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鳎浴秲?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旭高新制) 治心咳,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
北沙參(三錢) 石膏(三錢同薄荷頭研) 牛蒡子(錢半) 杏仁(三錢去皮尖) 桔梗(五分) 甘草(五分) 麥冬(三錢去心) 半夏(一錢) 茯神(三錢) 遠(yuǎn)志(五分) 小麥(五錢) 水三盞,先煮小麥減一盞,納諸藥,煎至一盞服。(痰多加川貝母,咽喉腫痛去半夏,汗多加五
心咳湯用北沙參,牛蒡甘桔石杏仁,茯神遠(yuǎn)志麥冬夏,小麥煎醫(yī)心咳珍。(按∶五臟六腑皆令人咳,究不離乎肺經(jīng)。此心咳一證,雖屬心火上逆,以余驗(yàn)之,其始多由外感。夫外感溫邪,必先肺衛(wèi)而及心營,觀經(jīng)文“咳則心痛”句,義可推矣。逮至咳嗆不已,震動(dòng)心胞之火,勢必上逆,而為咽腫喉痹。前人謂生脈散加茯神、遠(yuǎn)志,能治心咳,遵用不甚見效,余因參入開泄肺經(jīng)之藥,重用小麥煎湯代水,治之乃驗(yàn)。蓋小麥甘平,為心之谷,緩心寧氣,大有殊功,即從濃樸麻黃湯意化出,故附于此,以就正于當(dāng)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