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仲景)內(nèi)麻黃襄,二味加入桂枝湯。(桂枝、芍藥、炙草各二兩,姜三兩,棗十二枚,此桂枝湯也,加葛根四兩,麻黃三兩。)輕可去實因無汗,(中風表實,故汗不得出?!妒畡吩弧幂p可去實,葛根、麻黃之屬是也。)有汗加葛無麻黃。(名桂枝加葛根湯,仲景治太陽有汗惡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