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拼音:hè xìng
賀姓簡介
賀(hè)姓,據(jù)1998年統(tǒng)計,是第97大姓。 《通志氏族略》上提供了十分詳盡的答案:“賀氏,即慶氏也,姜姓,齊恒公之支庶也;漢時避安帝父諱改為賀氏。”另外, 《姓氏考略》也指出:“后漢慶純,避安帝父孝德皇帝諱改為賀氏,望出會稽、河南”; 《姓纂》則記載說:“齊公族慶公之后。”從以上這些考據(jù)資料,對于賀氏的來龍去脈,就一目了然了——賀姓是從慶氏改過來的,改姓的緣故,是為了避帝王的名諱。而慶氏,原來是周朝齊國的公族,是曾經(jīng)稱霸春秋的齊桓公的后代,而齊國的始祖又是那位輔佐文王定天下有大功的姜子牙,則后世的賀姓人士,自然也是姜太公的后裔了。實際上,賀姓的淵源,尚不僅止于姜太公,還可以進一步追溯到比黃帝更早的神農(nóng)氏,因為姜太公是神農(nóng)氏的后代,神農(nóng)氏居于姜水,他的后裔就以姜為姓,而《左傳》上也說:“炎帝神農(nóng)氏,姜姓之祖。”
賀姓來源
出自姜姓
賀姓出自姜姓,是為避帝王名諱所改的姓氏。春秋時,齊桓公(姜姓)有個孫子叫公孫慶克,她的兒子慶封以父名命氏,稱為慶氏。慶封在齊靈公時任大夫,在莊公時與崔杼曾為上卿,執(zhí)掌國政。后兩人再升為左右相國。因崔杼家內(nèi)發(fā)生內(nèi)亂,慶封以弒君罪滅掉崔氏,獨霸朝政。于是慶封把政事交給兒子慶舍處理,自己只管吃喝玩樂,引起了朝上朝下對慶氏的不滿,后慶封的親信盧蒲癸和王何,趁慶封外出之機,殺死了慶舍,慶封見勢不妙,便逃到了吳國。吳王噶朱方封給慶封,慶氏宗族聞訊趕來相聚,從此,慶氏比在齊國時還要富裕。至西漢末,子孫徙會稽山陰,東漢時傳至慶儀為汝陰令,其曾孫慶純官拜侍中,為避漢安帝的父親劉慶的名諱,"慶"字改為同義的"賀"字。慶純改為賀純。史稱賀姓正宗。是為江蘇賀氏。
避諱改姓
賀姓出自他族改姓。據(jù)《魏書。官氏志》等所載,南北朝時后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實行漢化,將鮮卑族復(fù)姓賀蘭氏、賀拔氏、賀狄氏、賀賴氏、賀敦氏皆改為漢字單姓賀氏。是為河南賀氏。
賀姓是因避諱而改成的姓。
賀氏原為慶氏。后因避諱而改為賀氏。據(jù)《通志·氏族略》記載:“慶氏,姜姓,齊桓公之子公子無虧之后也。無虧生慶克,亦謂之慶父,名字通用,是亦以字為氏者。”春秋時期,齊桓公有子無虧,后來無虧有子慶克。慶克的兒子名封,以父親的字為姓氏,叫慶封,從此其子孫便相繼以慶為姓氏,于是便有了慶氏。
據(jù)史書記載說,慶封在齊景公時任左相,因與右相崔杼有矛盾,于是乘崔杼家中發(fā)生內(nèi)亂之機,指使人攻殺崔杼的兒子,滅了崔氏,后自任相國,獨攬朝政。后來慶封把政事全權(quán)交給兒子慶舍處理,自己只管玩樂,因而引起其他大臣的不滿。齊國的大族田、鮑、高、榮氏經(jīng)過密謀,乘慶封外出之機,發(fā)動政變,攻殺慶氏宗族。慶封返回途中聞訊后,逃到了吳國。吳王收留了他,并把朱方(今江蘇丹徒縣)一帶的土地賜給他。后來,在齊國政變中幸存下來的慶氏族人聞訊趕來相聚,于是慶氏就開始在南方繁衍。直到東漢安帝時,為避漢安帝父親劉慶的名諱,慶封的裔孫才由慶姓改為意思相近的賀姓。此即《元和姓纂》所云:“慶封以罪奔吳,漢末徙會稽山陰,后漢慶儀為汝陰令,慶普之后也,曾孫純避雙安帝父諱,始改賀氏。”因為當(dāng)時全國都避諱“慶”宇,所以凡姓慶者均改為賀氏。
賀氏還有一支是少數(shù)民族改姓為慶氏的,出自河南。北魏孝文帝自大同遷都洛陽后,將北方鮮卑族復(fù)姓賀賴、賀蘭、賀拔、賀敦等姓氏都改為單姓賀氏,從而形成了河南郡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