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
百家姓
古籍分類
集部
子部
史部
經(jīng)部
精選古籍
莊子·內篇
通玄真經(jīng)
亢倉子
僧寶傳
歷代崇道記
老子集注
素書
抱樸子內篇
棠陰比事
折獄龜鑒
歷代游記選 ●明朝 張公洞記
作者:
《歷代游記選》王世貞
由義興而左泛,曰東九,九者,九里袤也。水皆縹碧,兩山旁襲之,掩映喬木,黃云儲野,得夕照為益奇。
已,泊湖氵父。湖氵父者,洞所從首徑也。夜過半,忽大雨,滴瀝入蓬戶。余起,低回久之。質明始霽。從行者余弟敬美燕人李生,歙人程生,郡人沈生、張生?! r余病足,李生亦病,為李覓一兜孜孜不倦,并余弟所攜筍輿三,為一行;其三人為一行??伤睦镌S,抵洞,始隆然若覆墩耳。
張生者,故嘗游焉,謂余當從后洞入,毋從前洞入。所以毋從前洞入者,前路寬,一覽意輒盡,無復余;意盡而穿橫關,險狹甚多,中悔不能達。余乃決策從后入。多烈世火前足。始委身一竅,魚貫而下。漸下漸滑,且峻級不能盡受足。后趾俟前趾發(fā)乃發(fā),迫則肩相畏。其上隘,又不能受肩。如是數(shù)十百級,稍稍睹前行人,如煙霧中鳥;又聞若甕中語者。發(fā)炬則大叫驚絕。巨萬乳皆下垂,崛□□□,玲瓏晶瑩,不可名狀。大抵色若漁陽媚玉,而潤過之。稍西南為大盤石,石柱踞其上,旁有所謂石床、丹灶、鹽廩者。稍東,地欹下而濕,跡之則益濕,且亦洼不可究,即所謂仙人田也。
回顧所入竅,不知幾百丈,熒熒若日中沫,時現(xiàn)時滅。久之,路幾斷。其下,穿不二尺所,余扶服過,下上凡百余級。忽呀然中辟,可容萬人坐。石乳之下垂者,愈益奇,為五色自然丹□,晃料刺人眼。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發(fā)上,不及者亦盡所,或上下際不接者僅一發(fā)。石狀如潛虬,如虎龍,如奔獅,如踞象,如蓮花,如鐘鼓,如飛仙,如僧胡,詭不可勝記。余時憊足益蹇,強作氣而上。至石臺,俯視朗然,洞之勝對是而既矣。會所赍酒脯誤失道,呼水飲之,乃出?! 埞?,故漢張道陵,或曰張果,非也。道陵事在蜀頗著。許遠游貽逸少書稱:“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漢末得道之徒在焉?!贝艘唷跗湟灰??五子曰:“余向所睹石床、丹灶、鹽米廩及棋局者,仿佛貌之耳。烏言仙跡哉,烏言仙跡哉!”
題記:本文記敘了張公洞內的奇異景象和作者游覽時的驚喜之情,讀來引人入勝。張公洞:在江蘇宜興縣城西南約22公里的禹峰山麓,傳說漢代張道陵曾在此修道,唐代張果老在此隱居,故名張公洞。洞為石灰?guī)r洞,大洞包小洞,大小多達70幾個。千姿百態(tài),景觀奇異,與附近的善卷洞、靈谷洞號稱“宜興三絕”。
作者簡介:王世貞(1526-1590):字元美,又號歙州山人,太倉(今屬江蘇)人,官至南京弄部尚書。他是明代文學家,與李攀龍同為“后七子”首領。攀龍死,他主持文壇二十年。他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倡導復古摹擬,給文壇帶來不良影響。著作有《歙州山人四部篇》等。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
已,泊湖氵父。湖氵父者,洞所從首徑也。夜過半,忽大雨,滴瀝入蓬戶。余起,低回久之。質明始霽。從行者余弟敬美燕人李生,歙人程生,郡人沈生、張生?! r余病足,李生亦病,為李覓一兜孜孜不倦,并余弟所攜筍輿三,為一行;其三人為一行??伤睦镌S,抵洞,始隆然若覆墩耳。
張生者,故嘗游焉,謂余當從后洞入,毋從前洞入。所以毋從前洞入者,前路寬,一覽意輒盡,無復余;意盡而穿橫關,險狹甚多,中悔不能達。余乃決策從后入。多烈世火前足。始委身一竅,魚貫而下。漸下漸滑,且峻級不能盡受足。后趾俟前趾發(fā)乃發(fā),迫則肩相畏。其上隘,又不能受肩。如是數(shù)十百級,稍稍睹前行人,如煙霧中鳥;又聞若甕中語者。發(fā)炬則大叫驚絕。巨萬乳皆下垂,崛□□□,玲瓏晶瑩,不可名狀。大抵色若漁陽媚玉,而潤過之。稍西南為大盤石,石柱踞其上,旁有所謂石床、丹灶、鹽廩者。稍東,地欹下而濕,跡之則益濕,且亦洼不可究,即所謂仙人田也。
回顧所入竅,不知幾百丈,熒熒若日中沫,時現(xiàn)時滅。久之,路幾斷。其下,穿不二尺所,余扶服過,下上凡百余級。忽呀然中辟,可容萬人坐。石乳之下垂者,愈益奇,為五色自然丹□,晃料刺人眼。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發(fā)上,不及者亦盡所,或上下際不接者僅一發(fā)。石狀如潛虬,如虎龍,如奔獅,如踞象,如蓮花,如鐘鼓,如飛仙,如僧胡,詭不可勝記。余時憊足益蹇,強作氣而上。至石臺,俯視朗然,洞之勝對是而既矣。會所赍酒脯誤失道,呼水飲之,乃出?! 埞?,故漢張道陵,或曰張果,非也。道陵事在蜀頗著。許遠游貽逸少書稱:“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漢末得道之徒在焉?!贝艘唷跗湟灰??五子曰:“余向所睹石床、丹灶、鹽米廩及棋局者,仿佛貌之耳。烏言仙跡哉,烏言仙跡哉!”
題記:本文記敘了張公洞內的奇異景象和作者游覽時的驚喜之情,讀來引人入勝。張公洞:在江蘇宜興縣城西南約22公里的禹峰山麓,傳說漢代張道陵曾在此修道,唐代張果老在此隱居,故名張公洞。洞為石灰?guī)r洞,大洞包小洞,大小多達70幾個。千姿百態(tài),景觀奇異,與附近的善卷洞、靈谷洞號稱“宜興三絕”。
作者簡介:王世貞(1526-1590):字元美,又號歙州山人,太倉(今屬江蘇)人,官至南京弄部尚書。他是明代文學家,與李攀龍同為“后七子”首領。攀龍死,他主持文壇二十年。他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倡導復古摹擬,給文壇帶來不良影響。著作有《歙州山人四部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