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百家姓
1.《元和姓纂》:魯傾公孫公雅,為秦符笙令,因?yàn)槭稀,樼??!缎帐霞本推罚悍?,魯傾公孫雅。為秦符令。因氏焉?!稄V韻》:雅仕秦璽令,得氏,瑯琊。宋代歐陽修《符氏族譜》,明代宋濂《符氏世譜記》,明代丘?!妒酪糜洝?,也基本上如上所說。以上文獻(xiàn)說明符氏源出于姬姓,是周文王的后裔,“符璽令”是官名,所以符氏是以官職名命氏的。公元前256年楚國滅魯國,魯傾公的孫子雅在秦國任符璽令,世人便稱之為符氏,因而可見符氏得姓于戰(zhàn)國末年,距今約2240年歷史。“符”是古代朝中傳達(dá)命令,調(diào)遣兵將所用的憑證,先用金、玉、銅、竹、木制成某種形態(tài),再從中間剖成兩半,君王的使者和被調(diào)遣的人各持一半,傳令時相吻合,以驗(yàn)真假。
2. 在距今1600多年以前的南北朝時期,前秦氐族人苻洪改蒲氏為苻氏,從草不從竹,其孫苻堅登基稱帝,淝水一戰(zhàn)兵敗后,苻氏后人有的因避禍逐漸改為符姓,所以苻氏后人也融為符氏的一支。由此可知符姓是世界上歷史最久的姓氏之一。
3.今黎族、蒙古族、苗族、土家族、壯族,回族,滿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4. 五代時,其他姓氏所改。郎姓有改姓符的。
5.元末湖南由符分出符姓,今已經(jīng)繁衍約10萬人。
6.1952年國家強(qiáng)制文字改革,有很多符氏改為符氏改為付氏,歷史上沒有付氏,其中河南省太康縣符草樓鄉(xiāng)都曾被改寫為“付草樓”,當(dāng)代符氏也因簡寫分離開一部分為付氏。
7.源于匈奴族,按史籍《趙氏金石錄 卷二十》中的記載:“偽漢司徒劉雄碑跋引碑云:‘公諱雄,字符英,高皇帝之胄,孝宣帝玄孫。值王莽篡竊,遠(yuǎn)遁邊朔,為外國所推,遂號單于。’按雄卽劉淵之弟,是屠各胡在當(dāng)世直冒稱漢宣帝之玄孫也。” 符姓出自十六國時期漢國大司徒劉雄,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劉雄,字符英,是南匈奴首領(lǐng)劉淵的弟弟,在劉淵于西晉永安元年(西元304年)創(chuàng)建了漢政權(quán)(前趙國)之后,出任其大司徒之職。
漢國政權(quán)(前趙國)從西元304~330年一共存在了二十六年,全盛時期擁兵二十八萬余,據(jù)有今陜西、山西、河南、甘肅各一部,當(dāng)時,關(guān)隴氐、羌等莫不降附,就連前涼政權(quán)的張茂亦遣使貢獻(xiàn)。
到了(西元304年),前趙國末 王侯劉曜曾赫赫有名一時,滅了西晉王朝。后他親率大軍與后趙國石勒激戰(zhàn)。
漢國政權(quán)(前趙國)滅亡之后,劉雄的后裔子孫為避免后趙石勒家族的迫害,遂隱去劉氏,改以先祖之字為姓氏,稱符氏、英氏,后逐漸文化上漢化,世代相傳至今。
8:源于鮮卑族官位,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符璽郎中臣拔拔臻,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符璽郎中臣,是北魏時期職掌王廷玉璽、各部印章的重要大臣。
南北朝時期,北魏政權(quán)將下屬州、郡、府、縣的官府印章設(shè)為正、副符方式,正符在朝廷,副符在各級地方行政長官之手,兩符合一稱作“印信”;凡發(fā)生了地方行政長官有抗廷令、謀叛等狀況,王廷則擊碎正符,副符自然失效,其印亦不復(fù)存在,以示其不再具有行政效力。
在鄧名世所撰《姓氏辯證》中記載:“后魏獻(xiàn)帝次兄為拔拔氏,后改為長孫氏。”指明長孫氏原姓拔拔氏,出自鮮卑拓拔部王族,時有“符璽郎中臣”河南郡拔拔臻,就是后來的北魏孝文拓跋·宏(元宏), 時任河南郡符璽郎中臣,當(dāng)時其家族姓氏還未統(tǒng)一為拓拔氏,他在憑吊殷商末紂王王叔比干的碑文中所使用的題名,就是拔拔臻。在后來的北魏時期,除了嫡系的拓拔氏之外,還有庶系的拔拔氏。
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支庶后裔子孫中,有延續(xù)拔拔氏之姓氏者,該家族后來有以先祖原官稱為漢化姓氏者,改稱符璽氏,進(jìn)而省文簡化為單姓符氏,后逐漸文化上漢化族,成為今符氏家族中的重要成員之一。
該支符氏與拔氏、長孫氏同宗同源,。
9:源于官位,出自元朝時期官吏符牌使,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符牌使,全稱為“符牌大使”,是元朝時期符牌局的最高長官,轄下有符牌副使,官秩正八品,隸屬于工部,專職掌管制造各級軍制將領(lǐng)的虎符等符印。
在符牌使的后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在明朝時期即漢化為符氏,世代相傳至今。
至于符氏的部分發(fā)源地,一說為雅為官的地方,陜西咸陽一帶,另一說為雅的祖籍地瑯琊,今山東臨沂,諸城一帶,符雅的后人在瑯琊、淮陽一帶繁衍生息。西漢至隋唐時符氏在瑯琊衍為望族,因?yàn)榉攀乾樶怂詫W(xué)者認(rèn)為瑯琊(今山東臨沂)為符氏發(fā)源地。山東臨沂在2004年成立了魯瑯琊符氏社,2006年馬來西亞符氏總會向魯瑯琊符氏社捐款2.6萬圓人民幣,用于修繕和保護(hù)世界符氏文化遺址。
郡望
瑯琊郡:秦始皇置。相當(dāng)于今天山東省東南部諳城、臨沂、膠南一帶。
堂號
瑯琊堂:出自戰(zhàn)國時期的符家族。西漢至隋唐他們一直在山東省的諸城、沂、膠南等地繁衍為望族。這些地方,過去屬瑯琊軍郡境內(nèi),所以,散布于各地放的符氏人家,為了紀(jì)念祖先的出處,世代沿用“瑯琊”堂名。
此外,符姓的主要堂號還有:“積善堂”等。
符氏出自姬姓。
符和璽是古代很重要的東西:符是古代君王傳達(dá)命令、調(diào)兵遣將的憑證,作用類似于令箭;而璽是大印一類的東西。春秋時期,秦 國設(shè)置有符璽令這一官職,就是專門管理兵璽印的。魯頃公的孫子公雅曾在秦 國擔(dān)任符璽令,他的后代也以官名作為姓氏,稱為符氏,是今天符姓的起源。符氏世居瑯琊(今山東省諸城市),后因金人入侵,南遷吳中。明太祖時遷徙全國各地,如星羅棋布于江蘇、浙江、廣東、海南、湖南等地。符氏始祖秉政公偕始祖母李太孺人自蘇州閶門渡江北上,定居于鹽之岡門。自此傳至十四世祖公言、振言、盛言、有言四言公又舉家遷至鐘莊丁港。再后來十七世祖華年公又遷移到高作王莊,這便是符氏積善堂這一宗支的由來。符姓入瓊(今海南省)而籍居者計有:元生、有辰、符諸、大本四人。元生為公雅三十九世孫,原籍河南 宛邱縣,于唐昭宗大順二(891年),同弟元先,元量入瓊。符有辰為公雅四十三世孫,生于福建莆田。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入瓊。符大本為公雅五十四世孫,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由福建莆田嵌頭村入瓊。符諸為公雅四十三世孫,于宋仁宗康定之年(1040年)由福建莆田入瓊。 符敬宗支,廣東 廉江族譜記載,敬宗祖居福建 莆田縣, 大約于明朝洪武年間因犯法攜妣李氏出逃,經(jīng)今廣東 南雄珠璣巷,改落籍今廣西博白縣東平鎮(zhèn),后遷今廣東茂名姚村,子德芳(即符芳),孫寶昌(即符寶),寶公生六子即瓊、衡、清、須、博、斌,形成今博 白、茂名、吳川、廉江、海南文昌及會同、雷州等六地的符氏,今后裔約7萬人:遷落籍概況:大公符瓊,號如山,遷籍高州府茂名縣仙石嶺姚村,南符塘;二公符衡,號如龍,遷籍廣西博白縣沙河市獨(dú)竹茅塘、蛇角堡兩村;三公符清,號如 水,遷籍高州府吳川縣塘欖符屋、西坡村;四公符須,號如進(jìn),遷籍石城縣山車,幻鼎村;五公符博,號如樂,遷籍瓊南會同、文昌兩 縣;六公符斌,號如由,遷籍雷州府??悼h和家村 。九六支,遷雷始祖九六公,大約于明朝末年落籍,祖居福建 興化府莆田縣馬冼(屎)街73號。符氏上海始遷祖,相傳于200年前自上??h龍華鎮(zhèn)遷至三林塘百曲,后再遷至南匯縣龍王廟(今川沙花木鄉(xiāng))鎮(zhèn)定居。現(xiàn)花木鄉(xiāng)有符姓人,聚居于龍王廟鎮(zhèn)中街和南街……符氏在歷史上也是人材輩出,史載南唐趙州刺史符令謙政績顯著,被老百姓稱做“良刺史”。北宋時雄軍節(jié)度使符彥卿,大破遼兵于嘉山、陽城,封魏王,加封太師,遼兵聞其名而喪膽,所以人稱“衛(wèi)符王”。一千年前表現(xiàn)得燦爛輝煌的符氏家族,是發(fā)祥于河南省淮陽縣一帶。頂著這份無比光榮的傳統(tǒng),他們的子孫逐漸播遷到其他地方,而且,遍布于世界各地的符姓人家,一個個慎終追源,都未曾忘記他們的老家在河南。
符姓人口較多,當(dāng)今國內(nèi)人口約100多萬,約占國內(nèi)漢族人口的千分之六,國外符姓人口約30多萬,約占國外華人的百分之一。綜合符氏約140萬人口是當(dāng)今中國漢族姓氏排名第100——140位之間的姓氏。在中國13億人口的大國僅1000個常用姓氏中符姓是靠在前列的大姓。北宋初年編撰、流傳至今影響極深的《百家姓》中收集了504個姓氏,這些姓氏是中華民族的常用姓氏。它的體例除了四言韻文便于誦記之外,排列先后的一個標(biāo)志是“大姓望族”?!栋偌倚铡分蟹找彩浅S眯帐现?,亦排列其間。其中在海南省,符姓是一個人數(shù)很多、影響很大的“大姓”。在全省姓氏排列中位居第三。
符姓在秦漢時期主源繁衍于今山東膠南縣,并且人口眾多,為當(dāng)?shù)刂?,古時此地為瑯邪郡,后世各地之符姓多由此郡分衍而出,故后世符姓有以瑯邪為其郡望堂號的。東漢時,陳留浚儀(今河南開封)人符融可謂符姓見諸史冊之第一人,也表明了符姓緩慢向周邊各省播遷的史實(shí)。魏晉南北朝時期,符姓逐漸遍及黃河中下游各省,并有南徙于江蘇、安徽、浙江、湖北、四川、湖南等南方省份者。隋唐之際,符姓之主源依舊繁衍于北方,唐末五代時,陳州宛邱(今河南淮陽)、趙州昭慶(今河北趙縣)成為天下符姓關(guān)注之焦點(diǎn),可謂人丁興旺,世代顯達(dá),當(dāng)然,此一時期的動蕩不安,也加劇了北方符姓南遷的腳步,江西成為符姓這一時期的主遷地。兩宋時期,符姓發(fā)展有了新特點(diǎn),原先繁衍于北方,以北方為中心聚集區(qū)的符姓其重心向南部省份轉(zhuǎn)移,而且無論在人數(shù),抑或在名人人數(shù)上都反映了這一特點(diǎn)。宋元時期,江西等地的符姓開始進(jìn)入福建,而后分衍至廣東、海南、廣西等省區(qū)。金人入侵,符氏南遷吳中。
歷明清兩代,符姓逐漸播遷到臺灣、祖國之東北、西南、西北各地。如今,符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廣東、海南二省多此姓,上述兩省之符姓約占全國漢族符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 明清時期符氏已經(jīng)開始向海外發(fā)展,到解放前符氏已經(jīng)發(fā)展分布到世界各地。當(dāng)代國外符氏尤以東南亞分布最廣。
在符氏的發(fā)展歷史上,有不少關(guān)鍵時期,約2240年前得姓,唐五代宋得以壯大,1500多年前融入苻氏,解放后分離也一部分為付氏。
符姓傳承至今已經(jīng)是第70多代,在這22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符姓人家又衍化為諸多少數(shù)民族,今黎族、蒙古祖、苗族、土家祖、回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符姓人家已融合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
符姓分布在中國2000個縣市中的約500個縣市中,在中國約有300個符家村宗族聚居地,遍布在中國的東南西北。海外符姓分布在新家坡,馬來西亞,泰國,澳大利亞,美國等7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海外僅馬來西亞符氏家族就已發(fā)展到12萬人。所以說符姓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姓氏之一。
符姓郡望瑯琊(今山東臨沂),有約10個堂號(瑯琊堂,義陽堂,蘇南“積善堂”。“忠厚堂”。湖南湘西“眘笽堂”浙江寧波“顯承堂”浙江“明遠(yuǎn)堂”,湖南長沙敦本堂”)?,F(xiàn)存10多個符氏宗祠,今存家譜40多份,尤以《海南符氏家譜》為最,38冊,泱泱大作1800萬字,為海內(nèi)外符氏宗親尋根問祖提供了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