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古籍
  • 類證治裁 卷之六 胃脘痛(附胃脘癰)

    作者: 《類證治裁》林佩琴(清)
    編號 112〔胃脘癰〕 ----271頁4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六 胃脘痛(附胃脘癰)〕
    名詞解釋 由熱毒攻聚胃口而發(fā). 靈樞經(jīng)曰. 中脘穴屬胃.隱隱痛者. 胃脘癰也. 圣濟總錄曰. 胃脘癰. 不比肺癰之可認.茍不嘔膿血. 未免他誤矣. 其癥氣逆于胃. 脈必沉細. 或陽氣為風寒所遏. 不得上升. 人迎必盛. 人迎者. 胃脈也.盛則熱矣. 診得此脈. 即胃脘癰之候. 其人必寒熱如瘧. 身皮甲錯.欬嘔膿血. 若脈洪數(shù). 則膿已成. 急直排膿. 如脈遲緊. 乃屬血瘀. 急當議下. 否則毒氣內攻. 腸胃并腐. 如初起寒熱如瘧. 欬吐膿血.(射干湯)若風熱固結. 唇口JJ動. (薏苡仁湯)積熱不散.(清胃散. 芍藥湯)毒成未潰. (內消沃雪湯)未潰毒盛. (東垣托里散)胸乳間疼. 吐膿腥臭. (牡丹散)若在膈下.膿出大便. (排膿湯)膿稀. (太乙膏)虛者. (八珍湯加黃耆、忍冬、連翹)

    編號 113〔腹中窄狹〕 ----276頁16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六 胃脘痛(附胃脘癰)〕
    名詞解釋 醫(yī)通云. 肥人乃是濕痰留滯. 氣不升降.當行氣燥濕. (越鞠丸、平胃散為主)瘦人乃是陰虛火旺. 熏蒸臟腑.當降火開郁. (消遙散. 左金丸為主)肥人腹中轆轆有聲. 須作痰治. (二朮二陳湯)氣虛者加(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