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外科十三方考》 第十方·熏洗湯

    作者: ?

    歌曰∶大凡惡毒瘀血成,不曾發(fā)散致痛疼,秘授奇方熏洗法,羌獨荊防花木行,薄蘇桃槐桑木葉,金銀川草顯威靈,將藥入鍋同煎水,一熏洗后見太平。

    【處方】 銀花(三錢) 羌活 獨活 川烏 草烏 防風(fēng) 蒼術(shù) 薄荷 蘇葉(各二錢) 桑葉 桃葉 槐葉 樟葉(各一握)

    【制法】 各藥共同煎水備用。

    【用法】 將煎好藥水,乘熱先熏后洗,洗后避風(fēng),功能祛風(fēng)解毒,散結(jié)消腫,倘再加入黃柏、川軍、生地更妙。未成者,熏洗之后,將藥渣搗涂患處,已成者,再加豬蹄湯淋洗,化腐生肌之功,效無其匹。

    附方如次∶

    白芷 川芎 藿香 木香 防風(fēng) 甘草(各三錢) 火蔥(一握)

    上以米泔水六、七碗,將藥投入其中,入鍋煎濃,濾去藥渣不用,以新棉蘸湯淋洗患處,湯冷再易熱者,并隨以手輕擦患處四周,令瘡內(nèi)縮,膿隨湯出,以盡為度。

    萬潛齋云∶熏洗有蕩滌之功,滌洗則氣血自然舒暢,其毒易于潰腐而無壅滯也。凡腫在四肢者 冼之,在腰腹、脊背者淋之,在下部者浴之,俱以布帛或棉蘸洗,稍涼即易。輕者日洗一次,重者日夜洗二次,每日洗之,不可間斷。凡洗時,冬月要猛火以逼寒氣,夏月要閉窗以避涼風(fēng),若不慎此,輕則有妨收口,重則恐變純陰。夫洗藥不一,如初腫與將潰者,俱用“蔥歸 腫湯”洗;如陰癥不起者,俱用“艾茸湯敷法”如潰后,俱用“豬蹄湯”燙洗。用豬蹄湯者,以助肉之氣而逐腐也。此洗滌之法,乃瘍科之要藥,方附于后,以備參考∶

    一、蔥歸 腫湯

    凡癰腫瘡瘍,初腫將潰之時,用此湯洗之,以瘡內(nèi)熱癢為度。

    蔥頭(七個) 當(dāng)歸 獨活 白芷 甘草(各三錢)

    上五味,以水三大碗,煎至湯醇,濾去渣,以絹帛蘸湯熱洗,如稍涼再易之,洗時切忌風(fēng)寒。

    二、艾茸湯敷法

    凡陰瘡黑陷不痛者,皆可用之,以知痛則生,不知痛而出死血者死。并須內(nèi)服大補回陽之劑以助之,方可轉(zhuǎn)危為安。

    硫黃(五錢) 雄黃(五錢) 艾茸(一握)

    上以硫、雄二味為末,同艾水煎半日,水將干,取出艾搗爛,溫敷患處,再煎再易,十余次為度。

    三、豬蹄湯

    凡癰疽諸毒流膿者,熬好洗之,以助肉氣,消腫散風(fēng),脫腐止痛,去惡肉,活死肌,潤瘡口。如腐盡者,不必用之,當(dāng)以米泔水熱洗之,令瘡潔凈,不可過洗,過洗則傷水,皮膚破爛,難生肌肉,不易斂口。

    黃芩 甘草 當(dāng)歸 赤芍 白芷 蜂房 羌活(等分)

    上七味,共為粗末,看證之大小,定藥之多少。先將豬前蹄一雙,用水六碗煮之,蹄軟為度,將汁濾清,吹去汁上油花,即用粗藥末一兩,投于汁中,再用微火煎十?dāng)?shù)沸,濾去渣,候湯微溫,即以方盤一個,于瘡下靠身放定,隨用軟絹蘸湯,淋洗瘡上,并入孔內(nèi),輕手捺盡內(nèi)膿,使敗腐宿膿隨湯而出,以凈為度,再以軟帛疊七、八重,蘸湯勿令太干,覆于瘡上,兩手輕按片時,帛稍涼再換,如此再按四、五次,可以流通血氣,解毒、止痛、去瘀,洗訖,用絹帛拭干,即隨癥以應(yīng)用之藥貼之。

    瘡瘍洗法,西醫(yī)極端推崇,惟目標(biāo)多在清潔殺菌,與中醫(yī)洗滌之舒暢營衛(wèi)、調(diào)和氣血者,目標(biāo)各有不同,故中醫(yī)洗滌之法,實應(yīng)重視。

更多中醫(yī)書籍