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
百家姓
古籍分類
集部
子部
史部
經(jīng)部
精選古籍
黃帝內(nèi)經(jīng)
金匱要略
古方八陣
傷寒論
算學啟蒙總括
緝古算經(jīng)
孫子算經(jīng)
周髀算經(jīng)
九章算術
樂府雜錄
王心齋全集 雜著
作者:
《王心齋全集》王艮
《孝箴》
父母生我,形氣俱全。形屬乎天,氣本乎地,中涵太極,號人之天。此人之天,即天之天,此天不昧,萬理森然。動則俱動,靜則通焉。天人感應,因體同然。天人一理,無大小焉。一有所昧,自暴棄焉。惟念此天,無時不見,告我同志,勿為勿遷。外全形氣,內(nèi)保其天。茍不得已,殺身成天。古有此輩,殷三仁焉。斷發(fā)文身,泰伯之天;采薇餓死,夷齊之天;不逃待烹,申生之天;啟手啟足,曾子之全。敬身為大,孔圣之言??自沟溃彷叜攤?,一日克復,曾孔同源。
《孝弟箴》
事親從兄,本有其則。孝弟為心,其理自識。愛之敬之,務至其極。愛之深者,和顏悅色;敬之篤者,怡怡侍側(cè)。父兄所為,不可不識;父兄所命,不可不擇。所為若是,終身踐跡;所為未是,不可姑息。所命若善,盡心竭力;所命未善,反復思繹。敷陳義理,譬喻端的。陷之不義,于心何懌?父兄之愆,子弟之責。堯舜所為,無過此職。
《鰍鱔說》(一作鰍鱔賦)
道人閑行于市,偶見肆前育鱔一缸,覆壓纏繞,奄奄然若死之狀。忽見一鰍從中而出,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周流不息,變動不居,若神龍然。其鱔因鰍得以轉(zhuǎn)身通氣,而有生意。是轉(zhuǎn)鱔之身,通鱔之氣,存鱔之生者,皆鰍之功也。雖然,亦鰍之樂也,非專為憫此鱔而然,亦非為望此鱔之報而然,自率其性而已耳。于是道人有感,喟然嘆曰:“吾與同類并育于天地之間,得非若鰍鱔之同育于此缸乎?吾聞大丈夫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幾不在茲乎?”遂思整車束裝,慨然有周流四方之志。少頃,忽見風云雷雨交作,其鰍乘勢躍入天河,投于大海,悠然而逝,縱橫自在,快樂無邊?;匾暦\之鱔,思將有以救之,奮身化龍,復作雷雨,傾滿鱔缸,于是纏繞覆壓者,皆欣欣然有生意。俟其眚醒,精神同歸于長江大海矣。道人欣然就車而行,或謂道人曰:“將入樊籠乎?”曰:“否。吾豈◆(左‘夸’右‘包’)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薄皩⒏唢w遠舉乎?”曰:“否。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然則如之何?”曰:“雖不離于物,亦不囿于物也?!币蛟娨允局唬骸耙坏┐簛聿蛔杂?,遍行天下壯皇州。有朝物化天人和,麟鳳歸來堯舜秋?!?br>
《復初說》
治天下有本,身之謂也。本必端,端本,誠其心而已矣。誠心,復其不善之動而已矣。不善之動,妄也。妄復,則無妄矣。無妄,則誠矣。誠則無事矣。故誠者,圣人之本。圣,誠而已矣。是學至圣人,只復其不善之動而已矣。知不善之動者,良知也;知不善之動而復之,乃所謂致良知以復其初也。
《安定書院記》
《通書》曰:曷為天下善?曰:師師者立乎中,善乎同類者也。故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矣。非天下之至善,其孰能與于此哉?昔胡安定先生,泰州人也,有志于學,一鄉(xiāng)崇祀,為百世師,況天下之至善乎?
今豫章瑤王先生,予同門友也。學于陽明先生,遵良知精一之傳,來守是邦,以興起斯文為己任,構(gòu)安定書院,召遠近之士,居而教之,是一時之盛舉也。余家居安豐,去此百里許,亦承其召而往學焉。
予謂道在天地間,實無古今之異,自古惟有志者得聞之??鬃釉唬骸俺劦?,夕死可矣?!逼溆嗪巫阊栽??嗟夫!有志之士,何代無之,若非明師良友鼓舞于前,誘掖獎勸,抑其過引其不及,以至于中,其不至于半途而廢、行不著習不察、流于異端枝葉者鮮矣。予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今瑤湖先生轉(zhuǎn)官北上,予亦歸省東行,辱諸友相愛,后會難期,故書此以為后日之記云?! 睹髡鼙I碚摗?br>
明哲者,良知也。明哲保身者,良知良能也,所謂不慮而知,不學而能者也,人皆有之,圣人與我同也。
知保身者,則必愛身如寶。能愛身,則不敢不愛人。能愛人,則人必愛我。人愛我,則吾身保矣。能愛人,則不敢惡人。不惡人,則人不惡我。人不惡我,則吾身保矣。能愛身者,則必敬身如寶。能敬身,則不敢不敬人。能敬人,則人必敬我。人敬我,則吾身保矣。能敬身,則不敢慢人,不慢人,則人不慢我。人不慢我,則吾身保矣。此仁也,萬物一體之道也。以之齊家,則能愛一家矣。能愛一家,則一家者必愛我矣。一家者愛我,則吾身保矣。吾身保,然后能保一家矣。以之治國,則能愛一國矣。能愛一國,則一國者必愛我。一國者必愛我,則吾身保矣。吾身保,然后能保一國矣。以之平天下,則能愛天下矣。能愛天下,則天下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莫不尊親,則吾身保矣。吾身保,然后能保天下矣。
此仁也,所謂至誠不息也,一貫之道也。人之所以不能者,為氣稟物欲之偏。氣稟物欲之偏,所以與圣人異也。與圣人異,然后有學也。學之如何?明哲保身而已矣。
如保身而不知愛人,必至于適己自便,利己害人。人將報我,則吾身不能保矣。吾身不能保,又何以保天下國家哉?此自私之輩,不知本末一貫者也。若夫知愛人而不知愛身,必至于烹身割股,舍生殺身,則吾身不能保矣。吾身不能保,又何以保君父哉?此忘本逐末之徒,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故君子之學,以己度人。己之所欲,則知人之所欲;己之所惡,則知人之所惡。故曰: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必至于內(nèi)不失己,外不失人,成己成物而后已。此恕也,所謂致曲也,忠恕之道也。故孔子曰:敬身為大。孟子曰:守身為大。曾子啟手啟足,皆此意也?! 」沤裰畤谂R別者,必曰保重。保重,謂保身也。有保重之言,而不告以保身之道,是與人未忠者也。吾與瑤湖子相別而告之以此者,非瑤湖子不知此而告之,欲瑤湖子告之于天下后世之相別者也。
《樂學歌》
人心本自樂,自將私欲縛。私欲一萌時,良知還自覺。一覺便消除,人心依舊樂。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樂便然后學,學便然后樂。樂是學,學是樂。于戲!天下之樂,何如此學!天下之學,何如此樂!
《天理良知說》
或問:“天理良知之學同乎?”
曰:“同?!?br>
“有異乎?”
曰:“無異也。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良知者,不慮而知,不學而能者也。惟其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以為天然自有之理。惟其天然自有之理,所以不慮而知,不學而能也。故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良知也。入太廟每事問,是天理也。惟其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所以入太廟每事問。惟其入太廟每事問,便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曰致曰體認,知天理也。否則日用不知矣?!?br>
曰:“以子之言,天理良知之學同而無疑矣。人又以為異者,何哉?”
曰:“學本無異,以人之所見者,各自為異耳。如一人有名焉,有字焉。有知其名而不知其字者,則執(zhí)其名為是,而以稱字者為非也。有知其字而不知其名者,則執(zhí)其字為是,而以稱其名為非也。是各以自己之所見者為是,以人之所見者為非也。既知人矣,又知名矣,又知字矣,是既以己之所見者為是,又知人之所見者亦為是也。夫然后洞然無疑矣?!薄 睹闳史健?br>
予幸辱諸友相愛,彼此切磋砥礪,相勉于仁,惟恐其不能遷善改過者,一體相關故也。然而不知用力之方,則有不能攻己過而惟攻人之過者,故友朋之道往往日見其疏也。是以愛人之道而反見惡于人者,不知反躬自責故也。予將有以諭之。 夫仁者愛人,信者信人,此合外內(nèi)之道也。于此觀之,不愛人,不仁可知矣。不信人,不信可知矣。故愛人者人恒愛之,信人者人恒信之,此感應之道也。于此觀之,人不愛我,非特人之不仁,己之不仁可知矣。人不信我,非特人之不信,己之不信可知矣。君子為己之學,自修之不暇,奚暇責人哉?自修而仁矣,自修而信矣,其有不愛我信我者,是在我者行之有未深,處之有未洽耳,又何責焉? 故君子反求諸身,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以至于顏子之犯而不校者,如此之用功也。然則予之用功,其當以顏子自望而望于諸友乎?抑不當以顏子自望而望于諸友乎?夫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一物不獲其所,即己之不獲其所也,務使獲所而后已。故人人君子,比屋可封,天地位而萬物育,此予之志也。故朋之來也,予日樂之;其未來也,予日望之,此予之心也?! 〗衽笥炎赃h方而來者,豈徒然哉?必有以也。觀其離父母,別妻子,置家業(yè),不遠千里而來者,其志則大矣,其必有深望于予者也,予敢不盡其心以孤其所望乎?是在我者必有所責任矣。朋之來也,而必欲其成就,是予之本心也。而欲其速成則不達焉。必也使之明此良知之學,簡易快樂,優(yōu)游厭飫,日就月將,自改自化而后已。故君子之道,以人治人,改而止。其有未改,吾寧止之乎?
若夫講說之不明,是己之責也;引導之不時,亦己之責也。見人有過而不能容,是己之過也;能容其過而不能使之改正,亦己之過也。欲物正而不先正己者,非大人之學也。故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外內(nèi)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是故君子學不厭而教不倦者,如斯而已矣。
觀其汲汲皇皇、周流天下,其仁可知矣。文王小心翼翼,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其仁可知矣。堯舜兢兢業(yè)業(yè),允執(zhí)厥中,以四海困窮為己責,其仁可知矣。觀夫堯舜文王孔子之學,其同可知矣。其位分雖有上下之殊,然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則一也。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蔽醿娖涿阒?!吾儕其勉之乎!
然則予之用功,其當以堯舜文王孔子自望而望于諸友乎?抑不當以堯舜文王孔子自望而望于諸友乎?噫,我知之矣!而今而后,予當自仁矣,予當自信矣,予當自仁而仁于諸友矣,予當自信而信于諸友矣!然則予敢不自用功而自棄而棄于諸友乎?予知諸友之相愛,肯不自用功而自棄而棄予乎?故知此勉仁之方者,則必能反求諸其身。能反求諸其身而不至于相親相愛者,未之有也?! 洞蟪筛琛罚牧_念庵) 十年之前君病時,扶危相見為相知。十年之后我亦病,君期枉顧亦如之。始終感應如一日,與人為善誰同之?堯舜之為乃如此,芻蕘詢及復奚疑?我將大成學印證,隨言隨悟隨時躋。只此心中便是圣,說此與人便是師。至易至簡至快樂,至尊至寶至清奇。隨大隨小隨我學,隨時隨處隨人師。掌握乾坤大主宰,包羅天地真良知。自古英雄誰能此?開辟以來惟仲尼。仲尼之后微孟子,孟子之后又誰知?廣居正路致知學,隨語斯人隨知覺。自此以往又如何?吾儕同樂同高歌。隨得斯人繼斯道,太平萬世還多多。我說道心中和,原來個個都中和。我說道心中正,原來個個心中自中正。常將中正覺斯人,便是當時大成圣。自此以往又如何?清風明月同高歌。同得斯人說斯道,大明萬世還多多。
《王道論》
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薄稌吩唬骸靶唐谟跓o刑。”此王道也。夫所謂王道者,存天理遏人欲而已矣。天理者,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人欲者,不孝不弟,不睦不姻,不任不恤,造言亂民是也。存天理,則人欲自遏,天理必見。是故堯舜在位,比屋可封;周公輔政,比屋可封。是其驗也。蓋刑因惡而用,惡因無教養(yǎng)而生。茍養(yǎng)之有道,教之有方,則衣食足而禮養(yǎng)興,民自無惡矣。刑將安施乎?
然養(yǎng)之之道,不外乎務本節(jié)用而已。古者田有定制,民有定業(yè),均節(jié)不忒,而上下有經(jīng),故民志一而風俗淳。眾皆歸農(nóng),而冗食游民無所容于世。今天下田制不定而游民眾多,制用無節(jié)而風俗奢靡。所謂一人耕之,十人從而食之,一人蠶之,百人從而衣之。欲民無饑寒,不可得也。饑寒切身,而欲民之不為非,亦不可得也。今欲民得其養(yǎng),在去天下虛縻無益之費,而制用有經(jīng),重本抑末。使巧詐游民,各皆立本。如此則生者眾而食之寡,為之疾而用之舒,而財用無不足矣。
其三代貢助徹之法、后世均田限田之議、可分世業(yè)之制,必俟人心和洽,方可斟酌行之。師其意而不泥其跡,行之有漸,則通變得宜,民皆安之而不見其擾矣。所謂人心和洽,又在教之有方,而教之之方,唐虞三代備矣。昔者堯舜在上,憂民之逸居無教而近于禽獸也,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三代之學,皆所以明人倫也。是故周禮大司徒以鄉(xiāng)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智仁圣義中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先德行而后文藝,明倫之教也。又為比閭族黨州鄉(xiāng)之法以聯(lián)屬之,使之相親相睦、相愛相勸以同歸于善。故凡民之有德行才藝者,必見于人倫日用之間,而一鄉(xiāng)之人無不信之者。及其鄉(xiāng)舉里選之時,比以告閭,閭以告族,族以告黨,黨以告州,州以告鄉(xiāng),而鄉(xiāng)大夫則以所舉者為是而不復考其德行才藝,悉以敬賢之禮遇之,不若后世之猜忌防閑也。鄉(xiāng)大夫舉于司徒,司徒薦于天子,天子拜而受之,登于天府,使司馬論才而授任。是故在上者專以德行舉士,在下者專以德行取士。父兄以德行教之,子弟以德行學之,師保以德行勉之,鄉(xiāng)人以德行榮之。是上下皆趨于德行,躬行實踐于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間,不復營心于功名富貴之末,而功名富貴自在其中矣。故在上者專取天下之賢以為輔相,不欲遺天下之賢,是與天下之人為善也。在下者專舉天下之賢以為己功,不敢蔽天下之賢,是勸天下之人為善也。精神命脈上下流通,日新月盛,以至愚夫愚婦皆知所以為學,而不至于人人君子、比屋可封,未之有也。
后世以來,非不知道德仁義為美,亦非不知道德仁義為教,而所以取士者,不專以道德仁義,而先于文藝之末。故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在上者以文藝取士,在下者以文藝舉士,父兄以文藝教之,子弟以文藝學之,師保以文藝勉之,鄉(xiāng)人以文藝榮之,而上下皆趨于文藝矣。故當時之士,自幼至老,浩瀚于辭章,汩沒于記誦,無晝無夜,專以文藝為務。蓋不如此,則不足以應朝廷之選而登天子之堂,以榮父母,以建功業(yè),光祖宗而蔭子孫矣。方其中式之時,雖田夫野叟,兒童走卒,皆知欽敬。故學校之外,雖王宮國都府郡之賢士大夫,一皆文藝之是貴,而莫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學矣。而況窮鄉(xiāng)下邑,愚夫愚婦又安知所以為學在?所以飽食暖衣逸居,無教而近于禽獸,以至傷風敗俗、輕生滅倫、賊君棄父,無所不至。而冒犯五刑,誅之不勝其誅,刑之無日而已。豈非古所謂不教而殺,罔民者哉?嗚呼!言至于此,可不痛心!
今欲變而通之,惟在重師儒之官,選天下道德仁義之士以為學校之師,其教之也必先德行而后文藝,廢月書季考之繁,復飲射讀法之制。取之之法,科貢之典,祖宗舊制,雖不可廢,當于科貢之外,別設一科與科貢并行,如漢之賢良方正孝廉。我太祖人才之類,不拘成數(shù),務得真才。其賓興之典,當重于科貢。果有真才,而位列亦出進士之右,其科貢之中,茍文優(yōu)而行劣者,必在所絀,行優(yōu)而文雖劣者,亦在所取。精神意思,惟以德行為主,使天下之人,曉然知德行為重,六藝為輕。如此,則士皆爭自刮磨砥礪以趨于道德仁義之域,而民行可興矣。夫養(yǎng)之有道而民生遂,教之有方而民行興,率此道也以往而悠久不變,則仁漸義摩,淪膚浹髓,道德可一,風俗可同,刑措不用,而三代之治可幾矣。然非天子公卿講學明理,躬行于上以倡率之,則徒法不能以自行,而卒亦不可致矣。茍不知從事于此而惟末流是務,則因陋就簡,補弊救偏,雖不無一時歡虞之效,隨世以就功名,終歸于茍焉而已,非王道之大也。
○又曰:“為人君者,體天地好生之心,布先生仁民之政,依人心簡易之理,因祖宗正大之規(guī),象陰陽自然之勢,以天下治天下,斯沛然矣。”(點校者注:此段原文如此。似他人對王艮此篇文章的評論,不知是否是王艮之論中本來就附有此評語否,待考。)
《初謁文成公詩二首》
孤陋愚蒙住海濱,依書踐履自家新。誰知日日加新力,不覺腔中渾是春。 聞得坤方布此春,告違艮地乞斯真。歸仁不憚三千里,立志惟希一等人。去取專心循上帝,從違有命任諸君。磋磨第愧無胚樸,請教空空一鄙民。
《和萬鹿原》
人生貴知學,習之惟時時。天命是人心,萬古不易茲。鳶魚昭上下,圣圣本乎斯。安焉率此性,無為亦無思。我?guī)熣d吾儕:曰性即良知。宋代有真儒,通書或問之:曷為天下善?曰惟性者師。
?。ㄏ壬虼烁孱檰栔T友曰:“天下之學無窮,惟何學可以時習之?”江西涂從國對曰:“惟天命之性可以時習之?!痹唬骸皬陀锌蓵r習之學乎?”童子周蒞對曰:“天下之學雖無窮,亦皆可以時習也?!毕壬唬骸叭缫宰x書為學,有時又作文,如學文,有時又學武,如以事親為學,有時又事君。如以有事為學,有時又無事。此皆可以時習乎?”童子曰:“天命之性即天德良知也。如讀書時也依此良知學,作文時也依此良知學,學文學武、事親事君、有事無事,無不依此良知學。乃所謂皆可以時習也?!毕壬叭粐@曰:“信予者,從國也,始可與言專一矣。啟予者,童子也,始可與言一貫矣。”蒞,先生甥也。)(點校者注:此段原本中以小字排印,附于此詩之后。)
《示學者》
人心本無事,有事心不樂。有事行無事,多事亦不錯。
能無為兮無弗為,能無知兮無弗知。知此道兮誰弗為,為此道兮誰復知?
《次文成答人問良知》
知得良知卻是誰,良知原有不須知。而今只有良知在,沒有良知之外知?! 对佁煜陆揭挥[增友》
都道蒼蒼者是天,豈知天只在身邊。果能會得如斯語,無處無時不是天。
世人不肯居斯下,誰知下里乾坤大。萬派俱從海下來,天大還包在地下。
真機活潑一春江,變化魚龍自此江。惟有源頭來活水,始知千古不磨江。
瑞氣騰騰寶韞山,如求珍寶必等山。無心于寶自然得,才著絲毫便隔山。
茫茫何處尋吾一,萬化流形宣著一。得一自然常惺惺,便為天下人第一。
千書萬卷茫茫覽,不如只在一處覽。靈根才動彩霞飛,天陽一出天地覽?! 额}淳樸卷》
一片青天日,隱然星斗藏。未曾當夜景,何以見文章?
《贈友》 看破古今為,先生志何處。欲與天地參,利名關不住。
《送胡尚賓歸省》
之子家衡陽,遠來路六千。專心求我學,一住即三年。立志茍不勇,焉能耐歲寒?無犯而無隱,孜孜學問焉。既聞堯舜道,知性即知天;又明孔孟學,繼絕二千年。修身乃立本,枝葉自新鮮。誠能止至善,大成圣學全。至易而至簡,至近至神焉。位育皆由我,怨尤即失焉。如有相信者,敬將此學傳。殷勤再叮囑,勿負別離言。
《除夕次文成韻》 此道雖貧樂有余,還知天地似吾廬。東西南北隨吾往,春夏秋冬任彼除。渾沌一元無內(nèi)外,大明萬世有終初。云行雨施風雷動,辟闔乾坤振此居。
《勉友人處困》
若得吾心有主張,便逢顛沛也無傷。才機能發(fā)千鈞弩,一柁堪驅(qū)萬斛航。動靜云為皆是則,窮通壽夭只如常。愿期學到從容處,肯為區(qū)區(qū)利欲忙?
《次答友人》 入室先須升此堂,圣賢學術豈多方?念頭動處須當謹,舉足之間不可忘。莫因簡易成疏略,務盡精微入細詳。孝弟家邦真可樂,通乎天下路頭長。
若要人間積雪融,需從臘底轉(zhuǎn)東風。三陽到處聞啼鳥,一氣周流見遠鴻。今日梅花才吐白。不時杏蕊又舒紅?;ど鉄o窮盡,雨霽云收只太空?! 逗屯鯇贰?br>
此樂多言無處尋,原來還在自家心。圣師專以良知教,賢友當為切己箴。念念不忘為積善,時時省是惜分陰。意誠心正身修后,天地參同貫古今。
《勉學》
西風乍起季秋時,信信將寒寒至之。天道尚然人好法,猛充仁義莫教遲。
《寄東廓先生》
東海灘頭老坎高,俯觀海內(nèi)往來潮。有能善立潮頭舞,不用葫蘆非正操。
《送友》
數(shù)年心事一朝融,著實擔當樂未窮。上賴圣師陶冶力,下承賢友切磋功。悠悠歲月何時了,蕩蕩乾坤到處容。述此情懷期我友,莫將意見泥胸中?! 稌绍幘怼贰 『舆h來學,一見心中樂。樂得遠來朋,以此知多覺。覺得善人多,朝廷政日和。太和感天地,同樂太平歌。胡生荷軒子,荷軒翁造始。構(gòu)軒荷池上,號稱荷軒耳。周子愛蓮花,以蓮為君子。若非君子心,焉能同如此。有子善繼志,冊葉追思爾。能侍善山師,又師洛村子。二師善教人,使來四千里。印證良知同,使之知所止。欣然歸復師,如斯而已矣。
文成有句云:“羨殺山中麋鹿伴,千金難買芰荷衣。”先生曰:“羨殺山中沂浴伴,千金難買莫春衣。”(點校者注:此原本亦附于詩后,似為編者注此詩語。)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
父母生我,形氣俱全。形屬乎天,氣本乎地,中涵太極,號人之天。此人之天,即天之天,此天不昧,萬理森然。動則俱動,靜則通焉。天人感應,因體同然。天人一理,無大小焉。一有所昧,自暴棄焉。惟念此天,無時不見,告我同志,勿為勿遷。外全形氣,內(nèi)保其天。茍不得已,殺身成天。古有此輩,殷三仁焉。斷發(fā)文身,泰伯之天;采薇餓死,夷齊之天;不逃待烹,申生之天;啟手啟足,曾子之全。敬身為大,孔圣之言??自沟溃彷叜攤?,一日克復,曾孔同源。
《孝弟箴》
事親從兄,本有其則。孝弟為心,其理自識。愛之敬之,務至其極。愛之深者,和顏悅色;敬之篤者,怡怡侍側(cè)。父兄所為,不可不識;父兄所命,不可不擇。所為若是,終身踐跡;所為未是,不可姑息。所命若善,盡心竭力;所命未善,反復思繹。敷陳義理,譬喻端的。陷之不義,于心何懌?父兄之愆,子弟之責。堯舜所為,無過此職。
《鰍鱔說》(一作鰍鱔賦)
道人閑行于市,偶見肆前育鱔一缸,覆壓纏繞,奄奄然若死之狀。忽見一鰍從中而出,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周流不息,變動不居,若神龍然。其鱔因鰍得以轉(zhuǎn)身通氣,而有生意。是轉(zhuǎn)鱔之身,通鱔之氣,存鱔之生者,皆鰍之功也。雖然,亦鰍之樂也,非專為憫此鱔而然,亦非為望此鱔之報而然,自率其性而已耳。于是道人有感,喟然嘆曰:“吾與同類并育于天地之間,得非若鰍鱔之同育于此缸乎?吾聞大丈夫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幾不在茲乎?”遂思整車束裝,慨然有周流四方之志。少頃,忽見風云雷雨交作,其鰍乘勢躍入天河,投于大海,悠然而逝,縱橫自在,快樂無邊?;匾暦\之鱔,思將有以救之,奮身化龍,復作雷雨,傾滿鱔缸,于是纏繞覆壓者,皆欣欣然有生意。俟其眚醒,精神同歸于長江大海矣。道人欣然就車而行,或謂道人曰:“將入樊籠乎?”曰:“否。吾豈◆(左‘夸’右‘包’)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薄皩⒏唢w遠舉乎?”曰:“否。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然則如之何?”曰:“雖不離于物,亦不囿于物也?!币蛟娨允局唬骸耙坏┐簛聿蛔杂?,遍行天下壯皇州。有朝物化天人和,麟鳳歸來堯舜秋?!?br>
《復初說》
治天下有本,身之謂也。本必端,端本,誠其心而已矣。誠心,復其不善之動而已矣。不善之動,妄也。妄復,則無妄矣。無妄,則誠矣。誠則無事矣。故誠者,圣人之本。圣,誠而已矣。是學至圣人,只復其不善之動而已矣。知不善之動者,良知也;知不善之動而復之,乃所謂致良知以復其初也。
《安定書院記》
《通書》曰:曷為天下善?曰:師師者立乎中,善乎同類者也。故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矣。非天下之至善,其孰能與于此哉?昔胡安定先生,泰州人也,有志于學,一鄉(xiāng)崇祀,為百世師,況天下之至善乎?
今豫章瑤王先生,予同門友也。學于陽明先生,遵良知精一之傳,來守是邦,以興起斯文為己任,構(gòu)安定書院,召遠近之士,居而教之,是一時之盛舉也。余家居安豐,去此百里許,亦承其召而往學焉。
予謂道在天地間,實無古今之異,自古惟有志者得聞之??鬃釉唬骸俺劦?,夕死可矣?!逼溆嗪巫阊栽??嗟夫!有志之士,何代無之,若非明師良友鼓舞于前,誘掖獎勸,抑其過引其不及,以至于中,其不至于半途而廢、行不著習不察、流于異端枝葉者鮮矣。予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今瑤湖先生轉(zhuǎn)官北上,予亦歸省東行,辱諸友相愛,后會難期,故書此以為后日之記云?! 睹髡鼙I碚摗?br>
明哲者,良知也。明哲保身者,良知良能也,所謂不慮而知,不學而能者也,人皆有之,圣人與我同也。
知保身者,則必愛身如寶。能愛身,則不敢不愛人。能愛人,則人必愛我。人愛我,則吾身保矣。能愛人,則不敢惡人。不惡人,則人不惡我。人不惡我,則吾身保矣。能愛身者,則必敬身如寶。能敬身,則不敢不敬人。能敬人,則人必敬我。人敬我,則吾身保矣。能敬身,則不敢慢人,不慢人,則人不慢我。人不慢我,則吾身保矣。此仁也,萬物一體之道也。以之齊家,則能愛一家矣。能愛一家,則一家者必愛我矣。一家者愛我,則吾身保矣。吾身保,然后能保一家矣。以之治國,則能愛一國矣。能愛一國,則一國者必愛我。一國者必愛我,則吾身保矣。吾身保,然后能保一國矣。以之平天下,則能愛天下矣。能愛天下,則天下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莫不尊親,則吾身保矣。吾身保,然后能保天下矣。
此仁也,所謂至誠不息也,一貫之道也。人之所以不能者,為氣稟物欲之偏。氣稟物欲之偏,所以與圣人異也。與圣人異,然后有學也。學之如何?明哲保身而已矣。
如保身而不知愛人,必至于適己自便,利己害人。人將報我,則吾身不能保矣。吾身不能保,又何以保天下國家哉?此自私之輩,不知本末一貫者也。若夫知愛人而不知愛身,必至于烹身割股,舍生殺身,則吾身不能保矣。吾身不能保,又何以保君父哉?此忘本逐末之徒,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故君子之學,以己度人。己之所欲,則知人之所欲;己之所惡,則知人之所惡。故曰: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必至于內(nèi)不失己,外不失人,成己成物而后已。此恕也,所謂致曲也,忠恕之道也。故孔子曰:敬身為大。孟子曰:守身為大。曾子啟手啟足,皆此意也?! 」沤裰畤谂R別者,必曰保重。保重,謂保身也。有保重之言,而不告以保身之道,是與人未忠者也。吾與瑤湖子相別而告之以此者,非瑤湖子不知此而告之,欲瑤湖子告之于天下后世之相別者也。
《樂學歌》
人心本自樂,自將私欲縛。私欲一萌時,良知還自覺。一覺便消除,人心依舊樂。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樂便然后學,學便然后樂。樂是學,學是樂。于戲!天下之樂,何如此學!天下之學,何如此樂!
《天理良知說》
或問:“天理良知之學同乎?”
曰:“同?!?br>
“有異乎?”
曰:“無異也。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良知者,不慮而知,不學而能者也。惟其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以為天然自有之理。惟其天然自有之理,所以不慮而知,不學而能也。故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良知也。入太廟每事問,是天理也。惟其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所以入太廟每事問。惟其入太廟每事問,便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曰致曰體認,知天理也。否則日用不知矣?!?br>
曰:“以子之言,天理良知之學同而無疑矣。人又以為異者,何哉?”
曰:“學本無異,以人之所見者,各自為異耳。如一人有名焉,有字焉。有知其名而不知其字者,則執(zhí)其名為是,而以稱字者為非也。有知其字而不知其名者,則執(zhí)其字為是,而以稱其名為非也。是各以自己之所見者為是,以人之所見者為非也。既知人矣,又知名矣,又知字矣,是既以己之所見者為是,又知人之所見者亦為是也。夫然后洞然無疑矣?!薄 睹闳史健?br>
予幸辱諸友相愛,彼此切磋砥礪,相勉于仁,惟恐其不能遷善改過者,一體相關故也。然而不知用力之方,則有不能攻己過而惟攻人之過者,故友朋之道往往日見其疏也。是以愛人之道而反見惡于人者,不知反躬自責故也。予將有以諭之。 夫仁者愛人,信者信人,此合外內(nèi)之道也。于此觀之,不愛人,不仁可知矣。不信人,不信可知矣。故愛人者人恒愛之,信人者人恒信之,此感應之道也。于此觀之,人不愛我,非特人之不仁,己之不仁可知矣。人不信我,非特人之不信,己之不信可知矣。君子為己之學,自修之不暇,奚暇責人哉?自修而仁矣,自修而信矣,其有不愛我信我者,是在我者行之有未深,處之有未洽耳,又何責焉? 故君子反求諸身,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以至于顏子之犯而不校者,如此之用功也。然則予之用功,其當以顏子自望而望于諸友乎?抑不當以顏子自望而望于諸友乎?夫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一物不獲其所,即己之不獲其所也,務使獲所而后已。故人人君子,比屋可封,天地位而萬物育,此予之志也。故朋之來也,予日樂之;其未來也,予日望之,此予之心也?! 〗衽笥炎赃h方而來者,豈徒然哉?必有以也。觀其離父母,別妻子,置家業(yè),不遠千里而來者,其志則大矣,其必有深望于予者也,予敢不盡其心以孤其所望乎?是在我者必有所責任矣。朋之來也,而必欲其成就,是予之本心也。而欲其速成則不達焉。必也使之明此良知之學,簡易快樂,優(yōu)游厭飫,日就月將,自改自化而后已。故君子之道,以人治人,改而止。其有未改,吾寧止之乎?
若夫講說之不明,是己之責也;引導之不時,亦己之責也。見人有過而不能容,是己之過也;能容其過而不能使之改正,亦己之過也。欲物正而不先正己者,非大人之學也。故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外內(nèi)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是故君子學不厭而教不倦者,如斯而已矣。
觀其汲汲皇皇、周流天下,其仁可知矣。文王小心翼翼,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其仁可知矣。堯舜兢兢業(yè)業(yè),允執(zhí)厥中,以四海困窮為己責,其仁可知矣。觀夫堯舜文王孔子之學,其同可知矣。其位分雖有上下之殊,然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則一也。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蔽醿娖涿阒?!吾儕其勉之乎!
然則予之用功,其當以堯舜文王孔子自望而望于諸友乎?抑不當以堯舜文王孔子自望而望于諸友乎?噫,我知之矣!而今而后,予當自仁矣,予當自信矣,予當自仁而仁于諸友矣,予當自信而信于諸友矣!然則予敢不自用功而自棄而棄于諸友乎?予知諸友之相愛,肯不自用功而自棄而棄予乎?故知此勉仁之方者,則必能反求諸其身。能反求諸其身而不至于相親相愛者,未之有也?! 洞蟪筛琛罚牧_念庵) 十年之前君病時,扶危相見為相知。十年之后我亦病,君期枉顧亦如之。始終感應如一日,與人為善誰同之?堯舜之為乃如此,芻蕘詢及復奚疑?我將大成學印證,隨言隨悟隨時躋。只此心中便是圣,說此與人便是師。至易至簡至快樂,至尊至寶至清奇。隨大隨小隨我學,隨時隨處隨人師。掌握乾坤大主宰,包羅天地真良知。自古英雄誰能此?開辟以來惟仲尼。仲尼之后微孟子,孟子之后又誰知?廣居正路致知學,隨語斯人隨知覺。自此以往又如何?吾儕同樂同高歌。隨得斯人繼斯道,太平萬世還多多。我說道心中和,原來個個都中和。我說道心中正,原來個個心中自中正。常將中正覺斯人,便是當時大成圣。自此以往又如何?清風明月同高歌。同得斯人說斯道,大明萬世還多多。
《王道論》
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薄稌吩唬骸靶唐谟跓o刑。”此王道也。夫所謂王道者,存天理遏人欲而已矣。天理者,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人欲者,不孝不弟,不睦不姻,不任不恤,造言亂民是也。存天理,則人欲自遏,天理必見。是故堯舜在位,比屋可封;周公輔政,比屋可封。是其驗也。蓋刑因惡而用,惡因無教養(yǎng)而生。茍養(yǎng)之有道,教之有方,則衣食足而禮養(yǎng)興,民自無惡矣。刑將安施乎?
然養(yǎng)之之道,不外乎務本節(jié)用而已。古者田有定制,民有定業(yè),均節(jié)不忒,而上下有經(jīng),故民志一而風俗淳。眾皆歸農(nóng),而冗食游民無所容于世。今天下田制不定而游民眾多,制用無節(jié)而風俗奢靡。所謂一人耕之,十人從而食之,一人蠶之,百人從而衣之。欲民無饑寒,不可得也。饑寒切身,而欲民之不為非,亦不可得也。今欲民得其養(yǎng),在去天下虛縻無益之費,而制用有經(jīng),重本抑末。使巧詐游民,各皆立本。如此則生者眾而食之寡,為之疾而用之舒,而財用無不足矣。
其三代貢助徹之法、后世均田限田之議、可分世業(yè)之制,必俟人心和洽,方可斟酌行之。師其意而不泥其跡,行之有漸,則通變得宜,民皆安之而不見其擾矣。所謂人心和洽,又在教之有方,而教之之方,唐虞三代備矣。昔者堯舜在上,憂民之逸居無教而近于禽獸也,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三代之學,皆所以明人倫也。是故周禮大司徒以鄉(xiāng)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智仁圣義中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先德行而后文藝,明倫之教也。又為比閭族黨州鄉(xiāng)之法以聯(lián)屬之,使之相親相睦、相愛相勸以同歸于善。故凡民之有德行才藝者,必見于人倫日用之間,而一鄉(xiāng)之人無不信之者。及其鄉(xiāng)舉里選之時,比以告閭,閭以告族,族以告黨,黨以告州,州以告鄉(xiāng),而鄉(xiāng)大夫則以所舉者為是而不復考其德行才藝,悉以敬賢之禮遇之,不若后世之猜忌防閑也。鄉(xiāng)大夫舉于司徒,司徒薦于天子,天子拜而受之,登于天府,使司馬論才而授任。是故在上者專以德行舉士,在下者專以德行取士。父兄以德行教之,子弟以德行學之,師保以德行勉之,鄉(xiāng)人以德行榮之。是上下皆趨于德行,躬行實踐于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間,不復營心于功名富貴之末,而功名富貴自在其中矣。故在上者專取天下之賢以為輔相,不欲遺天下之賢,是與天下之人為善也。在下者專舉天下之賢以為己功,不敢蔽天下之賢,是勸天下之人為善也。精神命脈上下流通,日新月盛,以至愚夫愚婦皆知所以為學,而不至于人人君子、比屋可封,未之有也。
后世以來,非不知道德仁義為美,亦非不知道德仁義為教,而所以取士者,不專以道德仁義,而先于文藝之末。故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在上者以文藝取士,在下者以文藝舉士,父兄以文藝教之,子弟以文藝學之,師保以文藝勉之,鄉(xiāng)人以文藝榮之,而上下皆趨于文藝矣。故當時之士,自幼至老,浩瀚于辭章,汩沒于記誦,無晝無夜,專以文藝為務。蓋不如此,則不足以應朝廷之選而登天子之堂,以榮父母,以建功業(yè),光祖宗而蔭子孫矣。方其中式之時,雖田夫野叟,兒童走卒,皆知欽敬。故學校之外,雖王宮國都府郡之賢士大夫,一皆文藝之是貴,而莫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學矣。而況窮鄉(xiāng)下邑,愚夫愚婦又安知所以為學在?所以飽食暖衣逸居,無教而近于禽獸,以至傷風敗俗、輕生滅倫、賊君棄父,無所不至。而冒犯五刑,誅之不勝其誅,刑之無日而已。豈非古所謂不教而殺,罔民者哉?嗚呼!言至于此,可不痛心!
今欲變而通之,惟在重師儒之官,選天下道德仁義之士以為學校之師,其教之也必先德行而后文藝,廢月書季考之繁,復飲射讀法之制。取之之法,科貢之典,祖宗舊制,雖不可廢,當于科貢之外,別設一科與科貢并行,如漢之賢良方正孝廉。我太祖人才之類,不拘成數(shù),務得真才。其賓興之典,當重于科貢。果有真才,而位列亦出進士之右,其科貢之中,茍文優(yōu)而行劣者,必在所絀,行優(yōu)而文雖劣者,亦在所取。精神意思,惟以德行為主,使天下之人,曉然知德行為重,六藝為輕。如此,則士皆爭自刮磨砥礪以趨于道德仁義之域,而民行可興矣。夫養(yǎng)之有道而民生遂,教之有方而民行興,率此道也以往而悠久不變,則仁漸義摩,淪膚浹髓,道德可一,風俗可同,刑措不用,而三代之治可幾矣。然非天子公卿講學明理,躬行于上以倡率之,則徒法不能以自行,而卒亦不可致矣。茍不知從事于此而惟末流是務,則因陋就簡,補弊救偏,雖不無一時歡虞之效,隨世以就功名,終歸于茍焉而已,非王道之大也。
○又曰:“為人君者,體天地好生之心,布先生仁民之政,依人心簡易之理,因祖宗正大之規(guī),象陰陽自然之勢,以天下治天下,斯沛然矣。”(點校者注:此段原文如此。似他人對王艮此篇文章的評論,不知是否是王艮之論中本來就附有此評語否,待考。)
《初謁文成公詩二首》
孤陋愚蒙住海濱,依書踐履自家新。誰知日日加新力,不覺腔中渾是春。 聞得坤方布此春,告違艮地乞斯真。歸仁不憚三千里,立志惟希一等人。去取專心循上帝,從違有命任諸君。磋磨第愧無胚樸,請教空空一鄙民。
《和萬鹿原》
人生貴知學,習之惟時時。天命是人心,萬古不易茲。鳶魚昭上下,圣圣本乎斯。安焉率此性,無為亦無思。我?guī)熣d吾儕:曰性即良知。宋代有真儒,通書或問之:曷為天下善?曰惟性者師。
?。ㄏ壬虼烁孱檰栔T友曰:“天下之學無窮,惟何學可以時習之?”江西涂從國對曰:“惟天命之性可以時習之?!痹唬骸皬陀锌蓵r習之學乎?”童子周蒞對曰:“天下之學雖無窮,亦皆可以時習也?!毕壬唬骸叭缫宰x書為學,有時又作文,如學文,有時又學武,如以事親為學,有時又事君。如以有事為學,有時又無事。此皆可以時習乎?”童子曰:“天命之性即天德良知也。如讀書時也依此良知學,作文時也依此良知學,學文學武、事親事君、有事無事,無不依此良知學。乃所謂皆可以時習也?!毕壬叭粐@曰:“信予者,從國也,始可與言專一矣。啟予者,童子也,始可與言一貫矣。”蒞,先生甥也。)(點校者注:此段原本中以小字排印,附于此詩之后。)
《示學者》
人心本無事,有事心不樂。有事行無事,多事亦不錯。
能無為兮無弗為,能無知兮無弗知。知此道兮誰弗為,為此道兮誰復知?
《次文成答人問良知》
知得良知卻是誰,良知原有不須知。而今只有良知在,沒有良知之外知?! 对佁煜陆揭挥[增友》
都道蒼蒼者是天,豈知天只在身邊。果能會得如斯語,無處無時不是天。
世人不肯居斯下,誰知下里乾坤大。萬派俱從海下來,天大還包在地下。
真機活潑一春江,變化魚龍自此江。惟有源頭來活水,始知千古不磨江。
瑞氣騰騰寶韞山,如求珍寶必等山。無心于寶自然得,才著絲毫便隔山。
茫茫何處尋吾一,萬化流形宣著一。得一自然常惺惺,便為天下人第一。
千書萬卷茫茫覽,不如只在一處覽。靈根才動彩霞飛,天陽一出天地覽?! 额}淳樸卷》
一片青天日,隱然星斗藏。未曾當夜景,何以見文章?
《贈友》 看破古今為,先生志何處。欲與天地參,利名關不住。
《送胡尚賓歸省》
之子家衡陽,遠來路六千。專心求我學,一住即三年。立志茍不勇,焉能耐歲寒?無犯而無隱,孜孜學問焉。既聞堯舜道,知性即知天;又明孔孟學,繼絕二千年。修身乃立本,枝葉自新鮮。誠能止至善,大成圣學全。至易而至簡,至近至神焉。位育皆由我,怨尤即失焉。如有相信者,敬將此學傳。殷勤再叮囑,勿負別離言。
《除夕次文成韻》 此道雖貧樂有余,還知天地似吾廬。東西南北隨吾往,春夏秋冬任彼除。渾沌一元無內(nèi)外,大明萬世有終初。云行雨施風雷動,辟闔乾坤振此居。
《勉友人處困》
若得吾心有主張,便逢顛沛也無傷。才機能發(fā)千鈞弩,一柁堪驅(qū)萬斛航。動靜云為皆是則,窮通壽夭只如常。愿期學到從容處,肯為區(qū)區(qū)利欲忙?
《次答友人》 入室先須升此堂,圣賢學術豈多方?念頭動處須當謹,舉足之間不可忘。莫因簡易成疏略,務盡精微入細詳。孝弟家邦真可樂,通乎天下路頭長。
若要人間積雪融,需從臘底轉(zhuǎn)東風。三陽到處聞啼鳥,一氣周流見遠鴻。今日梅花才吐白。不時杏蕊又舒紅?;ど鉄o窮盡,雨霽云收只太空?! 逗屯鯇贰?br>
此樂多言無處尋,原來還在自家心。圣師專以良知教,賢友當為切己箴。念念不忘為積善,時時省是惜分陰。意誠心正身修后,天地參同貫古今。
《勉學》
西風乍起季秋時,信信將寒寒至之。天道尚然人好法,猛充仁義莫教遲。
《寄東廓先生》
東海灘頭老坎高,俯觀海內(nèi)往來潮。有能善立潮頭舞,不用葫蘆非正操。
《送友》
數(shù)年心事一朝融,著實擔當樂未窮。上賴圣師陶冶力,下承賢友切磋功。悠悠歲月何時了,蕩蕩乾坤到處容。述此情懷期我友,莫將意見泥胸中?! 稌绍幘怼贰 『舆h來學,一見心中樂。樂得遠來朋,以此知多覺。覺得善人多,朝廷政日和。太和感天地,同樂太平歌。胡生荷軒子,荷軒翁造始。構(gòu)軒荷池上,號稱荷軒耳。周子愛蓮花,以蓮為君子。若非君子心,焉能同如此。有子善繼志,冊葉追思爾。能侍善山師,又師洛村子。二師善教人,使來四千里。印證良知同,使之知所止。欣然歸復師,如斯而已矣。
文成有句云:“羨殺山中麋鹿伴,千金難買芰荷衣。”先生曰:“羨殺山中沂浴伴,千金難買莫春衣。”(點校者注:此原本亦附于詩后,似為編者注此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