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luò)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xué)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dá)。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查古籍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luò)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xué)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dá)。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公元 1565 年)明.樓英(全善)著。四十卷。包括總論,臟腑疾病、傷寒、婦人、小兒、運(yùn)氣等,記載病證治法,方藥,對于金元醫(yī)家的學(xué)說收載較多。
歌曰∶金蚣丸內(nèi)用蜈蚣,全蝎山甲與僵蟲,朱砂雄黃同配合,痰核瘰 散無蹤。
【處方】 金頭蜈蚣(十五條去頭足微炒) 全蝎(二十個去頭足米泔水洗) 山甲(二十片土炒成珠) 僵蠶(二十條炒去絲) 朱砂(二錢) 明雄(二錢) 川軍(三錢)
【制法】 共研細(xì)末,黃酒、曲糊為丸,如綠豆大,朱砂、雄黃為衣。
【用法】 每服三十至五十粒,空心溫黃酒送服,老弱量服,汗出即愈,未成者消,已成膿者,次日即潰,已潰者忌服。如系痰核瘰 ,可兼服中九丸五至十粒以輔助之。
又如患者體質(zhì)柔弱,消化不良,服中九丸后腹痛作瀉者,可兼服此丸,即可減退其副作用。
又古方“五虎下西川”,即金蚣丸之多蟬蛻者,但據(jù)我收藏的十三方抄本中,亦有三本方中有蟬蛻,可知本方是從五虎下西川蛻化出來的一個驗方。原方如次∶
金頭蜈蚣(一條去頭足糯米炒黃色) 全蝎(五錢洗去鹽焙干) 蟬蛻(五錢去頭足) 穿山甲(五錢陳土炒) 僵蠶(五錢炒去絲)
共研細(xì)末,苕面為丸,如綠豆大,朱砂為衣,壯者每服二十丸,弱者十丸,土苓湯下,忌油葷,及一切發(fā)物,凡一切楊梅毒瘡,魚口橫 ,不問已潰未潰,皆可治之,無不驗者。
又錢塘趙恕軒串雅編及種福堂公選良方中之“鱗鯉丸”,皆與金蚣丸方十九相同,且較金蚣丸完善而穩(wěn)妥。據(jù)趙氏云∶即鈴醫(yī)之“八面鋒”,為一切無名腫毒之特效專藥,而于瘰 一癥尤具特長,故編者每于用金蚣丸處,皆易以此方,不僅效力確實,而且更少流弊,今錄其方于次∶歸尾(五錢) 生軍(三錢) 蟬蛻(二十只去頭足) 乳香(一錢) 沒藥(一錢) 制芩(三錢)全蝎(二錢) 連翹(三錢去心) 防風(fēng)(二錢五分) 羌活(二錢五分) 雄黃(水飛七分)僵蠶(二十五條姜汁炒) 牛膠(一兩土炒) 荊芥(二錢) 桔梗(二錢) 金頭蜈蚣四條,去頭足,分作四種制法∶
一條用姜汁搽,焙干;一條用香油搽,焙干;一條用濃醋搽,焙干;一條用酥搽,焙干。
上制后,共合一處研細(xì)末,備用;再以山甲四兩,亦分作四種制法∶
一兩用紅花五錢煎湯煮,焙干;一兩用牙皂五錢煎湯煮,焙干;一兩用紫草五錢煎湯煮,焙干;一兩用蘇木五錢煎湯煮,焙干。
上制后,亦混合一處,研末備用。
將上面各種藥末共合一處,以米醋打糊為丸,外以朱砂五線為衣,每丸重一錢二分,瓷瓶收貯,以麝香五分養(yǎng)之。
服時以一丸,熱酒送服,未成者內(nèi)消,已成者出膿,神效非常。金蚣丸藥味即此方之一部分,與蟾酥丸處方亦小異大同,其為外科之重要方,可想而知。且此方之前數(shù)味,乃“神授衛(wèi)生湯”藥味,功能宣熱散風(fēng),行瘀活血,解毒消腫,故為外科門中之首要方,且較金蚣丸尤為周到而踏實。編者每于用金蚣丸處,皆易以此方者,亦以其周到而踏實也。
吾蜀梁山楊旭東,蜀中醫(yī)纂有“驪龍珠”一方,為癰疽總方,專治一切癰疽腫毒,不論已潰未潰,俱能散毒收口,生肌長肉,方名之下標(biāo)明為“內(nèi)庭方”,亦即鱗鯉丸、金蚣丸之小有不同者。惟方中蜈蚣系二十一條,將山甲、蜈蚣制好后,每以山甲末一兩,蜈蚣末二錢,配入群藥之中,每丸重一錢五分;全蝎又系用荷葉包炮之,此小異耳。欲知其詳,可覆按原書。
又趙氏串雅編中之“八厘金”,主治癰疽發(fā)背,疔腫瘡毒,未成者服之,內(nèi)消甚效,察其處方藥味,殆亦金蚣丸之加味,故并錄于此,以作他山之助。
番木鱉(水浸去皮油 枯五錢) 蟾酥(二錢) 僵蠶(二錢) 乳香(二錢) 沒藥(二錢) 膽礬(一錢) 蜈蚣(三錢) 山甲(一錢) 血竭(一錢) 朱砂(三錢) 蟬蛻(一錢) 川烏(一錢) 雄黃(一兩) 麝香(五分)
上共研末,于五月五日修合,水泛為丸,如萊菔子大,上部病飽服,下部病饑服,每以八厘,陳酒送下,小兒酌減。
他如趙氏之十寶丹,串雅補(bǔ)之回生丹,青囊秘授之全生丹,外科大成之六軍丸,蓬萊山樵輯方之觀音救苦丹等,皆與金蚣丸如出一轍,原書俱在,未遑盡錄。
蜈蚣、山甲等對腺結(jié)核有療效,自宜重用。且此方功能鎮(zhèn)靜神經(jīng),如加入麝香,更可治療小兒驚風(fēng)抽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