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
百家姓
古籍分類
集部
子部
史部
經(jīng)部
精選古籍
太白陰經(jīng)
孫臏兵法
兵制
尉繚子
孫子略解
司馬法
鬼谷子
齊民要術(shù)
禾譜
天工開物
素問 經(jīng)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作者:
《素問》
黃帝問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岐伯對曰: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是以夜行則喘出于腎,淫氣病肺。有所墮恐,喘出于肝,淫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于肺,淫氣傷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腎與骨,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故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故飲食飽甚,汗出于胃。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持重遠行,汗出于腎。疾走恐懼,汗出于肝。搖體勞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于過用,此為常也。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jīng),經(jīng)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氣歸于權(quán)衡。權(quán)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合于四時五藏陰陽,揆度以為常也。太陽藏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余也,表里當俱寫,取之下俞,陽明藏獨至,是陽氣重并也,當寫陽補陰,取之下俞。少陽藏獨至,是厥氣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太陰藏搏者,用心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其下俞,補陽寫陰。一陽獨嘯,少陽厥也,陽并于上,四脈爭張,氣歸于腎,宜治其經(jīng)絡(luò),寫陽補陰。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真陰(疒娟之右)心,厥氣留薄,發(fā)為白汗,調(diào)食和藥,治在下俞。
帝曰:太陽藏何象。
岐伯曰:象三陽而浮也。帝曰:少陽藏何象。
岐伯曰:象一陽也,一陽藏者,滑而不實也。
帝曰:陽明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陰藏搏,言伏鼓也。二陰搏至,腎沉不浮也。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
帝曰:太陽藏何象。
岐伯曰:象三陽而浮也。帝曰:少陽藏何象。
岐伯曰:象一陽也,一陽藏者,滑而不實也。
帝曰:陽明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陰藏搏,言伏鼓也。二陰搏至,腎沉不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