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百家姓郁姓專欄主要介紹郁姓的起源知識及由來歷史資料,以及推薦多個好聽的郁姓男孩/女孩名字。
  • 郁姓來源
    郁姓起源
    1、大禹之后:相傳大禹老師叫郁華,郁華為郁姓始祖,其后裔稱郁氏,遂成郁姓。
    2、古郁國之后:古有郁國(位置約在今江蘇與浙江省之間),后為春秋時吳國大夫采邑,其后裔以國名為姓氏。 
    3、郁貢之后:春秋時魯相郁貢之后,其繁衍地在今浙江省之吳興一帶。
    4、漢代郡縣郁夷居民之后:郁夷屬右扶風(fēng),在今陜西省寶雞及隴縣一帶。
    5、漢代郡縣郁秩居民之后:郁秩屬?東,在今山東省平度縣。
    6、漢代郡縣郁致居民之后:郁致屬北地,在今甘肅省慶陽一帶。
    7、漢代西域之郁立國國民之后:郁立國在今新疆奇臺縣之西北。
    8、姓所改:姓原為另外一姓,出自太原(在今山西省北部),讀音同郁,因其書寫筆畫太多,而改作郁。
    9、郁姓與尉姓通。
  • 郁姓郡望堂號

    郡望

    黎陽郡:西漢高祖年間設(shè)黎陽縣,屬冀州魏郡,這是??h設(shè)縣之始,治所在大伾山東北。王莽時改名黎蒸,東漢恢復(fù)黎陽縣名。東晉朝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晉朝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屬黎陽郡,黎陽縣屬汲郡。北魏朝孝昌年間(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魏朝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間置黎州,轄黎陽郡。北齊廢黎州,北周朝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復(fù)置黎州,轄黎陽郡。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陽郡并廢,黎陽縣屬衛(wèi)州。隋朝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轄黎陽縣。隋朝大業(yè)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廢黎州,黎陽縣屬汲郡。唐朝武德二年(己卯,公元619年)置黎州總管府,轄殷、衛(wèi)、澶、洹四州。唐朝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總管府,黎州屬相州都督府。唐貞觀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廢黎州,黎陽縣屬衛(wèi)州。北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軍,治所在今大伾山與紫金山之間,轄黎陽縣。北宋朝天圣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軍,治所遷至浮丘山西。北宋朝熙寧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廢軍,黎陽縣屬衛(wèi)州。北宋朝元祐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復(fù)置通利軍,轄黎陽縣。北宋朝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軍升為浚州,治所在浮丘山巔,轄黎陽縣。金國皇統(tǒng)八年(戊辰,公元1148年)改浚州為通州。金天德三年(辛未,公元1151年)復(fù)名浚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農(nóng)歷4月,降州為縣,始稱浚縣,治所遷至浮丘山東北平坡。清朝順治元年(甲申,公元1644年)??h屬大名府,清朝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屬衛(wèi)輝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廢府設(shè)道,??h屬河北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廢道改行署。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屬第十三行署。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浚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屬冀魯豫邊區(qū)行署。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國浚縣政府改屬第四行署。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h全境解放。1949年己丑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共浚縣民主政府改為??h人民政府,屬平原省安陽專區(qū)。1952年壬辰11月15日撤銷平原省。12月1日,??h改屬河南省安陽專署。1958年戊戌4月18日,撤銷安陽專區(qū),??h劃歸新鄉(xiāng)專區(qū)。1961年辛丑12月19日,恢復(fù)安陽專屬,??h歸安陽專署。1970年庚戌安陽專區(qū)改為安陽地區(qū)。1983年癸亥10月撤銷安陽地區(qū),改設(shè)安陽、濮陽兩個市???h屬安陽市。1986年丙寅1月18日,國務(wù)院批準將浚縣劃歸鶴壁市。1986年丙寅,??h轄10鄉(xiāng)1鎮(zhèn),即城關(guān)鄉(xiāng)、善堂鄉(xiāng)、王莊鄉(xiāng)、屯子鄉(xiāng)、白寺鄉(xiāng)、鉅橋鄉(xiāng)、大賚店鄉(xiāng)、衛(wèi)賢鄉(xiāng)、小河鄉(xiāng)、新鎮(zhèn)鄉(xiāng)和城關(guān)鎮(zhèn)。1992年壬申4月24日,河南省民政廳批復(fù),撤銷善堂鄉(xiāng)、大賚店鄉(xiāng),設(shè)立善堂鎮(zhèn)、大賚店鎮(zhèn),實行鎮(zhèn)管村體制,原轄行政區(qū)域不變。1995年乙亥6月12日,省民政廳批復(fù),同意撤銷新鎮(zhèn)鄉(xiāng)、小河鄉(xiāng),設(shè)立新鎮(zhèn)鎮(zhèn)、小河鎮(zhèn)。1997年丁丑7月15日,省政府批準,將??h大賚店鎮(zhèn)劃入鶴壁市郊區(qū)。1997年丁丑12月29日,屯子鄉(xiāng)撤鄉(xiāng)建鎮(zhèn)。1998年戊寅10月8日,鉅橋鄉(xiāng)撤鄉(xiāng)建鎮(zhèn)。2000年庚辰末,浚縣轄六鎮(zhèn)四鄉(xiāng),即城關(guān)鎮(zhèn)、善堂鎮(zhèn)、屯子鎮(zhèn)、鉅橋鎮(zhèn)、新鎮(zhèn)鎮(zhèn)、小河鎮(zhèn)和城關(guān)鄉(xiāng)、王莊鄉(xiāng)、白寺鄉(xiāng)、衛(wèi)賢鄉(xiāng)。

    魯 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qū)。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fù)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zhàn)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qū)。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qū)。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shè)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國的河?xùn)|路、河?xùn)|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為市,山西省會所在。

    高平郡:原為高平縣(今寧夏固原),西晉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將漢朝原有的山陽郡改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東巨野),轄七縣,統(tǒng)轄范圍包括今山東巨野、金鄉(xiāng)、嘉祥、兗州、魚臺、鄒縣等地。兩漢、十六國、北魏均有此縣。北周改為平高郡(今寧夏固原)。漢朝時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稱,言其險固。北魏時期在這一帶置軍鎮(zhèn),置郡,皆稱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東微山),北齊移治任城(今山東濟寧),隋朝開皇初年廢止。

    膠東郡:西漢時期設(shè)置膠東郡,之后有時是國,治所在即墨(今山東平度)。

    富陽縣:即今位于浙江省西北部的富陽市,位于富春江下游,屬杭州市所轄,東接杭州市蕭山區(qū),南連諸暨市,西倚桐廬縣,北與臨安市、杭州市余杭區(qū)接壤,東北與杭州市西湖區(qū)毗鄰。富陽歷史悠久,秦王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縣,初置縣時幅員遼闊,轄境含今桐廬、建德等地。三國吳黃武四年(乙巳,公元225年),析富春縣地置建德、新昌(后改壽昌)、桐廬三縣,次年(丙午,公元226)年又置新城(后改新登)縣。富陽、新登兩縣建置以此而始。富陽古稱富春,新莽始建國元年(己巳,公元9年)改名誅歲。東漢建武元年(乙酉,公元25年)復(fù)名富春。東晉太元十九年(甲午,公元394年),為避簡文帝生母宣太后鄭阿春諱,更名富陽,富陽之名始于此。新登初名新城,五代后梁開平元年(丁卯,公元907年)太祖朱溫為避其父朱誠諱,改名新登,新登之名始于此。富春之地,春秋屬越,戰(zhàn)國屬楚。秦漢以后,隸屬多變。隋、唐直至宋、元、明、清,均歸杭州府(臨安府、杭州路)所轄。民國時期初屬錢塘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廢道直屬于省。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屬第一行政區(qū),后又多次變更,至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改隸第四行政區(qū)。1949年5月4日富陽解放,初屬臨安專署,1952年改為省直轄,1955年劃歸建德專署。1958年12月,改屬杭州市至今。富陽歷史上曾兩度撤并:隋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并入錢唐(后改錢塘)縣,隋大業(yè)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fù)置;1960年8月并入桐廬縣,1961年12月復(fù)置。新登歷史上曾五次省并:三國吳黃武七年(公元228)并入桐廬縣,西晉太康十年(己酉,公元289年)復(fù)置;旋又廢入富春,東晉咸和九年(甲午,公元334年)復(fù)置;隋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并入錢塘縣,隋大業(yè)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fù)置;唐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并入富陽縣,唐永淳元年(壬午,公元682年)復(fù)置;1958年10月并入桐廬縣,1961年12月又從桐廬縣析出,劃歸富陽縣。1994年1月18日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撤銷富陽縣,設(shè)立富陽市,行政區(qū)域不變,隸屬關(guān)系依舊,全市設(shè)鄉(xiāng)鎮(zhèn)、街道二十五個。

    堂號

    黎陽堂:以望立堂。

    魯國堂:以望立堂。

    膠東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富陽堂:以望立堂。

  • 郁姓家乘譜牒

    江蘇南京安福郁氏(郁氏)譜碟、安福郁氏(郁氏)上團民房族譜,(宋)郁明禮(郁明禮)初修于宋乾道年間。(明)郁叔彥二修于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戶部尚郁新序,(明)郁志鋼、郁鍵理三修于明成化丙申(公元1476年),四修于清雍正乙卯(公元1735年)為上三團民房族譜,縣令張崇樸,縣儒學(xué)教諭滏修序。(清)郁彝齋序并五修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04年),六修于清咸豐已未年(公元1859年)為上三團民房族譜,(民國)郁德潤序并七修于民國丁已年(公元1917年)為上三團民房族譜;每部譜現(xiàn)存木刻活字印本十三本。八修于1998年,為《郁氏(郁氏)溫公族譜》計算機打印本。安福郁氏(郁氏)下三團有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所修《謙公郁氏(郁氏)族譜》共八冊。這些族譜現(xiàn)被收藏在洋溪窯家加山、洋溪店背、洋溪牌頭、洋溪牌頭下路、洋溪合村等地。

    江蘇無錫郁氏(郁氏)宗譜六卷,(清)郁惟泰等纂修,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木刻活字印本。先祖為郁望,始遷祖為[明]郁開宗?,F(xiàn)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上海崇明魯國郡郁氏(郁氏)宗譜,(清)郁兆培纂修,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木刻活字印本。先祖為[宋]郁麟。始遷祖為[元]郁君盛?,F(xiàn)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上海崇明魯國郡郁氏(郁氏)宗譜,(清)郁士仁等纂修,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先祖為[宋]郁麟。始遷祖為[元]郁君盛。現(xiàn)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上海郁氏(郁氏)家譜十二卷,首一卷,(民國)郁惠培等纂修,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為[清]郁建臣,始遷祖為[清]郁潤桂?,F(xiàn)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上海郁氏(郁氏)家乘不分卷,(民國)郁錫璜等纂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鉛印本。始遷祖為[清]郁天行?,F(xiàn)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湖南長沙善邑郁氏(郁氏)初修宗譜二卷,(民國)郁映瑞纂修,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為郁祚遠,先祖為[明]郁敬祖。現(xiàn)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江蘇無錫錫山郁氏(郁氏)宗譜二十卷,(民國)郁秉堅等纂修,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先祖為郁望,始遷祖為[明]郁開宗?,F(xiàn)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江陰澄江郁氏(郁氏)宗譜二十四卷,(民國)郁殿安主修,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鉛印本。始遷祖為[元]郁彥良?,F(xiàn)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 郁姓遷徙分布

    郁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dāng)今已經(jīng)與郁氏不分彼此,皆稱郁氏(在臺灣省有極少數(shù)人仍稱郁氏),在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二十位,人口約四十六萬六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029%左右。

    據(jù)史籍《元和姓纂》記載,春秋時期,魯國有宰相名叫郁黃,又被稱為郁貢,自郁黃之后,便有了郁氏(郁氏)。

    另據(jù)史籍《姓考》記載,春秋時期,吳國大夫食采于郁邑,他的后代便以地名“郁”為姓氏。又據(jù)《姓氏五書》記載,西域有郁立國,其國人則以國名中的郁為姓氏。

    兩千多年來,郁氏(郁氏)族人不斷繁衍壯大,并逐漸形成眾多的支系。據(jù)歷史文獻考證,郁氏望族歷史上出自于黎陽郡。位于富春江畔的浙江省富陽市,這里聚居著一支郁氏(郁氏)后裔,其祖上在南宋時期,以御醫(yī)的身份從北方遷移到浙江,起初定居在余杭,后來又遷到蕭山。綿延至第四世郁義安(郁義安)時,他攜家人到富陽經(jīng)商做生意,從而定居在富春江邊,距今已有四百多年了。

    魏、晉時期,郁氏(郁氏)族人曾在今河南??h繁衍昌盛,此地原屬黎陽縣,后隸黎陽郡,其與太原一樣同為郁氏(郁氏)發(fā)展史上之重要郡望。

    唐、宋以后,郁氏(郁氏)族人之繁衍重心已轉(zhuǎn)移至南方,尤以華東為中心,他們分布于安徽淮南、江蘇蘇州、盱眙、昆山、太倉、吳江、上海、浙江杭州、崇德、嘉興等地。

    宋、元亂世中,郁氏(郁氏)族人漸趨播遷于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南方省份。

    明朝初期,山西郁氏(郁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江蘇、浙江、河南、陜西、甘肅等地。明朝中葉以后,郁氏大多簡筆為郁氏,廣東、廣西、海南島均有了郁氏(郁氏)人家,并有沿海之郁氏(郁氏)渡海赴臺,現(xiàn)今臺灣之臺北便留居有不少的郁氏(郁氏)家族。

    清朝時期,郁氏(郁氏)族人在全國分布之地愈廣。如今,郁氏(郁氏)族人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江蘇、上海、浙江等省市為多。

    歷史上,郁氏(郁氏)不僅是富陽的望族,還是富陽的一個大姓。郁氏(郁氏)家族在富陽有過很輝煌的時期。過去,曾經(jīng)叫富陽城是郁氏(郁氏)的天下,有“郁半街”、“郁半城”之稱。大多商行都是郁氏(郁氏)的。富陽城周圍的田梯,也有大量是郁氏(郁氏)的。周圍的山上有郁氏(郁氏)的祖墳。到了“洪楊”以后即太平天國以后,他們就逐漸衰落下去了,一部分郁氏(郁氏)族人去了江西等地,留在富陽有三支宗族,一支在富春江以南的鄉(xiāng)下,一支在富春江以北的鄉(xiāng)下,郁氏(郁氏)這一支宗族一直在富陽鎮(zhèn)上住。從第四世郁義安(郁義安)到富陽,到郁達夫這一輩,正好是十九世?,F(xiàn)在浙江富陽的郁氏(郁氏)已有了郁達夫的重孫輩,已到二十二世。

  • 郁姓男孩名字推薦
    郁卓銘  郁珧天  郁堯天  郁烑天  郁耀天  郁烑添  郁珧添  郁珧掭  郁珧忝  郁永平  郁佳雪  郁佳雨  郁一鳴  郁嘉妍  郁海濤  郁俊恩  郁可欣  郁茗蘩  郁響洱  郁宗琦  郁宗添  郁凌涵  郁明軒  郁繹愉  郁俊鋒  郁金彰  郁壹銘  郁利雅  郁金諾  郁欽馨  郁浩哲  郁勤豐  郁雯淄  郁國振  郁文姿  郁秋芳  郁亞峰  郁恩銘  郁梓揚  郁梓浩  郁梓皓  郁光鑫  郁丞秋  郁鑫偉  郁才力  郁繹琛  郁武靈  郁觀候  郁孟贛  郁雅婷  郁寶華  郁桓蓉  郁宜矗  郁譜裙  郁薪渭  郁淳驛  郁棋鈞  郁譯棟  郁智驛  郁騰越  郁祖權(quán)  郁曜豪  郁章祖  郁章越  郁章哲  郁章俊  郁闊銘  郁謳種  郁鈞禳  郁環(huán)蜻  郁騰堤  郁文博  郁博瑞  郁東浩  郁可妍  郁萌萌  郁可怡  郁泊君  郁曉星  郁恩澤  郁婧賢  郁傳鏢  郁傳凱  郁傳博  郁傳磊  郁傳金  郁傳名  郁傳祝  郁傳件  郁傳吉  郁傳祥  郁傳珠  郁傳錳  郁傳超  郁傳水  郁傳海  郁傳清  郁傳鑫  郁傳洪  郁昊睿   查看更多郁姓男孩名字
  • 郁姓女孩名字推薦
    郁瑞琦  郁婉婷  郁秋琳  郁勝榮  郁景淇  郁春莉  郁春霞  郁文娟  郁雅昕  郁可忻  郁艷萍  郁麗蕾  郁淅琪  郁弋琳  郁倩倩  郁玉英  郁新瑩  郁瑩彤  郁新薈  郁沛文  郁昕瑩  郁晨瑩  郁春嵐  郁茹盈  郁佳芃  郁涵秀  郁金姍  郁佳綺  郁鑫瑩  郁甜蓉  郁薈婷  郁貞璇  郁茹弈  郁怡涵  郁嬡妍  郁思瑩  郁惺怡  郁小露  郁芝穎  郁滓萌  郁佩霞  郁惠悅  郁葉楠  郁碗琳  郁云文  郁珍寶  郁琳杰  郁驪穎  郁凌燕  郁靖玉  郁安琳  郁瑩蘭  郁獻玲  郁怡蓉  郁苡琳  郁鈴芳  郁美菊  郁穎慧  郁真悅  郁欣婷  郁維蓉  郁世瑩  郁檜茹  郁莎婷  郁菁菁  郁瑩毅  郁樊玉  郁燕明  郁夢婷  郁欣萍  郁茂琴  郁茹涵  郁茹琳  郁怡靚  郁榮蘭  郁璇倩  郁麗英  郁永琴  郁新秀  郁婕妍  郁涵怡  郁嫻婷  郁姿燕  郁曉君  郁子萱  郁貽媛  郁素瑤  郁夢瑋  郁琳芯  郁嘉文  郁思婷  郁嘉穎  郁紅娟  郁浩琳  郁怡田  郁真茹  郁峻瑤  郁令嫣  郁艷紅  郁曉萍   查看更多郁姓女孩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