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妃墓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香妃墓在當(dāng)?shù)乇环Q為阿帕克霍加馬扎,其實是伊斯蘭教白山派首領(lǐng)阿帕克霍加及其家族的墓地,占地面積30畝,始建于公元1640年前后,是典型的伊斯蘭式古陵墓建筑。高40米,由門樓、小禮拜寺、大禮拜寺、教經(jīng)堂和主墓室5部分組成。穹隆形的圓頂上,有一座玲瓏剔透的塔樓。塔樓之巔,又有一鍍金新月,金光閃閃,莊嚴肅穆。陵墓高大寬敞的廳堂里,筑有半人高的平臺,依次是香妃家族五代72人大小58座墳丘。香妃的墳丘設(shè)在平臺的東北角,墳丘前用維文、漢文寫著她的名字。墓丘都用藍色玻璃磚包砌,上面再覆蓋各種圖案的花布,既表示對死者的尊敬,又有保護墓丘的作用。

  • 詳細解釋


     詳細概況

    香妃墓坐落在喀什市東郊5千米的浩罕村,系自治區(qū)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一座典型的伊斯蘭古建筑群,也是伊斯蘭教圣裔的陵墓,占地2公頃。 陵墓始建于1640年,據(jù)說墓內(nèi)葬有同一家族的五代72人(實際只見大小58個墓穴)。第一代是伊斯蘭著名傳教士玉素甫霍加。他死后,其長子阿帕克霍加繼承了父親的傳教事業(yè),成了明末清初喀什伊斯蘭教“依禪派”著名大師,并一度奪得了葉爾羌王朝的政權(quán)。他死于1693年,亦葬于此,由于其名望超過了他的父親,所以后來人們便把這座陵墓稱為“阿帕克霍加墓”。

    香妃是清乾隆皇帝的愛妃,本名買木熱·艾孜姆,自幼體有異香,被稱為“伊帕爾罕”(維語意為“香姑娘”)。她被清朝皇帝選為妃子,賜號“香妃”,因不服京城水土病故。民間傳言清帝下令由124人抬運她的棺木,歷時3年運尸回鄉(xiāng)安葬。但據(jù)今人考證,她的陵墓就在河北清東陵,香妃墓僅僅是她的衣冠冢。阿帕克霍加墓整個 陵園是一組構(gòu)筑得十分精美宏偉的古建筑29米,四角各立一座半嵌在墻內(nèi)的巨大磚砌圓柱,柱頂各建一座精致的圓筒形“邦克樓”, 樓頂各有一根鐵柱群,由門樓、大、小禮拜寺、教經(jīng)堂和主墓室五部分組成。主體陵墓是一座長方形拱頂?shù)母叽蠼ㄖ?6米,底長35米,進深,高擎著一彎新月。主墓室頂呈圓形,其圓拱直徑達17米,無任何梁柱。主墓室外墻和層頂全部用綠色琉璃磚貼面,并夾雜一些繪有各色圖案和花紋的黃色或藍色瓷磚,顯得格外富麗堂皇、莊嚴肅穆。陵墓廳堂高大寬敞,平臺上排列著墳丘,墳丘是用白底蘭花琉璃磚砌成,晶瑩素潔。大禮拜寺在陵園的西半部,名“艾依提甲衣”,節(jié)日期間供教徒們作禮拜用。小禮拜寺和門樓是一組最外面的建筑物,彩繪和磚雕圖案極為精美。寺外有一池清水,林木參天,清幽宜人。

    地理位置

    坐落在喀什市東郊5公里處的浩罕村,是一座典型的伊斯蘭教式的古建筑群。陵墓始建于1640年前后。據(jù)說墓內(nèi)葬有同一家族的五代72人,因其中葬有明末清初喀什著名伊斯蘭教“依禪派”大師阿帕霍加而得名。阿帕霍加是墓中第二代人,曾一度奪得葉爾羌王朝的世襲政權(quán),更成為17世紀“依禪派”伊斯蘭教的首領(lǐng),名望遠遠超過其傳教大師的父親。

    墓區(qū)結(jié)構(gòu)

    陵墓由門樓、大小禮拜寺、教經(jīng)堂和主墓室5部分組成。正門門樓精美華麗,兩側(cè)有高大的磚砌圓柱和門墻,表面鑲著藍底白花硫璃磚。與門樓西墻緊連的是一座小清真寺,前有彩繪天棚覆頂?shù)母吲_,后有祈禱室。陵園內(nèi)西面是一座大清真寺,正北是一座穹窿頂?shù)慕探?jīng)堂。主墓室在陵園東部,是整個建筑群的主體建筑,主墓屋頂呈圓形,其圓拱直徑達17米,無任何梁柱,外面全部是用綠色琉璃磚貼面,并夾雜一些繪有各色圖案和花紋的黃色或藍色瓷磚,顯得格外富麗堂皇、莊嚴肅穆。墓室內(nèi)部筑有半人高的平臺,平臺上整齊地排布著大小不等的數(shù)十個墓丘,墓均砌以白底藍花的琉璃磚,看上去晶潔素雅。

    傳說

    傳說清乾隆皇帝的寵妃,名叫伊帕爾汗的“容妃”,逝世后遺體被運回喀什,亦葬于此。陵堂內(nèi)還擺放一部當(dāng)年運送靈樞的馬車。伊帕爾汗身上總有一股濃郁的沙棗花香,因此得了“香妃”美名。因此阿帕霍加墓也叫“香妃墓”。香妃的美麗傳說更為阿帕霍加墓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阿帕霍加墓是我國古代維吾爾族建筑藝術(shù)的典范 。 但據(jù)史料記載及今人考證,nnerlink>乾隆皇帝所納的葉爾羌和卓氏(香妃)在宮中生活28年后,53歲病逝,葬于河北省清東陵,這里并不是真正的“香妃墓”。 1988年,阿帕霍加被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