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巴文化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東巴文化是納西族民族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東巴文化指納西族古代文化,因保存于東巴教而得名,已1000多年的歷史。主要包括東巴文字、東巴經(jīng)、東巴繪畫、東巴音樂、東巴舞蹈、東巴法器和各種祭祀儀式等。 

  • 詳細解釋


     【前言】

    約30萬人口的納西族在中國50多個民族中算不上是一個大民族,但是

    它的東巴文化卻名揚中外,引起世人的興趣和關(guān)注,已成為當今前往麗江旅游探秘的熱點之一。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古代文化一樣,東巴文化也是一種宗教文化,即東巴教文化,同時也是一種民俗活動。東巴教是納西族的一種原始多神教,信仰萬物有靈。它是在納西族的本土文化--巫文化與后來傳入麗江的藏族“苯”教影響下,發(fā)展起來的宗教。其祭司叫“東巴”,意譯為智者,這些“智者”知識淵博,能畫、能歌、能舞,具備天文、地理、農(nóng)牧、醫(yī)藥、禮儀等知識。他們書寫經(jīng)文使用的文字是一種“專象形,人則圖人,物則圖物,以為書契”的古老文字,稱“東巴文”。他們是東巴文化的主要的繼承者和傳播人。換言之,東巴文化就是東巴世代傳承下

    來的納西族古文化。東巴文化包括象形文字、東巴經(jīng)、東巴繪畫、東巴音樂舞蹈等。其中東巴象形文字是被譽為目前世界唯一存活著的象形文字。作為一種獨特而豐富的民族文化,東巴文化引起了世界各國學者的極大關(guān)注與重視。一個世紀以來,先后有法國、英國、美國、俄國、德國、挪威、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瑞士、波蘭等國家的學者,前來收集、調(diào)查、研究納西族東巴文化。最早把納西族東巴文化公諸于世的是法國人太倫.拉科佩倫,他把一本東巴象形文經(jīng)書抄本收入所編的《西藏附近文字的起源》一書,于1894年在倫敦出版。1913年,法國學者巴克(BOCOT)教授,把自己收集到的納西族東巴文及調(diào)查見聞編寫成《LESMSOS》一書出版。在眾多的研究納西族東巴文化的學者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中國的學者李霖燦和美國的學者洛克。原臺灣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霖燦先生,原來是從事繪畫藝術(shù)的。當他來到納西族居住的麗江玉龍大雪山,接觸了納西東巴文化后,便毅然放下畫筆,學習和研究起東巴文化,寫下了《么些象形文字字典》、《么些標音文字字典》、《么些研究論文集》等重要著作。美國的學者洛克,在本世紀二十年代來到中國研究植物,他在納西族地區(qū)居住了二十多年,收集了大量的東巴文化資料, 寫出了許多研究東巴文化的著作,其中《納西語、英語百科詞典》(上、下冊)已成為研究東巴文化的重要著作。洛克被稱為西方研究東巴文化的鼻祖。八十年代以來,更是涌現(xiàn)出一大批青年學者,出現(xiàn)了研究納西東巴文化的熱潮,研究成果逐年遞增,一個國際性的納西東巴文化學正在形成。東巴經(jīng)書是東巴文化的核心和內(nèi)涵。國內(nèi)外學者在研究東巴文化的過程中,也收集了相當數(shù)量的東巴經(jīng)書,作為研究的資料。目前世界上收存有約三萬冊東巴經(jīng)書。其中一萬冊左右收藏在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有兩萬冊收藏在臺灣、南京、北京、昆明、麗江、中甸等地。除了在本土中國以外,國際上收藏東巴經(jīng)書最多的是美國。美國國會圖書館、哈佛大學圖書館、華盛頓大學圖書館等共存有七千八百三十六冊。

    由于東巴經(jīng)是用原始圖畫象形文字書寫的,一般人不易釋讀,所以,東巴經(jīng)一直被視之為“天書”。云南省社會科學院麗江東巴文化研究所從八十年代初,就開始了翻譯東巴經(jīng)典的這項工程。在東巴老先生的配合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經(jīng)過十多年的努力,終于完成了《納西東巴古籍譯注全集》的翻譯工程,譯稿已陸續(xù)由云南人民出版社編輯出版。它的出版,將讓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這神秘的東巴文化,也將對納西東巴文化學的形成起積極的推動作用。納西族的《東巴經(jīng)》五百多卷,七百多萬宇,[1]全用象形文字寫成。這種象形文字,納西語叫“森究魯究”,意為“木石之痕跡”,或譯為“木字石字”,指其象木石之字。這種文字起源于圖畫,始終保持著圖畫的特征,但又約定俗成,成為一種文字符號,在麗江、中甸、維西等縣納西族地區(qū),沿用達十多個世紀,國內(nèi)外有不少研究納西族象形文字的著作?!稏|巴經(jīng)》比較完整地記載著反映納西族遠古時期生活的神話,其數(shù)量質(zhì)量都很驚人。他不僅對后來納西族文學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而且大大豐富了祖國各民族的神話寶庫。許多神話的篇幅都比較大,如已整理發(fā)表的《創(chuàng)世紀》、《黑白之戰(zhàn)》等[2],都長達二千多行。從這些神話里,我們看到了古代納西族獨特的各種各樣的神,如天神、地神、太陽神、月亮神、星宿神、善神、惡神、男神、女神、雷神、風神、云神、山神、水神、土神、石神、鐵神、智慧神、靈巧神、善良神、豐盛神、測量神、度數(shù)神、勝利神、五谷神、畜牧神等等。當然,也還有各種各樣的妖魔鬼怪。在這個神的世界里,不僅各種神的形象迥然不同,就是神的行事也具有不同的風趣,說明神話的絢麗多采。

    麗江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納西族的主要聚居地,也是中國唯一一個納西族自治縣,她是云南省獨具特色的旅游景區(qū),這里美絕人寰的自然景觀以及與自然環(huán)境和諧統(tǒng)一的麗江古城,吸引著日益增多的國內(nèi)外游客,獨特而豐富的納西族東巴文化更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 約30萬人口的納西族在中國50多個民族中算不上是一個大民族,但是它的東巴文化卻名揚中外,引起世人的興趣和關(guān)注,已成為當今前往麗江旅游探秘的熱點之一。

    東巴文化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古文化一樣,也是一種宗教文化,,即東巴教文化,同時也是一種民俗活動。是由東巴世代傳承下來的納西族古文化。東巴教是納西族原始宗教,其祭司叫“東巴”,是東巴文化的主要傳承者,意譯為智者,是納西族最高級的知識分子,他們多數(shù)集歌、舞、經(jīng)、書、史、畫、醫(yī)為一身。 換語之,東巴文化就是東巴世代傳承下來的納西族古文化。

    麗江東巴文化學者蘭偉:“東巴文化包括圖畫象形文字,包括東巴經(jīng)還有東巴畫,東巴舞蹈、東巴音樂,還有東巴的各種道場就是祭祀活動,這部分也包含有民族心理素質(zhì)的很多內(nèi)涵在里頭,所謂東巴文化就是指的這么一個文化體系。”

    【東巴文】

    東巴文是一種十分原始的圖畫象形文字,從文字形態(tài)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它比甲骨文還要原始,屬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態(tài),最早是寫、畫在木頭和石頭上的符號圖像,后來有了紙,才把這些符號圖像寫在紙上。由于東巴才掌握這種文字,故稱為東巴文。東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著的象形文字,是人類社會文字起源和發(fā)展的“活化石”。

    東巴象形文字共有1300多個,它集書畫于一體,線條流暢,筆法簡練,色彩鮮艷,而且目前很多東巴仍然在使用這些文字。東巴意為智者的意思,千百年來,東巴們著書立說,在用東巴文傳承教義的同時,兼收并融合了歷代文化成果,寫成了二萬余冊,一千多種有著上千萬字的東巴經(jīng)典,東巴經(jīng)所涉領(lǐng)域相當?shù)呢S富,包括了天文地理,宗教哲學,語言文字,文學藝術(shù),氣象歷法,生物醫(yī)藥,農(nóng)業(yè)畜牧,武器礦冶等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博大內(nèi)容,包羅萬象,從很多角度表達了古納西人對自然世界的認知和對人類文化的總結(jié),久而久之的知識積累,成就了納西民族古代社會的一部大型的百科全書,并成為了東巴文化的一個重要構(gòu)成范疇。

    麗江東巴文化學者蘭偉:“東巴文字,由于人類造字尊重意識,或者叫做仿造,基本上都是大同小異的,文字無非就是記錄語言的一種工具。人在觀察事物的時候,把它記錄下來了,開始的時候就是有圖畫,現(xiàn)在我們的東巴文里面有很多的圖畫字,一幅圖畫就是一個故事,也是一個約定俗成固定的一個內(nèi)容,大家一看這個畫就知道它是指什么事情,所以由于圖畫字,人們在觀察,比如說我們漢字,因為是在平原里面看那個‘山’,是一個山,一個山的,所以他寫字呢,就有三個山頭,但是納西族它生活在山區(qū)里頭,他一出門就是大山,所以他造字的時候,就是只有一個‘山’,就是這么個意思,像漢字的門字,有兩扇門,納西族只有一個門,所以他造字的時候看到的只有一個門,與他所處的環(huán)境是有關(guān)系的,所以他在造字的時候看到什么就畫下了什么,逐步用圖畫從繁到簡,就把它減少了,形成約定俗成的一種筆畫,固定的形式,它屬于這樣造字的范圍,所以東巴文它是通過圖畫到文字發(fā)展起來的。我們用漢族的話說叫書畫同源。”

    東巴文字的形成有多種見解,一種認為它還停留在原始的文字階段,用的只是圖畫的表意手段,一種認為他已經(jīng)開始使用了假借字、形聲字等,已經(jīng)由圖畫文字進化到了象形文字,還有的認為它是一種介乎于圖畫文字和表意文字之間的文字符號體系,甚至有一種意見認為,東巴文字分為圖畫字、象形字、標音字三類,總之建樹頗多,東巴文字的起源,吸引了全世界的文字學家的目光。

    隨著納西族社會的發(fā)展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響,在明末清初,麗江的一些東巴,又創(chuàng)造了格巴文。格巴是弟子的意思,格巴文的意思是東巴什羅后代弟子創(chuàng)造的文字,格巴文是對東巴文的改造和發(fā)展。

    知識點滴:納西族,自稱“納”,“納西”,“納汝”。晉、唐史籍稱“摩沙”或“摩些”。分布在云南麗江、中甸、維西、寧蒗及四川鹽源、鹽邊、木里等地。語言屬漢藏語系或藏緬語族彝語支。

    【服飾】

    納西族不僅有自己的獨特文化,而且他們的服飾也是多姿多彩、個性鮮明的,這主要體現(xiàn)在納西族婦女的服飾上。

    納西族居住的川滇交界地區(qū),群山聳峙,平均海拔約2700多米,玉龍雪山和哈巴雪山宛若晶瑩的玉屏,矗立在麗江的北部和中甸的東南部。納西族共有24萬多人,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北部和四川省的西南部,麗江縣約有17萬人,是納西族主要的聚居區(qū)。

    披星戴月的納西婦女是麗江古城的一道亮麗的人文風景。她們健壯爽朗、熱情質(zhì)樸,以勤勞能干著稱,就像她們所穿的羊皮披肩上那七個刺繡圓盤所象征的一樣,肩擔日月,背負星星,俗稱“披星戴月”,象征著納西族婦女的勤勞。她們?nèi)找共賱?,幾乎擔負了所有的家務勞動?/p>

    古代的納西族人民為了適應高原地區(qū)的農(nóng)牧生產(chǎn),一般以自織的麻布或粗棉布做衣料,男穿短衣、長褲,女著短衣、長裙。無論男女,大都不穿鞋襪,束花布腰帶,外披一塊羊皮或毛氈。納西族婦女身背的羊皮披肩,既有裝飾作用,也有實用價值,她們運送重物主要靠肩背,這時披肩可以起到保護背部的作用。后來由于受漢族的影響,男子服飾與漢族的基本相同。婦女服裝,除個別地方仍保持穿裙的習俗外已改穿長褲,但整個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她們身穿大褂,外加坎肩,著長褲,腰系多褶圍裙,在勞動或出門時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制作的非常精巧,在肩部綴有兩個大圓布圈,背上并排釘著七個小圓布圈,較為通常的說法是代表“七顆星星”。

    據(jù)說圓布圈上用絲線所繡的是精美的星圖,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傳說上古一位勤勞能干、聰明美麗的納西姑娘英古與旱魔搏斗,奮戰(zhàn)了九天,最后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為,把雪精龍制服旱魔吞下的七個冷太陽捏成七個圓星星,鑲在英古的頂衫上,以后納西姑娘模仿英古,將七星圖案釘在披肩上,象征披星戴月,勤勞勇敢。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納西族自古將青蛙視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難,因此那些圓形圖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種青蛙圖騰崇拜的歷史遺痕。

    【東巴舞】

    東巴舞蹈是指東巴教的進行宗教儀式過程中,東巴祭司根據(jù)不同儀式,按照道場規(guī)則所跳的一種宗教舞蹈。東巴舞來源于古代納西言辭的社會生活,不少動作都是模擬各種動物的動作來進行的,形象十分生動。東巴舞蹈是東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東巴教經(jīng)典中有專門記述東巴舞蹈的舞譜《舞蹈教材》和《舞蹈來歷》,這兩部教程稱為“蹉姆”,意為舞蹈的規(guī)范或舞蹈的調(diào)式。詳細記錄了60多人舞蹈的跳法。《東巴舞蹈》具體記述了舞蹈的起源、種類、步伐、手勢、動作和功能等等,是世界上唯一的用象形文字書寫的古代舞譜?!稏|巴舞蹈》是研究人類原始舞蹈的起源和早期舞譜形成的極難得的經(jīng)典。在東巴教八大類的神壇祭祀道場中,除了“祭天類”的祭祀道場外,其它的七大類神壇祭祀道場里,皆要跳東巴舞蹈。遠古納西先民祭祀時,東巴祭司為病者招魂,模擬一些馴服的動物的動作,背著彩羽、白灰籃子,在祈求的神像面前狂舞,跳得彩羽、白灰滿天飛揚。在那時先民的觀念里,通過這些舞蹈奉承和獻媚于術(shù)神,認為術(shù)神也會像人一樣能夠被舞蹈激發(fā)得欣喜若狂、哈哈大笑,取悅于神,使神感激人的祭祀,達到佑人的目的。東巴舞蹈,除了向術(shù)神祈求的舞蹈以外,還有驅(qū)斥術(shù)神的舞蹈。東巴祭司在神壇對術(shù)神跳鎮(zhèn)懾驅(qū)斥的舞蹈時,頭戴“老鷹毛帽”,插著鷹翎,模擬老鷹的動作舞蹈。在納西族《鵬術(shù)之爭》的故事里,老鷹是能夠制伏術(shù)神的精靈,它搭救人類出困境,是納西先民的守護神,是先民崇拜的真象。東巴舞蹈在表現(xiàn)悅神和斥神的舞蹈時,也承傳了民間傳統(tǒng)的以歌唱伴舞蹈的表現(xiàn)形式。多數(shù)東巴舞剛健柔婉、明快舒放、變化靈活,保持著淳厚而典雅有致的特色。東巴舞濃郁的原始氣息和嚴格的動作規(guī)范構(gòu)成的風格特色,在麗江地區(qū)的舞蹈中獨樹一幟,在省內(nèi)外少數(shù)民族舞蹈文化中也是十分特殊的。東巴舞蹈是納西族傳統(tǒng)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內(nèi)容及形式上可分為五種類型。一是神舞;二是鳥獸蟲舞;三是器物舞;四是戰(zhàn)爭舞;五是踢腳舞。東巴舞反映的是納西族歷史上隨畜遷徙,以鳥獸為鄰的原始生活,是納西族精神文化的一種反映。納西族的東巴舞蹈,有老鷹舞、大鵬舞、孔雀舞、白鷴舞、大象舞、青龍舞、白馬舞、牦牛舞、白額黑犏牛舞、大腳赤虎舞、飛龍舞、馬鹿舞、豪豬舞、刺猬舞、山羊舞、金色巨蛙舞、等多種模擬動物的舞蹈,還有鷹翅舞、鷹爪

    舞蹈是納西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有很多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舞蹈。東巴舞就是納西族的古典舞蹈,它表現(xiàn)了古代納西人同大自然和社會邪惡勢力的斗爭。

    納西族素以能歌善舞著稱。唐代和元代的志書就有“男女皆披羊皮,俗好飲酒歌舞”,及“男女動數(shù)百,各執(zhí)其手,團旋歌舞以為樂”的記載。目前廣泛在民間流傳和新發(fā)掘整理的舞蹈,有原始舞蹈、東巴古典舞蹈、組舞和新歌舞等幾類。“麥達蹉”和“熱熱蹉”等是詩、歌、舞三者合一的原始舞蹈。其特點是邊唱邊舞,以唱促舞,以舞助唱,唱完舞止;沒有樂器伴奏,人數(shù)、地點和場合不受限制,男女皆可參加。舞步簡單,一般是以右手搭左肩或手挽手,從右行進,漸成圓圈。

    東巴舞是納西族的古典舞蹈,也是東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東巴祭司根據(jù)不同儀式,按照道場規(guī)則所跳的一種宗教舞蹈。東巴舞從形式上,似乎多是跳神驅(qū)鬼之類的動作,但實際上,大部分內(nèi)容是表現(xiàn)古代納西人同大自然和社會邪惡勢力的斗爭。

    原麗江地區(qū)歌舞團團長和世偉:“它的舞蹈根據(jù)祭祀的內(nèi)容有區(qū)別,比如說祭天,有祭天時候跳的舞蹈,祭風有祭風時候跳的舞蹈,比如說送葬,送葬的時候,又有送葬時候跳的舞蹈,它是有區(qū)別的。”

    東巴舞蹈素材的來源主要從民間,因為從民間舞蹈里面把它吸收過來了以后,用在它祭祠的時候來跳,又加上有東巴教神韻的一些風格后,就變?yōu)闁|巴的舞蹈,它又有非常濃郁的民間性,本來東巴也是在民間,因為它沒有脫離他家庭,生產(chǎn)、生活一切跟民間的勞動者是一樣的,所以有很濃的民間性。

    在用象形文字寫的兩本有關(guān)舞蹈的典籍《蹉?!分杏涗浟藥缀跏鞯?0個舞蹈的幾百種跳法?!鄂隳!分械奈璧缚梢苑譃閯游镂?、刀弓舞和大神舞等幾種類型。其中刀弓舞又包括刀舞、弓箭舞和赤腳舞。

    東巴宮原麗江地區(qū)歌舞團團長和世偉:“弓箭舞是鎮(zhèn)邪的,所以他往天上打的時候就射惡神,往地下就是打惡鬼,所以他的方向就是朝天和朝地,他是這樣往上、往下,它就是這么兩個動作,另外就是朝四個方向,四個方向、方位的惡鬼,鬼還要分好鬼和惡鬼,神也有好神和惡神。”

    《牦牛戲老虎》是根據(jù)納西民間的一個典故改編而成的動物舞,舞蹈分為頌經(jīng)、牦牛戲老虎等幾個部分。主要講述了兩只猴,分別代表人類最早的兩個家族,一族崇拜老虎、一族崇拜牦牛,兩家族為此發(fā)生爭執(zhí)的故事。

    在東巴舞中,有很多舞蹈都是模仿動物的動作而形成的。據(jù)《東巴舞譜》記載,納西最古老的舞蹈源于金色青蛙的跳躍。如今在麗江西北部山區(qū)仍然保留著一種古老舞蹈《勒巴舞》。據(jù)《呂氏春秋》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歌以歌八厥”。而《勒巴舞》最顯著的特點也是拿著牛尾巴跳的,它分別模仿大象、鷹、猴、蛙及虎,并使之形成了一套連貫的舞蹈動作。

    【東巴宮】

    作為東巴文化的主要部分,無論是文字、音樂還是舞蹈,它們的傳承和發(fā)展都離不開東巴,坐落在麗江古城的東巴宮,更為現(xiàn)代人提供了一個了解東巴文化的窗口。

    東巴宮坐落在麗江古城東大街,它的門樓上裝飾的是東巴的“五幅冠”,大門兩旁懸掛著東巴的木牌畫,東巴宮內(nèi)別具一格的裝飾和文化活動更會讓您感受到東巴文化的魅力。

    中國舞蹈家協(xié)會云南分會會員楊宏:“大研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以后,國內(nèi)外的游客都來了,東巴文化又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中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或者是它的內(nèi)核部分,所以我們就企圖搞一個窗口,向外展示東巴文化的音樂舞蹈這一部分。”

    來到麗江的人們除了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以外,聽一聽納西古樂、看一看東巴舞蹈、了解一下東巴文化也成了他們必不可少的一項內(nèi)容。

    中國舞蹈家協(xié)會云南分會會員楊宏:“整個東巴宮的布局,我們想突出納西族的特點,就是突出東巴的特點。主要是通過像東巴的經(jīng)卷、文物、東巴的繪畫、祭祠用品、東巴的壁畫、浮雕等等這幾個方面來相對完整地介紹納西族的東巴文化的音樂、舞蹈這一塊,我們企圖加強它的文化氣氛,給大家有一種能相對直觀的了解納西族的音樂、舞蹈文化。”

    整個東巴宮就是一座小而全的民族文化藝術(shù)博物館,通過它可以欣賞到舉世無雙的東巴文化藝術(shù),領(lǐng)略到真正的納西古樂以及民間歌舞神韻。

    東巴宮中國舞蹈家協(xié)會云南分會會員楊宏:“也是為了保護、弘揚我們民族的文化,在保護和弘揚里頭,在現(xiàn)在這個情況下,可能我認為挖掘整理跟保護是很重要的一塊,所以我們就集中了我們納西族的一大批民間舞蹈家、歌唱家、演奏家,還有老東巴,把他們集中在這兒,包括我這樣的人在內(nèi)向他們學習,只有學習好了以后才能去傳播它,我們也強調(diào)這一點,就是一個民族他的文化消亡了,這個民族也就不存在了。”

    為了更好地傳播東巴文化,東巴宮組織了納西地區(qū)部分著名老東巴,民歌手和一些身懷絕技的民間藝人,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礎(chǔ)上,以東巴文化藝術(shù)為主,挖掘整理了一批最富鄉(xiāng)土氣息和最有民族特色的精彩節(jié)目,節(jié)目新鮮神奇、雍容優(yōu)雅、深沉浩遠、氣勢豪壯,深受國內(nèi)外觀眾的歡迎。

    【東巴音樂】

    東巴音樂是指東巴在宗教祭祀活動中有所吟誦的一種曲調(diào),并伴有器樂,是東巴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音樂流傳于東巴口頭,或零星保存于東巴經(jīng)和東巴畫中。除了占卜經(jīng)書以外,東巴經(jīng)書都是要通過誦唱表現(xiàn)出來的。

    東巴唱腔音樂有五十種左右,吟唱以納西民民族曲調(diào)為基礎(chǔ),在器樂上主要是用板鈴、板鼓、鑼、鈸等,節(jié)奏單一,譜點簡單。東巴教還有器樂音樂,在東巴教祭祀活動中,唱音樂和器樂音樂相合,可以演奏出節(jié)奏鮮明、音調(diào)宏亮的和聲樂章。

    東巴經(jīng)典中的詩體韻文,它不僅是東巴祭司憑借神壇吟誦的經(jīng)文,也是東巴祭司和民間歌手在歌場吟唱的民歌,是勞動人民集體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各個民族的文學藝術(shù)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tǒng)風格,它是民族的審美情愫組織起來的民族文藝的花朵。東巴經(jīng)中的韻文和民歌,是構(gòu)架納西族心理素質(zhì)的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認真研究每個民族的傳統(tǒng)文學的表現(xiàn)方式,不僅是發(fā)掘和整理民族文化遺產(chǎn)的需要,同時也是創(chuàng)造社會主義新文化必不少的一項工程。在研究東巴經(jīng)韻文和傳統(tǒng)民歌特色的一些文章里,都說東經(jīng)韻文中的“增趣”,是東巴經(jīng)韻文和民歌和藝術(shù)特色,也是它的的主要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

    【東巴繪畫】

    古老的東巴畫是最具特色的納西族美術(shù)遺產(chǎn)。納西族東在做儀式時,要繪畫各種各樣的佛神、人物、動物、植物以及妖魔鬼怪的形象,并對他們進膜拜與祭祀,這種服務于宗教活動的各種繪畫,統(tǒng)稱為東巴畫。東巴繪畫藝術(shù)具有象形文字經(jīng)典所具有的五個藝術(shù)品特性,即貝葉經(jīng)的形式、優(yōu)美的線條、美麗的色彩、動態(tài)的表現(xiàn)和特征的攝取。東巴畫是東巴文化重要內(nèi)容之一,有木牌畫、紙牌畫、布卷畫和經(jīng)文畫幾類。東巴畫的內(nèi)容主要表現(xiàn)古代納西族信仰的神靈鬼怪和各種理想世界,其中也反映了古代納西族社會的各種世俗生活。東巴畫中,以布卷畫《神路圖》最為有名?!渡衤穲D》一般長達十四米多,寬二十六厘米左右。分為地獄、人類世界、自然天國、天國四個部分,畫面色彩鮮明、艷麗,人物造形生動、個鮮明,既受藏傳繪畫藝術(shù)影響,又具有納西族傳統(tǒng)風格和特色,是東巴繪畫藝術(shù)中的珍品?!渡衤穲D》主要用于喪葬時超度死者亡靈儀式中,描述了死者亡靈要經(jīng)過的地獄、人間、自然界、天堂等各階段的具體場面,有較高的文化和藝術(shù)研究價值。

    東巴畫是東巴文化重要內(nèi)容之一,有木牌畫、紙牌畫、布卷畫和經(jīng)文畫幾類。東巴畫的內(nèi)容主要表現(xiàn)古代納西族信仰的神靈鬼怪和各種理想世界,其中也反映了古代納西族社會的各種世俗生活。

    東巴畫中,以布卷畫《神路圖》最為有名?!渡衤穲D》一般長達十四米多,寬二十六厘米左右。分為地獄、人類世界、自然天國、天國四個部分,畫面色彩鮮明、艷麗,人物造形生動、個鮮明,既受藏傳繪畫藝術(shù)影響,又具有納西族傳統(tǒng)風格和特色,是東巴繪畫藝術(shù)中的珍品?!渡衤穲D》主要用于喪葬時超度死者亡靈儀式中,描述了死者亡靈要經(jīng)過的地獄、人間、自然界、天堂等各階段的具體場面,有較高的文化和藝術(shù)研究價值。

    傳統(tǒng)東巴畫的內(nèi)容主要表現(xiàn)了古代納西族信仰的神靈鬼怪和各種理想世界。東巴畫中的布卷畫《神路圖》它一般長達14米多,寬26厘米左右,主要用于喪葬時超度死者亡靈儀式中,描述了死者亡靈要經(jīng)過的地獄、人間、自然界、天堂等各階段的具體場面,有較高的文化和藝術(shù)研究價值。雖然傳統(tǒng)東巴畫也受到周邊民族文化,特別是漢藏文化的影響,但它仍然比較系統(tǒng)地保持了自己整體的風格和特點。

    以納西族中青年為主體的一批畫家,在吸取古老東巴字畫精華的基礎(chǔ)上,運用現(xiàn)代技法和材料創(chuàng)作出了現(xiàn)代東巴畫。

    【東巴儀式】

    納西族東巴教是納西族原始宗教向人為宗教過渡的一種宗教。多達30多種的東巴教儀式是納西東巴文化的主要載體,即用象形文字記載在東巴經(jīng)書里的內(nèi)容通過各種宗教儀式表現(xiàn)出來,并以宗教儀式傳承下來。這些儀式力圖詮釋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矛盾,與納西族先民生產(chǎn)生活息息相關(guān),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其中《祭天》、《祭風》、《祭署、《祭丁巴什羅》等是比較具有代表性儀式。

    祭天是納西族最重要的祭祀儀式,納西人自稱納西祭天大,納西是祭天的民族。每年春秋兩季分別以家族或家庭為單位在固定的祭天場舉行。在祭天場中央豎立兩棵黃栗樹和一棵柏樹,分別代表天父,天母和天舅,祭樹下插大香,置供品,獻犧牲。由東巴祭司誦念東巴經(jīng)《崇搬圖》(人類遷徙記),緬懷祖先,歌頌英雄,贊美創(chuàng)造,用來傳遞歷史淵源,加強民族團結(jié),祈求風調(diào)雨順,天下太平。

    祭署、納西語稱為“署古”。據(jù)東巴經(jīng)記載,署和人是同父異母的兄弟,署分管農(nóng)耕畜牧。后來人不斷地毀壞森林,污染水源和捕殺野生動物,導致署對人進行報復,使人發(fā)生病痛、遭受瘟疫、洪水、地震等災難。為向署表示人的過錯,祈求免災賜福,人類請丁巴什羅協(xié)調(diào),并跟建立了和諧相處的關(guān)系。納西人于每年農(nóng)歷二月舉行祭署儀式。

    祭風,納西語稱為“海拉里肯”目的在于超度殉情自殺和戰(zhàn)爭災禍等豐正常死亡者的亡靈。納西族相信人死靈魂不死,非正常死亡的靈魂會被鬼魔所纏,變成惡鬼作祟于人, 因而要由東巴祭司進行招魂,超度,安撫其亡靈。殉情而死的亡靈被祭司超度到神秘的玉龍第三國,那里白云、藍天、高山流水,青松翠柏,草地鮮花,老虎當坐騎,白鹿當耕牛,男耕女織,談情說愛,無憂無慮,是愛情的樂園,是幸福的天地。

    祭丁巴什羅,納西語稱為“什羅務”。它是東巴祭司去世后舉行一種開喪儀式。屆時在喪家屋內(nèi)設神壇,持神象,置供桌,以鐵犁鏵代表居那若羅神山,設白牦牛、白馬等神靈面偶、竹編、供酒茶等祭品。天井里置“標桿”,院內(nèi)設鬼域、鬼寨,并從屋內(nèi)靈柩前開始過院壩,至大門鋪設神路圖,表示亡靈將在東巴祭司的超度下順著神路圖達到祖先居住的天堂。場面宏大,氣氛熱烈悲壯。

    “素祖”是納西族傳統(tǒng)的結(jié)婚儀式,又稱“抱麻抱”。納西人認為,每個人有自己的生命神--素神。素神即供養(yǎng)在每個家庭的素簍里。舉行這個儀式時,在東巴的主持下,將新娘的素神從其家庭的素簍里請出來,迎進新郎家庭的素簍里,與新郎家庭的其他成員的素神結(jié)合為一集合體,從此永不分離。在新郎新娘頭上抹酥油是儀式中最重要的部分。

    祈壽儀式稱為“汝眾華”,是納西族祈求風調(diào)雨順,延年益壽的活動。是東巴教中最重要的祭祀儀式之一。在儀式中除了布置神壇,懸掛日、月、仙鶴、七星旗、擺放祭品、神石以外,最突出的是設一棵代表“迎華神”的華塔和一棵代表華神梯的柏樹。主祭東巴為主祭人家迎華神,求壽緣、求神福澤。將酒、米撒向人群是儀式的最高浪潮。

    占卜是納西東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還傳承有羊骨卜、雞骨卜、海貝徙、巴格卜星卜、手指卜、左拉卜等數(shù)十種占卜。巴格圖是巴格卜重要的圖式。畫在粗棉紙上,以一只青蛙形體構(gòu)畫而成,稱為“海時巴美”, 以蛙體頭尾、四肢、肚腹分別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和木、火、金、土五行,配以十二生肖,用于占卜吉兇和人生疾病、婚姻等。

    【東巴藝術(shù)品】

    東巴藝術(shù)品是指東巴在宗教祭祀儀式中制作使用的木偶、面偶、泥塑和各種竹木編扎品,造型獨特,生動逼真,有較高的藝術(shù)欣賞價值。

    東巴雕塑藝術(shù)集中反映在木偶、面偶、泥偶和木雕的制作上。用樹木雕刻成的木偶,是東巴在宗教儀式中制作所用神鬼泥面偶時參考的模型,已收集到三十多件。東巴們都有一雙具有藝術(shù)靈性的巧手,個個能雕會塑,所雕出的各種神木偶,有的似凝神沉思,有的像舉手遠眺,有的張口欲鳴,形貌古怪。東巴木偶則頭戴法帽、胸掛神珠,端坐自如,輪廓粗獷,線條剛勁。

    在東巴教的三十多種儀式中,都要使用神、鬼及動物的面偶, 它用青稞面或大麥面捏,總計約有兩百個之多。面偶一般須在舉行宗教儀式的頭天晚上捏制完成,一個東巴一夜能捏出上百個。每個面偶都有固定形象,神態(tài)各異。在儀式活動中,神面偶置于上方神壇上,鬼面偶放于下方鬼寨中。同一類型的鬼面偶,其形狀也互有差異,如生有蛇頭、雞頭、牛頭、馬頭、羊頭等等。此外還有用泥捏塑的泥偶。這些泥面偶都是東巴信手捏制,一氣呵成的,有單純明快的審美特點。東巴面偶、泥偶和木偶作品中最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并不注重去刻畫形象外部的逼真酷似,而是用整體寫意的手法,如眼睛就似隨意凹陷的兩個洞,嘴巴的輪廓也只似微張的一條縫,從局部看顯得十分簡單,但如果從整體看,整個造型給人 一種活靈活現(xiàn)的神態(tài),從并不惟妙惟肖的外形中透出一種內(nèi)在的生命精神。

    這些神靈偶像的造型自然渾樸,神態(tài)天真憨稚、普通平和,使人到親切,全無神靈那種道貌岸然、威嚴神圣、高高在上的敬畏感,有的還顯現(xiàn)出一種滑稽的意味,其人情味、世俗生活氣息十 分濃郁,造型也完全是山民村夫那種純樸的氣質(zhì)格調(diào)。

    在東巴文化藝苑中,還出現(xiàn)了東巴文字和神靈鬼怪形象的木刻雕板。東巴制作木刻雕板的目的主要是想用來拓印,這為廣泛傳播東巴文化藝術(shù)作品創(chuàng)造了一個條件。

    【東巴文化的研究】

    由于東巴文化是一種獨特而豐富的民族文化,一個世紀以來,先后有法國、英國、美國、俄國、德國、挪威、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瑞士、波蘭等國家的學者,前來收集、調(diào)查、研究,他把一本東巴象形文經(jīng)書抄本收入所編的《西藏附近文字的起源》一書,,把自己收集到的納西族東巴文及調(diào)查見聞編寫成《LESMOSO》一書出版。

    在眾多的研究納西族東巴文化的學者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中國的學者李霖燦和美國的學者洛克。原臺灣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霖燦先生,原來是從事繪畫藝術(shù)的。當他來到納西族居住的麗江玉龍大雪山,接觸了納西東巴文化后,便毅然放下畫筆,學習和研究起東巴文化,寫下了《么些象形文字字典》、《么些標音文字字典》、《么些研究論文集》等重要著作。美國的學者洛克,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來到中國研究植物,他在納西族地區(qū)居住了二十多年,收集了大量的東巴文化資料, 寫出了許多研究東巴文化的著作,其中《納西語、英語百科詞典》(上、下冊)已成為研究東巴文化的重要著作。洛克被稱為西方研究東巴文化的鼻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更是涌現(xiàn)出一大批青年學者,出現(xiàn)了研究納西東巴文化的熱潮,研究成果逐年遞增,一個國際性的納西東巴文化學正在形成。

    東巴經(jīng)典是東巴文化的核心和內(nèi)涵。國內(nèi)外學者在研究東巴文化的過程中,也收集了相當數(shù)量的東巴經(jīng)書,作為研究的資料。目前世界上收存有約三萬冊東巴經(jīng)書。其中一萬冊左右收藏在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有兩萬冊收藏在臺灣、南京、北京、昆明、麗江、中甸等地。除了在本土中國以外,國際上收藏東巴經(jīng)書最多的是美國。美國國會圖書館、哈佛大學圖書館、華盛頓大學圖書館等共存有七千八百三十六冊。由于東巴經(jīng)是用原始圖畫象形文字書寫的,一般人不易釋讀,所以,東巴經(jīng)一直被視之為“天書”。云南省社會科學院麗江東巴文化研究所從八十年代初,就開始了翻譯東巴經(jīng)典的這項工程。在東巴老先生的配合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經(jīng)過十多年的努力,終于完成了《納西東巴古籍譯注全集》的翻譯工程,譯稿已陸續(xù)由云南人民出版社編輯出版。它的出版,將讓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這神秘的東巴文化,也將對納西東巴文化學的形成起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