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xué)古籍
  • 歷代游記選 ●宋朝 游褒禪山記

    作者: 《歷代游記選》王安石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舍于其址,而牽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在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雖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jìn)窮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jìn)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梅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于是予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yuǎn),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帧⒎浅V^,常在于險遠(yuǎn),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已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安平父,安上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題記:這是篇借題發(fā)揮的文章。文章開頭,記敘褒禪山之名的由來,然后考證褒禪山也叫華山,其中“華”的讀音應(yīng)是“花”,是花草之“花”。說現(xiàn)在讀“如“華實”之“華”者”,是錯誤的。作者借游褒禪山洞的經(jīng)歷,抒發(fā)感想,作者嘆道:“而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常在于險遠(yuǎn),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是多么富有哲理的句子??!要比別人有更多的收獲,就要比別人有更多的付出。文章以記敘助議論,闡述層層深入,議論全面、透辟,有很強的邏輯性。詳略得當(dāng),重點突出,代表了王安石文章的特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游記多議論的特點。

      作者簡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號半山,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進(jìn)士,曾通判舒州(今安徽潛山縣),知鄞縣(今浙江寧波市),政績顯著。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萬言書,論理財之道,主張改革朝政。嘉祐六年,自度支判官除知制誥。神宗熙寧二年(1069)參加政事,力行新法。新舊兩派斗爭激烈,王安石幾度任免,終因政敵眾多,推行不力,流弊叢生而告失敗,晚年引退江寧,不問政事。有《王荊公詩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