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 量順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八第五十五《逆順篇》。自“刺法曰:無熇熇之熱”至“不治已病”,見《甲乙經(jīng)》卷五第一。自“伯高曰:《兵法》無迎逢逢之氣”至“與脈相逆者”,又見日本《醫(yī)心方》卷一。

    黃帝問伯高曰:余聞氣有逆順,脈有盛衰,刺有大約,可得聞乎?

    設此三問,為調(diào)氣之要也。

    伯高對曰:氣之逆順者,所以應天下陰陽、四時、五行也。

    一知逆順,謂知四時、五行逆順之氣,依而刺也。

    平按:《靈樞》“天下”作“天地”。

    脈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氣之虛實有余不足。

    二知候脈,謂候寸口、人迎血氣虛實也。

    刺之大約者,必明知病之可刺,與其未可刺,與其已不可刺也。

    三知刺法,謂知此病可刺、此未可刺、此不可刺也。約,法也。

    黃帝曰:候之奈何?伯高曰:《兵法》:無迎逢逢之氣,

    逢,蒲東反,兵氣盛也。

    平按:《醫(yī)心方》“《兵法》”下有“曰”字。

    無擊堂堂之陳。《刺法》曰:無刺熇熇之熱,

    熇,呼篤反,熱熾盛也。堂堂,兵盛貌。兵之氣色盛者,未可即擊,待其衰然后擊之。刺法亦爾,邪氣盛者,消息按摩,折其大氣,然后刺之,故曰無刺熇熇熱也。

    無刺漉漉之汗,

    漉漉者,血氣泄甚大虛,故不可刺之也。

    無刺渾渾之脈,

    渾渾,濁亂也。凡候脈濁亂者,莫知所病,故不可刺也。

    無刺病與脈相逆者。

    形病脈不病,脈病形不病,名曰相反。逆,反也。

    黃帝曰: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

    內(nèi)外二邪雖有,未起病形,刺之以為上工也。

    其次,刺其未盛者也;

    已成微病,未為盛者,刺之以為上工者也。

    平按:“未盛”《甲乙》作“未成”。

    其次,刺其已衰者;

    病雖已衰,未即能愈,刺之以為中工者也。

    下工,刺其方襲也,與其形之盛者也,與其病之與脈相逆者也。

    方,正方。襲,重也。正病重疊,病形復盛,病脈相反,刺之以為下工者也。

    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毀傷,刺其已衰,事必大昌。

    言工有損益也。

    故曰:上工治不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

    不病,未病之病也。已病,已成病也。

    平按:“治不病”《靈樞》、《甲乙》作“未病”。《甲乙》無“此之謂也”四字。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