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xué)
百家姓
古籍分類
集部
子部
史部
經(jīng)部
精選古籍
通天樂
無恥奴
姜氏秘史
善惡圖全傳
掃迷帚
文明小史
杜騙新書
醫(yī)界鏡
醋葫蘆
負曝閑談
廿二史劄記 卷二十九 元史
作者:
《廿二史》趙翼
元史
元起朔漠,本無文字,開國以后,又無有如金之完顏宗翰等能訪求先朝事跡,是以記載寥寥。本記贊所謂太祖奇勛偉績甚多,惜當(dāng)時史官不備,失于記述也?! ≈敝潦雷嬷薪y(tǒng)三年,始詔王鸮集廷臣商議史事,鸮請以先朝事付史館。(鸮傳)至元十年,又敕翰林院采集累朝事跡,以備纂輯。其后撒里蠻等進累朝實錄,帝曰“太宗事則然,睿宗少有可易者,定宗固日不暇給,憲宗事獨不能記憶耶?尚當(dāng)詢之故老?!?br>
又成宗時,兀都帶等進太宗憲宗、世祖實錄,帝曰“忽都魯迷失非昭睿順圣皇后所生,何為亦稱公主?順圣太后崩時,裕宗已還自軍中,所記月日,亦先后差誤?!保ū炯o)
此可見事后追述之舛漏也?! ∑鋾r內(nèi)廷記載又有所謂脫必赤顏者,仁宗常命譯出,名曰“圣武開天記”,其后虞集總裁遼、金、宋三史,因累朝故事有未備者,請以國書脫卜赤顏(即脫必赤顏)所修太祖以來事跡,付出參訂,或謂“脫卜赤顏非可令外人傳者?!彼熘埂J谴吮静⑽磭L傳出矣。今案金史世紀敘先世事,至盈一卷。而元史敘孛端叉兒以下十世,不過千余字。
可見國史院已無可征,世祖以來,始有實錄。
至元二年,敕儒士編修國史。五年,以和禮霍孫等充翰林待制兼起居注,以記政事。滅宋后,詔作平金、平宋錄及諸國臣服傳,命耶律鑄監(jiān)修。
成宗即位,詔完澤監(jiān)修世祖實錄。元貞七年,國史院進太祖、太宗、定宗、睿宗、憲宗五朝實錄?! ∥渥跁r,詔國史院纂修順宗、成宗實錄?! ∪首跁r,纂修武宗實錄及累朝后妃、功臣傳,俾百工各上事跡。
英宗時,詔修仁宗實錄及后妃、功臣傳。
泰定帝詔修英宗、顯宗實錄?! ∥淖跁r,又詔修英宗實錄并具書倒剌沙款伏狀。
順帝時,詔修累朝實錄及后妃、功臣傳。
以上皆見本紀?! ∶鞒酰迷瘜嶄?,即據(jù)以修輯,此元史底本也。
然是時徐一夔致書王祎曰“史莫過于日歷及起居注,元朝不置日歷,不設(shè)起居注,獨中書置時政科,遣一文學(xué)掾掌之,以事付史館,及易一朝,則國史院即據(jù)以修實錄而已。” 元史奸臣傳序亦云:舊史往往詳于記善,略于懲惡。蓋史官有所忌諱而不敢直書故也。
是元之實錄已不足為信史,修元史者即據(jù)以成書,毋怪乎不協(xié)公論。
史成后,即有朱右作拾遺,解縉作正誤,而縉致董倫書,并有“元史舛誤,承命改修”之語,則明祖亦已知元史之未善,而有改修之命。今拾遺、正誤及縉所改修者皆不傳,殊可惜也。
然元史大概,亦尚完整,則以舊時纂修實錄者多有熟于掌故之人, 如董文用修國史,于祖宗功德近戚將相家世勛伐,皆記憶貫串,史館有所考究,悉應(yīng)之無遺。(文用傳) 又拜住監(jiān)修國史,將進仁宗實錄,先一日詣院聽讀,首卷書大德十一年事,不書哈剌哈孫定策功,但書越王禿剌擒阿忽臺事。拜住曰“無左丞相,雖百越王何益?”立命書之。(拜住傳)
可見實錄亦自矜慎。
其執(zhí)筆撰述者,又多老于文學(xué),
如姚燧為一代宗工,當(dāng)時子孫欲敘述先德者,必得燧文始可傳信,不得者每以為恥。(燧傳)
袁桷在詞林,凡勛臣碑銘多出其手。(桷傳) 歐陽元擅古文,凡王公大臣墓隧之碑,得元文以為榮,片言只字,人皆寶重。(元傳)
而皆與纂修實錄之列。
世祖實錄,李之紹、馬紹、李謙、姚燧、張九思、張升所修。
裕宗實錄,張九思所修。
成宗實錄,元明善、程鉅夫、鄧文原所修。
順宗實錄,元明善所修?! ∥渥趯嶄洠魃?、蘇天爵所修。
仁宗實錄,元明善、廉惠山、海牙、曹元用所修。
英宗實錄,曹元用、馬祖常、廉惠山、海牙所修。
泰定帝實錄,成遵、王結(jié)、張起巖、歐陽元所修。
明宗實錄,成遵、謝端所修。
文宗實錄,王結(jié)、張起巖、歐陽元、蘇天爵、成遵所修。
寧宗實錄,謝端所修。
累朝后妃、功臣傳,張起巖、楊宗瑞、揭徯斯、呂思誠、貢師泰,周伯琦等所修?! ∫陨暇阋姼鞅緜?br>
明初修史諸臣即抄撮成書,故諸列傳尚多老筆而無釀詞。
其天文、五行諸志,則有郭守敬所創(chuàng)簡儀、仰儀諸說。
職官、兵、刑諸志,又有虞集等所修經(jīng)世大典。
水利、河渠諸志,則有郭守敬成法及歐陽元河防記以為據(jù)依?! 」室怀贫?,亦頗詳贍。
順帝一朝雖無實錄,而事皆明初修史諸人所目擊,睹記較切,故伯顏、太平、脫脫、哈麻、孛羅、察罕、擴廓等傳,功罪更為分明。
末造殉節(jié)諸人,則又有張翥所集忠義錄,以資記載。
故一部全史,數(shù)月成書,亦尚首尾完具,不得概以疏略議之也。
惟中葉以后,大都詳于文人,而略于種人,則以文人各有傳志之類存于世,而種人無之,故無從搜括耳。 案明洪武二年,得元十三朝實錄,命修元史,宋溓、王祎為總裁,二月開局,八月成書。而順帝一朝,史猶未備,乃命儒士往北采遺事。明年二月,重開史局,六月書成。
今案元史列傳三十一、二卷,已載元末死事諸臣泰不華、余闕等傳矣,乃三十三卷以后,又以開國時耶律楚材、劉秉忠、史天倪、張柔、張弘范等傳編入,幾于前后倒置。蓋三十二卷以前,系初次進呈,三十三卷以后,則第二次進呈者。諸臣以太祖威嚴,恐干煩瀆,遂不敢請將前后兩書重加編訂耳?! r日迫促,舛漏自多。
如孟珙蒙達備錄,謂先有蒙古斯國雄于北邊,后絕衰滅。(遼史有磨古斯國,蓋即珙所稱蒙古斯,磨、蒙聲相近也。又遼史有阻卜酋長磨古斯來侵,則磨古斯乃阻卜酋長之名。)成吉思起事,慕蒙為雄國,乃改稱大蒙古國。此建國號之由,而本紀并不載。
又顧寧人指出元史列傳第八之速不臺即第九之雪不臺;第十八之完者都,即二十卷之完者拔都;三十之石抹也先,即三十九之石抹阿辛。
益可見修史諸臣但據(jù)各家志錄家傳之類,隨得隨抄,不復(fù)彼此互對,則當(dāng)日之草率致誤可知矣。
至賈良伯死節(jié)記,謂余闕妻蔣氏從死,而元史闕傳作耶律卜氏,據(jù)張毅所記耶律卜氏乃闕之妾,則元史竟以其妾當(dāng)其妻。
又翦勝野聞,謂元江浙行省左丞周伯琦被張士誠留于平江數(shù)年,士誠敗,明太祖以伯琦身為大臣,而仕于張氏,遂誅之。今元史伯琦傳,則謂士誠既滅,伯琦歸鄱陽卒。又與野史互異。
此則未可據(jù)野史以駁正史者。蓋一代修史時,凡稗官叢說,無不搜集,其所棄而不取者,必其無所據(jù)依,今反拾其所棄者,以駁正史之訛,多見其不知量也。濂等修史,必進呈御覽,如果周伯琦為明祖所殺,豈敢諱之以為善終哉?閱元史者,不得概以舛誤疑之也。
金元二史不符處
唐慶之死
金史:蒙古使唐慶至汴,飛虎軍申福、蔡元擅殺之。是唐慶之死,由軍士擅殺,如宋獨松關(guān)守將張濡之殺廉希賢也。
元史則謂太宗命慶往諭金主黜帝號稱臣,金主不聽,慶以語侵之,金君臣遂謀害慶,夜半令人入館殺之。則慶之死,又是金主所使矣。
案是時哀宗方以曹王訛可出質(zhì)求退兵,豈復(fù)敢殺使招釁?此必元人借口以為兵端也?! 娚?br>
元史李宗賢傳:攻河南,其渠魁強元帥者,以眾出奔,宗賢追及降之。
案金史洛陽既破,強伸復(fù)立軍府,與元兵力戰(zhàn),此即所謂強元帥也。然伸力戰(zhàn)被擒后,北兵語之日“汝能一屈膝,即貸汝命?!鄙觳粡模质贡毕?,伸仍拗頭南向受刃。事見忠義傳。是其殉節(jié)最烈,而元史謂追及降之,實屬曲筆?! °昃┲畤?br>
又元史石抹阿辛傳:阿辛將黑軍,長驅(qū)搗汴州,入自仁和門,收圖籍,振旅而歸。
案金史完顏賽不等傳:汴京之圍,哀宗以訛可出質(zhì),蒙古主即還,使碎不等(即速不臺)圍守,未嘗攻破汴城。塔察兒與金人戰(zhàn)南薰門,亦未嘗破門而入。直至哀宗出走,明年,崔立以汴城降,蒙古兵始入。其先未嘗有攻破城門之事也。阿辛傳亦誤。
三峰山之戰(zhàn) 又元史塔察兒傳:與金合達戰(zhàn)三峰山,敗之。明年壬辰三月,太宗班師,命偕速不臺(傳又作唆伯臺)圍汴。
案金史合達、蒲阿二傳及元史睿宗圖類(舊名拖雷)傳:三峰山之戰(zhàn),在壬辰正月。今敘于壬辰之前,作辛卯冬之事。塔察兒傳亦誤?! ⊥觐伋绪?br>
金本紀:蔡州破,哀宗傳位于宗室承麟,自縊于幽蘭堂,承麟為亂兵所殺。宋史亦同。
元本紀則謂獲承麟殺之。所謂亂兵者,蓋即蒙古兵也。
宋元二史不符處
元史本紀:至元十三年,淮西制置使夏貴以淮西諸郡降,惟鎮(zhèn)巢軍復(fù)叛,貴遣使招之,守將洪福殺其使,貴親至城下,福始降,阿術(shù)斬之。案宋史洪福附姜才傳后,福本夏貴家僮,積功為鎮(zhèn)巢軍統(tǒng)制。貴招之降,不聽,元兵攻城,貴親往語福,欲單騎入城,福信之,門發(fā)而伏兵起,遂執(zhí)福。福大罵貴不忠,以身南向受戮。是福之殉節(jié),凜凜有生氣,而元史謂其降而又斬,實屬曲筆。
又本紀:至元十四年,攻重慶,都統(tǒng)趙安以城降,制置使張玨走涪,元帥張德潤以舟師邀之,玨遂降。案宋史玨傳:重慶陷,玨乘小舟走涪,中道斧其舟,欲自沈,舟人奪斧擲江中,玨又欲赴水死,家人挽持,不得死。為鐵木兒追及,執(zhí)送京。至西安,其友謂之日“公盡忠一世,今縱得不死,欲何為哉?”玨乃解弓弦自經(jīng)死。是玨亦未嘗降也。而元史竟書曰降,亦屬曲筆。(案元史本紀:梅應(yīng)春本宋重慶制置使,為張玨所殺,至是應(yīng)春子國賓詣闕訴冤,詔以玨付國賓,使復(fù)父仇。玨時在京兆,聞之自經(jīng)死。此另是一說。然亦可見玨之未降也。如已降,則已為元臣,梅國賓敢請得而甘心乎?案宋史張玨傳:玨遣趙安破瀘州神臂門,執(zhí)梅應(yīng)春殺之。蓋本宋將降元守瀘州而為玨所殺者。)
金史當(dāng)參觀元史
金史雖簡凈,然亦有不明析處。其敘蒙古兵,或曰“大元兵”,或曰“北兵”,或曰“大兵”,其將帥則曰“北帥”,或曰“大帥”,或曰“北大帥”,皆不著何人。蓋元人修金史,不便屢以本朝祖宗及將相行文,故多檃括其詞,然亦有不可通者: 如訛可傳云:初大兵期以明年正月合南北軍攻汴梁,故自將攻河中?! ∷啤按蟊闭?,謂蒙古兵也。
所云“自將”者,指何人耶?及觀元史,始知即太宗自將也?! ∑洹白阅隙眮頃闭?,則睿宗圖類也。(太宗弟舊名拖雷,后追謚睿宗)是時圖類先入蜀,由宋武休關(guān)繞出唐鄧以趨汴,而太宗在北攻破河中,從白坡渡河會之,故有禹山、三峰山等戰(zhàn)。(金史亦不著拖雷名)既勝,遂趨汴。金哀宗以曹王訛可出質(zhì),太宗及圖類北歸,留大將速不臺、塔察兒等圍守。(金史圍汴之將,但有碎不,而塔察兒等俱不著)是冬,哀宗出走,明年正月,至歸德。
旋有蒲察官奴斫營之捷,金史官奴傳謂:官奴偽與蒙古將忒木礙相約,欲劫帝出降,因知其大將在王家寺,乃乘夜斫營,北軍大潰,溺死者三千人。
所謂“大將”者,亦不著氏名。以元史槊直腯魯華傳證之,則大將乃撒吉思卜華也。撒吉思卜華追金王至歸德,駐營城北,左右皆水,金將官奴來斫營,腹背受敵,一軍皆沒。史天澤傳亦云:撒吉思卜華背水而營,天澤謂“非駐兵之地。”撒吉思卜華不聽,果全軍皆沒。
是金史不明析處,必參觀于元史也。
元史自相岐互處
拖雷未嘗留圍汴京
史天澤傳謂:太宗三峰山戰(zhàn)勝后,即北還,留睿宗(圖類)總兵圖汴。
案塔察兒傳:太宗圍汴,金主以曹王訛可出質(zhì),太宗與睿宗還河北。睿宗傳亦云:太宗北還,住夏于官山(避暑于官山)。五月,太宗不豫,圖類禱于天地,太宗疾愈,圖類從之北還。
是圖類與太宗同北歸,未嘗留圍汴京也。天澤傳誤。
鄭鼎從征大理
鄭鼎傳:鼎從憲宗征大理,由六盤山起行,山路險惡,嘗負憲宗以行。既至大理,擒其主,遂平之?! “副炯o:憲宗二年,命皇弟呼必賚(即世祖,舊名忽必烈)征大理。三年,平之,四年,還朝。
是征大理者,世祖而非憲宗親行也。
八年,憲宗自將伐宋,由西蜀入。九年,崩于釣魚山。
是憲宗親征者,蜀地,而非大理也。
鼎傳何以云從憲宗征大理耶?
案鼎傳:憲宗征大理在庚戌歲,是時尚未登極,而世祖征大理,在壬子、癸丑、甲寅三年,豈世祖未征之前,憲宗先已征之,即位后,又命世祖往征耶?然憲宗本紀所敘,未即位之前,如征欽察、征俄羅斯(舊名斡羅思)等,戰(zhàn)功甚多,如果征大理擒其主,豈不敘及?乃憲紀并無一字。而定宗紀后,庚戌之歲亦無遣莽賚叩(即憲宗,舊名蒙哥)征大理之事?! t鼎傳所云,或是從世祖征大理,而以為憲宗者誤。
憲世祖未從攻釣魚山
薛塔剌海傳:憲宗八年,從世祖攻釣魚山、苦竹崖。明年,憲宗崩于釣魚山。案憲宗親攻釣魚山時,世祖以皇弟別將兵攻鄂,未嘗在釣魚山也。薛塔剌海傳誤。
呂城之戰(zhàn),張彥未嘗被殺
塔哈傳(舊名阿塔海):宋殿帥張彥與都統(tǒng)劉師勇襲呂城,塔哈、輝圖(舊名懷都)擊之,斬彥。
案輝圖傳謂:殿帥張彥、安撫劉師勇攻呂城,輝圖與戰(zhàn),擒張殿帥。呼喇珠傳(舊名忽剌出)亦謂:張殿帥攻呂城,呼喇珠與輝圖生擒之。宋史:張彥被擒后,元人令其至常州城下招降。 是張彥未嘗被殺也。塔哈傳誤。
脫歡進兵蘇州無交戰(zhàn)之事
托歡傳(舊名脫歡):進兵蘇州,與宋軍戰(zhàn),擒柳奉使。
案伯顏傳(今名巴延):既克常州,師至無錫,宋將作監(jiān)柳岳奉其國書,乞班師,請修歲幣。是岳本奉使來也。且兵至平江,都統(tǒng)王邦杰、通判王矩之即以城降,并無交戰(zhàn)之事。托歡傳誤。
張世杰非由焦山入海,董文炳未因舟小而罷行
董文炳傳:宋將張世杰焦山戰(zhàn)敗,走入海,文炳舟小,不能入海,乃還。
案世杰戰(zhàn)敗,奔據(jù)圌山,后由海道追二王于浙東,事見世杰及劉國杰等傳,非由焦山即入海也。文炳戰(zhàn)勝,率舟師由江陰沿海趨澉浦、華亭,亦未因舟小而罷行。董文炳傳誤?! ∷舳脊ハ缕浇⒓闻d、會師皋亭山之誤
唆都傳:至元十二年,建康降,唆都為建康安撫使,攻平江、嘉興,皆下之,帥舟師會伯顏于皋亭山。(皋亭山在臨安)
案伯顏傳:是時兵分三道,阿剌罕由廣德進,董文炳以舟師沿海進,伯顏為中道,由鎮(zhèn)江進,先屠常州,以次下平江、嘉興,方至杭州(臨安)?! 〗衲嗽扑舳枷裙ハ缕浇?、嘉興,再以舟師會伯顏于皋亭山,亦誤。
唆都死于交趾
又唆都傳:至元二十三年,征交趾,唆都力戰(zhàn)死之。
而亦里迷失傳云:從阿爾哈雅(舊名阿里海牙)、唆都征占城,戰(zhàn)失利,唆都死焉。則唆都又似死于占城者。
考之占城傳:二十一年三月,唆都已自占城領(lǐng)兵回,則其死在交趾無疑。亦里迷失傳誤。
伯顏軍至建康,囊加歹未奉旨止兵
囊加歹傳:伯顏大軍至建康,帝召囊加歹赴闕,面陳形勢,遣還,諭旨于伯顏,謂“北邊未靖,勿輕入敵境?!倍筌娨讶肫浇??! “覆亗鳎很娭两担性t“時方暑,且緩進兵?!辈佉詸C不可失,親赴闕面陳。八月還軍,十一月進兵,屠常州,十二月次平江,都統(tǒng)王邦杰等出降,乃遣囊加歹同宋使柳岳至臨安諭降。
是伯顏赴闕面奏,已定進兵之計,南還即率兵直進,囊加歹久在軍中,何得至平江時,尚有旨遣之來止兵耶?囊加歹傳誤?! ⊥侠准偎?,力戰(zhàn)而入
又圖類傳:圖類攻金,欲假道于宋,由蜀渡漢江,繞出唐鄧以趨汴,先遣搠不罕使宋,宋人殺之,圖類怒,乃分兵攻宋諸城堡,長驅(qū)入漢中,陷閬州,過南鄭,遂由金入房,乘騎浮渡漢水而北。是圖類之經(jīng)宋境,由力戰(zhàn)而入也。
而按竺邇傳:圖類由山南入金境,按竺邇?yōu)橄蠕h,趣散關(guān),宋人已燒絕棧道,宋制置使桂如淵守興元,按竺邇假道于如淵曰“宋、金世仇,今欲假道南鄭,由唐鄧以滅金,豈獨吾之利?亦宋之利也?!比鐪Y度我兵壓境,勢不徒還,遂遣人導(dǎo)我?guī)?,由武休關(guān)東抵鄧州而去。是蒙古假道,宋即使人導(dǎo)之,未嘗戰(zhàn)也。
二傳殊不相合。
今案金史內(nèi)族訛可傳:元兵謀取宋武休關(guān),先破鳳翔,圖類分兵入散關(guān),屠洋州,攻武休關(guān)、開生山,截焦崖,出武休東南,遂圍興元。分軍而西,西軍由別路入沔州,取大安軍路開魚鱉山,作筏渡嘉陵江,趨葭萌至西水縣而還。東軍屯興元、洋州之間,遂趨饒峰,宋人棄關(guān)不守,大兵乃得入。據(jù)此,則圖類兵原分兩路,其力戰(zhàn)于沔州等處者,西軍也;其過關(guān)徑入,不事爭斗者,東軍也。兩傳各記所記,所以不同歟?
元史列傳詳記月日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年,此本紀體也。至列傳則往往視其事之大小繁簡以為詳略,不必拘拘于時日之細。
惟元史則不然。
中統(tǒng)以前未有年號,則以甲乙(干支)紀歲,
如張榮傳:乙未金亡、戊戌授懷遠將軍之類。
中統(tǒng)以后,則以年號紀歲, 如阿八赤傳:至元十八年開運河,二十一年調(diào)征東招討使,二十二年授征東宣慰使之類是也。他如阿剌罕傳、土土哈傳、苫徹八都魯傳、忽蘭吉傳、賈塔剌渾傳、也蒲卜紺傳、趙阿哥潘傳、純只海傳、塔不己而傳、直脫而傳、忽剌赤傳、達理麻達識傳、耶律鑄傳、暢師文傳、張照傳,莫不皆然?! 〔⒂幸栽掠浾?,
如張榮傳:癸卯三月升輔國大將軍,甲辰二月領(lǐng)蒙古漢軍,戊申九月拒宋師于均州。阿塔海傳:至元九年五月霖雨,宋夏貴乘淮漲來爭正陽,十二年十二月師次建康之類是也。
更有以日記者, 如伯顏(即巴延)傳,
敘至元十一年取鄂州之事:十月戊午斬郢將趙文義,擒范興,甲子次沙洋,乙丑遣官招降守將王虎臣等不應(yīng),遂攻獲之,丙寅次新城,丁丑呂文煥至城下招降,中飛矢奔還,戊辰黃順降,己巳任寧降,十一月丙戌次復(fù)州,乙未次蔡店,丁酉往漢口觀形勢,十二月丙戌次漢口,辛亥自漢口開壩入淪河,壬子戰(zhàn)艦畢至,癸丑遣人招陽邏堡不應(yīng),乙卯遣阿里海牙攻之,潛令阿術(shù)從上流渡江,丙辰阿術(shù)遣人報捷,丁巳登武磯山,己未次鄂州,庚申張晏然等降是也?! ⑹耆∨R安降宋主之事:正月己巳次嘉興,癸酉宋以宰臣陳宜中書來,乙亥宜中又遣使來,辛巳軍至崇德,壬午次長安鎮(zhèn),癸未進軍臨平,甲申次皋亭山,乙酉至臨安,聞二王南走,遣兵邀之,丙戌禁軍士毋入城,丁亥遣人慰諭謝太后,戊子文天祥等來見,己丑駐湖州市,庚寅觀潮于浙江,辛卯張弘范等以宋降表至,二月丁酉遣人徇未下州郡,辛丑宋主率百官拜表降是也。
又燕鐵木兒傳,敘其拒戰(zhàn)上都兵之事,亦以日記?! 〈穗m近于記功簿籍,如李孟所謂謄寫吏牘者,(李孟,見揭傒斯所撰功臣傳,曰“是方可名史筆,他人直謄寫吏牘耳。”)然記事詳贍,使后世有所考,究屬史裁之正,固不必以文筆馳騁見長也。
元史又有不以甲、乙記日,而但以一、二數(shù)記者,
如日本傳:至元十八年征日本,六月入海,七月至平壺島,八月一日風(fēng)破舟,五日文虎等擇舟之堅好者遁歸,棄士卒十余萬于山下,七日日本人來,盡殺之,不殺者,虜為奴。
占城傳:至元二十年征占城,正月十五日夜發(fā)舟,十七日整兵進,十九日國主遣使來降,二十日兵至大洲,二十一日入其城,二十二日國主偽歸款而遁。
以及爪哇等傳皆然。
此雖非古法,亦較直捷。(此篇人名俱照舊史,緣四庫書新改本不易借觀也。)
元史回護處
元史亦多回護處,非明初修史諸人為之著其善而諱其惡也,蓋元時所纂功臣等傳本已如此,而修史者遂抄錄成篇耳?! ∪绨柟艂鳎ㄅf名阿里海牙):
歷敘其戡定湖廣之功,而占降民為私戶及征占城失利等事,則概不敘入。
其破潭州也,則曰:諸將請屠之,阿爾哈雅以數(shù)百萬生靈,若殺之,非主上諭以曹彬不妄殺人之意。乃止?! 〖捌淦旗o江,則曰:阿爾哈雅以靜江民易叛,不重刑之,廣西諸州不服,乃悉坑之。
是不屠既見其好生之德,坑之又見其止殺之威,真所謂曲為之說者?! ∮执迯唷鞍柟耪票裰畽?quán),子孫姻黨分列權(quán)要,官吏出其門者十七、八,其威權(quán)不在阿哈瑪特下(舊名阿合馬),宜罷職?!卑柟艂饕嗖惠d。
博果密傳(舊名不忽木):
土土哈求欽察之為人奴者增其軍,而多取良民,中書僉省王遇改正之,土土哈遂誣奏遇幾得罪,賴博果密救之。
而土土哈傳但云:欽察之自叛所來歸者及散處安西郡王部下者,俱令土土哈統(tǒng)之,而不言擾及平民之事。
張柔從攻金蔡州中流矢,宋將孟珙救之,挾柔以出。事見宋史孟珙傳,而柔傳不載。 嚴實自請攻衛(wèi)州,與金伊喇富阿(舊名移剌蒲阿)遇于南門,適合達自北奄至,實兵敗,竟為所執(zhí),史天倪率壯士伏于延津,截其歸路,實乃得脫歸。事見史天倪傳,而嚴實傳竟不載。
泰定帝既崩,文宗以雅克特穆爾(舊名燕鐵木兒)之力,入京即位。仿武宗、仁宗故事,遣使迎兄明宗于漠北來繼大統(tǒng)。明宗遂稱帝于途,而立文宗為皇太子?;侍映鲇髯谟谖坦靾D(舊名王察爾)之地,越三日,明宗崩。此固文宗及雅克特穆爾之弒逆也,(續(xù)綱目引胡粹中曰“聞之故老,雅克特穆爾奉上璽綬,而明宗左右不為禮,雅克特穆爾怒且懼,既而帝暴崩,雅克特穆爾聞哭聲,奔入帳中,取寶璽掛文宗,上馬南馳,此蓋當(dāng)時實事)
乃明宗、文宗本紀僅書暴崩二字,并不著被害之跡,并稱皇太子入哭盡哀,雅克特穆爾以皇后命,奉皇帝寶,授皇太子登極。竟似授受得其正者?! ≈敝裂趴颂啬聽杺鳎簩幾诒篮?,皇太后召明宗長子托歡特穆爾(即順帝,舊名妥歡帖穆爾)于廣西,雅克特穆爾以明宗之崩,實與逆謀,恐帝追理前事,故遲留數(shù)月不立。于是明宗被害之實,至此始一見。全部元史只此一、二語,此外紀傳,并無有錯見其事者?! №樀壑猎?,追廢文宗廟主之詔,謂“文宗躬迓之際,與伊魯布哈(舊名月魯不花)、阿哩雅(舊名也里牙)、呼棟阿(舊名明里董阿)謀為不軌,使我皇考飲恨上賓?!笔请m著明宗被害之跡,又不以坐雅克特穆爾之罪,非本傳中實與謀逆一語,雅克特穆爾不且漏網(wǎng)乎?
北魏書體例:凡弒逆之事,雖本紀只書暴崩二字,而散見于各傳者必詳,茲何以諱之太深乎?
許有壬因詔罷科舉,力爭以為不當(dāng)罷,不聽。明日宣詔,特令有壬為班首以折之,侍御史普化謂有壬曰“參政可謂過河拆橋矣!”有壬以為大恥。此事詳于徹里帖木兒傳,而有壬傳不載。
蘇天爵傳后:至元二年,朝廷庶務(wù)多所更張,天子圖治之意甚切,天爵知無不言。案順帝在位,惟耽樂之從,何曾有求治之意?亦讕語也。
凡此,蓋皆舊史原文,所謂詳于紀善,略于懲惡者。 惟葉李傳:敘其立朝建白,居然一代正人。而傳末特載李淦劾其黨附桑哥一疏,謂“人皆知桑哥用小人之罪,而不知葉李薦用桑哥之罪?!贝藙t善惡兩不相掩,所謂存是非之公者。
又舒穆魯宜孫傳(舊名石抹宜孫)以儒學(xué)副提舉劉基為經(jīng)歷,又辟胡深、葉琛、章溢參其軍謀。案宋濂等修史時,劉基等方同在朝,而其先仕于元之處,直書不諱,此亦為直筆。
又金與蒙古拒戰(zhàn)二十余年,惟完顏陳和尚大昌原、倒回谷諸戰(zhàn)以大捷著,其余則每戰(zhàn)輒敗。哀宗正大八年,蒙古拖雷入饒風(fēng)關(guān),渡漢江而北,金完顏合達與移剌蒲阿御之于鄧州之禹山。
金史合達傳謂:北兵小卻,二相(合達、蒲阿)輒以大捷告,其實虛張捷報,并非實事云。
然據(jù)蒲阿傳敘此事,謂:戰(zhàn)三交,北騎少退。北兵之在西者望蒲阿親繞甲騎后而突之,至于三,為蒲察定住力拒而退。時高英軍方北顧,而北兵出其背擁之,英軍動,合達幾斬英,英復(fù)督軍力戰(zhàn),北兵稍卻觀變,英軍定。復(fù)擁樊澤軍,合達斬一千夫長,軍殊死斗乃卻之。北兵即回陣南向來路。是此戰(zhàn)亦實有卻敵之功,不得謂全虛也。
元史拖雷傳亦謂:十二月,與金人戰(zhàn)禹山,徉北以誘之。徉北者,蓋即金史所謂北兵小卻也。拖雷傳又云:攻鄧州不下,遂引而北,別以三千騎命扎剌率之為殿,大霧迷失道,為金人所襲,殺傷相當(dāng),拖雷以扎剌失律,罷之。是蒙古軍亦未嘗無敗衄之處,而金史反謂合達等虛張捷報。
此則元人修金史,為本朝回護也。及明修元史,則記載俱在,是以據(jù)實書之耳。
元史附傳有得失
按竺邇傳:先世居云中,父公為金群牧使,驅(qū)馬歸太祖,終其官。按竺邇幼孤,育于外祖術(shù)要甲家,訛言為趙,因姓趙氏。是既詳其家世矣。則其孫趙世延傳可不必再敘。乃又云:曾祖公為金群牧使,太祖得其所牧馬,公死之。(是公之死系殉節(jié),又與按竺邇傳異)按竺邇幼育于外大父術(shù)要甲,訛為趙家,因氏為趙焉。蓋祖孫二人本各有一傳,修史者并收之,而不及刪其復(fù)處也?! ≡履撕蟼鳎浩湓媸私馂轳R步軍指揮,以官為氏,因姓馬氏。其傳末云:曾孫祖常博學(xué)能文,鄉(xiāng)會試皆舉首,由翰林拜監(jiān)察御史,直言忤上官去。數(shù)年,起為翰林待制遷御史中丞,卒謚文貞。是祖常全傳已附于其祖?zhèn)鲀?nèi)。乃馬祖常又另有傳,則月乃合傳后,此段文字即應(yīng)刪卻,而又仍之。
又直脫兒傳:既詳載其從子忽剌出,而忽剌出又有傳。
杭忽思傳:既詳載其子阿塔出矣,而阿塔出又有傳。
床兀兒封句容郡王,武宗紀既以此事系于至大三年,仁宗紀延祐三年又載此事。
可見修史者之不暇彼此訂正也。
惟兀良合臺傳:詳載其子阿術(shù)從征云南、交趾等功,而阿術(shù)又另有傳,則專敘其滅宋勛績,一則代父立功,一則為國出力,固不嫌其兩傳也。
又察罕帖木兒傳后,附其子擴廓帖木兒傳。擴廓在明史入群雄中,而其人究為元季一大關(guān)系之人,不得因其應(yīng)入明史,遂不為立傳;而系察罕之子,又不必另立一傳,故以其元季事跡附傳于父之后,而他日與明爭戰(zhàn)之事則不書,此最為位置得宜也?! ≡费a見夏金宋殉節(jié)諸臣
夏、金、宋皆滅于蒙古,夏無史,金、宋二史皆有忠義傳,載末造抗節(jié)死事之臣。然以元史核對,尚有未備者,今為摘出,觀者可以覽焉。
李恒傳:元太祖攻西夏,有守兀納剌城者,夏主之子也,城陷不屈死。(李恒即其孫) 郭寶玉傳:從攻西夏,斬夏將佐里。
穆呼哩傳(舊名術(shù)華黎):石天應(yīng)擒送金驍將張鐵槍至,穆呼哩欲降之,張厲聲曰“我受金朝恩二十余年,事至此,有死而已!”穆呼哩義之,諸將怒其不屈,竟殺之。(史樞傳:鐵槍者,名資祿)
黑馬傳:金武仙據(jù)真定,黑馬從孛魯討之,金將忽察虎以兵來援,為黑馬所殺。
德海傳:攻金鄭州,殺金將左崇。
按竺邇傳:金亡后,金將郭斌尚保金、蘭、定、會四州,按竺邇圍之,食盡城陷,兵入城,斌手劍驅(qū)妻子聚一室焚之,已而自投火中,有女奴自火中抱兒出,授人曰“將軍止此一兒,幸哀而收之?!毖援?,復(fù)赴火死。
史天倪傳:金完顏合達陷于蒙古,遂降之,已而與監(jiān)軍王守約連謀越海歸金,天倪來追,殺守約。
張榮傳:榮攻金沛縣,將唆蛾侯來搗營,榮追殺之?! ≮w宏偉傳:金亡,有總管王昌張云又起兵,宏偉夜襲云,斬其首。
紐璘傳:宋將蒲擇之來攻成都,紐璘敗之于靈泉山,擒宋將韓師勇,斬之。(亦見石抹按只傳)
憲宗本紀:帝攻蜀,苦竹隘守將楊立出戰(zhàn),兵敗被殺。先渡馬湖獲宋將張實,實遁。(先者,獲張實在先,殺楊立在后。帝遣實招諭苦竹隘,實遁)既克苦竹隘,獲實,支解之。進攻鵝頂堡,守將王佐死之,并誅佐子及徐昕等四十余人。張德潤攻拔禮義城,殺宋宣撫使張資。
楊大淵、楊文安二傳,記擒殺宋將尤多。大淵傳:攻禮義城,獲總管黃文才、路鈐、高坦之。攻通州,獲統(tǒng)制白繼源。戰(zhàn)巴渠,獲知軍范燮、統(tǒng)制魏興、路分黃迪、節(jié)干陳子潤。后諜知宋總統(tǒng)祁昌由間道運糧來,乃率兵襲之,擒祁昌。
楊文安傳:得漢城之戰(zhàn),擒宋將陳亮。攻開達,擒統(tǒng)制張剛、總管伏林、方富。攻金川,擒路鈐、趙貴等。略開州,獲統(tǒng)制陳德、副將劉安仁。掠達州,擒其將蒲德、范伸、王德、解明、周德新、王遷、王仁、袁宜、何世賢、楊普、時仲、陳俊、滿桂、王順、王道、張俊、楊桂、蔡云龍、李佺、李德、孫聰、張順、李貴、雍德、吳金、王元、閻國寶、張應(yīng)庚、秦興祖、譚友孫、葉勝、鄭桂、莊俊、嚴貴、竇世忠、趙興、孫德、柳榮、趙威、趙章、韓明、王慶。攻梁山,擒部轄景福。攻小江口,擒總管李皋、花茂實、薛忠。攻紹慶,擒守將鮮龍。以上諸被擒者,其生死尚無明文?! ≈寥缥陌仓Z金州,殺其將梁富。襲開州,宋將龐彥投崖死,宋兵來救,又殺其將張德。攻梁山,殺守將王智。攻萬州,殺守將何威。又萬州守將上官夔拒守甚力,文安諭降,不聽,逾月,拔其外城,夔猶不屈,文安盡銳攻城,破之,夔巷戰(zhàn)而死。宋六郡鎮(zhèn)撫使馬堃守咸淳,文安與之同鄉(xiāng),諭降不從,乃力攻斬關(guān)入,堃巷戰(zhàn)死。此十?dāng)?shù)將,則皆顯然盡力戰(zhàn)守被殺者。(宋史無傳,以上皆蜀將)
按竺邇傳:攻文州,守將劉祿數(shù)月不下,諜知城中無井,乃奪其汲道,攻陷其城,祿死之。(案宋史忠義傳有文州守劉銳,當(dāng)即是此人。傳聞而誤其名耳)
張庭瑞傳:宋兵圍虎嘯山,庭瑞出擊,殺其統(tǒng)制欒俊、雍貴、胡世雄等。
伯顏傳:元兵自郢順流而下,郢將趙文義、范興來追,伯顏手殺文義,又擒興殺之。至沙洋,以文義首招降王虎臣、王大用,不應(yīng),攻獲之,并殺二將。又破陽邏堡,斬其將王達。既克臨安,以獨松關(guān)張濡殺奉使廉希賢,斬之。
李恒傳:攻陽邏堡,宋夏貴遣其子松來拒,恒射殺松。
阿塔赤傳:宋馮都統(tǒng)自真州率兵二千、船百艘,來襲瓜州,為阿塔赤所敗,馮都統(tǒng)赴水死。
阿剌罕傳:追襲宋嗣秀王趙與檡,斬其步帥觀察使高世達,生擒與檡,斬之。(宋史與檡有傳,余缺。)
阿里海牙傳:破瓊州,執(zhí)安撫使趙與珞、冉安國、黃之紀,皆裂殺之。(宋史與珞有傳,余缺。) 唆都傳:攻興化。獲宋將陳瓚,支解之。
懷都傳:攻樊城,斬宋將韓撥發(fā)、蔡路鈐。(不著其名)(撥發(fā)、路鈐皆官職)
昂吉兒傳:文天祥起兵舒民,張德興應(yīng)之,昂吉兒討殺德興。又趙孟溁亦同起兵,兵敗被殺。
烏古孫澤傳:文天祥開府南劍,守臣張清同起事,澤八戰(zhàn),殺清。
趙宏偉傳:天祥使羅開禮、葉良臣謀復(fù)臨江,宏偉斬良臣,俘開禮。
高興傳:取婺州,擒宋將章煜,斬之。
朱國寶傳:宋亡,惟辰、沅、靖州未下,宋將李信、李發(fā)據(jù)險固守,國寶擊擒之。張世杰挾二王入廣南,恩、新州人何華、張翼起兵興復(fù),國寶擊殺二將。 世祖紀:至元十五年,禿滿答兒等攻克瀘州,斬宋將王世昌、李都統(tǒng)。東川副元帥張德潤攻涪州,斬宋將王明及其子忠訓(xùn)、總轄韓文廣、張遇春。又湖南制置使張烈良、提刑劉應(yīng)龍與周隆、賀十二起兵,行省調(diào)兵往討,周隆、賀十二被殺,烈良等逃入蠻洞,元兵襲之,二人皆戰(zhàn)死。
元人譯詔旨雅俗不同
忙哥撒兒傳:憲宗以其生前多所殺,及卒,人多騰謗言,特降詔于其子,今載傳中,乃全用尚書體,竟與宇文周詔書相似,此當(dāng)時翻譯者之有意潤色,以為典冊高文也。
及泰定帝登極一詔,則所譯全是俗語,無異村婦里老之言,而元史亦遂不加改潤,或有意存之,以見當(dāng)時政體之陋耶?
元史人名不畫一
宋元兀良合,元史本紀作兀良合帶,本傳作兀良合臺,阿海傳又作兀良合歹。
金史完顏合達,元史雪不臺傳作合韃韃,郭德海傳作哈達,李冶傳又作合答。
金史移剌蒲阿,元史塔思傳作蒲瓦,德海傳又作蒲兀。
金史:完顏訛可獲賊,輒以火燒之,人呼為“草火訛可”。元史塔思傳作完顏火燎。
金史白撒,元史郭侃傳作伯撒。
金史完顏承暉,元史本紀作完顏福興,以承暉本名福興也,耶律楚材及石抹明安傳又作復(fù)興。
此以金、宋二史核對而不相符者也。修元史時,宋、遼、金三史已行世,竟不一互訂,已見草率,而元史中又自有岐互者?! ∵h不臺已作雪不臺,分為兩傳,而按扎兒傳又作唆伯臺。
帝師八思巴有本傳,而本紀及阿尼哥傳作八合思八,薩理傳又作八哈思巴?! 『投Y霍孫有本傳,而劉正傳作火魯霍孫,昂吉兒傳又作和魯火孫?! ∷靸河斜緜鳎粡貍髯魉骸?br>
肖乃臺有本傳,而史天澤傳作笑乃,王玉傳又作笑乃帶。
宗王拔都罕見本紀,而忙哥撒兒傳作八都罕。
一班珠尼河也,(見本紀)雪不臺傳作班朱泥河,速哥傳又作班術(shù)居河,麥里傳又作班真河,耶律阿海傳又作辨屯河。
一篤列河也,(見雪不臺傳)速不臺傳又作禿剌河。
又拔都者,勇士之稱,即今所謂巴圖魯也,而史天澤、趙阿哥潘傳作拔都,拜延傳作八都,魯苫徹及阿術(shù)魯傳作拔都兒,劉國杰傳又作霸都。
又羅鬼女子蛇節(jié)反,見劉國杰傳,而楊賽因不花傳又作折節(jié)。
雖蒙古語本無正字,亦何至一書之中岐互若此?蓋當(dāng)時各家碑志之類,各譯漢字入文,為國史院所收錄,明初修史時,即據(jù)其成文編入,不復(fù)彼此互訂以歸畫一,亦可見其草率從事也。
蒙古官名
金史有國語解一卷,譯出女真語,令人易解,元史無之,且金官制純用漢名,元則有仍其本俗之名者,益難識別。今就紀傳所載,可以注釋者列之?! ∵_魯花赤
掌印辦事之長官,不論職之文武、大小,或路或府或州、縣,皆設(shè)此官。
太祖時授扎八兒黃河以北鐵門以南天下都達魯花赤,木華黎以谷里夾打為元帥達魯花赤,又帖木兒補化為鞏昌都總帥達魯花赤。
世祖以別的因為屯田府達魯花赤,唵木海為隨路炮手達魯花赤。 多蒙古人為之,漢人亦有官此者,劉好禮為永熙路達魯花赤,張照為鎮(zhèn)江路達魯花赤,張君佐為黃州達魯花赤,張賁亨為處州達魯花赤。
探馬赤
軍名,謂兵之矯捷者。太祖命木華黎伐金,分探馬赤為五部,合置將一人,見闊闊不花傳。
扎魯忽赤
本紀:太祖開創(chuàng)之初置此官,位在百司三公上,猶漢之大將軍也,亦名斷事官,得專生殺,故最尊,見忙哥撒兒及布魯海牙傳。亦作扎魯火赤,見亦力撒合及唐仁祖?zhèn)鳌W谌烁钟幸部扇鲷敾鸪?,見朵爾直班傳。又布智兒為大都行天下也可扎魯忽赤,亦作扎魯花赤,見昔班傳?br>
火兒赤
佩櫜鞬(櫜ㄍㄠ,櫜以受箭,鞬以藏弓)侍左右者,見塔察兒及徹里傳。又察罕傳謂掌服御事者,阿剌罕傳作火而赤。
寶兒赤
者燕不花在英宗時,為進酒寶兒赤,見本傳,而阿剌罕傳作博而赤,闊里吉思傳作博兒赤。
必阇赤
知書通文義者,見立智理威傳。
賽典赤
貴族也,見贍思丁傳。
默爾杰
善射之尤者,見忙哥撒兒傳。
禿魯花
太祖立質(zhì)子軍,號禿魯花,見拜延傳。
哈剌赤
世祖以哈班察善挏馬乳(以馬乳為酒也,揰挏乃成),色清味美,因目其屬曰哈剌赤,后其子土土哈請以所統(tǒng)哈剌赤屯田畿內(nèi),遂成軍名。又塔海當(dāng)世祖時充哈剌赤。 奧魯赤
察罕為奧魯千戶奧魯赤,見本傳。
合必赤
軍名,完者拔都領(lǐng)丞相伯顏帳前合必赤軍。
扎剌兒臺 脫脫傳:世祖曰“扎剌兒臺如脫脫者無幾。”蓋亦貴族,如怯薛之類。
速古兒赤
掌服御事者,見亦力撒合傳,博羅普化為宿衛(wèi)速古兒赤,又野仙入宿衛(wèi),掌速古兒赤。
舍兒別赤
伯都傳:儉樞密院事,領(lǐng)舍兒別赤,蓋亦軍名。
溫都赤
斡羅思傳:其孫直宿衛(wèi),為溫都赤。
怯里馬赤
見星吉傳:其祖父世事太祖、憲宗、世祖,為此官。
昔寶赤 亦軍名,阿沙不花傳:以千戶帥昔寶赤軍從征,乃顏又請以帷臺嶺隙地,為昔寶赤牧地。
玉典赤 蓋執(zhí)役之賤者,許有壬言“今玉典赤、太醫(yī)、控鶴皆入流品,何獨于舉子吝之?”口兒吉之父由玉典赤改為千戶,領(lǐng)阿速軍。見徹里帖木兒傳。又見百官志,系中書省掾吏?! ≠F赤 世祖詔民之蕩析離居及僧道漏籍不當(dāng)差徭者萬余人,充貴赤,見明安傳。
怯里馬赤
中書省掾?qū)伲姲俟僦尽?br>
金義宗 金主守緒在蔡州,城破自縊,群臣哭臨畢,即謚曰“哀宗”,是日金亡,并未別加謚號, 而元史雪不臺傳:大兵攻汴,金義宗走衛(wèi)州,又走歸德,走蔡州。
又槊直腯魯華傳:金義宗在汴,勢力窮蹙,出奔,槊吉思魯華追躡之,遂據(jù)衛(wèi)州,金義宗自黃陵岡謀復(fù)衛(wèi),不克,義宗奔歸德。
又闊闊不花傳:攻壽州,以書喻城中,城中人感其意,以彩輿舁金公主送款。公主者,義宗之姑也云云。
是金哀宗又有義宗之謚矣。考宋史亦無此說,豈金亡后,元初追贈耶?
元建國號始用文義
三代以下,建國號者多以國邑舊名,
王莽建號曰新,亦以初封新都侯故也;
公孫述建號成家,亦以據(jù)成都起事也;
賨人李雄建號大成,蓋亦襲述舊稱也。
金太祖始取義于金之堅固,遂不以國邑而以金為號。(案金志:太祖以國產(chǎn)金,且有金水源,故稱大金。)然猶未用文義也?! 〗鹉┬麚崞氧r萬奴據(jù)遼東,僭稱天王,國號大真,始有以文義為號者。
元太祖本無國號,但稱蒙古,如遼之稱契丹也。
世祖至元八年,因劉秉忠奏,始建國號曰大元,取大哉乾元之義,國號取文義自此始。其詔有曰“誕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紹百王而紀統(tǒng)。肇從隆古,匪獨我家。且唐之為言蕩也,堯以之而著稱;虞之為言樂也,舜因之而作號。馴至禹興而湯造,互名夏大以殷中。世降以還,事殊非古。雖乘時而有國,不以義而制稱。為秦為漢者,著從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是皆徇百姓見聞之狃習(xí),要一時經(jīng)制之權(quán)宜,概以至公,不無少貶。我太祖圣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圖,四震天聲,大恢土宇,輿圖之廣,歷古所無。頃者,耆宿詣庭,奏章申請,謂既成于大業(yè),宜早定于鴻名。在古制以當(dāng)然,于朕心乎何有?可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jīng)乾元之義?!痹?。
命世之君,創(chuàng)制顯庸,必有以新一代之耳目,而不肯因襲前代,此其一端也。然如唐之為蕩,虞之為樂,則五帝以來,原以文義建號,其說見尚書傳注及史記正義。
元諸帝多由大臣擁立
元世祖立皇太子珍戩(舊名真金),詔曰“太祖皇帝遺訓(xùn):嫡子中有能繼統(tǒng)者,豫選定之。是用立太宗為帝。自后因不顯立冢嫡,遂啟爭端。今以爾為皇太子,特賜冊命?!?br>
是太宗以嫡子嗣服,本太祖有命,故太祖崩后,太宗雖統(tǒng)兵在萬里外,而母弟圖類(舊名拖雷)監(jiān)國幾及一年,俟太宗歸即位,宗親將相皆無異言。及太宗崩,皇后尼瑪察氏(舊名乃馬真氏)稱制,立己子庫??耍ㄅf名貴由)為帝,是為定宗?! 《ㄗ诒溃瑹o君者且三年,大臣烏蘭哈達(舊名兀良合臺)等定議立太宗從子莽賚扣(舊名蒙哥)為帝,是為憲宗。是憲宗之立,由烏蘭哈達等之力也。
本紀:諸王巴圖穆格(舊名拔都木哥)等議立莽賚扣,定宗后(海迷失)遣人來言曰“昔太宗欲以皇孫實勒們(舊名失烈門)為嗣,諸王百官皆與聞之,今欲議他屬,置實勒們何地?”穆格曰“太宗崩,尼瑪察皇后立定宗,已違太宗命矣!今尚誰咎?”烏蘭哈達曰“莽賚扣聰明睿知,人咸知之,巴圖之議良是。”議遂定。
又孟克薩喇傳(舊名忙哥撒兒):先是太宗在帳殿,莽賚扣侍側(cè),太宗撫之曰“是可為君?!庇忠蝗?,以牸(母牛)按豹,皇孫實勒們曰“犢將安養(yǎng)?”太宗以為有仁心,亦曰“是可為君?!敝潦牵T王議立憲宗,或以實勒門為言,孟克薩喇曰“汝言誠是,然先皇后立定宗時,何以不言?今諸王等亦遵先帝遺言也。”由是憲宗之位遂定。(案巴圖穆格舊名拔都木哥,實勒們舊名失烈門,孟克薩剌舊名忙哥撒兒。) 此已啟大臣擁立之端。世祖有鑒于此,故預(yù)立珍戩為皇太子,其后珍戩早薨,未及即位?! ∈雷姹篮?,成宗(珍戩子特穆爾,舊史名鐵木耳)方撫軍北邊,以長幼而論,則母兄晉王噶瑪拉(舊名甘麻剌)當(dāng)立,而伊實特穆爾(舊名玉昔帖木兒)以成宗在軍時,世祖曾以皇太子舊璽付之,遂告晉王曰“昔儲闈之璽,既有所歸,王為宗盟長,奚俟而不言?”晉王乃曰“皇帝踐阼,愿北面事之?!庇谑浅勺谒旒次?。是成宗之立,由伊實特穆爾之力也。
成宗崩,太子德壽先卒,丞相阿固岱(舊名阿忽臺)等欲奉皇后稱制,以諸王阿南達(舊名阿難答)輔之,丞相哈剌哈斯(舊名哈剌哈孫)則以武宗、仁宗皆珍戩之孫,理宜繼統(tǒng),而武宗方撫軍北邊,仁宗亦在懷州,乃先迎仁宗入京,誅阿固岱等,而趣武宗入即位,是武宗、仁宗之相繼御極,皆哈剌哈斯之力也。
仁宗既為帝,立子英宗為皇太子,故英宗繼立之際,朝臣亦無異言,迨英宗為特克實(舊名鐵失)所弒,特克實即遣使迎泰定帝入即位,是泰定帝之立,由特克實之力也。
泰定帝崩于上都,丞相都爾蘇(舊名倒剌沙)立其皇太子喇實晉巴(舊名阿速吉八)為皇帝,固亦父子相傳之正理,而樞密使雅克特穆爾(舊名燕鐵木兒)私念武宗舊恩,欲立其子明宗、文宗,時明宗遠在沙漠,文宗亦在江陵,乃先迎文宗入即位,其時上都諸王方舉兵入討,雅克特穆爾力戰(zhàn)勝之,而文宗之立遂定。及明宗歸,雅克特穆爾又害之于途,文宗旋復(fù)為帝。是文宗之立,由雅克特穆爾之力也。
厥后文宗、寧宗相繼崩,皇后布達實哩(舊名卜答失里)已遣人迎明宗長子托歡特穆爾(即順帝)入京,欲付以位,而雅克特穆爾不愿,遂不得立,迨雅克特穆爾死,始立焉,倘不死,則順帝之立不立,尚未可知也。
是則憲宗、成宗、武宗、仁宗、泰定帝、明宗、文宗皆大臣所立,此有元一代之大事也?! “柑姹篮?,無君者凡一年;定宗崩后,無君者且三年;成宗崩后,武宗、仁宗皆在遠方,亦年余始得立,凡此新舊絕續(xù)之際,未嘗無疏屬庶孽如額哷布格(舊名阿里不哥)阿南達等從旁窺伺,然一、二大臣定議,卒歸于應(yīng)立之人。蓋開國之初,風(fēng)氣淳古,宗親將帥推戴咸出于至公,故無悖常亂紀之事,迨特克實之弒立,雅克特穆爾之廢立,則全是權(quán)臣肆意妄行,大柄在手,莫敢誰何!遂任意易置此可為后世鑒也?! ∥籼拼鹿贆?quán)重,故穆宗以后,立君多由宦寺。元則大臣權(quán)重,故立君多由權(quán)臣。元史宦官傳序,謂太祖選貴臣子弟給事左右,故宦官不能竊權(quán)。此固一代良法,而豈知大臣權(quán)力過甚,又足為亂階,其禍較宦官更烈哉!
元宮中稱皇后者不一
西峰談話,謂:歷朝止一后,元時始有三宮之制。正后必鴻吉哩氏(舊作宏吉剌氏),太祖時,以其佐命功多,約世世為婚姻,猶遼代之于蕭氏也。其余兩宮,則采之他族,亦曰二宮皇后、三宮皇后。明朝仿之,雖不并稱皇后,而選一后必并立三宮,異日雖或別立皇貴妃,而初選之東西二宮,其尊如故云。
案元代每朝稱皇后者,實不止三宮,有至七、八人、數(shù)十人者,今據(jù)元史后妃表,
太祖朝稱皇后者,共二十三人,
曰布爾特格勒津(舊名索兒臺旭真),曰和拉袞(舊名忽魯渾),曰果勒濟雅坦(舊名闊里桀坦),曰托果斯(舊名脫忽思),曰特默倫(舊名帖木倫),曰額琳沁巴勒(舊名亦憐真八剌),曰巴延呼圖克(舊名不顏渾禿),此七位為大鄂爾多(舊作斡耳朵,言大行帳所在也。遼制:天子所居置宮衛(wèi),崩則徙后妃宮帳以奉陵寢,曰斡魯朵,元之斡耳朵,蓋即遼之遺制也。)
曰呼蘭(舊名忽蘭),曰哈勒巴津(舊名哈兒八真),曰伊實琳沁(舊名亦乞剌真),曰托歡徹爾(舊名脫忽茶兒),此四位為第二鄂爾多。
曰伊蘇(舊名也速),曰和拉哈剌(舊名忽都哈喇),曰阿齊蘭(舊名阿失倫),曰圖勒古爾(舊名禿兒哈剌),曰徹爾(舊名察兒),曰阿實克默色(舊名阿昔迷失),曰鄂勒哲呼圖克(舊名完者忽都),此七位為第三鄂爾多。
曰伊蘇肯(舊名也速干),曰琿塔噶(舊名忽答罕),曰哈達(舊名哈答),曰鄂勒哲和斯(舊名斡者忽思),曰雅爾(舊名燕里),此五位為第四鄂爾多。
金宣宗請和,以衛(wèi)紹王公主歸于太祖,是為公主皇后(見金史),此又一后也。
太宗朝稱皇后者,有巴喇噶沁皇后(舊名孛剌合真)、昂輝二皇后(舊名昂灰)、克勒奇庫塔納三皇后(舊名乞里吉思帖尼),又有塔納奇納六皇后(舊名禿納奇納)。
定宗皇后,惟烏拉海額實(舊名斡兀立海迷失)一人?! 椬诔Q皇后者五人,曰呼爾察(舊名火里差),曰呼圖克(舊名忽臺),曰約索爾(舊名也速兒),曰楚巴(舊名出卑),曰莽賚呼圖克(舊名明里忽都魯)。
世祖朝稱皇后者八人, 曰圖古哩克大皇后(舊名帖古倫),為大鄂爾多,
次曰徹伯爾(舊名察必),曰諾爾布(舊名南必),為第二鄂爾多,
曰塔喇海(舊名塔海),曰諾木歡(舊名奴罕),為第三鄂爾多, 曰巴延烏真(舊名伯要兀真),曰庫庫倫(舊名闊闊倫),為第四鄂爾多。
又有蘇哈達實皇后(舊名速哥答恩),后常世守世祖之鄂爾多者。
成宗朝稱皇后者,曰布爾罕(舊名卜魯罕),曰克勒奇庫塔納(舊名乞里吉忽帖尼),其元妃實里達賴(舊名失憐答里),以早薨故,不稱后,至大中,始追謚。
武宗朝稱皇后者三人,曰珍格(舊名真哥),曰蘇喀實哩(舊名速哥失里),曰鄂勒哲(舊名完者歹),其明宗母伊奇哩氏(舊作亦乞烈氏),文宗母唐古氏(舊作唐兀氏),本皆妃子,不稱后,后因子為帝,始追謚。
仁宗朝稱皇后者二人,曰阿南達實哩,曰達爾瑪實哩(舊名答里麻失里)。
英宗朝稱皇后者三人,曰蘇喀巴拉(舊名速哥八剌),曰雅本呼圖克魯(舊名牙八忽都魯),曰多爾濟巴勒(舊名朵兒只班)。
泰定帝朝稱皇后者十人,曰巴拜哈斯(舊名八不罕),曰額琳沁巴勒(舊名亦憐真八剌),曰呼喇(舊名忽剌),曰伊蘇(舊名也速),曰薩都巴拉(舊名撒答八剌),曰布延庫哩頁額實(舊名卜顏怯里迷失),曰實喇特穆爾(舊名失里帖木兒),曰塔納(舊名鐵你),曰巴罕(舊名必罕),曰蘇喀達喇(舊名速哥答里)。
明宗朝稱皇后者七人,曰溫綽歡(舊名按出罕),曰伊埒實克(舊名月魯沙),曰布顏呼圖(舊名不顏忽都),曰班布爾實(舊名八不沙),曰伊蘇(舊名野蘇),曰托果斯(舊名脫忽思)。
文宗朝皇后惟布達實哩(舊名卜答失里)一人。
寧宗皇后惟塔哩雅圖默色(舊名答里也忒迷失)。 順帝朝稱皇后者,曰喇特納實哩(舊名納答失里),曰巴延呼圖克(舊名伯顏忽都),曰鄂勒哲呼圖克(舊名完者忽都,高麗人奇氏)。
可見元代每帝皇后本無定數(shù),西峰所云三宮之制,猶未得實也。然細考元史及經(jīng)世大典諸書,則并稱皇后中,嫡庶仍自有別。如太祖之布爾特格勒津則稱大皇后,太宗之巴喇噶沁則稱正宮皇后,世祖之圖古哩克亦稱大皇后,順帝之巴顏呼圖克皇后死,奇皇后見其衣服敝陋,笑曰“正宮皇后,何至服御如此?”又至正二十五年,詔立次皇后奇氏為皇后,改奇氏為肅良合氏。又別的因傳:幼從祖母康里氏在三皇后宮。是同稱皇后,又有正宮及大皇后、次皇后、三皇后之分也,正宮皇后必有冊寶,其余則無,元史表、志、后妃傳可證?! ≡圩臃Q太子者不一
古來儲君始稱太子,元制則帝子多以太子稱,不必繼體也。
元史宗室世系表: 太祖六子,長卓沁太子(舊名術(shù)赤),次察罕臺(舊名察罕),次太宗皇帝,次圖類(舊名拖雷,即睿宗也),次烏拉齊(舊名兀魯赤),無嗣,次六科爾戩太子(舊名闊烈堅)。
太宗七子,長定宗,次庫騰太子(舊名闊端),次庫春太子(舊名闊出),其余俱稱大王。
定宗三子,惟諾果(舊名腦忽)稱太子,余稱大王?! ∈雷媪⒄鋺欤ㄅf名真金)為皇太子,余俱稱王。
泰定帝四子,皇太子阿爾濟雅巴(舊名阿里吉八)之外,又有錫錫太子(舊名小薛),允丹藏布太子(舊名允丹藏卜)?! ∥淖谌?,皇太子喇特納達喇之外(舊名阿剌忒答剌),余為雅克特古斯太子(舊名燕帖古思),太平訥太子。
更以諸傳考之,
艾穆傳:從四太子南伐,謂圖類也。
按扎兒傳:帝率皇弟四太子征潞州,亦謂圖類也。
高諾爾傳(舊名高鬧兒)從庫春(舊名闊出)太子出征,其子元長又從太子托歡(舊名脫歡)征交趾。
蘇克(舊名速哥)傳:其子長罕玉呂從兀魯赤太子出征。
脫忽憐傳:從噶瑪拉太子(舊名甘麻剌)征海都。 諸所謂太子者,皆非儲君也??梢娛菚r皇子通稱太子。
更以表傳參證之,大概國初時,正宮皇后所生,雖非冢嫡,亦稱太子,其余則稱王。中葉以后,則非正宮所生,亦稱太子,而命為繼體者,則稱皇太子。
元帝后皆不諱名 元代帝后生前皆無徽稱,臣下得直呼其名,蓋國俗淳樸,無中國繁文也。
莽賚扣(蒙哥)殂于蜀,郝經(jīng)上世祖書,謂“蒙哥罕無故進兵于蜀,今已崩逝,大正宜迎蒙哥罕靈輿,收皇帝璽?!泵筛缂磻椬谝?,其時尚未有謚號,故臣下皆以名呼。
曹元用傳:累朝皇后既崩者,宋有謚號,猶各以名呼之,元用言“后為天下母,豈可名呼?”
又逯魯曾傳:時以武宗皇后珍格(真哥)無子,欲以明宗母文宗母配享,魯曾曰“珍格皇后在武宗朝已膺玉冊,安得不為立主配食?”
是臣下稱皇后,亦呼其名也。
又世祖太子珍戩(真金),順帝忽都皇后生子亦名珍戩,尤覺太無忌諱,(案北俗本無諱名之例,遼興宗時,蕭罕嘉努疏言“太祖之考夷離堇,至今猶以名呼?!庇谑鞘甲纷鹪露?。蓋北俗淳樸,本不諱名也。)
元封子弟駙馬于各部 元太祖、太宗征討諸國,得一地即封子弟一人鎮(zhèn)之,亦有封及駙馬者。
如太祖子卓沁(術(shù)赤)分封西北,其地極遠,去京師數(shù)萬里,驛騎急行二百余日方至。
又賜按陳以可木兒溫都兒等地。
賜火忽以哈老溫等地。
憲宗之立,諸王來會者,西方有伯爾克(別兒哥)、托噶特穆爾兒(脫哈帖木兒)等,東方有伊克(也古)、托歡(脫忽)、伊遜克(亦孫哥)、阿齊臺(按只帶)、塔齊爾(塔察兒)、伯勒格臺(別里古帶)等,皆太祖、太宗子孫分封于外者。
憲宗又分遷諸王于各部,如格丹(合丹)分于巴實伯里(別石八里),蔑里(默埒)分于雅爾達實河(葉兒的實河),海都分于哈里雅爾(海押立),伯爾克(別兒哥)分于庫爾哲(曲兒只),托克托(脫脫)分于額密埒(密立),
此皆見于元史者, 而明史外國傳又記:哈密則威武王納忽里封地也,西寧則駙馬章古封地也,哈梅里則諸王納失里封地也,撒馬兒罕則駙馬帖木兒封地也,別失八里則諸王合丹封地也,蓋其宗親已遍于朔漠矣。
及取中原后,諸王之分封于外者,又各予以內(nèi)地分邑,如漢、唐食邑之制,所收之賦,曰五戶絲,每五戶出絲一斤,以供其俸。
先是太祖欲以諸州民戶分賜諸王貴戚,耶律楚材以為不便,乃命各位下止設(shè)達魯噶齊(達魯花赤,謂掌印官也),而朝廷置官吏收其租稅以給之。
其后世祖平宋后,亦仿此例以給諸王,如安遠王分邑隸建寧者七縣,隸汀州者三縣,聽其自置達魯噶齊是也。(成宗賜晉王也孫鐵木兒南鄭縣六萬五千戶,世祖諸王子也先鐵木兒詔安縣,脫歡之子不答失里寧德縣,忽都魯之子南安縣,愛牙赤之子光澤縣,各一萬三千六百有四戶,又賜湘寧王迭里哥兒湘鄉(xiāng)縣六萬五千戶,而諸王分地則以流官為達魯噶齊,各位所置者為副。)
海都封于哈里雅爾,而內(nèi)地亦有食邑,海都叛后,不復(fù)給,海都死,其子察八兒窮蹙來降,世祖先有旨“諸王皆太祖子孫,其分地應(yīng)得之五戶絲藏之,俟彼來降,賜之?!敝潦侨砸再n察八兒。元之待宗親可謂厚矣?! ∶魇分^元太祖平西域,封子弟為王,元亡,各自割據(jù),不相統(tǒng)屬,然其子孫散布于西北者甚多,故中原雖失,而塞外苗裔仍不絕,此一代封建之制,所以為后嗣計者,至深遠也。
元代叛王
元封諸王于西北,固收宗支蕃衍之效,然多有據(jù)地叛亂者?! ∑湟娪诒炯o者:
世祖時,諸王乃顏反,帝自將討擒之。已而其黨哈丹禿魯又叛,再出師敗之。而諸王中有海都者,尤強盛,屢稱兵內(nèi)犯,詔以安童佐皇子北平王那不鎮(zhèn)北邊,諸王昔里吉劫北平王,拘安童,脅宗王以叛,帝命伯顏討之,雖敗其兵而海都仍逸去,故常命皇子鎮(zhèn)北邊以備之。成宗及晉王、武宗為皇子時,皆守邊十余年,未嘗帖服也。
此外見于各列傳者:
土土哈傳有叛王脫脫木失烈吉及鐵哥,皆為土土哈所敗。又擒叛王哈兒魯,誅叛王兀塔海,又敗叛王火魯哈孫于兀魯灰之地,夜渡貴烈河,敗叛王哈丹?! ∮职⑸巢换▊?,有叛王納牙等,為阿沙不花所敗。
伯顏傳有諸王明里鐵木兒從海都叛,伯顏以書喻之,明里鐵木兒感泣來歸。
阿術(shù)傳有叛王昔剌木,為阿術(shù)所敗。
阿剌罕傳有世祖母弟阿里不哥構(gòu)兵。
塔出傳有叛王曲迭兒為塔出所敗。
暗伯傳有叛王哈魯為暗伯所擒。
昔班傳有火和大王叛,為昔班所敗。
玉哇失傳有諸王和林及失剌等叛。
麥里傳有諸王霍忽叛,掠河西,麥里擊敗之。
忽林出傳有叛王斡羅斯等,為忽林出所敗。
失剌拔都兒傳有叛王脫脫,為失剌拔都兒所擒?! 『橹叵矀饔信淹醢素莨?,為重喜所敗。
劉國杰傳有諸王脫脫木反,國杰襲敗之?! 】自獋饔信淹跏Ю锬镜?,元出兵敗之于兀速洋。
劉哈剌八都魯傳有叛王昔里吉及脫忽,皆戰(zhàn)敗被擒。(蓋即劫北平王者)
汪惟正傳有叛王土魯叛據(jù)六盤山,為惟正所擒。
忙哥撒兒傳有叛王察哈臺,為忙哥撒兒所誅。
鐵哥傳有叛王塔不臺。
月赤察傳有叛王滅里屯于金山,武宗為皇子鎮(zhèn)北邊時,出其不意,以師壓之,滅里乃降。
成宗元貞二年,猶有諸王都哇、徹徹禿潛師襲火兒哈禿之地。又叛王禿麥、斡魯思等犯邊,直至元貞九年,海都子察八兒及都哇、明里帖木兒等相聚謀曰“昔我太祖艱難以成帝業(yè),我子孫乃自相殘殺,是隳祖宗之業(yè)也。今鎮(zhèn)邊者皆吾世祖之孫,吾與誰爭哉?不若遣使請命罷兵,通一家之好?!蹦饲彩箒?,帝許之,于是諸王皆罷兵入朝。(床兀兒傳)諸王入朝大宴時,脫脫即席陳西北諸王始終離合之跡,去逆效順義,聽者傾服。(脫脫傳)
此元一代分封諸王得失之林也。
王思廉傳:帝親征乃顏時,思廉謂段貞曰“諸王反由地大故也,漢鼌錯削地之議,實為良圖?!必懸月?,帝嘉之。其時博羅歡亦謂“太祖分封諸王,其地與戶以二十分為率,忙兀、兀魯、扎剌兒、弘吉剌、亦其烈思五部共得十一,乃顏獨得其九,故最強?!比粍t眾建而分其勢,又析圭分土?xí)r所當(dāng)早計歟!
各朝國書
后魏太武帝造新書千余,詔曰“在昔帝軒轅,創(chuàng)制造物,乃命倉頡因鳥獸之跡以立文字。自茲以降,隨時改作,故篆隸草楷并行于世。然經(jīng)歷久遠,傳習(xí)多失其真,非所以示軌則于來世也。今制定文字,世所用者,頒下遠近,永為楷式?!碧炫d四年,又集博士儒生,比眾經(jīng)文字,義類相從,凡四萬余字,號曰“眾文經(jīng)”。是皆因書籍文字傳寫訛謬,特為刊正,以昭畫一,使天下通行,而非另創(chuàng)一體,以便其國俗所用也?! ∽赃|太祖始造契丹字,而夏、金、元以來,遂仿之,各有國書,今摘敘于后。
遼史:神冊五年春,始制契丹大字。案陶宗儀書史會要云:遼太祖用漢人,教以隸書之半,增損之,制契丹字數(shù)千,以代刻木。又永樂大典引紀異錄云: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
元起朔漠,本無文字,開國以后,又無有如金之完顏宗翰等能訪求先朝事跡,是以記載寥寥。本記贊所謂太祖奇勛偉績甚多,惜當(dāng)時史官不備,失于記述也?! ≈敝潦雷嬷薪y(tǒng)三年,始詔王鸮集廷臣商議史事,鸮請以先朝事付史館。(鸮傳)至元十年,又敕翰林院采集累朝事跡,以備纂輯。其后撒里蠻等進累朝實錄,帝曰“太宗事則然,睿宗少有可易者,定宗固日不暇給,憲宗事獨不能記憶耶?尚當(dāng)詢之故老?!?br>
又成宗時,兀都帶等進太宗憲宗、世祖實錄,帝曰“忽都魯迷失非昭睿順圣皇后所生,何為亦稱公主?順圣太后崩時,裕宗已還自軍中,所記月日,亦先后差誤?!保ū炯o)
此可見事后追述之舛漏也?! ∑鋾r內(nèi)廷記載又有所謂脫必赤顏者,仁宗常命譯出,名曰“圣武開天記”,其后虞集總裁遼、金、宋三史,因累朝故事有未備者,請以國書脫卜赤顏(即脫必赤顏)所修太祖以來事跡,付出參訂,或謂“脫卜赤顏非可令外人傳者?!彼熘埂J谴吮静⑽磭L傳出矣。今案金史世紀敘先世事,至盈一卷。而元史敘孛端叉兒以下十世,不過千余字。
可見國史院已無可征,世祖以來,始有實錄。
至元二年,敕儒士編修國史。五年,以和禮霍孫等充翰林待制兼起居注,以記政事。滅宋后,詔作平金、平宋錄及諸國臣服傳,命耶律鑄監(jiān)修。
成宗即位,詔完澤監(jiān)修世祖實錄。元貞七年,國史院進太祖、太宗、定宗、睿宗、憲宗五朝實錄?! ∥渥跁r,詔國史院纂修順宗、成宗實錄?! ∪首跁r,纂修武宗實錄及累朝后妃、功臣傳,俾百工各上事跡。
英宗時,詔修仁宗實錄及后妃、功臣傳。
泰定帝詔修英宗、顯宗實錄?! ∥淖跁r,又詔修英宗實錄并具書倒剌沙款伏狀。
順帝時,詔修累朝實錄及后妃、功臣傳。
以上皆見本紀?! ∶鞒酰迷瘜嶄?,即據(jù)以修輯,此元史底本也。
然是時徐一夔致書王祎曰“史莫過于日歷及起居注,元朝不置日歷,不設(shè)起居注,獨中書置時政科,遣一文學(xué)掾掌之,以事付史館,及易一朝,則國史院即據(jù)以修實錄而已。” 元史奸臣傳序亦云:舊史往往詳于記善,略于懲惡。蓋史官有所忌諱而不敢直書故也。
是元之實錄已不足為信史,修元史者即據(jù)以成書,毋怪乎不協(xié)公論。
史成后,即有朱右作拾遺,解縉作正誤,而縉致董倫書,并有“元史舛誤,承命改修”之語,則明祖亦已知元史之未善,而有改修之命。今拾遺、正誤及縉所改修者皆不傳,殊可惜也。
然元史大概,亦尚完整,則以舊時纂修實錄者多有熟于掌故之人, 如董文用修國史,于祖宗功德近戚將相家世勛伐,皆記憶貫串,史館有所考究,悉應(yīng)之無遺。(文用傳) 又拜住監(jiān)修國史,將進仁宗實錄,先一日詣院聽讀,首卷書大德十一年事,不書哈剌哈孫定策功,但書越王禿剌擒阿忽臺事。拜住曰“無左丞相,雖百越王何益?”立命書之。(拜住傳)
可見實錄亦自矜慎。
其執(zhí)筆撰述者,又多老于文學(xué),
如姚燧為一代宗工,當(dāng)時子孫欲敘述先德者,必得燧文始可傳信,不得者每以為恥。(燧傳)
袁桷在詞林,凡勛臣碑銘多出其手。(桷傳) 歐陽元擅古文,凡王公大臣墓隧之碑,得元文以為榮,片言只字,人皆寶重。(元傳)
而皆與纂修實錄之列。
世祖實錄,李之紹、馬紹、李謙、姚燧、張九思、張升所修。
裕宗實錄,張九思所修。
成宗實錄,元明善、程鉅夫、鄧文原所修。
順宗實錄,元明善所修?! ∥渥趯嶄洠魃?、蘇天爵所修。
仁宗實錄,元明善、廉惠山、海牙、曹元用所修。
英宗實錄,曹元用、馬祖常、廉惠山、海牙所修。
泰定帝實錄,成遵、王結(jié)、張起巖、歐陽元所修。
明宗實錄,成遵、謝端所修。
文宗實錄,王結(jié)、張起巖、歐陽元、蘇天爵、成遵所修。
寧宗實錄,謝端所修。
累朝后妃、功臣傳,張起巖、楊宗瑞、揭徯斯、呂思誠、貢師泰,周伯琦等所修?! ∫陨暇阋姼鞅緜?br>
明初修史諸臣即抄撮成書,故諸列傳尚多老筆而無釀詞。
其天文、五行諸志,則有郭守敬所創(chuàng)簡儀、仰儀諸說。
職官、兵、刑諸志,又有虞集等所修經(jīng)世大典。
水利、河渠諸志,則有郭守敬成法及歐陽元河防記以為據(jù)依?! 」室怀贫?,亦頗詳贍。
順帝一朝雖無實錄,而事皆明初修史諸人所目擊,睹記較切,故伯顏、太平、脫脫、哈麻、孛羅、察罕、擴廓等傳,功罪更為分明。
末造殉節(jié)諸人,則又有張翥所集忠義錄,以資記載。
故一部全史,數(shù)月成書,亦尚首尾完具,不得概以疏略議之也。
惟中葉以后,大都詳于文人,而略于種人,則以文人各有傳志之類存于世,而種人無之,故無從搜括耳。 案明洪武二年,得元十三朝實錄,命修元史,宋溓、王祎為總裁,二月開局,八月成書。而順帝一朝,史猶未備,乃命儒士往北采遺事。明年二月,重開史局,六月書成。
今案元史列傳三十一、二卷,已載元末死事諸臣泰不華、余闕等傳矣,乃三十三卷以后,又以開國時耶律楚材、劉秉忠、史天倪、張柔、張弘范等傳編入,幾于前后倒置。蓋三十二卷以前,系初次進呈,三十三卷以后,則第二次進呈者。諸臣以太祖威嚴,恐干煩瀆,遂不敢請將前后兩書重加編訂耳?! r日迫促,舛漏自多。
如孟珙蒙達備錄,謂先有蒙古斯國雄于北邊,后絕衰滅。(遼史有磨古斯國,蓋即珙所稱蒙古斯,磨、蒙聲相近也。又遼史有阻卜酋長磨古斯來侵,則磨古斯乃阻卜酋長之名。)成吉思起事,慕蒙為雄國,乃改稱大蒙古國。此建國號之由,而本紀并不載。
又顧寧人指出元史列傳第八之速不臺即第九之雪不臺;第十八之完者都,即二十卷之完者拔都;三十之石抹也先,即三十九之石抹阿辛。
益可見修史諸臣但據(jù)各家志錄家傳之類,隨得隨抄,不復(fù)彼此互對,則當(dāng)日之草率致誤可知矣。
至賈良伯死節(jié)記,謂余闕妻蔣氏從死,而元史闕傳作耶律卜氏,據(jù)張毅所記耶律卜氏乃闕之妾,則元史竟以其妾當(dāng)其妻。
又翦勝野聞,謂元江浙行省左丞周伯琦被張士誠留于平江數(shù)年,士誠敗,明太祖以伯琦身為大臣,而仕于張氏,遂誅之。今元史伯琦傳,則謂士誠既滅,伯琦歸鄱陽卒。又與野史互異。
此則未可據(jù)野史以駁正史者。蓋一代修史時,凡稗官叢說,無不搜集,其所棄而不取者,必其無所據(jù)依,今反拾其所棄者,以駁正史之訛,多見其不知量也。濂等修史,必進呈御覽,如果周伯琦為明祖所殺,豈敢諱之以為善終哉?閱元史者,不得概以舛誤疑之也。
金元二史不符處
唐慶之死
金史:蒙古使唐慶至汴,飛虎軍申福、蔡元擅殺之。是唐慶之死,由軍士擅殺,如宋獨松關(guān)守將張濡之殺廉希賢也。
元史則謂太宗命慶往諭金主黜帝號稱臣,金主不聽,慶以語侵之,金君臣遂謀害慶,夜半令人入館殺之。則慶之死,又是金主所使矣。
案是時哀宗方以曹王訛可出質(zhì)求退兵,豈復(fù)敢殺使招釁?此必元人借口以為兵端也?! 娚?br>
元史李宗賢傳:攻河南,其渠魁強元帥者,以眾出奔,宗賢追及降之。
案金史洛陽既破,強伸復(fù)立軍府,與元兵力戰(zhàn),此即所謂強元帥也。然伸力戰(zhàn)被擒后,北兵語之日“汝能一屈膝,即貸汝命?!鄙觳粡模质贡毕?,伸仍拗頭南向受刃。事見忠義傳。是其殉節(jié)最烈,而元史謂追及降之,實屬曲筆?! °昃┲畤?br>
又元史石抹阿辛傳:阿辛將黑軍,長驅(qū)搗汴州,入自仁和門,收圖籍,振旅而歸。
案金史完顏賽不等傳:汴京之圍,哀宗以訛可出質(zhì),蒙古主即還,使碎不等(即速不臺)圍守,未嘗攻破汴城。塔察兒與金人戰(zhàn)南薰門,亦未嘗破門而入。直至哀宗出走,明年,崔立以汴城降,蒙古兵始入。其先未嘗有攻破城門之事也。阿辛傳亦誤。
三峰山之戰(zhàn) 又元史塔察兒傳:與金合達戰(zhàn)三峰山,敗之。明年壬辰三月,太宗班師,命偕速不臺(傳又作唆伯臺)圍汴。
案金史合達、蒲阿二傳及元史睿宗圖類(舊名拖雷)傳:三峰山之戰(zhàn),在壬辰正月。今敘于壬辰之前,作辛卯冬之事。塔察兒傳亦誤?! ⊥觐伋绪?br>
金本紀:蔡州破,哀宗傳位于宗室承麟,自縊于幽蘭堂,承麟為亂兵所殺。宋史亦同。
元本紀則謂獲承麟殺之。所謂亂兵者,蓋即蒙古兵也。
宋元二史不符處
元史本紀:至元十三年,淮西制置使夏貴以淮西諸郡降,惟鎮(zhèn)巢軍復(fù)叛,貴遣使招之,守將洪福殺其使,貴親至城下,福始降,阿術(shù)斬之。案宋史洪福附姜才傳后,福本夏貴家僮,積功為鎮(zhèn)巢軍統(tǒng)制。貴招之降,不聽,元兵攻城,貴親往語福,欲單騎入城,福信之,門發(fā)而伏兵起,遂執(zhí)福。福大罵貴不忠,以身南向受戮。是福之殉節(jié),凜凜有生氣,而元史謂其降而又斬,實屬曲筆。
又本紀:至元十四年,攻重慶,都統(tǒng)趙安以城降,制置使張玨走涪,元帥張德潤以舟師邀之,玨遂降。案宋史玨傳:重慶陷,玨乘小舟走涪,中道斧其舟,欲自沈,舟人奪斧擲江中,玨又欲赴水死,家人挽持,不得死。為鐵木兒追及,執(zhí)送京。至西安,其友謂之日“公盡忠一世,今縱得不死,欲何為哉?”玨乃解弓弦自經(jīng)死。是玨亦未嘗降也。而元史竟書曰降,亦屬曲筆。(案元史本紀:梅應(yīng)春本宋重慶制置使,為張玨所殺,至是應(yīng)春子國賓詣闕訴冤,詔以玨付國賓,使復(fù)父仇。玨時在京兆,聞之自經(jīng)死。此另是一說。然亦可見玨之未降也。如已降,則已為元臣,梅國賓敢請得而甘心乎?案宋史張玨傳:玨遣趙安破瀘州神臂門,執(zhí)梅應(yīng)春殺之。蓋本宋將降元守瀘州而為玨所殺者。)
金史當(dāng)參觀元史
金史雖簡凈,然亦有不明析處。其敘蒙古兵,或曰“大元兵”,或曰“北兵”,或曰“大兵”,其將帥則曰“北帥”,或曰“大帥”,或曰“北大帥”,皆不著何人。蓋元人修金史,不便屢以本朝祖宗及將相行文,故多檃括其詞,然亦有不可通者: 如訛可傳云:初大兵期以明年正月合南北軍攻汴梁,故自將攻河中?! ∷啤按蟊闭?,謂蒙古兵也。
所云“自將”者,指何人耶?及觀元史,始知即太宗自將也?! ∑洹白阅隙眮頃闭?,則睿宗圖類也。(太宗弟舊名拖雷,后追謚睿宗)是時圖類先入蜀,由宋武休關(guān)繞出唐鄧以趨汴,而太宗在北攻破河中,從白坡渡河會之,故有禹山、三峰山等戰(zhàn)。(金史亦不著拖雷名)既勝,遂趨汴。金哀宗以曹王訛可出質(zhì),太宗及圖類北歸,留大將速不臺、塔察兒等圍守。(金史圍汴之將,但有碎不,而塔察兒等俱不著)是冬,哀宗出走,明年正月,至歸德。
旋有蒲察官奴斫營之捷,金史官奴傳謂:官奴偽與蒙古將忒木礙相約,欲劫帝出降,因知其大將在王家寺,乃乘夜斫營,北軍大潰,溺死者三千人。
所謂“大將”者,亦不著氏名。以元史槊直腯魯華傳證之,則大將乃撒吉思卜華也。撒吉思卜華追金王至歸德,駐營城北,左右皆水,金將官奴來斫營,腹背受敵,一軍皆沒。史天澤傳亦云:撒吉思卜華背水而營,天澤謂“非駐兵之地。”撒吉思卜華不聽,果全軍皆沒。
是金史不明析處,必參觀于元史也。
元史自相岐互處
拖雷未嘗留圍汴京
史天澤傳謂:太宗三峰山戰(zhàn)勝后,即北還,留睿宗(圖類)總兵圖汴。
案塔察兒傳:太宗圍汴,金主以曹王訛可出質(zhì),太宗與睿宗還河北。睿宗傳亦云:太宗北還,住夏于官山(避暑于官山)。五月,太宗不豫,圖類禱于天地,太宗疾愈,圖類從之北還。
是圖類與太宗同北歸,未嘗留圍汴京也。天澤傳誤。
鄭鼎從征大理
鄭鼎傳:鼎從憲宗征大理,由六盤山起行,山路險惡,嘗負憲宗以行。既至大理,擒其主,遂平之?! “副炯o:憲宗二年,命皇弟呼必賚(即世祖,舊名忽必烈)征大理。三年,平之,四年,還朝。
是征大理者,世祖而非憲宗親行也。
八年,憲宗自將伐宋,由西蜀入。九年,崩于釣魚山。
是憲宗親征者,蜀地,而非大理也。
鼎傳何以云從憲宗征大理耶?
案鼎傳:憲宗征大理在庚戌歲,是時尚未登極,而世祖征大理,在壬子、癸丑、甲寅三年,豈世祖未征之前,憲宗先已征之,即位后,又命世祖往征耶?然憲宗本紀所敘,未即位之前,如征欽察、征俄羅斯(舊名斡羅思)等,戰(zhàn)功甚多,如果征大理擒其主,豈不敘及?乃憲紀并無一字。而定宗紀后,庚戌之歲亦無遣莽賚叩(即憲宗,舊名蒙哥)征大理之事?! t鼎傳所云,或是從世祖征大理,而以為憲宗者誤。
憲世祖未從攻釣魚山
薛塔剌海傳:憲宗八年,從世祖攻釣魚山、苦竹崖。明年,憲宗崩于釣魚山。案憲宗親攻釣魚山時,世祖以皇弟別將兵攻鄂,未嘗在釣魚山也。薛塔剌海傳誤。
呂城之戰(zhàn),張彥未嘗被殺
塔哈傳(舊名阿塔海):宋殿帥張彥與都統(tǒng)劉師勇襲呂城,塔哈、輝圖(舊名懷都)擊之,斬彥。
案輝圖傳謂:殿帥張彥、安撫劉師勇攻呂城,輝圖與戰(zhàn),擒張殿帥。呼喇珠傳(舊名忽剌出)亦謂:張殿帥攻呂城,呼喇珠與輝圖生擒之。宋史:張彥被擒后,元人令其至常州城下招降。 是張彥未嘗被殺也。塔哈傳誤。
脫歡進兵蘇州無交戰(zhàn)之事
托歡傳(舊名脫歡):進兵蘇州,與宋軍戰(zhàn),擒柳奉使。
案伯顏傳(今名巴延):既克常州,師至無錫,宋將作監(jiān)柳岳奉其國書,乞班師,請修歲幣。是岳本奉使來也。且兵至平江,都統(tǒng)王邦杰、通判王矩之即以城降,并無交戰(zhàn)之事。托歡傳誤。
張世杰非由焦山入海,董文炳未因舟小而罷行
董文炳傳:宋將張世杰焦山戰(zhàn)敗,走入海,文炳舟小,不能入海,乃還。
案世杰戰(zhàn)敗,奔據(jù)圌山,后由海道追二王于浙東,事見世杰及劉國杰等傳,非由焦山即入海也。文炳戰(zhàn)勝,率舟師由江陰沿海趨澉浦、華亭,亦未因舟小而罷行。董文炳傳誤?! ∷舳脊ハ缕浇⒓闻d、會師皋亭山之誤
唆都傳:至元十二年,建康降,唆都為建康安撫使,攻平江、嘉興,皆下之,帥舟師會伯顏于皋亭山。(皋亭山在臨安)
案伯顏傳:是時兵分三道,阿剌罕由廣德進,董文炳以舟師沿海進,伯顏為中道,由鎮(zhèn)江進,先屠常州,以次下平江、嘉興,方至杭州(臨安)?! 〗衲嗽扑舳枷裙ハ缕浇?、嘉興,再以舟師會伯顏于皋亭山,亦誤。
唆都死于交趾
又唆都傳:至元二十三年,征交趾,唆都力戰(zhàn)死之。
而亦里迷失傳云:從阿爾哈雅(舊名阿里海牙)、唆都征占城,戰(zhàn)失利,唆都死焉。則唆都又似死于占城者。
考之占城傳:二十一年三月,唆都已自占城領(lǐng)兵回,則其死在交趾無疑。亦里迷失傳誤。
伯顏軍至建康,囊加歹未奉旨止兵
囊加歹傳:伯顏大軍至建康,帝召囊加歹赴闕,面陳形勢,遣還,諭旨于伯顏,謂“北邊未靖,勿輕入敵境?!倍筌娨讶肫浇??! “覆亗鳎很娭两担性t“時方暑,且緩進兵?!辈佉詸C不可失,親赴闕面陳。八月還軍,十一月進兵,屠常州,十二月次平江,都統(tǒng)王邦杰等出降,乃遣囊加歹同宋使柳岳至臨安諭降。
是伯顏赴闕面奏,已定進兵之計,南還即率兵直進,囊加歹久在軍中,何得至平江時,尚有旨遣之來止兵耶?囊加歹傳誤?! ⊥侠准偎?,力戰(zhàn)而入
又圖類傳:圖類攻金,欲假道于宋,由蜀渡漢江,繞出唐鄧以趨汴,先遣搠不罕使宋,宋人殺之,圖類怒,乃分兵攻宋諸城堡,長驅(qū)入漢中,陷閬州,過南鄭,遂由金入房,乘騎浮渡漢水而北。是圖類之經(jīng)宋境,由力戰(zhàn)而入也。
而按竺邇傳:圖類由山南入金境,按竺邇?yōu)橄蠕h,趣散關(guān),宋人已燒絕棧道,宋制置使桂如淵守興元,按竺邇假道于如淵曰“宋、金世仇,今欲假道南鄭,由唐鄧以滅金,豈獨吾之利?亦宋之利也?!比鐪Y度我兵壓境,勢不徒還,遂遣人導(dǎo)我?guī)?,由武休關(guān)東抵鄧州而去。是蒙古假道,宋即使人導(dǎo)之,未嘗戰(zhàn)也。
二傳殊不相合。
今案金史內(nèi)族訛可傳:元兵謀取宋武休關(guān),先破鳳翔,圖類分兵入散關(guān),屠洋州,攻武休關(guān)、開生山,截焦崖,出武休東南,遂圍興元。分軍而西,西軍由別路入沔州,取大安軍路開魚鱉山,作筏渡嘉陵江,趨葭萌至西水縣而還。東軍屯興元、洋州之間,遂趨饒峰,宋人棄關(guān)不守,大兵乃得入。據(jù)此,則圖類兵原分兩路,其力戰(zhàn)于沔州等處者,西軍也;其過關(guān)徑入,不事爭斗者,東軍也。兩傳各記所記,所以不同歟?
元史列傳詳記月日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年,此本紀體也。至列傳則往往視其事之大小繁簡以為詳略,不必拘拘于時日之細。
惟元史則不然。
中統(tǒng)以前未有年號,則以甲乙(干支)紀歲,
如張榮傳:乙未金亡、戊戌授懷遠將軍之類。
中統(tǒng)以后,則以年號紀歲, 如阿八赤傳:至元十八年開運河,二十一年調(diào)征東招討使,二十二年授征東宣慰使之類是也。他如阿剌罕傳、土土哈傳、苫徹八都魯傳、忽蘭吉傳、賈塔剌渾傳、也蒲卜紺傳、趙阿哥潘傳、純只海傳、塔不己而傳、直脫而傳、忽剌赤傳、達理麻達識傳、耶律鑄傳、暢師文傳、張照傳,莫不皆然?! 〔⒂幸栽掠浾?,
如張榮傳:癸卯三月升輔國大將軍,甲辰二月領(lǐng)蒙古漢軍,戊申九月拒宋師于均州。阿塔海傳:至元九年五月霖雨,宋夏貴乘淮漲來爭正陽,十二年十二月師次建康之類是也。
更有以日記者, 如伯顏(即巴延)傳,
敘至元十一年取鄂州之事:十月戊午斬郢將趙文義,擒范興,甲子次沙洋,乙丑遣官招降守將王虎臣等不應(yīng),遂攻獲之,丙寅次新城,丁丑呂文煥至城下招降,中飛矢奔還,戊辰黃順降,己巳任寧降,十一月丙戌次復(fù)州,乙未次蔡店,丁酉往漢口觀形勢,十二月丙戌次漢口,辛亥自漢口開壩入淪河,壬子戰(zhàn)艦畢至,癸丑遣人招陽邏堡不應(yīng),乙卯遣阿里海牙攻之,潛令阿術(shù)從上流渡江,丙辰阿術(shù)遣人報捷,丁巳登武磯山,己未次鄂州,庚申張晏然等降是也?! ⑹耆∨R安降宋主之事:正月己巳次嘉興,癸酉宋以宰臣陳宜中書來,乙亥宜中又遣使來,辛巳軍至崇德,壬午次長安鎮(zhèn),癸未進軍臨平,甲申次皋亭山,乙酉至臨安,聞二王南走,遣兵邀之,丙戌禁軍士毋入城,丁亥遣人慰諭謝太后,戊子文天祥等來見,己丑駐湖州市,庚寅觀潮于浙江,辛卯張弘范等以宋降表至,二月丁酉遣人徇未下州郡,辛丑宋主率百官拜表降是也。
又燕鐵木兒傳,敘其拒戰(zhàn)上都兵之事,亦以日記?! 〈穗m近于記功簿籍,如李孟所謂謄寫吏牘者,(李孟,見揭傒斯所撰功臣傳,曰“是方可名史筆,他人直謄寫吏牘耳。”)然記事詳贍,使后世有所考,究屬史裁之正,固不必以文筆馳騁見長也。
元史又有不以甲、乙記日,而但以一、二數(shù)記者,
如日本傳:至元十八年征日本,六月入海,七月至平壺島,八月一日風(fēng)破舟,五日文虎等擇舟之堅好者遁歸,棄士卒十余萬于山下,七日日本人來,盡殺之,不殺者,虜為奴。
占城傳:至元二十年征占城,正月十五日夜發(fā)舟,十七日整兵進,十九日國主遣使來降,二十日兵至大洲,二十一日入其城,二十二日國主偽歸款而遁。
以及爪哇等傳皆然。
此雖非古法,亦較直捷。(此篇人名俱照舊史,緣四庫書新改本不易借觀也。)
元史回護處
元史亦多回護處,非明初修史諸人為之著其善而諱其惡也,蓋元時所纂功臣等傳本已如此,而修史者遂抄錄成篇耳?! ∪绨柟艂鳎ㄅf名阿里海牙):
歷敘其戡定湖廣之功,而占降民為私戶及征占城失利等事,則概不敘入。
其破潭州也,則曰:諸將請屠之,阿爾哈雅以數(shù)百萬生靈,若殺之,非主上諭以曹彬不妄殺人之意。乃止?! 〖捌淦旗o江,則曰:阿爾哈雅以靜江民易叛,不重刑之,廣西諸州不服,乃悉坑之。
是不屠既見其好生之德,坑之又見其止殺之威,真所謂曲為之說者?! ∮执迯唷鞍柟耪票裰畽?quán),子孫姻黨分列權(quán)要,官吏出其門者十七、八,其威權(quán)不在阿哈瑪特下(舊名阿合馬),宜罷職?!卑柟艂饕嗖惠d。
博果密傳(舊名不忽木):
土土哈求欽察之為人奴者增其軍,而多取良民,中書僉省王遇改正之,土土哈遂誣奏遇幾得罪,賴博果密救之。
而土土哈傳但云:欽察之自叛所來歸者及散處安西郡王部下者,俱令土土哈統(tǒng)之,而不言擾及平民之事。
張柔從攻金蔡州中流矢,宋將孟珙救之,挾柔以出。事見宋史孟珙傳,而柔傳不載。 嚴實自請攻衛(wèi)州,與金伊喇富阿(舊名移剌蒲阿)遇于南門,適合達自北奄至,實兵敗,竟為所執(zhí),史天倪率壯士伏于延津,截其歸路,實乃得脫歸。事見史天倪傳,而嚴實傳竟不載。
泰定帝既崩,文宗以雅克特穆爾(舊名燕鐵木兒)之力,入京即位。仿武宗、仁宗故事,遣使迎兄明宗于漠北來繼大統(tǒng)。明宗遂稱帝于途,而立文宗為皇太子?;侍映鲇髯谟谖坦靾D(舊名王察爾)之地,越三日,明宗崩。此固文宗及雅克特穆爾之弒逆也,(續(xù)綱目引胡粹中曰“聞之故老,雅克特穆爾奉上璽綬,而明宗左右不為禮,雅克特穆爾怒且懼,既而帝暴崩,雅克特穆爾聞哭聲,奔入帳中,取寶璽掛文宗,上馬南馳,此蓋當(dāng)時實事)
乃明宗、文宗本紀僅書暴崩二字,并不著被害之跡,并稱皇太子入哭盡哀,雅克特穆爾以皇后命,奉皇帝寶,授皇太子登極。竟似授受得其正者?! ≈敝裂趴颂啬聽杺鳎簩幾诒篮?,皇太后召明宗長子托歡特穆爾(即順帝,舊名妥歡帖穆爾)于廣西,雅克特穆爾以明宗之崩,實與逆謀,恐帝追理前事,故遲留數(shù)月不立。于是明宗被害之實,至此始一見。全部元史只此一、二語,此外紀傳,并無有錯見其事者?! №樀壑猎?,追廢文宗廟主之詔,謂“文宗躬迓之際,與伊魯布哈(舊名月魯不花)、阿哩雅(舊名也里牙)、呼棟阿(舊名明里董阿)謀為不軌,使我皇考飲恨上賓?!笔请m著明宗被害之跡,又不以坐雅克特穆爾之罪,非本傳中實與謀逆一語,雅克特穆爾不且漏網(wǎng)乎?
北魏書體例:凡弒逆之事,雖本紀只書暴崩二字,而散見于各傳者必詳,茲何以諱之太深乎?
許有壬因詔罷科舉,力爭以為不當(dāng)罷,不聽。明日宣詔,特令有壬為班首以折之,侍御史普化謂有壬曰“參政可謂過河拆橋矣!”有壬以為大恥。此事詳于徹里帖木兒傳,而有壬傳不載。
蘇天爵傳后:至元二年,朝廷庶務(wù)多所更張,天子圖治之意甚切,天爵知無不言。案順帝在位,惟耽樂之從,何曾有求治之意?亦讕語也。
凡此,蓋皆舊史原文,所謂詳于紀善,略于懲惡者。 惟葉李傳:敘其立朝建白,居然一代正人。而傳末特載李淦劾其黨附桑哥一疏,謂“人皆知桑哥用小人之罪,而不知葉李薦用桑哥之罪?!贝藙t善惡兩不相掩,所謂存是非之公者。
又舒穆魯宜孫傳(舊名石抹宜孫)以儒學(xué)副提舉劉基為經(jīng)歷,又辟胡深、葉琛、章溢參其軍謀。案宋濂等修史時,劉基等方同在朝,而其先仕于元之處,直書不諱,此亦為直筆。
又金與蒙古拒戰(zhàn)二十余年,惟完顏陳和尚大昌原、倒回谷諸戰(zhàn)以大捷著,其余則每戰(zhàn)輒敗。哀宗正大八年,蒙古拖雷入饒風(fēng)關(guān),渡漢江而北,金完顏合達與移剌蒲阿御之于鄧州之禹山。
金史合達傳謂:北兵小卻,二相(合達、蒲阿)輒以大捷告,其實虛張捷報,并非實事云。
然據(jù)蒲阿傳敘此事,謂:戰(zhàn)三交,北騎少退。北兵之在西者望蒲阿親繞甲騎后而突之,至于三,為蒲察定住力拒而退。時高英軍方北顧,而北兵出其背擁之,英軍動,合達幾斬英,英復(fù)督軍力戰(zhàn),北兵稍卻觀變,英軍定。復(fù)擁樊澤軍,合達斬一千夫長,軍殊死斗乃卻之。北兵即回陣南向來路。是此戰(zhàn)亦實有卻敵之功,不得謂全虛也。
元史拖雷傳亦謂:十二月,與金人戰(zhàn)禹山,徉北以誘之。徉北者,蓋即金史所謂北兵小卻也。拖雷傳又云:攻鄧州不下,遂引而北,別以三千騎命扎剌率之為殿,大霧迷失道,為金人所襲,殺傷相當(dāng),拖雷以扎剌失律,罷之。是蒙古軍亦未嘗無敗衄之處,而金史反謂合達等虛張捷報。
此則元人修金史,為本朝回護也。及明修元史,則記載俱在,是以據(jù)實書之耳。
元史附傳有得失
按竺邇傳:先世居云中,父公為金群牧使,驅(qū)馬歸太祖,終其官。按竺邇幼孤,育于外祖術(shù)要甲家,訛言為趙,因姓趙氏。是既詳其家世矣。則其孫趙世延傳可不必再敘。乃又云:曾祖公為金群牧使,太祖得其所牧馬,公死之。(是公之死系殉節(jié),又與按竺邇傳異)按竺邇幼育于外大父術(shù)要甲,訛為趙家,因氏為趙焉。蓋祖孫二人本各有一傳,修史者并收之,而不及刪其復(fù)處也?! ≡履撕蟼鳎浩湓媸私馂轳R步軍指揮,以官為氏,因姓馬氏。其傳末云:曾孫祖常博學(xué)能文,鄉(xiāng)會試皆舉首,由翰林拜監(jiān)察御史,直言忤上官去。數(shù)年,起為翰林待制遷御史中丞,卒謚文貞。是祖常全傳已附于其祖?zhèn)鲀?nèi)。乃馬祖常又另有傳,則月乃合傳后,此段文字即應(yīng)刪卻,而又仍之。
又直脫兒傳:既詳載其從子忽剌出,而忽剌出又有傳。
杭忽思傳:既詳載其子阿塔出矣,而阿塔出又有傳。
床兀兒封句容郡王,武宗紀既以此事系于至大三年,仁宗紀延祐三年又載此事。
可見修史者之不暇彼此訂正也。
惟兀良合臺傳:詳載其子阿術(shù)從征云南、交趾等功,而阿術(shù)又另有傳,則專敘其滅宋勛績,一則代父立功,一則為國出力,固不嫌其兩傳也。
又察罕帖木兒傳后,附其子擴廓帖木兒傳。擴廓在明史入群雄中,而其人究為元季一大關(guān)系之人,不得因其應(yīng)入明史,遂不為立傳;而系察罕之子,又不必另立一傳,故以其元季事跡附傳于父之后,而他日與明爭戰(zhàn)之事則不書,此最為位置得宜也?! ≡费a見夏金宋殉節(jié)諸臣
夏、金、宋皆滅于蒙古,夏無史,金、宋二史皆有忠義傳,載末造抗節(jié)死事之臣。然以元史核對,尚有未備者,今為摘出,觀者可以覽焉。
李恒傳:元太祖攻西夏,有守兀納剌城者,夏主之子也,城陷不屈死。(李恒即其孫) 郭寶玉傳:從攻西夏,斬夏將佐里。
穆呼哩傳(舊名術(shù)華黎):石天應(yīng)擒送金驍將張鐵槍至,穆呼哩欲降之,張厲聲曰“我受金朝恩二十余年,事至此,有死而已!”穆呼哩義之,諸將怒其不屈,竟殺之。(史樞傳:鐵槍者,名資祿)
黑馬傳:金武仙據(jù)真定,黑馬從孛魯討之,金將忽察虎以兵來援,為黑馬所殺。
德海傳:攻金鄭州,殺金將左崇。
按竺邇傳:金亡后,金將郭斌尚保金、蘭、定、會四州,按竺邇圍之,食盡城陷,兵入城,斌手劍驅(qū)妻子聚一室焚之,已而自投火中,有女奴自火中抱兒出,授人曰“將軍止此一兒,幸哀而收之?!毖援?,復(fù)赴火死。
史天倪傳:金完顏合達陷于蒙古,遂降之,已而與監(jiān)軍王守約連謀越海歸金,天倪來追,殺守約。
張榮傳:榮攻金沛縣,將唆蛾侯來搗營,榮追殺之?! ≮w宏偉傳:金亡,有總管王昌張云又起兵,宏偉夜襲云,斬其首。
紐璘傳:宋將蒲擇之來攻成都,紐璘敗之于靈泉山,擒宋將韓師勇,斬之。(亦見石抹按只傳)
憲宗本紀:帝攻蜀,苦竹隘守將楊立出戰(zhàn),兵敗被殺。先渡馬湖獲宋將張實,實遁。(先者,獲張實在先,殺楊立在后。帝遣實招諭苦竹隘,實遁)既克苦竹隘,獲實,支解之。進攻鵝頂堡,守將王佐死之,并誅佐子及徐昕等四十余人。張德潤攻拔禮義城,殺宋宣撫使張資。
楊大淵、楊文安二傳,記擒殺宋將尤多。大淵傳:攻禮義城,獲總管黃文才、路鈐、高坦之。攻通州,獲統(tǒng)制白繼源。戰(zhàn)巴渠,獲知軍范燮、統(tǒng)制魏興、路分黃迪、節(jié)干陳子潤。后諜知宋總統(tǒng)祁昌由間道運糧來,乃率兵襲之,擒祁昌。
楊文安傳:得漢城之戰(zhàn),擒宋將陳亮。攻開達,擒統(tǒng)制張剛、總管伏林、方富。攻金川,擒路鈐、趙貴等。略開州,獲統(tǒng)制陳德、副將劉安仁。掠達州,擒其將蒲德、范伸、王德、解明、周德新、王遷、王仁、袁宜、何世賢、楊普、時仲、陳俊、滿桂、王順、王道、張俊、楊桂、蔡云龍、李佺、李德、孫聰、張順、李貴、雍德、吳金、王元、閻國寶、張應(yīng)庚、秦興祖、譚友孫、葉勝、鄭桂、莊俊、嚴貴、竇世忠、趙興、孫德、柳榮、趙威、趙章、韓明、王慶。攻梁山,擒部轄景福。攻小江口,擒總管李皋、花茂實、薛忠。攻紹慶,擒守將鮮龍。以上諸被擒者,其生死尚無明文?! ≈寥缥陌仓Z金州,殺其將梁富。襲開州,宋將龐彥投崖死,宋兵來救,又殺其將張德。攻梁山,殺守將王智。攻萬州,殺守將何威。又萬州守將上官夔拒守甚力,文安諭降,不聽,逾月,拔其外城,夔猶不屈,文安盡銳攻城,破之,夔巷戰(zhàn)而死。宋六郡鎮(zhèn)撫使馬堃守咸淳,文安與之同鄉(xiāng),諭降不從,乃力攻斬關(guān)入,堃巷戰(zhàn)死。此十?dāng)?shù)將,則皆顯然盡力戰(zhàn)守被殺者。(宋史無傳,以上皆蜀將)
按竺邇傳:攻文州,守將劉祿數(shù)月不下,諜知城中無井,乃奪其汲道,攻陷其城,祿死之。(案宋史忠義傳有文州守劉銳,當(dāng)即是此人。傳聞而誤其名耳)
張庭瑞傳:宋兵圍虎嘯山,庭瑞出擊,殺其統(tǒng)制欒俊、雍貴、胡世雄等。
伯顏傳:元兵自郢順流而下,郢將趙文義、范興來追,伯顏手殺文義,又擒興殺之。至沙洋,以文義首招降王虎臣、王大用,不應(yīng),攻獲之,并殺二將。又破陽邏堡,斬其將王達。既克臨安,以獨松關(guān)張濡殺奉使廉希賢,斬之。
李恒傳:攻陽邏堡,宋夏貴遣其子松來拒,恒射殺松。
阿塔赤傳:宋馮都統(tǒng)自真州率兵二千、船百艘,來襲瓜州,為阿塔赤所敗,馮都統(tǒng)赴水死。
阿剌罕傳:追襲宋嗣秀王趙與檡,斬其步帥觀察使高世達,生擒與檡,斬之。(宋史與檡有傳,余缺。)
阿里海牙傳:破瓊州,執(zhí)安撫使趙與珞、冉安國、黃之紀,皆裂殺之。(宋史與珞有傳,余缺。) 唆都傳:攻興化。獲宋將陳瓚,支解之。
懷都傳:攻樊城,斬宋將韓撥發(fā)、蔡路鈐。(不著其名)(撥發(fā)、路鈐皆官職)
昂吉兒傳:文天祥起兵舒民,張德興應(yīng)之,昂吉兒討殺德興。又趙孟溁亦同起兵,兵敗被殺。
烏古孫澤傳:文天祥開府南劍,守臣張清同起事,澤八戰(zhàn),殺清。
趙宏偉傳:天祥使羅開禮、葉良臣謀復(fù)臨江,宏偉斬良臣,俘開禮。
高興傳:取婺州,擒宋將章煜,斬之。
朱國寶傳:宋亡,惟辰、沅、靖州未下,宋將李信、李發(fā)據(jù)險固守,國寶擊擒之。張世杰挾二王入廣南,恩、新州人何華、張翼起兵興復(fù),國寶擊殺二將。 世祖紀:至元十五年,禿滿答兒等攻克瀘州,斬宋將王世昌、李都統(tǒng)。東川副元帥張德潤攻涪州,斬宋將王明及其子忠訓(xùn)、總轄韓文廣、張遇春。又湖南制置使張烈良、提刑劉應(yīng)龍與周隆、賀十二起兵,行省調(diào)兵往討,周隆、賀十二被殺,烈良等逃入蠻洞,元兵襲之,二人皆戰(zhàn)死。
元人譯詔旨雅俗不同
忙哥撒兒傳:憲宗以其生前多所殺,及卒,人多騰謗言,特降詔于其子,今載傳中,乃全用尚書體,竟與宇文周詔書相似,此當(dāng)時翻譯者之有意潤色,以為典冊高文也。
及泰定帝登極一詔,則所譯全是俗語,無異村婦里老之言,而元史亦遂不加改潤,或有意存之,以見當(dāng)時政體之陋耶?
元史人名不畫一
宋元兀良合,元史本紀作兀良合帶,本傳作兀良合臺,阿海傳又作兀良合歹。
金史完顏合達,元史雪不臺傳作合韃韃,郭德海傳作哈達,李冶傳又作合答。
金史移剌蒲阿,元史塔思傳作蒲瓦,德海傳又作蒲兀。
金史:完顏訛可獲賊,輒以火燒之,人呼為“草火訛可”。元史塔思傳作完顏火燎。
金史白撒,元史郭侃傳作伯撒。
金史完顏承暉,元史本紀作完顏福興,以承暉本名福興也,耶律楚材及石抹明安傳又作復(fù)興。
此以金、宋二史核對而不相符者也。修元史時,宋、遼、金三史已行世,竟不一互訂,已見草率,而元史中又自有岐互者?! ∵h不臺已作雪不臺,分為兩傳,而按扎兒傳又作唆伯臺。
帝師八思巴有本傳,而本紀及阿尼哥傳作八合思八,薩理傳又作八哈思巴?! 『投Y霍孫有本傳,而劉正傳作火魯霍孫,昂吉兒傳又作和魯火孫?! ∷靸河斜緜鳎粡貍髯魉骸?br>
肖乃臺有本傳,而史天澤傳作笑乃,王玉傳又作笑乃帶。
宗王拔都罕見本紀,而忙哥撒兒傳作八都罕。
一班珠尼河也,(見本紀)雪不臺傳作班朱泥河,速哥傳又作班術(shù)居河,麥里傳又作班真河,耶律阿海傳又作辨屯河。
一篤列河也,(見雪不臺傳)速不臺傳又作禿剌河。
又拔都者,勇士之稱,即今所謂巴圖魯也,而史天澤、趙阿哥潘傳作拔都,拜延傳作八都,魯苫徹及阿術(shù)魯傳作拔都兒,劉國杰傳又作霸都。
又羅鬼女子蛇節(jié)反,見劉國杰傳,而楊賽因不花傳又作折節(jié)。
雖蒙古語本無正字,亦何至一書之中岐互若此?蓋當(dāng)時各家碑志之類,各譯漢字入文,為國史院所收錄,明初修史時,即據(jù)其成文編入,不復(fù)彼此互訂以歸畫一,亦可見其草率從事也。
蒙古官名
金史有國語解一卷,譯出女真語,令人易解,元史無之,且金官制純用漢名,元則有仍其本俗之名者,益難識別。今就紀傳所載,可以注釋者列之?! ∵_魯花赤
掌印辦事之長官,不論職之文武、大小,或路或府或州、縣,皆設(shè)此官。
太祖時授扎八兒黃河以北鐵門以南天下都達魯花赤,木華黎以谷里夾打為元帥達魯花赤,又帖木兒補化為鞏昌都總帥達魯花赤。
世祖以別的因為屯田府達魯花赤,唵木海為隨路炮手達魯花赤。 多蒙古人為之,漢人亦有官此者,劉好禮為永熙路達魯花赤,張照為鎮(zhèn)江路達魯花赤,張君佐為黃州達魯花赤,張賁亨為處州達魯花赤。
探馬赤
軍名,謂兵之矯捷者。太祖命木華黎伐金,分探馬赤為五部,合置將一人,見闊闊不花傳。
扎魯忽赤
本紀:太祖開創(chuàng)之初置此官,位在百司三公上,猶漢之大將軍也,亦名斷事官,得專生殺,故最尊,見忙哥撒兒及布魯海牙傳。亦作扎魯火赤,見亦力撒合及唐仁祖?zhèn)鳌W谌烁钟幸部扇鲷敾鸪?,見朵爾直班傳。又布智兒為大都行天下也可扎魯忽赤,亦作扎魯花赤,見昔班傳?br>
火兒赤
佩櫜鞬(櫜ㄍㄠ,櫜以受箭,鞬以藏弓)侍左右者,見塔察兒及徹里傳。又察罕傳謂掌服御事者,阿剌罕傳作火而赤。
寶兒赤
者燕不花在英宗時,為進酒寶兒赤,見本傳,而阿剌罕傳作博而赤,闊里吉思傳作博兒赤。
必阇赤
知書通文義者,見立智理威傳。
賽典赤
貴族也,見贍思丁傳。
默爾杰
善射之尤者,見忙哥撒兒傳。
禿魯花
太祖立質(zhì)子軍,號禿魯花,見拜延傳。
哈剌赤
世祖以哈班察善挏馬乳(以馬乳為酒也,揰挏乃成),色清味美,因目其屬曰哈剌赤,后其子土土哈請以所統(tǒng)哈剌赤屯田畿內(nèi),遂成軍名。又塔海當(dāng)世祖時充哈剌赤。 奧魯赤
察罕為奧魯千戶奧魯赤,見本傳。
合必赤
軍名,完者拔都領(lǐng)丞相伯顏帳前合必赤軍。
扎剌兒臺 脫脫傳:世祖曰“扎剌兒臺如脫脫者無幾。”蓋亦貴族,如怯薛之類。
速古兒赤
掌服御事者,見亦力撒合傳,博羅普化為宿衛(wèi)速古兒赤,又野仙入宿衛(wèi),掌速古兒赤。
舍兒別赤
伯都傳:儉樞密院事,領(lǐng)舍兒別赤,蓋亦軍名。
溫都赤
斡羅思傳:其孫直宿衛(wèi),為溫都赤。
怯里馬赤
見星吉傳:其祖父世事太祖、憲宗、世祖,為此官。
昔寶赤 亦軍名,阿沙不花傳:以千戶帥昔寶赤軍從征,乃顏又請以帷臺嶺隙地,為昔寶赤牧地。
玉典赤 蓋執(zhí)役之賤者,許有壬言“今玉典赤、太醫(yī)、控鶴皆入流品,何獨于舉子吝之?”口兒吉之父由玉典赤改為千戶,領(lǐng)阿速軍。見徹里帖木兒傳。又見百官志,系中書省掾吏?! ≠F赤 世祖詔民之蕩析離居及僧道漏籍不當(dāng)差徭者萬余人,充貴赤,見明安傳。
怯里馬赤
中書省掾?qū)伲姲俟僦尽?br>
金義宗 金主守緒在蔡州,城破自縊,群臣哭臨畢,即謚曰“哀宗”,是日金亡,并未別加謚號, 而元史雪不臺傳:大兵攻汴,金義宗走衛(wèi)州,又走歸德,走蔡州。
又槊直腯魯華傳:金義宗在汴,勢力窮蹙,出奔,槊吉思魯華追躡之,遂據(jù)衛(wèi)州,金義宗自黃陵岡謀復(fù)衛(wèi),不克,義宗奔歸德。
又闊闊不花傳:攻壽州,以書喻城中,城中人感其意,以彩輿舁金公主送款。公主者,義宗之姑也云云。
是金哀宗又有義宗之謚矣。考宋史亦無此說,豈金亡后,元初追贈耶?
元建國號始用文義
三代以下,建國號者多以國邑舊名,
王莽建號曰新,亦以初封新都侯故也;
公孫述建號成家,亦以據(jù)成都起事也;
賨人李雄建號大成,蓋亦襲述舊稱也。
金太祖始取義于金之堅固,遂不以國邑而以金為號。(案金志:太祖以國產(chǎn)金,且有金水源,故稱大金。)然猶未用文義也?! 〗鹉┬麚崞氧r萬奴據(jù)遼東,僭稱天王,國號大真,始有以文義為號者。
元太祖本無國號,但稱蒙古,如遼之稱契丹也。
世祖至元八年,因劉秉忠奏,始建國號曰大元,取大哉乾元之義,國號取文義自此始。其詔有曰“誕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紹百王而紀統(tǒng)。肇從隆古,匪獨我家。且唐之為言蕩也,堯以之而著稱;虞之為言樂也,舜因之而作號。馴至禹興而湯造,互名夏大以殷中。世降以還,事殊非古。雖乘時而有國,不以義而制稱。為秦為漢者,著從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是皆徇百姓見聞之狃習(xí),要一時經(jīng)制之權(quán)宜,概以至公,不無少貶。我太祖圣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圖,四震天聲,大恢土宇,輿圖之廣,歷古所無。頃者,耆宿詣庭,奏章申請,謂既成于大業(yè),宜早定于鴻名。在古制以當(dāng)然,于朕心乎何有?可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jīng)乾元之義?!痹?。
命世之君,創(chuàng)制顯庸,必有以新一代之耳目,而不肯因襲前代,此其一端也。然如唐之為蕩,虞之為樂,則五帝以來,原以文義建號,其說見尚書傳注及史記正義。
元諸帝多由大臣擁立
元世祖立皇太子珍戩(舊名真金),詔曰“太祖皇帝遺訓(xùn):嫡子中有能繼統(tǒng)者,豫選定之。是用立太宗為帝。自后因不顯立冢嫡,遂啟爭端。今以爾為皇太子,特賜冊命?!?br>
是太宗以嫡子嗣服,本太祖有命,故太祖崩后,太宗雖統(tǒng)兵在萬里外,而母弟圖類(舊名拖雷)監(jiān)國幾及一年,俟太宗歸即位,宗親將相皆無異言。及太宗崩,皇后尼瑪察氏(舊名乃馬真氏)稱制,立己子庫??耍ㄅf名貴由)為帝,是為定宗?! 《ㄗ诒溃瑹o君者且三年,大臣烏蘭哈達(舊名兀良合臺)等定議立太宗從子莽賚扣(舊名蒙哥)為帝,是為憲宗。是憲宗之立,由烏蘭哈達等之力也。
本紀:諸王巴圖穆格(舊名拔都木哥)等議立莽賚扣,定宗后(海迷失)遣人來言曰“昔太宗欲以皇孫實勒們(舊名失烈門)為嗣,諸王百官皆與聞之,今欲議他屬,置實勒們何地?”穆格曰“太宗崩,尼瑪察皇后立定宗,已違太宗命矣!今尚誰咎?”烏蘭哈達曰“莽賚扣聰明睿知,人咸知之,巴圖之議良是。”議遂定。
又孟克薩喇傳(舊名忙哥撒兒):先是太宗在帳殿,莽賚扣侍側(cè),太宗撫之曰“是可為君?!庇忠蝗?,以牸(母牛)按豹,皇孫實勒們曰“犢將安養(yǎng)?”太宗以為有仁心,亦曰“是可為君?!敝潦牵T王議立憲宗,或以實勒門為言,孟克薩喇曰“汝言誠是,然先皇后立定宗時,何以不言?今諸王等亦遵先帝遺言也。”由是憲宗之位遂定。(案巴圖穆格舊名拔都木哥,實勒們舊名失烈門,孟克薩剌舊名忙哥撒兒。) 此已啟大臣擁立之端。世祖有鑒于此,故預(yù)立珍戩為皇太子,其后珍戩早薨,未及即位?! ∈雷姹篮?,成宗(珍戩子特穆爾,舊史名鐵木耳)方撫軍北邊,以長幼而論,則母兄晉王噶瑪拉(舊名甘麻剌)當(dāng)立,而伊實特穆爾(舊名玉昔帖木兒)以成宗在軍時,世祖曾以皇太子舊璽付之,遂告晉王曰“昔儲闈之璽,既有所歸,王為宗盟長,奚俟而不言?”晉王乃曰“皇帝踐阼,愿北面事之?!庇谑浅勺谒旒次?。是成宗之立,由伊實特穆爾之力也。
成宗崩,太子德壽先卒,丞相阿固岱(舊名阿忽臺)等欲奉皇后稱制,以諸王阿南達(舊名阿難答)輔之,丞相哈剌哈斯(舊名哈剌哈孫)則以武宗、仁宗皆珍戩之孫,理宜繼統(tǒng),而武宗方撫軍北邊,仁宗亦在懷州,乃先迎仁宗入京,誅阿固岱等,而趣武宗入即位,是武宗、仁宗之相繼御極,皆哈剌哈斯之力也。
仁宗既為帝,立子英宗為皇太子,故英宗繼立之際,朝臣亦無異言,迨英宗為特克實(舊名鐵失)所弒,特克實即遣使迎泰定帝入即位,是泰定帝之立,由特克實之力也。
泰定帝崩于上都,丞相都爾蘇(舊名倒剌沙)立其皇太子喇實晉巴(舊名阿速吉八)為皇帝,固亦父子相傳之正理,而樞密使雅克特穆爾(舊名燕鐵木兒)私念武宗舊恩,欲立其子明宗、文宗,時明宗遠在沙漠,文宗亦在江陵,乃先迎文宗入即位,其時上都諸王方舉兵入討,雅克特穆爾力戰(zhàn)勝之,而文宗之立遂定。及明宗歸,雅克特穆爾又害之于途,文宗旋復(fù)為帝。是文宗之立,由雅克特穆爾之力也。
厥后文宗、寧宗相繼崩,皇后布達實哩(舊名卜答失里)已遣人迎明宗長子托歡特穆爾(即順帝)入京,欲付以位,而雅克特穆爾不愿,遂不得立,迨雅克特穆爾死,始立焉,倘不死,則順帝之立不立,尚未可知也。
是則憲宗、成宗、武宗、仁宗、泰定帝、明宗、文宗皆大臣所立,此有元一代之大事也?! “柑姹篮?,無君者凡一年;定宗崩后,無君者且三年;成宗崩后,武宗、仁宗皆在遠方,亦年余始得立,凡此新舊絕續(xù)之際,未嘗無疏屬庶孽如額哷布格(舊名阿里不哥)阿南達等從旁窺伺,然一、二大臣定議,卒歸于應(yīng)立之人。蓋開國之初,風(fēng)氣淳古,宗親將帥推戴咸出于至公,故無悖常亂紀之事,迨特克實之弒立,雅克特穆爾之廢立,則全是權(quán)臣肆意妄行,大柄在手,莫敢誰何!遂任意易置此可為后世鑒也?! ∥籼拼鹿贆?quán)重,故穆宗以后,立君多由宦寺。元則大臣權(quán)重,故立君多由權(quán)臣。元史宦官傳序,謂太祖選貴臣子弟給事左右,故宦官不能竊權(quán)。此固一代良法,而豈知大臣權(quán)力過甚,又足為亂階,其禍較宦官更烈哉!
元宮中稱皇后者不一
西峰談話,謂:歷朝止一后,元時始有三宮之制。正后必鴻吉哩氏(舊作宏吉剌氏),太祖時,以其佐命功多,約世世為婚姻,猶遼代之于蕭氏也。其余兩宮,則采之他族,亦曰二宮皇后、三宮皇后。明朝仿之,雖不并稱皇后,而選一后必并立三宮,異日雖或別立皇貴妃,而初選之東西二宮,其尊如故云。
案元代每朝稱皇后者,實不止三宮,有至七、八人、數(shù)十人者,今據(jù)元史后妃表,
太祖朝稱皇后者,共二十三人,
曰布爾特格勒津(舊名索兒臺旭真),曰和拉袞(舊名忽魯渾),曰果勒濟雅坦(舊名闊里桀坦),曰托果斯(舊名脫忽思),曰特默倫(舊名帖木倫),曰額琳沁巴勒(舊名亦憐真八剌),曰巴延呼圖克(舊名不顏渾禿),此七位為大鄂爾多(舊作斡耳朵,言大行帳所在也。遼制:天子所居置宮衛(wèi),崩則徙后妃宮帳以奉陵寢,曰斡魯朵,元之斡耳朵,蓋即遼之遺制也。)
曰呼蘭(舊名忽蘭),曰哈勒巴津(舊名哈兒八真),曰伊實琳沁(舊名亦乞剌真),曰托歡徹爾(舊名脫忽茶兒),此四位為第二鄂爾多。
曰伊蘇(舊名也速),曰和拉哈剌(舊名忽都哈喇),曰阿齊蘭(舊名阿失倫),曰圖勒古爾(舊名禿兒哈剌),曰徹爾(舊名察兒),曰阿實克默色(舊名阿昔迷失),曰鄂勒哲呼圖克(舊名完者忽都),此七位為第三鄂爾多。
曰伊蘇肯(舊名也速干),曰琿塔噶(舊名忽答罕),曰哈達(舊名哈答),曰鄂勒哲和斯(舊名斡者忽思),曰雅爾(舊名燕里),此五位為第四鄂爾多。
金宣宗請和,以衛(wèi)紹王公主歸于太祖,是為公主皇后(見金史),此又一后也。
太宗朝稱皇后者,有巴喇噶沁皇后(舊名孛剌合真)、昂輝二皇后(舊名昂灰)、克勒奇庫塔納三皇后(舊名乞里吉思帖尼),又有塔納奇納六皇后(舊名禿納奇納)。
定宗皇后,惟烏拉海額實(舊名斡兀立海迷失)一人?! 椬诔Q皇后者五人,曰呼爾察(舊名火里差),曰呼圖克(舊名忽臺),曰約索爾(舊名也速兒),曰楚巴(舊名出卑),曰莽賚呼圖克(舊名明里忽都魯)。
世祖朝稱皇后者八人, 曰圖古哩克大皇后(舊名帖古倫),為大鄂爾多,
次曰徹伯爾(舊名察必),曰諾爾布(舊名南必),為第二鄂爾多,
曰塔喇海(舊名塔海),曰諾木歡(舊名奴罕),為第三鄂爾多, 曰巴延烏真(舊名伯要兀真),曰庫庫倫(舊名闊闊倫),為第四鄂爾多。
又有蘇哈達實皇后(舊名速哥答恩),后常世守世祖之鄂爾多者。
成宗朝稱皇后者,曰布爾罕(舊名卜魯罕),曰克勒奇庫塔納(舊名乞里吉忽帖尼),其元妃實里達賴(舊名失憐答里),以早薨故,不稱后,至大中,始追謚。
武宗朝稱皇后者三人,曰珍格(舊名真哥),曰蘇喀實哩(舊名速哥失里),曰鄂勒哲(舊名完者歹),其明宗母伊奇哩氏(舊作亦乞烈氏),文宗母唐古氏(舊作唐兀氏),本皆妃子,不稱后,后因子為帝,始追謚。
仁宗朝稱皇后者二人,曰阿南達實哩,曰達爾瑪實哩(舊名答里麻失里)。
英宗朝稱皇后者三人,曰蘇喀巴拉(舊名速哥八剌),曰雅本呼圖克魯(舊名牙八忽都魯),曰多爾濟巴勒(舊名朵兒只班)。
泰定帝朝稱皇后者十人,曰巴拜哈斯(舊名八不罕),曰額琳沁巴勒(舊名亦憐真八剌),曰呼喇(舊名忽剌),曰伊蘇(舊名也速),曰薩都巴拉(舊名撒答八剌),曰布延庫哩頁額實(舊名卜顏怯里迷失),曰實喇特穆爾(舊名失里帖木兒),曰塔納(舊名鐵你),曰巴罕(舊名必罕),曰蘇喀達喇(舊名速哥答里)。
明宗朝稱皇后者七人,曰溫綽歡(舊名按出罕),曰伊埒實克(舊名月魯沙),曰布顏呼圖(舊名不顏忽都),曰班布爾實(舊名八不沙),曰伊蘇(舊名野蘇),曰托果斯(舊名脫忽思)。
文宗朝皇后惟布達實哩(舊名卜答失里)一人。
寧宗皇后惟塔哩雅圖默色(舊名答里也忒迷失)。 順帝朝稱皇后者,曰喇特納實哩(舊名納答失里),曰巴延呼圖克(舊名伯顏忽都),曰鄂勒哲呼圖克(舊名完者忽都,高麗人奇氏)。
可見元代每帝皇后本無定數(shù),西峰所云三宮之制,猶未得實也。然細考元史及經(jīng)世大典諸書,則并稱皇后中,嫡庶仍自有別。如太祖之布爾特格勒津則稱大皇后,太宗之巴喇噶沁則稱正宮皇后,世祖之圖古哩克亦稱大皇后,順帝之巴顏呼圖克皇后死,奇皇后見其衣服敝陋,笑曰“正宮皇后,何至服御如此?”又至正二十五年,詔立次皇后奇氏為皇后,改奇氏為肅良合氏。又別的因傳:幼從祖母康里氏在三皇后宮。是同稱皇后,又有正宮及大皇后、次皇后、三皇后之分也,正宮皇后必有冊寶,其余則無,元史表、志、后妃傳可證?! ≡圩臃Q太子者不一
古來儲君始稱太子,元制則帝子多以太子稱,不必繼體也。
元史宗室世系表: 太祖六子,長卓沁太子(舊名術(shù)赤),次察罕臺(舊名察罕),次太宗皇帝,次圖類(舊名拖雷,即睿宗也),次烏拉齊(舊名兀魯赤),無嗣,次六科爾戩太子(舊名闊烈堅)。
太宗七子,長定宗,次庫騰太子(舊名闊端),次庫春太子(舊名闊出),其余俱稱大王。
定宗三子,惟諾果(舊名腦忽)稱太子,余稱大王?! ∈雷媪⒄鋺欤ㄅf名真金)為皇太子,余俱稱王。
泰定帝四子,皇太子阿爾濟雅巴(舊名阿里吉八)之外,又有錫錫太子(舊名小薛),允丹藏布太子(舊名允丹藏卜)?! ∥淖谌?,皇太子喇特納達喇之外(舊名阿剌忒答剌),余為雅克特古斯太子(舊名燕帖古思),太平訥太子。
更以諸傳考之,
艾穆傳:從四太子南伐,謂圖類也。
按扎兒傳:帝率皇弟四太子征潞州,亦謂圖類也。
高諾爾傳(舊名高鬧兒)從庫春(舊名闊出)太子出征,其子元長又從太子托歡(舊名脫歡)征交趾。
蘇克(舊名速哥)傳:其子長罕玉呂從兀魯赤太子出征。
脫忽憐傳:從噶瑪拉太子(舊名甘麻剌)征海都。 諸所謂太子者,皆非儲君也??梢娛菚r皇子通稱太子。
更以表傳參證之,大概國初時,正宮皇后所生,雖非冢嫡,亦稱太子,其余則稱王。中葉以后,則非正宮所生,亦稱太子,而命為繼體者,則稱皇太子。
元帝后皆不諱名 元代帝后生前皆無徽稱,臣下得直呼其名,蓋國俗淳樸,無中國繁文也。
莽賚扣(蒙哥)殂于蜀,郝經(jīng)上世祖書,謂“蒙哥罕無故進兵于蜀,今已崩逝,大正宜迎蒙哥罕靈輿,收皇帝璽?!泵筛缂磻椬谝?,其時尚未有謚號,故臣下皆以名呼。
曹元用傳:累朝皇后既崩者,宋有謚號,猶各以名呼之,元用言“后為天下母,豈可名呼?”
又逯魯曾傳:時以武宗皇后珍格(真哥)無子,欲以明宗母文宗母配享,魯曾曰“珍格皇后在武宗朝已膺玉冊,安得不為立主配食?”
是臣下稱皇后,亦呼其名也。
又世祖太子珍戩(真金),順帝忽都皇后生子亦名珍戩,尤覺太無忌諱,(案北俗本無諱名之例,遼興宗時,蕭罕嘉努疏言“太祖之考夷離堇,至今猶以名呼?!庇谑鞘甲纷鹪露?。蓋北俗淳樸,本不諱名也。)
元封子弟駙馬于各部 元太祖、太宗征討諸國,得一地即封子弟一人鎮(zhèn)之,亦有封及駙馬者。
如太祖子卓沁(術(shù)赤)分封西北,其地極遠,去京師數(shù)萬里,驛騎急行二百余日方至。
又賜按陳以可木兒溫都兒等地。
賜火忽以哈老溫等地。
憲宗之立,諸王來會者,西方有伯爾克(別兒哥)、托噶特穆爾兒(脫哈帖木兒)等,東方有伊克(也古)、托歡(脫忽)、伊遜克(亦孫哥)、阿齊臺(按只帶)、塔齊爾(塔察兒)、伯勒格臺(別里古帶)等,皆太祖、太宗子孫分封于外者。
憲宗又分遷諸王于各部,如格丹(合丹)分于巴實伯里(別石八里),蔑里(默埒)分于雅爾達實河(葉兒的實河),海都分于哈里雅爾(海押立),伯爾克(別兒哥)分于庫爾哲(曲兒只),托克托(脫脫)分于額密埒(密立),
此皆見于元史者, 而明史外國傳又記:哈密則威武王納忽里封地也,西寧則駙馬章古封地也,哈梅里則諸王納失里封地也,撒馬兒罕則駙馬帖木兒封地也,別失八里則諸王合丹封地也,蓋其宗親已遍于朔漠矣。
及取中原后,諸王之分封于外者,又各予以內(nèi)地分邑,如漢、唐食邑之制,所收之賦,曰五戶絲,每五戶出絲一斤,以供其俸。
先是太祖欲以諸州民戶分賜諸王貴戚,耶律楚材以為不便,乃命各位下止設(shè)達魯噶齊(達魯花赤,謂掌印官也),而朝廷置官吏收其租稅以給之。
其后世祖平宋后,亦仿此例以給諸王,如安遠王分邑隸建寧者七縣,隸汀州者三縣,聽其自置達魯噶齊是也。(成宗賜晉王也孫鐵木兒南鄭縣六萬五千戶,世祖諸王子也先鐵木兒詔安縣,脫歡之子不答失里寧德縣,忽都魯之子南安縣,愛牙赤之子光澤縣,各一萬三千六百有四戶,又賜湘寧王迭里哥兒湘鄉(xiāng)縣六萬五千戶,而諸王分地則以流官為達魯噶齊,各位所置者為副。)
海都封于哈里雅爾,而內(nèi)地亦有食邑,海都叛后,不復(fù)給,海都死,其子察八兒窮蹙來降,世祖先有旨“諸王皆太祖子孫,其分地應(yīng)得之五戶絲藏之,俟彼來降,賜之?!敝潦侨砸再n察八兒。元之待宗親可謂厚矣?! ∶魇分^元太祖平西域,封子弟為王,元亡,各自割據(jù),不相統(tǒng)屬,然其子孫散布于西北者甚多,故中原雖失,而塞外苗裔仍不絕,此一代封建之制,所以為后嗣計者,至深遠也。
元代叛王
元封諸王于西北,固收宗支蕃衍之效,然多有據(jù)地叛亂者?! ∑湟娪诒炯o者:
世祖時,諸王乃顏反,帝自將討擒之。已而其黨哈丹禿魯又叛,再出師敗之。而諸王中有海都者,尤強盛,屢稱兵內(nèi)犯,詔以安童佐皇子北平王那不鎮(zhèn)北邊,諸王昔里吉劫北平王,拘安童,脅宗王以叛,帝命伯顏討之,雖敗其兵而海都仍逸去,故常命皇子鎮(zhèn)北邊以備之。成宗及晉王、武宗為皇子時,皆守邊十余年,未嘗帖服也。
此外見于各列傳者:
土土哈傳有叛王脫脫木失烈吉及鐵哥,皆為土土哈所敗。又擒叛王哈兒魯,誅叛王兀塔海,又敗叛王火魯哈孫于兀魯灰之地,夜渡貴烈河,敗叛王哈丹?! ∮职⑸巢换▊?,有叛王納牙等,為阿沙不花所敗。
伯顏傳有諸王明里鐵木兒從海都叛,伯顏以書喻之,明里鐵木兒感泣來歸。
阿術(shù)傳有叛王昔剌木,為阿術(shù)所敗。
阿剌罕傳有世祖母弟阿里不哥構(gòu)兵。
塔出傳有叛王曲迭兒為塔出所敗。
暗伯傳有叛王哈魯為暗伯所擒。
昔班傳有火和大王叛,為昔班所敗。
玉哇失傳有諸王和林及失剌等叛。
麥里傳有諸王霍忽叛,掠河西,麥里擊敗之。
忽林出傳有叛王斡羅斯等,為忽林出所敗。
失剌拔都兒傳有叛王脫脫,為失剌拔都兒所擒?! 『橹叵矀饔信淹醢素莨?,為重喜所敗。
劉國杰傳有諸王脫脫木反,國杰襲敗之?! 】自獋饔信淹跏Ю锬镜?,元出兵敗之于兀速洋。
劉哈剌八都魯傳有叛王昔里吉及脫忽,皆戰(zhàn)敗被擒。(蓋即劫北平王者)
汪惟正傳有叛王土魯叛據(jù)六盤山,為惟正所擒。
忙哥撒兒傳有叛王察哈臺,為忙哥撒兒所誅。
鐵哥傳有叛王塔不臺。
月赤察傳有叛王滅里屯于金山,武宗為皇子鎮(zhèn)北邊時,出其不意,以師壓之,滅里乃降。
成宗元貞二年,猶有諸王都哇、徹徹禿潛師襲火兒哈禿之地。又叛王禿麥、斡魯思等犯邊,直至元貞九年,海都子察八兒及都哇、明里帖木兒等相聚謀曰“昔我太祖艱難以成帝業(yè),我子孫乃自相殘殺,是隳祖宗之業(yè)也。今鎮(zhèn)邊者皆吾世祖之孫,吾與誰爭哉?不若遣使請命罷兵,通一家之好?!蹦饲彩箒?,帝許之,于是諸王皆罷兵入朝。(床兀兒傳)諸王入朝大宴時,脫脫即席陳西北諸王始終離合之跡,去逆效順義,聽者傾服。(脫脫傳)
此元一代分封諸王得失之林也。
王思廉傳:帝親征乃顏時,思廉謂段貞曰“諸王反由地大故也,漢鼌錯削地之議,實為良圖?!必懸月?,帝嘉之。其時博羅歡亦謂“太祖分封諸王,其地與戶以二十分為率,忙兀、兀魯、扎剌兒、弘吉剌、亦其烈思五部共得十一,乃顏獨得其九,故最強?!比粍t眾建而分其勢,又析圭分土?xí)r所當(dāng)早計歟!
各朝國書
后魏太武帝造新書千余,詔曰“在昔帝軒轅,創(chuàng)制造物,乃命倉頡因鳥獸之跡以立文字。自茲以降,隨時改作,故篆隸草楷并行于世。然經(jīng)歷久遠,傳習(xí)多失其真,非所以示軌則于來世也。今制定文字,世所用者,頒下遠近,永為楷式?!碧炫d四年,又集博士儒生,比眾經(jīng)文字,義類相從,凡四萬余字,號曰“眾文經(jīng)”。是皆因書籍文字傳寫訛謬,特為刊正,以昭畫一,使天下通行,而非另創(chuàng)一體,以便其國俗所用也?! ∽赃|太祖始造契丹字,而夏、金、元以來,遂仿之,各有國書,今摘敘于后。
遼史:神冊五年春,始制契丹大字。案陶宗儀書史會要云:遼太祖用漢人,教以隸書之半,增損之,制契丹字數(shù)千,以代刻木。又永樂大典引紀異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