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冷廬醫(yī)話》(公元 1897 年)清.陸以湉(定圃)著。五卷。卷一論“醫(yī)范”“醫(yī)鑒”“慎疾”“保生”“求醫(yī)”“診法”“ 用藥”;卷二論古人今人,古書今書;卷三、四、五論病,推究每證的虛實原委,指出醫(yī)家的利弊。近人從陸氏《冷廬雜識》中摘出其論醫(yī)語作為補編 。
(公元495 ~ 499 年)南齊、龔慶宣著。五卷?,F(xiàn)存最早的外科專書,主要有外傷、癰疽、濕疹、疥癬等。對疔疽引起的膿毒血癥的早期治療,外傷腸出的醫(yī)護,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術(shù)等方面有獨到之處。
瘰 生于耳后及項間,一名九子癰,一名老鼠 ,其實皆瘰 也。多起于少陽經(jīng)。蓋少陽多氣少血故也。由嗜欲太甚,酒味太濃,思想太勞,志愿不遂,思 于外,內(nèi)蘊七情,中傷六欲,或傳染,或誤治,種種不同,為痰則一。男子見此,潮熱頻生,女人見此,經(jīng)水不調(diào),漸成不治之癥。如初見耳后項下,或三四個,或似連珠。即如初起,核上以艾灸之,每核各八、九壯,或十余壯,更于肩井、肺俞、風(fēng)池、缺盆等穴,各灸三、五壯,真有起死回生之妙矣。后服消痰降火之藥,可不勞而收全功也。每見人頻用爛藥,甚至勾割,自取喪亡,可不惜哉?;即苏撸匾逍酿B(yǎng)性,淡味節(jié)食,可保終始也。治此癥者,當(dāng)各盡心,庶不夭折矣。以萬靈膏,清肌消毒,長肉生肌,是為圣藥。既潰,徹盡膿,長肉消毒,是為神方,此二者對癥之藥也,必不可少。
十八味消痰和氣飲
陳皮(去白)、半夏(姜汁炒)、茯苓、玄參、桔根、荊芥、升麻(去黑皮)、白芷、紫蘇(酒洗)、黃芩(酒浸)、黃柏(酒炒)、昆布、川芎、當(dāng)歸、木香、防風(fēng)、花粉、甘草。
食后,仰臥服。
二十二味開郁清痰丸
香附(醋炒)、陳皮(去白)、半夏(酒炒)、川芎、甘草、蒼術(shù)(酒炒)、羌活、桔根、黃連、海石、黃芩、全歸、玄參、白芷、石膏、連翹、枳實、貝母、青黛、花粉、昆布、海藻(酒洗)。
以上研細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或姜湯或茴香湯送下,每早空心服,六、七十丸可愈。
十一味清肝流氣飲
紫蘇、防風(fēng)、桔根、枳殼(麩炒)、甘草、濃樸(姜汁炒)、前胡、川芎、當(dāng)歸、羌活、萊菔子。
水煎,不拘時服。
十三味消風(fēng)和氣飲
紫蘇、桔根、枳殼、甘草、烏藥、香附、茯苓、半夏、濃樸、青皮、羌活、柴胡、赤芍。姜棗引。
空心服。
十八味救苦化痰湯
黃 (蜜炙)、人參、甘草、連翹、丹皮、當(dāng)歸、生地、白芍、紫蘇、羌活、防風(fēng)、昆布、三棱、桔根、玄參、升麻、龍膽草、天花粉。姜引。
食后服,仰臥片時。
二十二味敷方
乳香、沒藥、血竭、螵蛸、兒茶、熊膽、麝香、雄黃、朱砂、牛黃、白芷、赤石脂、礞石、穿甲、云丹粉、百草霜、龍骨、虎骨、豬頭骨、狗頭骨、雞頭骨(其骨俱用火 )、青魚膽。
共為細末,無論已破未破,俱敷上,外用萬靈膏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