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源。渴利之病。隨飲小便也。此謂服石之人。房室過度。腎氣虛耗故也。下焦生熱。
熱則腎燥。腎燥則渴。然腎虛又不能制水。故小便利也。其渴利雖瘥。熱猶未盡。發(fā)于皮膚。
皮膚近效恐腎虛熱渴小便多。除風濕。理石毒。止小便。去皮膚瘡。調中方。
升麻(四分) 玄參(五分) 甘草(四分炙) 知母(五分) 茯苓(三分) 牡蠣(六分) 漏蘆(五分) 枳實(六分炙) 菝 (四分) 黃連(六分)
上十味搗篩飲汁。服方寸匕。日再服。以瘥為度。忌豬肉海藻菘菜酢物。
又方:栝蔞(八分) 茯苓(八分) 玄參(四分) 枳實(六分炙) 苦參(三分) 甘草(三分炙)橘皮(三分)
上七味搗篩。每空腹以漿水服方寸匕。日再服。忌海藻大酢菘菜。
2007年07月10日 發(fā)布
《藥品注冊管理辦法》于2007年6月18日經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局務會審議通過,現(xiàn)予公布,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局長:邵明立
二○○七年七月十日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病源。渴利之病。隨飲小便也。此謂服石之人。房室過度。腎氣虛耗故也。下焦生熱。
熱則腎燥。腎燥則渴。然腎虛又不能制水。故小便利也。其渴利雖瘥。熱猶未盡。發(fā)于皮膚。
皮膚近效恐腎虛熱渴小便多。除風濕。理石毒。止小便。去皮膚瘡。調中方。
升麻(四分) 玄參(五分) 甘草(四分炙) 知母(五分) 茯苓(三分) 牡蠣(六分) 漏蘆(五分) 枳實(六分炙) 菝 (四分) 黃連(六分)
上十味搗篩飲汁。服方寸匕。日再服。以瘥為度。忌豬肉海藻菘菜酢物。
又方:栝蔞(八分) 茯苓(八分) 玄參(四分) 枳實(六分炙) 苦參(三分) 甘草(三分炙)橘皮(三分)
上七味搗篩。每空腹以漿水服方寸匕。日再服。忌海藻大酢菘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