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地馬拉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危地馬拉共和國(西班牙語:República de Guatemala),臺灣譯為瓜地馬拉,是中美洲的一個國家,位于北美洲大陸的南部。它西濱太平洋,東臨加勒比海,向北與墨西哥相接,向東北鄰伯利茲,向東南鄰洪都拉斯和薩爾瓦多。

    中文名稱:

    危地馬拉共和國

    英文名稱:

    The Republic of Guatemala

    簡稱:

    危地馬拉

    所屬洲:

    北美洲

    首都:

    危地馬拉城

    主要城市:

    危地馬拉城、巴里奧斯港

    國慶日:

    1821年9月15日

    國歌:

    《快樂的危地馬拉》

    國家代碼:

    GUA

    官方語言:

    西班牙語

    貨幣:

    格查爾

    時區(qū):

    比北京時間晚14小時

    國家領(lǐng)袖:

    總統(tǒng)阿爾瓦羅·科洛姆,副總統(tǒng)拉斐爾·埃斯帕達

    人口數(shù)量:

    1400萬人(2009年)

    人口密度:

    134.6人/平方千米

    主要民族:

    印歐混血種人、白人

    主要宗教:

    天主教

    國土面積:

    108890平方千米

    水域率:

    0.4%

    GDP總計:

    389.83億美元(2008年)

    人均GDP:

    2850美元

    國際電話區(qū)號:

    +502

    國際域名縮寫:

    .gt

    道路通行:

    靠右駕駛

    國家格言:

    發(fā)展自由,促成豐饒

    國花:

    白蘭花

    國鳥:

    格查爾鳥

  • 詳細解釋


     國旗國徽

    國旗: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8∶5。由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組成,中間為白色,兩邊為藍色;白色長方形中央繪有國徽圖案。國旗的顏色來自原中美洲聯(lián)邦國旗之顏色。藍色分別象征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白色象征對和平的追求。

    國徽: 呈圓形,藍色圓面中間有一幅展開的軸卷,其上用西班牙文寫著“1821年9月15日,自由”,以紀念危地馬拉擺脫西班牙殖民統(tǒng)治獲得獨立。軸卷上棲息著一只綠色的“格查爾”鳥。這是危地馬拉的國鳥,也稱“自由之鳥”,被視為自由、愛國、友誼的象征。軸卷背后交叉著步槍和長劍,象征該國人民時刻準(zhǔn)備捍衛(wèi)祖國的自由。上述圖案由月桂樹枝環(huán)抱。

    自然地理

    位于中美洲北部,與墨西哥、伯利茲、洪都拉斯和薩爾瓦多接壤。南瀕太平洋,東臨加勒比海的洪都拉斯灣,陸疆同墨西哥、薩爾瓦多、洪都拉斯和伯利茲接壤。全境三分之二為山地和高原。西部有庫丘馬塔內(nèi)斯山脈,南部為馬德雷山脈,西部和南部屬火山帶,有火山30多座,塔胡穆爾科火山海拔4,211米,為中美洲最高峰。地震頻繁。北部有佩滕低地。太平洋岸有狹長的沿海平原。主要城市多分布在南部的山間盆地。位處熱帶,北部及東部沿海平原地區(qū)屬熱帶雨林氣候,南部山地屬亞熱帶氣候,一年分干濕兩季,5-10月為濕季,11月至次年4月為干季。東北部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南部為500-1,000毫米。森林占全國面積的一半,佩滕低地尤為集中;盛產(chǎn)桃花心木等貴重木材。礦藏有鉛、鋅、鎳、銅、金、銀、石油等。

    其北部的低地平原佩滕是熱帶雨林,中部的高地上的火山可達4200米,太平洋畔狹窄富饒的平地又是熱帶氣候。

    中部的高原也是危地馬拉的文化中心,在這里,在1300到1800米高處全年氣溫溫和,日溫度在18到28℃之間,在更高處一月和二月往往會比較冷。

    歷史沿革

    危地馬拉是古代印第安人瑪雅文化中心之一。

    1524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

    1527年西班牙在危設(shè)置都督府,管轄除巴拿馬以外的中美洲地區(qū)。

    1821年9月15日擺脫西班牙殖民統(tǒng)治,宣布獨立。

    1822—1823年成為墨西哥帝國的一部分。

    1823年加入中美洲聯(lián)邦。

    1838年聯(lián)邦解體后,于1839年再次成為獨立國。

    1847年3月21日危地馬拉宣布建立共和國。

    從4世紀到11世紀危地馬拉的佩滕低地地區(qū)是瑪雅文化的中心,這個時期留下來得許多金字塔和城市的廢墟至今仍然可見。

    11世紀末低地地區(qū)的瑪雅文化被消滅后在中央高地地區(qū)仍然存在。

    1523年西班牙人來到危地馬拉,他們摧毀了當(dāng)?shù)氐默斞盼幕㈤_始在危地馬拉殖民。由于西班牙殖民者的消滅政策,幾乎所有此前的瑪雅書籍都被銷毀了,只有很少的書籍被保留到今天。

    1821年9月15日危地馬拉脫離西班牙。從1823年到1839年危地馬拉是中美洲聯(lián)邦的一員,一直到1840年危地馬拉才完全獨立。

    從1841年到1871年保守派組織危地馬拉的政府。他們試圖在保留殖民時期留下來得等級制度的同時緩慢地使國家經(jīng)濟現(xiàn)代化。

    從1871年到1944年國家政治主要是自由民族式的。國家經(jīng)濟的現(xiàn)代化是政治的重點。同時大面積的咖啡和香蕉莊園開始出現(xiàn)。尤其聯(lián)合水果公司在這方面起了巨大作用。

    1944年十月革命后前獨裁者被推翻,危地馬拉民主化,媒介報道獲得自由,危地馬拉歷史上第一部保護工人利益的法律生效,1950年到1954年執(zhí)政的哈科沃·阿本斯總統(tǒng)施行了土地改革,當(dāng)時占全國人口2%的大地主占有全國約70%的可耕地。

    聯(lián)合水果公司在危地馬拉擁有其最大的莊園,而且它還擁有中美洲國際鐵路公司和危地馬拉僅有的一個海港。在它的驅(qū)使下,美國外交部開始對危地馬拉展開宣傳戰(zhàn)。中央情報局與危地馬拉軍人中的反對派合作開始了一個被稱為Operation PBSUCCESS的行動。1954年阿本斯被推翻,卡斯蒂略·阿馬斯成為獨裁者。新政府立刻將所有的改革都作廢。1957年阿馬斯被刺,他的繼承人是一個在40年代獨裁政府中就已經(jīng)以其血腥出名的軍人。

    不滿的農(nóng)民組織了一支游擊隊,這場游擊戰(zhàn)持續(xù)了36年,一直到1996年才通過簽署一份和平條約正式結(jié)束。在這場戰(zhàn)爭中上十萬人喪生,上百萬人流離失所。危地馬拉軍隊對當(dāng)?shù)噩斞湃说钠群品N族滅絕,僅1982年9月就有9000瑪雅人被殺。從1983年開始危地馬拉政府方面的迫害開始減少,國家重新開始民主化,1985年重新組織大選。但國家人民貧富不均的現(xiàn)象依然沒有能夠被解決,今天1%的居民擁有60%以上的可耕地和財富。

    2007年9月9日,總統(tǒng)和國會選舉。奧托·佩雷斯·莫利納和阿爾瓦羅·科洛姆進入總統(tǒng)選舉第二輪投票。

    政治機構(gòu)

    根據(jù)1986年的憲法,危為多元政治制度??偨y(tǒng)普選產(chǎn)生,為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總司令,執(zhí)掌國家最高行政權(quán)。一院制的國民議會為國家最高立法機構(gòu)。內(nèi)閣是政府執(zhí)行機構(gòu),由總統(tǒng)直接領(lǐng)導(dǎo),副總統(tǒng)協(xié)助工作。

    危地馬拉是一個多黨制的,獨立的民主共和國。1986年1月15日頒布的憲法規(guī)定立法(危地馬拉國會)、執(zhí)法(總統(tǒng)和副總統(tǒng))和司法(最高法院)的分離。國會和總統(tǒng)的選舉每四年一次,所有18歲以上的公民擁有選舉權(quán),軍人沒有選舉權(quán)。國會指命最高法院成員,其任期為四年。

    2003年11月9日的大選中全國大聯(lián)盟的候選人奧斯卡·貝爾赫當(dāng)選為總統(tǒng),同時全國大聯(lián)盟是議會中最強大的黨派。參選率為54.5%。

    如同其它拉丁美洲國家危地馬拉沒有悠久的民主傳統(tǒng),黨派非常不穩(wěn)定,許多黨派在一個執(zhí)政期后就消失了或失去了其意義。一些黨派外的組織如軍隊和企業(yè)在政治界擁有很大的影響。

    內(nèi)戰(zhàn)期間危地馬拉在外交上受到隔絕,從民主化和與叛亂者簽署和平條約后危地馬拉重返國際舞臺。從2001年開始危地馬拉與墨西哥、洪都拉斯和薩爾瓦多簽署了貿(mào)易條約。從2004年3月10日開始危地馬拉與薩爾瓦多組成海關(guān)聯(lián)盟。

    歷任國家元首

    危地馬拉1821年從西班牙獨立,1839年從中美洲聯(lián)邦再次獨立,該國第一位國家元首為加維諾·加因薩 (Gabino Gaínza),1821-22年在任;第一位總統(tǒng)是馬里亞諾·里維拉·帕斯,分別于1839-1841年、1842-1844年兩次執(zhí)政。1839年——1944年之間的危地馬拉總統(tǒng)有:

    馬里亞諾·里維拉·帕斯(Mariano Rivera Paz, 1804-1849,1839-1841年,1842-1844年在職)

    何塞·維南西奧·洛佩斯·雷凱納 (José Venancio López Requena,1791-1863,1841年12月-1842年5月在職)

    拉斐爾·卡雷拉 (Rafael Carrera y Turcios, 1814-1865,1844-1848年、1851-1865年兩次擔(dān)任總統(tǒng),是文盲總統(tǒng)、獨裁者)

    胡安·安東尼奧·馬丁內(nèi)斯 (Juan Antonio Martínez, ?-1854,1848年8月-11月獲自由派提名任臨時總統(tǒng))

    何塞·貝爾納多·埃斯科瓦爾 (José Bernardo Escobar, 1797-1849, 1848年11月-1849年1月任臨時總統(tǒng))

    馬里亞諾·帕雷德斯 (Mariano Paredes, 1800-1856,1849-1851年為保守派臨時總統(tǒng))

    佩德羅·德·埃西內(nèi)納·皮尼奧爾 (Pedro de Aycinena y Piñol,1802-1897,1865年4月-5月任臨時總統(tǒng))

    維森特·塞爾納·桑多瓦爾 (Vicente Cerna Sandoval,1815-1885,1865年當(dāng)選總統(tǒng),1869年連任至1871年)

    曼努埃爾·加西亞·格拉納多斯 (Manuel García Granados, 1809-1878,1871-1873年任總統(tǒng))

    胡斯托·魯菲諾·巴里奧斯 (Justo Rufino Barrios, 1835-1885,1873年被格拉納多斯任命為總統(tǒng)至1885年)

    亞歷杭德羅·西尼巴爾迪 (Alejandro Sinibaldi, 1825-1896,1885年4月被部長會議任命為代理總統(tǒng))

    曼努埃爾·利桑德羅·巴里亞斯·貝爾西安 (Manuel Lisandro Barillas Bercián, 1864-1907,1885-1892年任代總統(tǒng)、總統(tǒng))

    何塞·馬里亞·雷納·巴里奧斯 (José María Reyna Barrios, 1853-1898, 1892-1898年任總統(tǒng),獨裁者)

    曼努埃爾·埃斯特拉達·卡布雷拉 (Manuel Estrada Cabrera, 1857-1924,1898-1920年任總統(tǒng),憑借舞弊長期執(zhí)政)

    卡洛斯·埃雷拉·路納 (Carlos Herrera y Luna, 1856-1930,1920-1921年由國會指定任臨時總統(tǒng))

    何塞·馬里亞·奧雷亞納 (José María Orellana, 1872-1926,1921-1926年任總統(tǒng))

    拉薩羅·查孔 (Lázaro Chacón, 1873-1931, 1926-1930年任代總統(tǒng)、總統(tǒng))

    鮑迪里奧·帕爾馬 (Baudilio Palma,1930年12月任代總統(tǒng))

    曼努埃爾·馬里亞·奧雷亞納 (Manuel María Orellana,同上)

    何塞·馬里亞·雷納·安德拉德 (José María Reyna Andrade, 1860-1947,1931年1月-2月任代總統(tǒng))

    豪爾赫·烏維科 (Jorge Ubico Castañeda, 1878-1946,1931-1944年任總統(tǒng),大獨裁者)

    費德里科·蓬塞·巴伊德斯 (Federico Ponce Vaides, 1889-1956,1944年7月-10月任總統(tǒng),軍事獨裁者)

    1944年,危地馬拉發(fā)生了反獨裁革命,烏維科、蓬塞獨裁政府被推翻,革命者們建立了革命軍政府,危地馬拉的政治環(huán)境得到了改善,1945年危地馬拉迎來了“十年春天”時期,政治民主,經(jīng)濟得到較快發(fā)展。這期間的總統(tǒng)有:

    1944年10月-1945年3月為革命軍政府執(zhí)政時期

    胡安·何塞·阿雷瓦洛 (Juan José Arévalo Bermejo, 1904-1990,1945-1951年任總統(tǒng),民選上臺)

    哈科沃·阿本斯 (Jacobo Arbenz Guzmán, 1913-1971, 1951-1954年任總統(tǒng),民選上臺)

    1954年,阿本斯政府被美國支持下的政變推翻,危地馬拉回到了軍政府的獨裁時代,數(shù)位軍政府領(lǐng)導(dǎo)人在美國的支持下粉墨登場執(zhí)政。1960年,一批年輕軍官推翻伊迪戈拉斯政府失敗,為時36年的的危地馬拉內(nèi)戰(zhàn)開始,在這期間的危地馬拉總統(tǒng)有:

    埃爾費戈·埃爾南·蒙松 (Elfego Hernán Monzón Aguirre, 1912-1981,1954年6月-7月先后任三屆軍政府領(lǐng)導(dǎo)人)

    卡洛斯·卡斯蒂略·阿爾馬斯 (Carlos Castillo Armas, 1914-1957, 1954-1957年任軍政府領(lǐng)導(dǎo)人,總統(tǒng),是美國干涉者的代理人)

    路易斯·阿爾圖羅·岡薩雷斯·洛佩斯 (Luis Arturo González López, 1900-1957, 1957年7月-10月任臨時總統(tǒng))

    吉耶爾莫·弗洛雷斯·阿文達尼奧 (Guillermo Flores Avendaño, 1894-1992, 1957-1958年在軍人支持下任職)

    米蓋爾·伊迪戈拉斯·富恩特斯(Miguel Ydígoras Fuentes, 1895-1982, 1958-1963年任總統(tǒng))

    恩里克·佩拉爾塔·阿蘇爾迪亞 (Enrique Peralta Azurdia, 1908-1997, 1963-1966年任總統(tǒng))

    胡里奧·塞薩爾·門德斯(Julio César Méndez Montenegro, 1915-1996,1966-1970年任總統(tǒng),大獨裁者)

    卡洛斯·曼努埃爾·阿拉納·奧索里奧 (Carlos Manuel Arana Osorio, 1918-2003, 1970-1974年任總統(tǒng))

    吉耶爾·歐亨尼奧·勞赫魯?shù)?middot;加西亞(Kjell Eugenio Laugerud García, 1930-2009, 1974-1978年任總統(tǒng))

    費爾南多·羅密歐·盧卡斯·加西亞(Fernando Romeo Lucas García, 1923-2006, 1978-1982年任總統(tǒng))

    埃弗拉因·里奧斯·蒙特 (Efraín Ríos Montt, 1926-, 1982-1983年任軍政府領(lǐng)導(dǎo)人,獨裁者

    奧斯卡·溫貝托·梅希亞 (Oscar Humberto Mejía Victores, 1930-, 1983-1986年任總統(tǒng))

    馬爾科·維尼西奧·塞雷索 (Marco Vinicio Cerezo Arévalo, 1942-, 1986-1991年任總統(tǒng))

    豪爾赫·塞拉諾·埃里亞斯 (Jorge Serrano Elías, 1945-, 1991-1993年任總統(tǒng))

    古斯塔沃·阿道爾福·埃斯皮納 (Gustavo Adolfo Espina Salguero, 1946-, 1993年1月-6月任總統(tǒng))

    拉米羅·德萊昂·卡皮奧 (Ramiro de León Carpío, 1942-2002, 1993-1996年任總統(tǒng))

    1996年,危地馬拉內(nèi)戰(zhàn)結(jié)束,危地馬拉歷史開啟了嶄新的一頁。在民主制度下,1996年至今的各位總統(tǒng)為

    阿爾瓦羅·阿爾蘇·伊里戈延 (Alvaro Arzú Irigoyen, 1946-, 1996-2000年任總統(tǒng))

    阿爾方索·波蒂略·卡布雷拉 (Alfonso Antonio Portillo Cabrera, 1951-,2000-2004年任總統(tǒng))

    奧斯卡·何塞·拉斐爾·貝爾赫·佩爾多莫 (Oscar José Rafael Berger Perdomo, 1946-, 2004-2008年任總統(tǒng))

    阿爾瓦羅·科洛姆 (Alvaro Colom Caballeros, 1951-, 2008年至今任總統(tǒng))

    外交

    危對外奉行獨立自主、積極中立、多元化和不結(jié)盟的外交政策。至今未與中國大陸建交。

    經(jīng)濟

    經(jīng)濟以農(nóng)業(yè)為主。主要農(nóng)產(chǎn)品有咖啡、棉花、香蕉以及甘蔗、玉米、稻米、豆類等。糧食不能自給,近年重視養(yǎng)牛業(yè)和沿海捕魚。工業(yè)有采礦、水泥、制糖、紡織、面粉、釀酒、煙草等。輸出以咖啡、香蕉、棉花、糖為大宗,輸入日用工業(yè)品、機械、食品等。

    1996年簽署的和平條約結(jié)束了長達36年的戰(zhàn)爭,為外資投資消除了一個主要的障礙。提高政府收入、與國際投資企業(yè)談判和加強政府和私人金融機構(gòu)的效率和公開性是未來的重要任務(wù)。假如國際農(nóng)產(chǎn)品的價格不暴跌的話,在未來數(shù)年中危地馬拉的經(jīng)濟增長應(yīng)該與2000年差不多。

    1998年的颶風(fēng)在危地馬拉較其鄰國造成的危害比較小。

    資源

    礦產(chǎn)資源有鉛、鋅、鉻、銻、金、銀、水銀、鎳等。森林面積占全國面積的38%。傳統(tǒng)工業(yè)有采礦業(yè)、制造業(yè)、紡織、食品加工、制藥和造紙等。1987年以后,建筑業(yè)發(fā)展迅速,石油開采、化工和電子工業(yè)也有所發(fā)展。全國一半的勞動力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經(jīng)濟作物出口是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 ,其中小豆蔻出口居世界首位??Х壬a(chǎn)在中美洲占第二位 。

    文化藝術(shù)

    在危地馬拉,瑪雅和西班牙殖民者的文化影響還很深。許多衣飾和食品依然是用傳統(tǒng)的瑪雅方式制作的,還有許多瑪雅遺址存在。在加勒比海岸,非洲文化的影響也在舞蹈中可見、在宗教歌曲中可聽、在食品中可嘗。

    教育

    實行小學(xué)義務(wù)教育。學(xué)制為小學(xué)6年,中學(xué)6年。1990年成人文盲率45%。報紙有《中美洲日報》、《寫真報》、《自由新聞報》、《時報》。全國有95家廣播電臺,其中《危地馬拉之聲》等5家電臺受政府控制。全國共有24家電視臺。

    人口

    1400萬(2009年)。為中美洲人口最多和土著居民比例最高的國家,其中印第安人占40%,印歐混血種人占40%,白人占16%。另外還有瑪雅等23種土語。居民50-60%信奉天主教,40%信奉基督教新教。

    國家民族節(jié)日

    節(jié)日 日期

    新年 1月1日

    復(fù)活節(jié) 4.7-4.9

    勞動節(jié) 5月1日

    危國軍人日 6月30日

    圣母升天日 8月15日

    危國國慶日 9月15日

    危國革命紀念日 10月20日

    西洋清明節(jié) 11月1日

    圣誕節(jié) 12.24-25

    除夕 12月31日

    主要城市

    危地馬拉的首都危地馬拉市也在這里。是危地馬拉最大的城市。旅游中心有阿蒂特蘭湖、老首都舊危地馬拉、古老的瑪雅城市蒂卡爾和一些其它著名的城市如克薩爾特南戈和奇奇卡斯德南哥。

    首都危地馬拉城(Guatemala City)

    全國經(jīng)濟、文化中心。在南部火山區(qū)的高原上,海拔1,493米。人口200萬(1988),為中美洲最大城市。始建于1524年。因遭地震多次破壞,1776年遷現(xiàn)址。市內(nèi)多低矮建筑物。1779年起為首府。1823-1838年曾為中美洲聯(lián)邦的首都??Х?、玉米、小麥等農(nóng)產(chǎn)品的集散地。擁有全國一半以上的工業(yè),主要有水泥、木材加工、紡織、煙草、食品加工等。交通樞紐,鐵路向東北、西南分別通達巴里奧斯港和圣何塞。設(shè)有大學(xué)(1676年建)、科學(xué)院、博物館等。中美洲共同市場總部設(shè)此。城郊有瑪雅文化古跡。

    危地馬拉地洞

    2010年5月31日,受颶風(fēng)“阿加莎”的影響,一場暴雨過后,危地馬拉城北部出現(xiàn)了一個深60米、直徑30米的地洞,當(dāng)?shù)厝朔Q一座3層高的樓房和一幢民房被地洞吞噬,至少造成1人死亡。

    更懸的是,沒有一個專家能找出原因,只能用排除法排除了兩則:這不是地質(zhì)變動,不是地震的表現(xiàn)。有報道稱系暴雨和排水系統(tǒng)不完善導(dǎo)致地面塌陷。目前專家正待城內(nèi)地下排水系統(tǒng)藍圖運到,然后展開進一步調(diào)查。

    地洞附近房屋中的居民多數(shù)已離開,他們擔(dān)心地洞將擴展到更大。一些目擊塌陷過程的人說,場景就像走進了科幻電影。

    危地馬拉火山噴

    2010年6月4日,危地馬拉帕卡亞火山噴發(fā),涌出大量熔巖,迫使周邊數(shù)千居民緊急疏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