘肅涇川),商末,西岐西伯侯姬昌率軍滅了阮國,原阮國王族相約以國名為姓氏,稱阮氏。后來就稱為阮氏。阮國被西周所滅之說可見于《辭?!?,但據(jù)《詩經(jīng)大雅·皇矣》載:“密人不恭,侵阮徂共。王赫斯怒,愛整其旅。以篤于周祜,以對于天下,依其在京,侵自阮疆。徙彼高崗,無矢我陵。我陵我阿,無飲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鮮原。居歧之陽,在渭之將。萬邦之方,下民之王。”商末周初,周武王為彰其天子洪德,安撫夏、商王朝后裔的民心,曾大預(yù)封國,諸如封虞舜的后裔媯滿于陳邑(今河南淮陽),為陳國的開國始君,遂為陳氏的開氏(姓)始祖。周朝如此封國命氏,氏的發(fā)展便迅速增多,阮氏便為眾阮字不同字體的寫法多氏國之一。當時這樣的小“國”,其實都是一些規(guī)模不大的氏族部落。諸如:程國、崇國、扈國、阮國、房國、杜國、箕國、密須國、寒國、過國、庸國、鄴國、鑄國、戈國、邳國、觀國、褒國、緡國、岐國、仍國、奄國、雙國、武羅國等等。后來,阮國在西戎貴族的侵壓下不斷被分割,阮國被迫逐漸東遷,戰(zhàn)國初期為秦國所滅,設(shè)置為義渠邑。阮氏族人為避戰(zhàn)亂和仇殺,后分散到了全國各地。
阮國故地在西漢時期置為安定縣,北魏時期為涇州,唐朝時期改為保定縣,元朝時期改為涇川縣,因涇水而得名。
源流二
源于地名,出自秦朝時期九阮郡,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九阮,戰(zhàn)國時期為林胡之地,即北方游牧民族所居之地,為趙武靈王趙雍(公元前340~前295年)所擴攘,趙武靈王趕走了林胡,吞并了樓煩,奪得大片好牧場,成為北方草原的霸主。九阮成為趙國邊地。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設(shè)置了一個大郡,轄地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烏喇特旗、茂明安旗之地,稱為九阮郡,郡治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包頭市五原縣。
秦、漢之際,有住民以九阮郡名稱為姓氏者,后省文漢化為單姓阮氏。
源流三
石姓有人改姓阮姓.據(jù)《南史》記載,東晉末期,有石姓人改姓阮姓.據(jù)《南史》、《姓氏考略》及《路史》所載,春秋時衛(wèi)大夫石石昔之后有在東晉時改石為阮者.另南朝會稽余姚人石令嬴因得梁武帝寵愛,被蕭衍拜為修容,賜姓阮,其家族或有以阮為氏者.
源流四
出自他族.今臺灣土著、京、彝、回、壯、傣、蒙古、朝鮮、錫伯、苗等少數(shù)民族均有此姓。
郡望
陳留郡:春秋時留邑為鄭國地,后被陳國所得,故曰陳留。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置陳留郡,屬兗州。當時轄陳留(治所,今河南省開封縣東南陳留城),雍丘,酸棗,東昏,尉氏,浚儀等17縣,轄境相當于今河南省民權(quán)縣、寧陵縣以西,開封市、尉氏縣以東,延津縣、長垣縣以南,杞縣、睢縣以北之地。陳留阮姓名人輩出,后世之各地阮姓也主要源于陳留阮姓。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zhàn)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qū)。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qū)。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shè)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國的河?xùn)|路、河?xùn)|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為市,山西省會所在。
九阮郡:戰(zhàn)國時期為林胡之地,即北方游牧民族所居之地,為趙武靈王趙雍(公元前340~前295年)所擴攘,趙武靈王趕走了林胡、吞并了北狄的分支樓煩,奪得大片優(yōu)良牧場,成為北方草原的霸主,九阮遂成為趙國的邊地。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將九阮設(shè)置為一個大郡,轄境包括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烏喇特旗、茂明安旗之地,稱九阮郡,郡治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包頭市五原縣。漢朝初期,漢高祖劉邦改九阮郡為九原郡,到漢武帝劉徹時期,更名為五原郡,其郡地擴為南面黃河,北背祁連山,境域遼闊。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九阮堂:以望立堂,亦稱九原堂、五原堂。
竹林堂:三國時候,阮籍為“竹林七賢”之一,曾官至步兵校尉。
江蘇淮安山陽阮氏族譜一卷,(清)阮應(yīng)徵輯,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復(fù)印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木刻活字印本?,F(xiàn)收藏在江蘇省淮安縣檔案館。
江蘇淮安山陽阮氏家譜三卷,(清)阮蘊村重修,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xiàn)收藏在江蘇省鎮(zhèn)江市博物館。
江蘇淮安山陽阮氏家譜三卷,(清)阮葵生、阮芝生重輯,阮鐘琦增訂,復(fù)印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勺湖草堂木刻活字印本?,F(xiàn)收藏在江蘇省淮安縣檔案館。
江蘇淮安山陽阮氏續(xù)譜存草一卷,阮家駿重輯,復(fù)印木刻活字印本。現(xiàn)收藏在江蘇省淮安縣檔案館。
江蘇淮安山陽阮氏家譜,(清)阮葵生、阮芝生等修,清乾隆五十四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冊。
江蘇揚州阮氏族譜不分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手寫本?,F(xiàn)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xué)會。
浙江鄞縣鄞東鹿峰阮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民國)吳之才纂修,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名賢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F(xiàn)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慈溪阮氏宗譜四卷,(清)阮開除、阮思明纂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敬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F(xiàn)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紹興山阮氏家乘不分卷,(清)阮汝昭修,阮大有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F(xiàn)收藏在河北大學(xué)圖書館。
安徽潛山潛陽阮氏宗譜六卷,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
廣東新會阮氏族譜不分卷,(清)阮有才編,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F(xiàn)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廣東云浮阮氏族譜不分卷,(清)阮麥秋編,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石印本一冊?,F(xiàn)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阮氏宗譜八卷,(清)阮易路重修,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文煥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F(xiàn)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阮氏族譜二卷,(清)阮國玨纂修,清咸豐年間刻,清光緒間續(xù)修木刻活字印本二冊?,F(xiàn)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浙江金華銅峯阮氏宗譜四卷,(清)周泰文拜撰,清光緒元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
暨陽阮塢俞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宣統(tǒng)元年(公元1909年)三斯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浙江紹興越州阮氏宗譜二十二卷,首一卷,(民國)阮彬華、陶念欽纂修,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世懋堂木刻活字印本?,F(xiàn)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南開大學(xué)圖書館、河北大學(xué)圖書館、吉林大學(xué)圖書館、浙江省圖書館、杭州大學(xué)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西安西湖阮氏宗譜四卷,(清)阮松臣等修,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余慶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冊。現(xiàn)收藏在南開大學(xué)圖書館。
安徽合肥阮氏宗譜十五卷,(民國)阮輯五纂修,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敦善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F(xiàn)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浙江奉化奉川阮氏宗譜十三卷,著者待考,民國七年(公元19l8年)木刻活字印本?,F(xiàn)收藏在浙江省奉化縣文物管理局(僅存第九~十三卷)。
江西興國阮氏宗譜,(民國)阮占魁等修,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敦倫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冊。
浙江永康雅莊村志(有李、汪、阮、施、陳、周、林、蔡等姓),(現(xiàn)代)李修龍等修,1996年計算機排印本一冊。
阮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30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189位。阮姓在越南是全國最大的姓氏。在越南語里,阮的國語字拼寫為“Nguy?n”。
阮姓發(fā)源于甘肅涇川,歷周代至秦,逐漸向陜西、河南、山東、山西、河北等地播遷。此際見于史冊者有春秋時魯國人阮氏,始皇時秦人阮翁仲。
湖北通山縣黃沙鎮(zhèn)阮氏宗祠[4]漢末三國魏晉時,繁衍于陳留郡的阮姓名人輩出,聲譽顯赫。永嘉之亂時,阮咸子阮孚、從子阮修及阮修族弟阮放、阮裕兄弟等陳留阮姓避亂南遷,阮修于途中遇害,其家族和阮孚他們到達今江蘇南京,阮裕由于無意仕途,隱居于會稽剡山(今浙江紹興),并有一支阮姓遠徙于廣西合浦。
南北朝時避亂江浙等地之阮姓依舊名人輩出,高官不斷。此間,阮姓因仕宦、避亂、升遷、謀生等原因逐漸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落籍,并有阮姓進入越南,如今仍是越南之大姓。另南朝宋將領(lǐng)、合浦徐聞人因征林邑國(今越南中南部)大敗,子孫遂居遂溪。
隋一統(tǒng)后,有南朝阮姓回遷北方。阮姓入閩始于唐朝,據(jù)《阮氏族譜》載,陳留郡阮安所于天祐四年(970)任邵武教諭,遷居綏安左街巷,為入閩始祖。傳六世至阮文富,約在北宋時遷居福建汀州寧化上進賢坊官圳上。唐末五代時有阮姓入居四川、廣東。
北宋時居于閩縣(今福建福州)一支阮姓北徙吳縣(今江蘇蘇州),南宋時此支阮氏出了阮姓歷史上唯一狀元——阮登炳。另光州固始(今屬河南)人阮思聰徙居建康(今江蘇南京)。
明初,山西阮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被分遷于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湖北等地。明中葉后,有渡海赴臺者。
清康乾后,有山東之阮姓闖關(guān)東到東北三省。如今,阮姓在中國分布較廣,尤以浙江、福建、山東、湖北等省為多?,F(xiàn)代阮姓人口列中國第一百八十九位?!?/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