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 量氣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第六十七《行針篇》。自“或神動而氣先針行”至末,又見《甲乙經(jīng)》卷一第十六。

    黃帝問于岐伯曰:余聞九針于夫子而行之百姓,百姓之血氣各不同形,或神動而氣先針行;或氣與針相逢;或針已出氣獨行;或數(shù)刺乃知;或發(fā)針而氣逆;或數(shù)刺病益??;凡此六者,各不同形,愿聞其方。岐伯曰:重陽之人,其神易動,其氣易往也。

    夫為針之法,以調(diào)氣為本,故此六者,問氣之行也。

    平按:《甲乙》無“黃帝問”至“各不同形”二十八字;“病亦劇”作“病益甚”;“重陽之人”作“重陽之盛人”。

    黃帝曰:何謂重陽之人?岐伯曰:重陽之人,熇熇蒿蒿,言語善疾,舉足善高,

    重陽之人,謂陽有余也。熇,相傳許嬌反。熇熇蒿蒿,言其人疏怳也。

    平按:“熇熇”《甲乙》作“矯矯”?!拜镙铩薄鹅`樞》作“高高”。注“怳”,袁刻作“恍”。

    心肺之臟氣有余,陽氣滑盛而揚,故神動而氣先行。

    五臟陰陽者,心、肺為陽,肝、脾、腎為陰,故心、肺有余為重陽也。重陽之人,其神才動,其氣即行,以陽氣多也,故見持針欲刺,神動其氣即行,不待針入,其人與之刺微為易也。

    黃帝曰:重陽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

    自有重陽,要待針入,其氣方行,故須問之。

    平按:《甲乙》無此一節(jié)。

    岐伯曰:此人頗有陰者。黃帝曰:何以知其頗有陰也?岐伯曰: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數(shù)怒者易解,故曰頗有陰,其陰陽之合難,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欲知重陽仍有陰者,候之可知。但人多陽者其心多喜,多陰者多怒,仍有數(shù)怒易解,即是重陽有陰人也。重陽有陰人,其氣不得先針行。

    平按:“合”上,《靈樞》、《甲乙》有“離”字。

    黃帝曰:其氣與針相逢奈何?岐伯曰:陰陽和調(diào)而血氣淖澤滑利,針入而氣出,疾而相逢也。

    陰陽和平之人,以其氣和,故針入即氣應(yīng)相逢者也。

    黃帝曰:針以出而氣獨行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其陰氣多而陽氣少,陰氣沉而陽氣浮,沉者藏,故針以出,氣乃隨其后,故獨行也。

    多陰少陽之人,陰氣深而內(nèi)藏,故出針后,氣獨行也。

    平按:《靈樞》“針以出”作“針已出”;“陽氣浮,沉者藏”作“陽氣浮者內(nèi)藏”,《甲乙》同。

    黃帝曰:數(shù)刺乃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之多陰而少陽,其氣沉而氣注難,故數(shù)刺乃知也。

    知者,病愈也。其人陰多陽少,其氣難宣,故數(shù)刺方愈也。

    平按:“氣注難”《靈樞》、《甲乙》作“氣往難”,據(jù)上文經(jīng)云:“其氣易往”,恐系“往”字傳寫之誤。

    黃帝曰:針入而氣逆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其氣逆,與其數(shù)刺病益甚者,非陰陽之氣、浮沉之勢也,此皆粗之所敗,工之所失,其形氣無過焉。

    刺之令人氣逆,又刺之病甚者,皆是醫(yī)士不知氣之浮沉,非是陰陽形氣之過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