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泛白領時代是指白領標準在社會快速發(fā)展中被泛化,人們對這個身份的定位充滿了疑問。到底該爭當白領,還是逃離白領,不僅是一個話題,也是一種關于身份的焦慮。
泛白領時代-概述
白領自畫像
“白領”一詞是絕對的舶來品,中國的康熙字典沒有載錄,民間流行口語里更缺乏此類說法。只是到了改革開放以后,才從西方傳入。西方的理解一般是,白領指那些坐在辦公室內從事腦力勞動的人。“白領”大多受過良好的教育,因一技之長而被老板聘用為管理層或做一些文職的事,他們工作上能獨當一面,面對無常的世事顯得更加達觀,處理問題的方式也更趨實用,白領們追求生活的多樣化及高質量。而在中國,白領一詞的意思則混亂不堪,多出現(xiàn)在調侃場合,甚至還經(jīng)常被濫用。
泛白領時代-中國的白領歷史
“白領”在國民心目中還有另外的含義:中國始終是一個“藍領”社會。相對少數(shù)的“白領”脫離農(nóng)業(yè)社會過“美好生活”的虛假概念深入人心。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勞動經(jīng)濟學院院長楊河清認為,白領既是職業(yè)群體,也是社會階層。低階層的人有時用“白領”來指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而上層人士卻不承認“白領”也屬于上層。白領是這樣一個“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虛假美好。
國內最早出現(xiàn)“白領”一詞還是在1987年《收獲》雜志的“先鋒文學特輯”上,“白領”成為一個新詞,用來形容在外企工作的辦公室男女。那在當時的年代是人人羨慕的工作,輕松、體面是它的代名詞。
到了2007年8月,教育部國家語委發(fā)布的2006年最新詞匯里出現(xiàn)了“白奴”這個詞,解釋為,“白領奴隸”的簡稱。“奴隸主”可能是房子、汽車、奢侈品,也可能是人情世故、理想抱負。他們擁有自己的辦公桌、電腦,靠為雇主服務賺取報酬。
而“白領”二字,則從先鋒文學中走出來,出現(xiàn)在媒體、網(wǎng)絡,甚至非法小廣告上。
泛白領時代-中國白領特征被泛化
2007年11月,社科院公布2007年全國主要城市白領工資標準,有人質疑消息的準確性,有人質疑制定的標準是否有意義,有人直接發(fā)表“白領”和“非白領”生活的各種感悟,甚至有人為白領生活算起了賬,算賬的結果,通常是“白領生活遙不可及”。
事件引起熱烈討論和關注,原因就是:中國符合“腦力勞動、在寫字樓里工作”這一基本要求的“白領”似乎太多了!大家都期待一份標準的認同——誰才是,誰不是。以及,我到底是不是?
泛白領時代-被泛化白領的時代特征
出門打車,逛街必是國貿(mào),吃飯去西餐廳,家具要宜家的。實際上,作為社會的中堅力量,白領是最焦慮的人群:工資趕不上房價,生活成本不斷升高,工作壓力無處排泄,父母、家庭、婚姻、健康……沒有一件讓人順心的事情。
白領們看上去強勢,實際上卻是弱勢群體——比起那些富人,他們長吁短嘆;比起徹底的體力勞動者,他們又不滿足于對生活的原始滿足。
所以,誰說白領是中產(chǎn)階級,他們就跟誰急!
“吃得比豬少,干得比牛多,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雞早。同時還要時刻費心地揣摩老板的舉動、眼神,警惕同行的競爭?!边@是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對中國白領族的描述。
這就是中國白領面臨的壓力,不工作即失業(yè)。但他們同時也是亞健康的最大群體。造成過勞死的前五位因素有:冠狀動脈疾病、主動脈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腦出血。仔細想想,長期在辦公室加班,不運動,心理壓力大的白領們的確愛得這些病。
IT民工、民航民工、新聞民工,本來都屬于白領的職業(yè)統(tǒng)統(tǒng)扣上了“民工”帽子。為什么,因為白領們對工作的滿足感和成就感遠未達到心中的理想度。
也許是對薪水不滿意,也許是乏味的工作讓他們不滿意,總之他們覺得自己就是民工。于是白領不停地抱怨抱怨抱怨,直到因過勞而死去。
泛白領時代-白領是社會的推動力
在中國最多的階層是農(nóng)民和工人,白領還是少數(shù)。即使現(xiàn)在有數(shù)字表明白領是增長速度最快的階層,但基數(shù)太小。
白領的形成的確跟城市化的進程有關。西方的經(jīng)驗證明,伴隨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必須以中產(chǎn)階級為主,或者說,中產(chǎn)階級要占社會階層的大多數(shù)!所以現(xiàn)在西方發(fā)達國家和中國正好相反,人家是越來越多的人認可自己是白領,愛往中間階層靠。
日本在上個世紀經(jīng)濟起飛時,城市發(fā)展很快。據(jù)統(tǒng)計表明,80%的人認為已達到白領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