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
百家姓
古籍分類
集部
子部
史部
經(jīng)部
精選古籍
桃花扇
西廂記
包待制智賺生金閣
倩女離魂
包龍圖智賺合同文字
梁山伯與祝英臺
漢宮秋
竇娥冤
清忠譜
張可九元曲集
類證治裁 卷之七 淋濁
作者:
《類證治裁》林佩琴(清)
編號114〔諸淋〕----294頁25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七淋濁〕
名詞解釋 皆腎虛膀胱生熱. 故小水濇而 不利也. 治法初起.宜清解結熱. 疏利水道. (通用五淋散加藕汁)不用補濇. 淋而渴.屬 上焦氣分. 宜淡滲輕藥. (如茯苓、通草、燈 心、瞿麥、澤瀉、琥珀、車前子之類)清肺 氣以滋水之上源. 淋而不渴. 屬下焦血分.宜 味厚陰品. (如知蘗滋腎丸)滋腎陰以泄水之 下流.如肺燥不能生水者. (生脈散加減)心 火及小腸熱者. (導赤散) 肺脾積熱. 移于 膀胱者. (黃芩清肺飲)腎水虧. 小便赤濇者. (加減一陰煎)沙淋膀胱濇痛者. (牛膝湯加 秋石)勞淋脾腎不足者.(朝用補中益氣湯. 夕 用六味丸)血淋莖中熱痛者. (淡秋石泡湯) 溺濇不痛者. (一味琥珀末. 薄荷、燈心湯調(diào) 服)氣淋臍下妨悶.(木香、沉香、枳殼、甘 草梢、滑石、木通)膏淋乃精溺并出.精塞溺 隧. 故小便濇痛. 初用(海金沙散. 加茯苓) 若不痛. 須攝固其精. 勿與通利. (宜鹿角霜、 菟絲子、蓮須、山藥、芡實.后以六味丸. 合 聚精丸調(diào)補)冷淋寒客胞中. 欲溺先發(fā)寒栗. (腎氣丸加鹿膠、沉香)熱淋溺赤如血而少. 時煩渴者. (導赤散) 伏暑成淋. (六一散) 虛者. (生脈散)因怒致淋. (宜青皮、山梔、 沉香、木通等)因思慮成淋. (歸脾湯)暑月 汗多. 津液不降.(參澤湯)妊婦病淋. (葵 子湯)
編號115〔赤白濁〕----295頁13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七淋濁〕
名詞解釋 莖中熱痛. 如火灼刀割. 溺濁或 赤或白. 赤傷血分.白傷氣分也. 赤濁有溺赤. 有血赤. 其純見鮮血. 當從溺血條治.(法見 前論)若溺色黃赤. 固多火癥. 然必赤而痛濇. 兼見火脈. 方可清利. 若勞倦傷中氣. 酒色傷 腎陰. 溺短欠而無痛濇等癥.則系水虧液涸. 不可清利. 經(jīng)所謂中氣不足. 溲溺為之變.但 滋補下元. 氣化則水自清. (加減六味丸. 鹿 茸地黃丸) 白濁有濁在溺者. 白如泔漿. 此 濕熱內(nèi)生. 有濁在精者. 由相火妄動.精離其 位. 不能閉藏. 與溺并出. 或移熱膀胱. 溺孔 濇痛.皆白濁之因于熱也. 久之則有脾氣下陷. 土不制濕. 而水道不清者. 有相火已殺. 心腎 不交. 精滑不固. 而遺濁不止者.皆白濁之因 于虛也. 熱者當辨心腎而清之.虛者常求脾腎 而固之舉之
編號116〔溺濁〕----295頁25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七淋濁〕
名詞解釋 如泔. 為胃中濕熱下流. (二陳 湯加萆薢、黃蘗、澤瀉、姜汁)精濁如膏. 乃 精溺并出. 濇痛甚者. 先清火.(抽薪飲)久 則濇痛去. 精濁未止. 宜固攝. (固陰煎. 元 菟丹. 胃中濕熱濁痰. 下滲膀胱. 為溺濁. 與 腎無干. 若牽膩如膏.心動即遺. 或溺后遺出. 皆精病. 與濁無干)肥人多白濁. 系濕痰.(二 朮二陳湯)瘦人多赤濁. 系肝火. (龍膽瀉肝 湯)心虛遺濁者. (金鎖玉關丸)脾虛下陷者. (補中益氣湯)心脾兩虛者.(菟絲煎)虛寒 帶濁者. (五味丸)淋瀝濕濁者. (威喜丸) 濁久足膝痿弱. 漩腳澄下如糊者. (六味丸加 萆薢、麥冬)莖中大痛. 溺赤. 脈滑數(shù). 宜清 熱利水. (生地、麥冬、山梔、知母.加六一 散)腎虛淫火易動. 精滑粘膩如膏. (九龍丹 收攝之)若忍精不泄而成白濁者. (四苓散) 丹方治白濁. (杞子錢半. 菟絲子、車前子、 韭子各一錢. 蓮子廿粒. 共入豬尿脬內(nèi)煮.加 蔥酒啜汁. 并食豬脬蓮子. 連服二三次效)赤 濁者. (豬苓湯)并加(麝香、杜牛膝)以通 瘀腐之在隧竅者. 有溺時結塊. 阻竅作痛. 塊 中蓄水泡者. 必醉酒使內(nèi). 酒濕乘虛襲入精竅 也. (治同上)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七淋濁〕
名詞解釋 皆腎虛膀胱生熱. 故小水濇而 不利也. 治法初起.宜清解結熱. 疏利水道. (通用五淋散加藕汁)不用補濇. 淋而渴.屬 上焦氣分. 宜淡滲輕藥. (如茯苓、通草、燈 心、瞿麥、澤瀉、琥珀、車前子之類)清肺 氣以滋水之上源. 淋而不渴. 屬下焦血分.宜 味厚陰品. (如知蘗滋腎丸)滋腎陰以泄水之 下流.如肺燥不能生水者. (生脈散加減)心 火及小腸熱者. (導赤散) 肺脾積熱. 移于 膀胱者. (黃芩清肺飲)腎水虧. 小便赤濇者. (加減一陰煎)沙淋膀胱濇痛者. (牛膝湯加 秋石)勞淋脾腎不足者.(朝用補中益氣湯. 夕 用六味丸)血淋莖中熱痛者. (淡秋石泡湯) 溺濇不痛者. (一味琥珀末. 薄荷、燈心湯調(diào) 服)氣淋臍下妨悶.(木香、沉香、枳殼、甘 草梢、滑石、木通)膏淋乃精溺并出.精塞溺 隧. 故小便濇痛. 初用(海金沙散. 加茯苓) 若不痛. 須攝固其精. 勿與通利. (宜鹿角霜、 菟絲子、蓮須、山藥、芡實.后以六味丸. 合 聚精丸調(diào)補)冷淋寒客胞中. 欲溺先發(fā)寒栗. (腎氣丸加鹿膠、沉香)熱淋溺赤如血而少. 時煩渴者. (導赤散) 伏暑成淋. (六一散) 虛者. (生脈散)因怒致淋. (宜青皮、山梔、 沉香、木通等)因思慮成淋. (歸脾湯)暑月 汗多. 津液不降.(參澤湯)妊婦病淋. (葵 子湯)
編號115〔赤白濁〕----295頁13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七淋濁〕
名詞解釋 莖中熱痛. 如火灼刀割. 溺濁或 赤或白. 赤傷血分.白傷氣分也. 赤濁有溺赤. 有血赤. 其純見鮮血. 當從溺血條治.(法見 前論)若溺色黃赤. 固多火癥. 然必赤而痛濇. 兼見火脈. 方可清利. 若勞倦傷中氣. 酒色傷 腎陰. 溺短欠而無痛濇等癥.則系水虧液涸. 不可清利. 經(jīng)所謂中氣不足. 溲溺為之變.但 滋補下元. 氣化則水自清. (加減六味丸. 鹿 茸地黃丸) 白濁有濁在溺者. 白如泔漿. 此 濕熱內(nèi)生. 有濁在精者. 由相火妄動.精離其 位. 不能閉藏. 與溺并出. 或移熱膀胱. 溺孔 濇痛.皆白濁之因于熱也. 久之則有脾氣下陷. 土不制濕. 而水道不清者. 有相火已殺. 心腎 不交. 精滑不固. 而遺濁不止者.皆白濁之因 于虛也. 熱者當辨心腎而清之.虛者常求脾腎 而固之舉之
編號116〔溺濁〕----295頁25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七淋濁〕
名詞解釋 如泔. 為胃中濕熱下流. (二陳 湯加萆薢、黃蘗、澤瀉、姜汁)精濁如膏. 乃 精溺并出. 濇痛甚者. 先清火.(抽薪飲)久 則濇痛去. 精濁未止. 宜固攝. (固陰煎. 元 菟丹. 胃中濕熱濁痰. 下滲膀胱. 為溺濁. 與 腎無干. 若牽膩如膏.心動即遺. 或溺后遺出. 皆精病. 與濁無干)肥人多白濁. 系濕痰.(二 朮二陳湯)瘦人多赤濁. 系肝火. (龍膽瀉肝 湯)心虛遺濁者. (金鎖玉關丸)脾虛下陷者. (補中益氣湯)心脾兩虛者.(菟絲煎)虛寒 帶濁者. (五味丸)淋瀝濕濁者. (威喜丸) 濁久足膝痿弱. 漩腳澄下如糊者. (六味丸加 萆薢、麥冬)莖中大痛. 溺赤. 脈滑數(shù). 宜清 熱利水. (生地、麥冬、山梔、知母.加六一 散)腎虛淫火易動. 精滑粘膩如膏. (九龍丹 收攝之)若忍精不泄而成白濁者. (四苓散) 丹方治白濁. (杞子錢半. 菟絲子、車前子、 韭子各一錢. 蓮子廿粒. 共入豬尿脬內(nèi)煮.加 蔥酒啜汁. 并食豬脬蓮子. 連服二三次效)赤 濁者. (豬苓湯)并加(麝香、杜牛膝)以通 瘀腐之在隧竅者. 有溺時結塊. 阻竅作痛. 塊 中蓄水泡者. 必醉酒使內(nèi). 酒濕乘虛襲入精竅 也. (治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