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
百家姓
古籍分類
集部
子部
史部
經(jīng)部
精選古籍
日聞錄
甲申朝事小紀
笑林廣記
清代名人軼事
諧鐸
西征隨筆
容齋續(xù)筆
夜航船
板橋雜記
池北偶談
文獻通考 卷一百八十五·經(jīng)籍考十二
作者:
《文獻通考》馬端臨
○經(jīng)(孝經(jīng)·經(jīng)解)
《漢·藝文志》曰:《孝經(jīng)》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夫孝,天之經(jīng),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jīng)》。漢興,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后倉、諫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傳之,各自名家。經(jīng)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為異。
“父母生之,續(xù)莫大焉”,“故親生之膝下”,諸家說不安處,古文字讀皆異。
?。ǔ辑懺唬骸缎⒔?jīng)》云“續(xù)莫大焉”,而諸家之說各不安處之也。師古曰:“桓譚《新論》云《古孝經(jīng)》千八百七十二字,今異者四百馀字?!保?br>
《隨·經(jīng)籍志》曰:孔子既敘六經(jīng),題目不同,指意差別,恐斯道離散,故作《孝經(jīng)》,以總會之,明其枝流雖分,本萌於孝者也。遭秦焚書,為河間人顏芝所藏。漢初,芝子貞出之,凡十八章,而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后倉、諫議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皆名其學。又有《古文孝經(jīng)》,與《古文尚書》同出,而長孫有《閨門》一章,其馀經(jīng)文,大較相似,篇簡闕解,又有衍出三章,并前合為二十二章,孔安國為之傳。至劉向典校經(jīng)籍,以顏本比古文,除其繁惑,以十八章為定。鄭眾、馬融并為之注。又有鄭氏注,相傳或云鄭元,其立義與元所注馀書不同,故疑之。梁代,安國及鄭氏二家,并立國學,安國之本亡於梁亂,陳及周、齊,唯傳鄭氏。至隋,秘書監(jiān)王劭於京師訪得《孔傳》,遂至河間劉炫,炫因序其得喪,述其議疏,講於人間,漸聞朝廷。後遂著令,與鄭氏并立。儒者讠宣讠宣,皆云炫自作之,非孔舊本,而秘府又先無其書。又云魏氏遷《洛》,未達華語,孝文帝命侯伏侯可悉陵以夷言譯《孝經(jīng)》之旨,教於國人,謂之《國語孝經(jīng)》,今取以附此篇之末。
《宋三朝藝文志》曰:《古文孝經(jīng)》世不傳,歷晉至唐,所行唯鄭氏者,世以為鄭元。唐開元中,史官劉子元證其非鄭元者十有二,諸儒非子元之說。天寶中,元宗自注,元行沖造疏,授學官,凡今儒者傳習焉。五代以來,孔、鄭二注皆亡,周顯德末,新羅獻別序《孝經(jīng)》,即鄭注者。皇朝咸平中,令祭酒邢取行沖《疏》刪定,《正義》行焉。
《漢志》:八家,一十二篇。(本志十一家,五十九篇。今削《五經(jīng)雜議》以下,見《經(jīng)解門》)
《隋志》:十八部,合六十三卷。(通計亡書,合五十九部,一百四十卷)
《唐志》:二十七家,三十六部,八十二卷。(失姓名一家,尹知章以下不錄六家,一十三卷)
《宋三朝志》:六部,十卷。
《宋兩朝志》:一部,一卷。
《宋四朝志》:六部,五卷?! 端沃信d志》:二十一家,二十一部,二十九卷。
※《古文孝經(jīng)》一卷 《崇文總目》:漢侍中孔安國注。班固《藝文志》有《孝經(jīng)古文孔氏》一篇,二十二章。本出屋壁中,前世與鄭康成注并行。今孔注不存,而隸古文與章數(shù)存焉。
※《鄭康成注孝經(jīng)》一卷
《崇文總目》:先儒多疑其書,唯晉孫《集解》以此注為優(yōu),請與孔注并行,詔可。今太學所立陸德明《釋文》與此相應(yīng)。五代兵興,中原久逸其書,咸平中,日本僧以此書來獻,議藏秘府。
陳氏曰:世傳秦火之後,河間人顏芝得《孝經(jīng)》,藏之,以獻河間王,今十八章是也。相承云康成作注,而鄭《志》目錄不載,故先儒并疑之。古文有孔安國《傳》,不行於世,劉炫為作《稽疑》一篇,序所謂劉炫明安國之本,陸澄譏康成之注者也。及唐開元中,詔議孔、鄭二家,劉知幾以為宜行孔廢鄭,諸儒非之,卒行鄭學。按《三朝志》,五代以來,孔、鄭注皆亡,周顯德中,新羅獻別序《孝經(jīng)》,即鄭注者,而《崇文總目》以為咸平中日本僧碉然所獻,未詳孰是。
世少有其本。乾道中,熊克子復(fù)然袁樞機仲得之,刻於京口學宮,而孔《傳》不可復(fù)見。
※唐明皇《孝經(jīng)注》一卷
《崇文總目》:取王肅、劉劭、虞翻、韋昭、劉炫、陸澄六家之說,參仿孔、鄭舊義。今行於大學。
晁氏曰:何休稱:“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jīng)》’。”信斯言也,則《孝經(jīng)》乃孔子自著者也。今其首章云:“仲尼居,曾子侍?!眲t非孔子所著明矣。詳其文義,當是曾子弟子所為書也。柳宗元謂“《論語》載弟子必以字,然曾參不然,蓋曾氏之徒樂正子春、子思相與為之耳?!庇囔丁缎⒔?jīng)》亦云。
陳氏曰:今世所行本也。始刻石太學,御八分書,末有祭酒李齊古所上表及答詔,且具宰相等名銜,天寶四載,號為《石臺孝經(jīng)》。乾道中,蔡知鎮(zhèn)江,以其本授教授沈必豫、熊克,使刻石學宮。云歐陽公《集古錄》無之,豈偶未之見耶?家有此刻,為四大軸,以為書閣之鎮(zhèn)。按《唐志》作《孝經(jīng)制旨》。
※元行沖《孝經(jīng)疏》
《崇文總目》:明皇既作《注》,故行沖奉詔作《疏》。
※《孝經(jīng)正義》三卷
《崇文總目》:皇朝翰林侍講學士邢等撰。初,世傳行沖疏外,馀家尚多,皆猥俗褊陋,不足行遠。咸平中,詔及杜鎬等集諸儒之說而增損焉。
※司馬君實《古文孝經(jīng)指解》一卷
自序:先儒皆以為孔氏避秦禁而藏書,愚竊疑其不然。何則?秦世科斗之書廢絕巳久,又始皇三十四年始下焚書之令,距漢興才七年耳,孔氏子孫豈容悉無知者,必待恭王然後乃出?蓋始藏之時,去圣未遠,其書最真,與夫他國之人,轉(zhuǎn)相傳授,歷世疏遠者,誠不侔矣。且《孝經(jīng)》與《尚書》俱出壁中,今人皆知《尚書》之真而疑《孝經(jīng)》之偽,是何異信膾之可,而疑炙之不可食也?! £耸显唬汗盼纳w孔惠所藏者。與顏芝十八章大較相似,而析出三章,又有《閨門》一章,不同者四百馀字。劉向校書,以十八章為定,故世不大傳,獨有孔安國注,今亡。然諸家說不安處,古文字讀皆異,推此言之,未必非真也。司馬公為之指解并音。
《中興藝文志》:自唐明皇時議者排毀古文,以《閨門》一章為鄙俗,而古文遂廢。國朝司馬光始取古文為《指解》?! £愂显唬喊础短浦尽贰ⅰ缎⒔?jīng)》二十七家,今溫公序言秘閣所藏,止有鄭氏、明皇及古文三家而巳。古文有經(jīng)無傳,以隸體寫之,而為之《指解》。仁宗朝表上之。
※王介甫《孝經(jīng)解》一卷
晁氏曰:經(jīng)云“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諍於父”,而《孟子》猥曰:“父子之間不責善”,夫豈然哉!今介甫因謂當不義則諍之,非責善也。噫!不為不義,即善矣。阿其所好,以巧慧侮圣人言至此,君子疾夫!
※范淳夫《古文孝經(jīng)說》一卷 晁氏曰:元中,侍經(jīng)筵時所上。 ※晦庵《孝經(jīng)刊誤》一卷
《中興藝文志》:《刊誤》謂今文六章,古文七章,以前為經(jīng),後為傳。經(jīng)之首,統(tǒng)論孝之終始,乃敷陳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之孝。而其末曰:
“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逼涫孜蚕鄳?yīng),文勢聯(lián)貫,實皆一時之言。而後人妄分為六七,又增“子曰”及《詩》、《書》之文,以雜乎其間。今乃合為一章,而刪去“子曰”者二,引《書》者一,引《詩》者四,凡六十一字,以復(fù)經(jīng)文之舊。又指傳文之失,刪去“先王見教”以下凡六十七字,“以順則逆”巳下凡九十字,馀從古文。
跋尾云:熹舊見衡山胡侍郎《論語說》,疑《孝經(jīng)》引《詩》,非經(jīng)本文?! 〕跎躐斞?,徐而察之,始悟胡公之言為信,而《孝經(jīng)》之可疑者,不但此也。因以書質(zhì)之沙隨程可久丈,程答書曰:“頃見玉山汪端明亦以為此書多出後人附會”,於是乃知前輩讀書精察,其論固巳及此。又竊自幸有所因述,而得免於鑿空妄言之罪也。因欲掇取他書之言可發(fā)此書之旨者,別為《外傳》(如冬溫夏清、昏定晨省之類,即附始於事親之傳),顧未敢耳。
《語錄》:《孝經(jīng)》,疑非圣人之言。且如先“王有至德要道”,此是說得好處。然下面都不曾說得切要處著,但說得孝之效如此。如《論語》中說孝,皆親切有味,都不如此?!妒俊?、《庶人章》說得更好,只是下面都不親切。
陳氏曰:抱遺經(jīng)於千載之後,而能卓然悟疑辯惑,非豪杰特起獨立之士,何以及此?後學所不敢仿亻效,而亦不敢擬議也。 ※張無垢《孝經(jīng)解》一卷
《中興藝文志》:九成依今文為解。其謂人各有入道處,曾子則由孝而入,亦名言也。
※黃勉齋《孝經(jīng)本旨》一卷 《中興藝文志》:繼熹之志,輯《六經(jīng)》、《論》、《孟》子言《孝》者為一書,為二十四篇,名為《孝經(jīng)本旨》。
※馮椅《古孝經(jīng)輯注》
《中興藝文志》:椅祖朱氏,刊經(jīng)文所引《詩》、《書》之妄,而傳則盡刪其所曾、孔答問與其增益之辭,為《古孝經(jīng)輯注》,并引蔡氏注。
※楊慈湖《古文孝經(jīng)解》
《中興藝文志》:《解》中如“德性無生,何從有死”之語,蓋近於禪。
※袁廣微《孝經(jīng)說》三卷
陳氏曰:廣微為鄱憲日,為諸生說《孝經(jīng)》,旁及諸子。諸生錄之為此編,凡三卷。
△右《孝經(jīng)》
《漢志》:一家,十八篇。(《五經(jīng)雜講》)
《隋志》:二十九部,三百五十九卷。(亡書四家,十七卷)
《唐志》:十九家,二十六部,三百八十一卷。(失姓名一家,趙英以下不著錄十家,一百二十七卷)
《宋兩朝志》:二家七十九卷。
《宋四朝志》:四家一百九十五卷。
《宋三朝志》:十五家一百七十一卷。
《宋中興志》:二十二家一百四十九卷。
※《白虎通德論》十卷
《崇文總目》:後漢班固撰。章帝建初四年,詔諸儒會白虎觀,講議《五經(jīng)》同異,詔集其事。凡十四篇。
陳氏曰:章帝詔諸儒講議《五經(jīng)》同異,五官中郎將魏應(yīng)承制問,侍中淳于恭奏,帝親稱制臨決,作《白虎議奏》,蓋用宣帝石渠故事?!妒h奏》今不傳矣?!栋喙虃鳌贩Q撰集凡四十四門。
容齋洪氏《隨筆》曰:晉、唐至今,諸儒訓釋《六經(jīng)》,否則自立佳名,蓋各以百數(shù),其書曰傳、曰解、曰章句而已。若戰(zhàn)國迨漢,則其名簡雅。一曰故,故者,通其指義也?!稌酚小断暮罱夤省罚对姟酚小遏敼省?、《后氏故》、《韓故》也。《毛詩故訓傳》,顏師古謂流俗改故訓傳為詁,字失真耳。小學有杜林《倉頡故》。二曰微,謂釋其微指。如《春秋》有《左氏微》、《鐸氏微》、《張氏微》、《虞卿微傳》。三曰通,如洼丹《易通論》名為《洼君通》,班固《白虎通》,應(yīng)劭《風俗通》,唐劉知幾《史通》,韓《春秋通》。凡此諸書,唯《白虎通》、《風俗通》僅存耳。又如鄭康成作《毛詩箋》,申明其義,他書無用此字者。《論語》之學,但曰《齊論》、《魯論》、《張侯論》,後來皆不然也?! 段褰?jīng)鉤沉》
《崇文總目》:晉王芳撰。答難申暢,自謂鉤取《五經(jīng)》之沉義,篇第亡缺。
今缺五篇?! 犊锟娬住钒司?br>
《崇文總目》:唐秘書監(jiān)顏師古撰。采先儒及當世之言,參質(zhì)訛謬而矯正之。
未終篇而師古歿,其子始上之。詔錄藏秘閣?! £耸显唬簬煿乓允浪字远嗫娬`,故質(zhì)諸經(jīng)史,刊而正之。永徽中,子揚庭上之。
陳氏曰:莆田鄭樵有《刊謬正俗跋》八卷。汪玉山亦言揚庭表以為藁草才半,部帙未終。則是書初非定本也。今前後乖刺極多,《玉山集》中所辯甚詳。
※《六說》五卷
《崇文總目》:唐右補闕劉迅作《六書》,以繼《六經(jīng)》,故標概作書之誼,而著其目。惟《易》闕而不敘。
晁氏曰:此其敘篇也,凡五卷。
※《經(jīng)典釋文》三十卷
《崇文總目》:唐陸德明撰。德明為國子博士,以先儒作經(jīng)典音訓,不列注傳,全錄文頗乖詳略。又南北異區(qū),音讀罕同,乃集諸家之讀《九經(jīng)》、《論語》、《老》、《莊》、《爾雅》者,皆著其翻語,以增損之。
陳氏曰:唐陸德明撰。自《五經(jīng)》、《三傳》、《古禮》之外,及《孝經(jīng)》、《論語》、《爾雅》、《莊》、《老》,兼解文義,廣采諸家,不但音切也?;蜓躁?,吳人,多吳音,綜其實未必然。按前世《藝文志》列於經(jīng)解類,《中興書目》始入之小學,非也。
※《經(jīng)史釋題》
《崇文總目》:唐李肇撰。起《九經(jīng)》,下止唐氏《實錄》,列篇帙之凡,概釋其題。
※《五經(jīng)文字》三卷
陳氏曰:唐國子司業(yè)張參撰。大歷中,刻石長安太學。
《崇文總目》:初,參拜詔與儒官校正經(jīng)典,乃取漢蔡邕《石經(jīng)》、許慎《說文》、呂忱《字林》、陸德明《釋文》,命孝廉生顏傳鈔撮疑互取,定儒師部為一百六十,非緣經(jīng)見者,皆略而不集。
※《經(jīng)典分毫正字》一卷
《崇文總目》:唐太學博士歐陽融撰。辯正經(jīng)典字文,使不得相亂。篇帙今闕全篇,止《春秋》中帙,馀篇悉亡。
※《九經(jīng)字樣》一卷
《崇文總目》:唐翰林待制唐元度撰。開成中,元度奉詔覆定太學石經(jīng)字文以來補張參之闕,更作《九經(jīng)字樣》,為七十六部。
※《五經(jīng)字樣》一卷 陳氏曰:唐沔王友翰林待制唐元度撰。補張參之所不載,開成中上之。二書當在小學類,以其專為經(jīng)設(shè)故,亦附見於此。往宰南城出謁,有持故紙鬻於道右,得此書,乃古京本,五代開運丙午所刻也。遂為家藏書籍之最古者?! 妒诮?jīng)圖》
《崇文總目》:不著撰人名氏。敘《易》、《詩》、《書》、《禮》、《春秋三傳》、《論語》、《孝經(jīng)》之學,師承相第,系而為圖。
※《九經(jīng)馀義》
《崇文總目》:皇朝處士黃敏撰。摭諸家之說,是非者裁正之。
※《演圣通論》六十卷
《崇文總目》:皇朝秘書監(jiān)致仕胡旦撰。以《易》、《詩》、《書》、《論語》先儒傳注得失參糅,故作論而辯正之。《易》百篇,《書》五十六篇,《詩》七十八篇,《論語》十八篇,凡二百五十二。天圣中獻之。
晁氏曰:其所論《易》十六卷,《書》七卷,《詩》十卷,《禮記》十六卷,而《春秋》論別行。天圣中,嘗獻於朝,博辯精詳,學者宗焉。
陳氏曰:《易》十七,《書》七,《詩》十,《禮記》十六,《春秋》十,其第一卷為目錄。旦,太平興國三年進士第一人,恃才輕躁,累坐擯斥。晚尤黷貨,持吏短長,為時論所薄。然其學亦博矣?! 度航?jīng)音辯》七卷
陳氏曰:丞相真定賈昌朝子明撰??刀ㄖ?,侍講天章閣所上,凡五門。
※《七經(jīng)小傳》三卷
晁氏曰:皇朝劉敞原甫撰。其所謂《七經(jīng)》者,《毛詩》、《尚書》、《公羊》、《周禮》、《儀禮》、《禮記》、《論語》也。元史官謂:“慶歷前學者尚文詞,多守章句注疏之學,至敞始異諸儒之說,後王安石修《經(jīng)義》,蓋本於敞。”公武觀原甫說“伊尹相湯伐桀,升自而”之類,《經(jīng)義》多剿取之,史官之言不誣。
陳氏曰:前世經(jīng)學大抵祖述注疏,其以巳意言經(jīng),著書行世,自敞倡之。惟《春秋》既有成書,而《詩》、《書》、《三禮》、《論語》見之《小傳》,又《公羊》、《左氏》、《國語》三則附焉,故曰《七經(jīng)》。
※河南《經(jīng)說》七卷
陳氏曰:程頤撰?!断缔o說》一,《書》一,《詩》二,《春秋》一,《論語》一,《改定大學》一。程氏之學,《易傳》為全書,馀經(jīng)具此。
※龜山《經(jīng)說》八卷
陳氏曰:楊時撰?!兑住啡?,《詩》、《春秋》、《孟子》各一,末二卷則經(jīng)筵講義也。
※《三經(jīng)義辯》,《辯學》
《中興藝文志》:《三經(jīng)義辯》,楊時撰;《辯學》,王居正撰。居正為舉子時,不習王氏《新經(jīng)》、《字說》,流落十馀年,時出《義辯》示之,曰:
“吾舉其端,子成吾志。”居正感厲,首尾十載,為《三經(jīng)辯學》。凡安石父子言不合道者,悉正之。紹興間於上前論安石釋經(jīng)無父無君處,上正色曰:“是豈不害名教?!本诱诵蛏险Z,系《辯學》書首。上之,與時《義辯》并列秘府。自是天下不復(fù)言王氏學矣。
※《六經(jīng)圖》七卷 陳氏曰:東嘉葉仲堪思文重編。按《館閣書目》有六卷,昌州布衣楊甲鼎卿所撰,撫州教授毛邦翰增補之?!兑住菲呤?,今百三十;《書》五十五,今六十三;《詩》四十七,今同;《周禮》六十五,今六十一;《禮記》四十三,今六十二;《春秋》二十九,今七十二。然則仲堪蓋又以舊本增損改定者耶?
※麗澤《論說集錄》十卷
陳氏曰:呂祖謙門人所錄平日說經(jīng)之語,末三卷則為《史說》、《雜說》?! |萊於諸經(jīng),亦為《讀詩記》及《書說》成書,而未終也。
※畏齋《經(jīng)學》十二卷
陳氏曰:宣教郎廣安游桂元發(fā)撰。凡十二卷。桂,隆興癸未進士,歷官至制司機宜。
※項氏《家說》十卷,《附錄》四卷
陳氏曰:項安世撰?!毒沤?jīng)》皆有論注,其第八卷以後雜說文史正學。附錄《孝經(jīng)》、《中庸》、《詩篇次》、《邱乘圖》則各為一書,重見諸類。
※山堂《疑問》一卷
陳氏曰:起居郎簡池劉光祖德修撰。凡一卷。慶元中謫居房陵,與其子講說諸經(jīng),因筆記之。以其所問於《詩》為多,遂取《呂氏讀詩記》盡觀之,而釋以巳意,附《疑問》之後。
※《六經(jīng)正誤》六卷 陳氏曰:柯山毛居正誼甫校監(jiān)本經(jīng)籍之誤所欲刊正者,魏鶴山為之序而刻傳之。大抵多偏傍之疑似者,凡六卷?! 段魃阶x書記》三十九卷
陳氏曰:真德秀景元撰。其書有甲、乙、丙、丁。甲言性理,中述治道,末言出處,大抵本經(jīng)子格言,而述以己意。今但有甲三十七卷,丁二卷,乙、丙未見?! 犊夹配洝啡?br>
賈鑄撰。後溪劉氏序略曰:友人賈君成已,少予十三歲,未脫舉子累,且教授生徒,所至坐席常滿,而能歷年篤以成書。世之學者,於《六經(jīng)》之疏能一閱焉者蓋寡,況能參稽其類,大之如天地氣形之初,微之如服食器用之末,先儒該洽兼綜,凡古書之雜出者,徵之而靡不在,分之而靡不貫也。其書曰《考信錄》,考諸古而信於心,又以質(zhì)於余而證於後世,用意遠矣。
△右經(jīng)解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
《漢·藝文志》曰:《孝經(jīng)》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夫孝,天之經(jīng),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jīng)》。漢興,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后倉、諫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傳之,各自名家。經(jīng)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為異。
“父母生之,續(xù)莫大焉”,“故親生之膝下”,諸家說不安處,古文字讀皆異。
?。ǔ辑懺唬骸缎⒔?jīng)》云“續(xù)莫大焉”,而諸家之說各不安處之也。師古曰:“桓譚《新論》云《古孝經(jīng)》千八百七十二字,今異者四百馀字?!保?br>
《隨·經(jīng)籍志》曰:孔子既敘六經(jīng),題目不同,指意差別,恐斯道離散,故作《孝經(jīng)》,以總會之,明其枝流雖分,本萌於孝者也。遭秦焚書,為河間人顏芝所藏。漢初,芝子貞出之,凡十八章,而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后倉、諫議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皆名其學。又有《古文孝經(jīng)》,與《古文尚書》同出,而長孫有《閨門》一章,其馀經(jīng)文,大較相似,篇簡闕解,又有衍出三章,并前合為二十二章,孔安國為之傳。至劉向典校經(jīng)籍,以顏本比古文,除其繁惑,以十八章為定。鄭眾、馬融并為之注。又有鄭氏注,相傳或云鄭元,其立義與元所注馀書不同,故疑之。梁代,安國及鄭氏二家,并立國學,安國之本亡於梁亂,陳及周、齊,唯傳鄭氏。至隋,秘書監(jiān)王劭於京師訪得《孔傳》,遂至河間劉炫,炫因序其得喪,述其議疏,講於人間,漸聞朝廷。後遂著令,與鄭氏并立。儒者讠宣讠宣,皆云炫自作之,非孔舊本,而秘府又先無其書。又云魏氏遷《洛》,未達華語,孝文帝命侯伏侯可悉陵以夷言譯《孝經(jīng)》之旨,教於國人,謂之《國語孝經(jīng)》,今取以附此篇之末。
《宋三朝藝文志》曰:《古文孝經(jīng)》世不傳,歷晉至唐,所行唯鄭氏者,世以為鄭元。唐開元中,史官劉子元證其非鄭元者十有二,諸儒非子元之說。天寶中,元宗自注,元行沖造疏,授學官,凡今儒者傳習焉。五代以來,孔、鄭二注皆亡,周顯德末,新羅獻別序《孝經(jīng)》,即鄭注者。皇朝咸平中,令祭酒邢取行沖《疏》刪定,《正義》行焉。
《漢志》:八家,一十二篇。(本志十一家,五十九篇。今削《五經(jīng)雜議》以下,見《經(jīng)解門》)
《隋志》:十八部,合六十三卷。(通計亡書,合五十九部,一百四十卷)
《唐志》:二十七家,三十六部,八十二卷。(失姓名一家,尹知章以下不錄六家,一十三卷)
《宋三朝志》:六部,十卷。
《宋兩朝志》:一部,一卷。
《宋四朝志》:六部,五卷?! 端沃信d志》:二十一家,二十一部,二十九卷。
※《古文孝經(jīng)》一卷 《崇文總目》:漢侍中孔安國注。班固《藝文志》有《孝經(jīng)古文孔氏》一篇,二十二章。本出屋壁中,前世與鄭康成注并行。今孔注不存,而隸古文與章數(shù)存焉。
※《鄭康成注孝經(jīng)》一卷
《崇文總目》:先儒多疑其書,唯晉孫《集解》以此注為優(yōu),請與孔注并行,詔可。今太學所立陸德明《釋文》與此相應(yīng)。五代兵興,中原久逸其書,咸平中,日本僧以此書來獻,議藏秘府。
陳氏曰:世傳秦火之後,河間人顏芝得《孝經(jīng)》,藏之,以獻河間王,今十八章是也。相承云康成作注,而鄭《志》目錄不載,故先儒并疑之。古文有孔安國《傳》,不行於世,劉炫為作《稽疑》一篇,序所謂劉炫明安國之本,陸澄譏康成之注者也。及唐開元中,詔議孔、鄭二家,劉知幾以為宜行孔廢鄭,諸儒非之,卒行鄭學。按《三朝志》,五代以來,孔、鄭注皆亡,周顯德中,新羅獻別序《孝經(jīng)》,即鄭注者,而《崇文總目》以為咸平中日本僧碉然所獻,未詳孰是。
世少有其本。乾道中,熊克子復(fù)然袁樞機仲得之,刻於京口學宮,而孔《傳》不可復(fù)見。
※唐明皇《孝經(jīng)注》一卷
《崇文總目》:取王肅、劉劭、虞翻、韋昭、劉炫、陸澄六家之說,參仿孔、鄭舊義。今行於大學。
晁氏曰:何休稱:“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jīng)》’。”信斯言也,則《孝經(jīng)》乃孔子自著者也。今其首章云:“仲尼居,曾子侍?!眲t非孔子所著明矣。詳其文義,當是曾子弟子所為書也。柳宗元謂“《論語》載弟子必以字,然曾參不然,蓋曾氏之徒樂正子春、子思相與為之耳?!庇囔丁缎⒔?jīng)》亦云。
陳氏曰:今世所行本也。始刻石太學,御八分書,末有祭酒李齊古所上表及答詔,且具宰相等名銜,天寶四載,號為《石臺孝經(jīng)》。乾道中,蔡知鎮(zhèn)江,以其本授教授沈必豫、熊克,使刻石學宮。云歐陽公《集古錄》無之,豈偶未之見耶?家有此刻,為四大軸,以為書閣之鎮(zhèn)。按《唐志》作《孝經(jīng)制旨》。
※元行沖《孝經(jīng)疏》
《崇文總目》:明皇既作《注》,故行沖奉詔作《疏》。
※《孝經(jīng)正義》三卷
《崇文總目》:皇朝翰林侍講學士邢等撰。初,世傳行沖疏外,馀家尚多,皆猥俗褊陋,不足行遠。咸平中,詔及杜鎬等集諸儒之說而增損焉。
※司馬君實《古文孝經(jīng)指解》一卷
自序:先儒皆以為孔氏避秦禁而藏書,愚竊疑其不然。何則?秦世科斗之書廢絕巳久,又始皇三十四年始下焚書之令,距漢興才七年耳,孔氏子孫豈容悉無知者,必待恭王然後乃出?蓋始藏之時,去圣未遠,其書最真,與夫他國之人,轉(zhuǎn)相傳授,歷世疏遠者,誠不侔矣。且《孝經(jīng)》與《尚書》俱出壁中,今人皆知《尚書》之真而疑《孝經(jīng)》之偽,是何異信膾之可,而疑炙之不可食也?! £耸显唬汗盼纳w孔惠所藏者。與顏芝十八章大較相似,而析出三章,又有《閨門》一章,不同者四百馀字。劉向校書,以十八章為定,故世不大傳,獨有孔安國注,今亡。然諸家說不安處,古文字讀皆異,推此言之,未必非真也。司馬公為之指解并音。
《中興藝文志》:自唐明皇時議者排毀古文,以《閨門》一章為鄙俗,而古文遂廢。國朝司馬光始取古文為《指解》?! £愂显唬喊础短浦尽贰ⅰ缎⒔?jīng)》二十七家,今溫公序言秘閣所藏,止有鄭氏、明皇及古文三家而巳。古文有經(jīng)無傳,以隸體寫之,而為之《指解》。仁宗朝表上之。
※王介甫《孝經(jīng)解》一卷
晁氏曰:經(jīng)云“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諍於父”,而《孟子》猥曰:“父子之間不責善”,夫豈然哉!今介甫因謂當不義則諍之,非責善也。噫!不為不義,即善矣。阿其所好,以巧慧侮圣人言至此,君子疾夫!
※范淳夫《古文孝經(jīng)說》一卷 晁氏曰:元中,侍經(jīng)筵時所上。 ※晦庵《孝經(jīng)刊誤》一卷
《中興藝文志》:《刊誤》謂今文六章,古文七章,以前為經(jīng),後為傳。經(jīng)之首,統(tǒng)論孝之終始,乃敷陳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之孝。而其末曰:
“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逼涫孜蚕鄳?yīng),文勢聯(lián)貫,實皆一時之言。而後人妄分為六七,又增“子曰”及《詩》、《書》之文,以雜乎其間。今乃合為一章,而刪去“子曰”者二,引《書》者一,引《詩》者四,凡六十一字,以復(fù)經(jīng)文之舊。又指傳文之失,刪去“先王見教”以下凡六十七字,“以順則逆”巳下凡九十字,馀從古文。
跋尾云:熹舊見衡山胡侍郎《論語說》,疑《孝經(jīng)》引《詩》,非經(jīng)本文?! 〕跎躐斞?,徐而察之,始悟胡公之言為信,而《孝經(jīng)》之可疑者,不但此也。因以書質(zhì)之沙隨程可久丈,程答書曰:“頃見玉山汪端明亦以為此書多出後人附會”,於是乃知前輩讀書精察,其論固巳及此。又竊自幸有所因述,而得免於鑿空妄言之罪也。因欲掇取他書之言可發(fā)此書之旨者,別為《外傳》(如冬溫夏清、昏定晨省之類,即附始於事親之傳),顧未敢耳。
《語錄》:《孝經(jīng)》,疑非圣人之言。且如先“王有至德要道”,此是說得好處。然下面都不曾說得切要處著,但說得孝之效如此。如《論語》中說孝,皆親切有味,都不如此?!妒俊?、《庶人章》說得更好,只是下面都不親切。
陳氏曰:抱遺經(jīng)於千載之後,而能卓然悟疑辯惑,非豪杰特起獨立之士,何以及此?後學所不敢仿亻效,而亦不敢擬議也。 ※張無垢《孝經(jīng)解》一卷
《中興藝文志》:九成依今文為解。其謂人各有入道處,曾子則由孝而入,亦名言也。
※黃勉齋《孝經(jīng)本旨》一卷 《中興藝文志》:繼熹之志,輯《六經(jīng)》、《論》、《孟》子言《孝》者為一書,為二十四篇,名為《孝經(jīng)本旨》。
※馮椅《古孝經(jīng)輯注》
《中興藝文志》:椅祖朱氏,刊經(jīng)文所引《詩》、《書》之妄,而傳則盡刪其所曾、孔答問與其增益之辭,為《古孝經(jīng)輯注》,并引蔡氏注。
※楊慈湖《古文孝經(jīng)解》
《中興藝文志》:《解》中如“德性無生,何從有死”之語,蓋近於禪。
※袁廣微《孝經(jīng)說》三卷
陳氏曰:廣微為鄱憲日,為諸生說《孝經(jīng)》,旁及諸子。諸生錄之為此編,凡三卷。
△右《孝經(jīng)》
《漢志》:一家,十八篇。(《五經(jīng)雜講》)
《隋志》:二十九部,三百五十九卷。(亡書四家,十七卷)
《唐志》:十九家,二十六部,三百八十一卷。(失姓名一家,趙英以下不著錄十家,一百二十七卷)
《宋兩朝志》:二家七十九卷。
《宋四朝志》:四家一百九十五卷。
《宋三朝志》:十五家一百七十一卷。
《宋中興志》:二十二家一百四十九卷。
※《白虎通德論》十卷
《崇文總目》:後漢班固撰。章帝建初四年,詔諸儒會白虎觀,講議《五經(jīng)》同異,詔集其事。凡十四篇。
陳氏曰:章帝詔諸儒講議《五經(jīng)》同異,五官中郎將魏應(yīng)承制問,侍中淳于恭奏,帝親稱制臨決,作《白虎議奏》,蓋用宣帝石渠故事?!妒h奏》今不傳矣?!栋喙虃鳌贩Q撰集凡四十四門。
容齋洪氏《隨筆》曰:晉、唐至今,諸儒訓釋《六經(jīng)》,否則自立佳名,蓋各以百數(shù),其書曰傳、曰解、曰章句而已。若戰(zhàn)國迨漢,則其名簡雅。一曰故,故者,通其指義也?!稌酚小断暮罱夤省罚对姟酚小遏敼省?、《后氏故》、《韓故》也。《毛詩故訓傳》,顏師古謂流俗改故訓傳為詁,字失真耳。小學有杜林《倉頡故》。二曰微,謂釋其微指。如《春秋》有《左氏微》、《鐸氏微》、《張氏微》、《虞卿微傳》。三曰通,如洼丹《易通論》名為《洼君通》,班固《白虎通》,應(yīng)劭《風俗通》,唐劉知幾《史通》,韓《春秋通》。凡此諸書,唯《白虎通》、《風俗通》僅存耳。又如鄭康成作《毛詩箋》,申明其義,他書無用此字者。《論語》之學,但曰《齊論》、《魯論》、《張侯論》,後來皆不然也?! 段褰?jīng)鉤沉》
《崇文總目》:晉王芳撰。答難申暢,自謂鉤取《五經(jīng)》之沉義,篇第亡缺。
今缺五篇?! 犊锟娬住钒司?br>
《崇文總目》:唐秘書監(jiān)顏師古撰。采先儒及當世之言,參質(zhì)訛謬而矯正之。
未終篇而師古歿,其子始上之。詔錄藏秘閣?! £耸显唬簬煿乓允浪字远嗫娬`,故質(zhì)諸經(jīng)史,刊而正之。永徽中,子揚庭上之。
陳氏曰:莆田鄭樵有《刊謬正俗跋》八卷。汪玉山亦言揚庭表以為藁草才半,部帙未終。則是書初非定本也。今前後乖刺極多,《玉山集》中所辯甚詳。
※《六說》五卷
《崇文總目》:唐右補闕劉迅作《六書》,以繼《六經(jīng)》,故標概作書之誼,而著其目。惟《易》闕而不敘。
晁氏曰:此其敘篇也,凡五卷。
※《經(jīng)典釋文》三十卷
《崇文總目》:唐陸德明撰。德明為國子博士,以先儒作經(jīng)典音訓,不列注傳,全錄文頗乖詳略。又南北異區(qū),音讀罕同,乃集諸家之讀《九經(jīng)》、《論語》、《老》、《莊》、《爾雅》者,皆著其翻語,以增損之。
陳氏曰:唐陸德明撰。自《五經(jīng)》、《三傳》、《古禮》之外,及《孝經(jīng)》、《論語》、《爾雅》、《莊》、《老》,兼解文義,廣采諸家,不但音切也?;蜓躁?,吳人,多吳音,綜其實未必然。按前世《藝文志》列於經(jīng)解類,《中興書目》始入之小學,非也。
※《經(jīng)史釋題》
《崇文總目》:唐李肇撰。起《九經(jīng)》,下止唐氏《實錄》,列篇帙之凡,概釋其題。
※《五經(jīng)文字》三卷
陳氏曰:唐國子司業(yè)張參撰。大歷中,刻石長安太學。
《崇文總目》:初,參拜詔與儒官校正經(jīng)典,乃取漢蔡邕《石經(jīng)》、許慎《說文》、呂忱《字林》、陸德明《釋文》,命孝廉生顏傳鈔撮疑互取,定儒師部為一百六十,非緣經(jīng)見者,皆略而不集。
※《經(jīng)典分毫正字》一卷
《崇文總目》:唐太學博士歐陽融撰。辯正經(jīng)典字文,使不得相亂。篇帙今闕全篇,止《春秋》中帙,馀篇悉亡。
※《九經(jīng)字樣》一卷
《崇文總目》:唐翰林待制唐元度撰。開成中,元度奉詔覆定太學石經(jīng)字文以來補張參之闕,更作《九經(jīng)字樣》,為七十六部。
※《五經(jīng)字樣》一卷 陳氏曰:唐沔王友翰林待制唐元度撰。補張參之所不載,開成中上之。二書當在小學類,以其專為經(jīng)設(shè)故,亦附見於此。往宰南城出謁,有持故紙鬻於道右,得此書,乃古京本,五代開運丙午所刻也。遂為家藏書籍之最古者?! 妒诮?jīng)圖》
《崇文總目》:不著撰人名氏。敘《易》、《詩》、《書》、《禮》、《春秋三傳》、《論語》、《孝經(jīng)》之學,師承相第,系而為圖。
※《九經(jīng)馀義》
《崇文總目》:皇朝處士黃敏撰。摭諸家之說,是非者裁正之。
※《演圣通論》六十卷
《崇文總目》:皇朝秘書監(jiān)致仕胡旦撰。以《易》、《詩》、《書》、《論語》先儒傳注得失參糅,故作論而辯正之。《易》百篇,《書》五十六篇,《詩》七十八篇,《論語》十八篇,凡二百五十二。天圣中獻之。
晁氏曰:其所論《易》十六卷,《書》七卷,《詩》十卷,《禮記》十六卷,而《春秋》論別行。天圣中,嘗獻於朝,博辯精詳,學者宗焉。
陳氏曰:《易》十七,《書》七,《詩》十,《禮記》十六,《春秋》十,其第一卷為目錄。旦,太平興國三年進士第一人,恃才輕躁,累坐擯斥。晚尤黷貨,持吏短長,為時論所薄。然其學亦博矣?! 度航?jīng)音辯》七卷
陳氏曰:丞相真定賈昌朝子明撰??刀ㄖ?,侍講天章閣所上,凡五門。
※《七經(jīng)小傳》三卷
晁氏曰:皇朝劉敞原甫撰。其所謂《七經(jīng)》者,《毛詩》、《尚書》、《公羊》、《周禮》、《儀禮》、《禮記》、《論語》也。元史官謂:“慶歷前學者尚文詞,多守章句注疏之學,至敞始異諸儒之說,後王安石修《經(jīng)義》,蓋本於敞。”公武觀原甫說“伊尹相湯伐桀,升自而”之類,《經(jīng)義》多剿取之,史官之言不誣。
陳氏曰:前世經(jīng)學大抵祖述注疏,其以巳意言經(jīng),著書行世,自敞倡之。惟《春秋》既有成書,而《詩》、《書》、《三禮》、《論語》見之《小傳》,又《公羊》、《左氏》、《國語》三則附焉,故曰《七經(jīng)》。
※河南《經(jīng)說》七卷
陳氏曰:程頤撰?!断缔o說》一,《書》一,《詩》二,《春秋》一,《論語》一,《改定大學》一。程氏之學,《易傳》為全書,馀經(jīng)具此。
※龜山《經(jīng)說》八卷
陳氏曰:楊時撰?!兑住啡?,《詩》、《春秋》、《孟子》各一,末二卷則經(jīng)筵講義也。
※《三經(jīng)義辯》,《辯學》
《中興藝文志》:《三經(jīng)義辯》,楊時撰;《辯學》,王居正撰。居正為舉子時,不習王氏《新經(jīng)》、《字說》,流落十馀年,時出《義辯》示之,曰:
“吾舉其端,子成吾志。”居正感厲,首尾十載,為《三經(jīng)辯學》。凡安石父子言不合道者,悉正之。紹興間於上前論安石釋經(jīng)無父無君處,上正色曰:“是豈不害名教?!本诱诵蛏险Z,系《辯學》書首。上之,與時《義辯》并列秘府。自是天下不復(fù)言王氏學矣。
※《六經(jīng)圖》七卷 陳氏曰:東嘉葉仲堪思文重編。按《館閣書目》有六卷,昌州布衣楊甲鼎卿所撰,撫州教授毛邦翰增補之?!兑住菲呤?,今百三十;《書》五十五,今六十三;《詩》四十七,今同;《周禮》六十五,今六十一;《禮記》四十三,今六十二;《春秋》二十九,今七十二。然則仲堪蓋又以舊本增損改定者耶?
※麗澤《論說集錄》十卷
陳氏曰:呂祖謙門人所錄平日說經(jīng)之語,末三卷則為《史說》、《雜說》?! |萊於諸經(jīng),亦為《讀詩記》及《書說》成書,而未終也。
※畏齋《經(jīng)學》十二卷
陳氏曰:宣教郎廣安游桂元發(fā)撰。凡十二卷。桂,隆興癸未進士,歷官至制司機宜。
※項氏《家說》十卷,《附錄》四卷
陳氏曰:項安世撰?!毒沤?jīng)》皆有論注,其第八卷以後雜說文史正學。附錄《孝經(jīng)》、《中庸》、《詩篇次》、《邱乘圖》則各為一書,重見諸類。
※山堂《疑問》一卷
陳氏曰:起居郎簡池劉光祖德修撰。凡一卷。慶元中謫居房陵,與其子講說諸經(jīng),因筆記之。以其所問於《詩》為多,遂取《呂氏讀詩記》盡觀之,而釋以巳意,附《疑問》之後。
※《六經(jīng)正誤》六卷 陳氏曰:柯山毛居正誼甫校監(jiān)本經(jīng)籍之誤所欲刊正者,魏鶴山為之序而刻傳之。大抵多偏傍之疑似者,凡六卷?! 段魃阶x書記》三十九卷
陳氏曰:真德秀景元撰。其書有甲、乙、丙、丁。甲言性理,中述治道,末言出處,大抵本經(jīng)子格言,而述以己意。今但有甲三十七卷,丁二卷,乙、丙未見?! 犊夹配洝啡?br>
賈鑄撰。後溪劉氏序略曰:友人賈君成已,少予十三歲,未脫舉子累,且教授生徒,所至坐席常滿,而能歷年篤以成書。世之學者,於《六經(jīng)》之疏能一閱焉者蓋寡,況能參稽其類,大之如天地氣形之初,微之如服食器用之末,先儒該洽兼綜,凡古書之雜出者,徵之而靡不在,分之而靡不貫也。其書曰《考信錄》,考諸古而信於心,又以質(zhì)於余而證於後世,用意遠矣。
△右經(jīng)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